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2020-12-12 騰訊網

唐朝茶器,古代手工匠人們的出圈之作!

千年前,在一個唐代墓葬的壁畫中,有這麼一幅《對弈圖》——一位美麗的侍女亭亭站立,手捧茶託端著茶。這一簡單刻畫的茶具卻有著複雜的身世,在唐人的歷史中頻頻現身,述說著那時飲茶風氣的盛行。

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唐朝茶器的悠悠歷史吧!

分工細緻的唐朝茶器

在受世人敬仰的唐朝「茶聖」陸羽的巨作《茶經》裡就詳細記錄了當時的飲茶器具,將茶器大致分為7大類,共二十餘件。

第一類是生火、燒水和煮茶器具,有風爐、承灰、莒、炭棲、火篋、鍍、交床、竹夾。

其中「筥」是「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的主要用來放置木炭的器具,其形狀有有圓有方。「炭撾」則是「以鐵六稜制之,長一尺」的頭部尖,中間粗的器具,主要是用來碎炭的。「鍑」是「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的鍋具,其一般用生鐵鑄造。而「以十字交之,碗中令虛,以支鍑也」的「交床」是「鍑」的載器,匠人們將其中間挖空,用來放置鍋具。

第二類是烤茶、煮茶和量茶的器具,有鏝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從這些器具的名稱來看,讀者是難以想像其真實模樣與功用的,但實際上,這些茶具的設計是既簡易又充滿巧思的。

先以「紙囊」為例,紙囊 是「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 的雙層紙袋,唐人用來這件小物來貯藏烤好的茶,這樣可以長久保存茶的香氣,不至散失。

而「羅合」和「則」是「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合中」的一對茶具搭檔。「羅合」是一個放茶的盒子組件,古人先將剖開的大竹片彎曲成圓狀物,然後以紗或絹做羅衣,剩下的部分——盒則用竹節或杉木片製作並彎曲成圓狀,最後塗上漆,就完成了可以儲放茶的工具。「則」是一種量器,是用海貝、蛤蜊之類,或銅、鐵、竹製成的匙和策,其製作原料來源豐富。

第三類是盛水、濾水和提水器具,有水方、濾水囊、瓢、熟盂。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水方和濾水囊。首先,「水方 」的製作方法是「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裡並外縫漆之,受一鬥」 ,其大意是用椆、槐、楸、梓等木板拼合成一個無蓋盒子,然后里裡外外的縫隙用漆膏塗密,水方的功用是盛水。「漉水囊」的製作方法是 「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 ,其整體分為兩部分:用生銅鑄造的骨架和用青篾絲編織的袋子,其主要目的是用來過濾淨水。

第四類是盛鹽或取鹽的器具,有鹺簋、揭。「鹺簋」 的製作方法是「以瓷為之,圓徑四寸」 ,製作的形狀可以是盒狀、瓶形和為缶狀,主要功能是裝鹽用。「揭」,則是用竹製成,其長四寸一分,寬九分是作為取鹽的工具。

第五類是盛茶和飲茶的器具,有碗、札。

第六類是裝盛茶具的器具,有畚、具列、都籃。其中,「畚 」的製作方法是「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 ,主要作用是收納茶碗,一般可以裝下十個碗,也可用圓形有蓋的竹筐代替。具列是用來收斂和陳列各種茶具的帶門小櫃,其可用純木或是純竹製成,也可木竹兼用。都籃 「以悉設諸器而名之」 ,主要功用也是收蓄各種器具,它內有竹篾織成的三角形方眼,外面用較寬的雙篾作經線,不僅容量較大而且穩固實用。

第七類是洗滌和清潔用的器物,有滌方、滓方、巾。「滌方」的製作方法是用楸木製成近似於「水方」的盒狀物,主要用來盛放洗滌茶具後的汙水。滓方,製法同滌方相同,是用來收集茶渣等物的小盒子。巾 的製法是「以絕布為之」 ,即用粗綢子製作,長二尺,以清潔茶具。

匠心獨具的唐朝茶器

唐朝茶器不僅分類細緻,而且製作工藝極高。

我們先從它的製作材料來看,就有瓷類、金銀類。

首先從瓷類茶器來說,在唐朝,瓷器發展超越前代,青瓷、白瓷進一步發展,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燒制出了馳名中外的唐三彩和釉下彩。此時瓷窯場數量增加,瓷器生產力不斷提高,這一點可以在瓷類茶器的發展上反映出來。

唐三彩

在陸羽的《茶經》就有對當時各地生產瓷器品質的細緻評論。其內容是:「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著名的青瓷窯,就有越州窯、鼎州窯、婺州窯、嶽州窯、壽州窯和洪州窖,而在這六大瓷窯中,陸羽把越州窯放在首位,認為越州窯燒制的茶碗為最好。

陸羽如此排位也是有緣由的。

越窯歷史悠久,從東漢時期就開始生產,到了唐、五代時期發展到鼎盛時期,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並且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係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反過來,唐朝的飲茶風尚也影響了越窯青瓷的型制生產。

越窯青瓷

越窯青瓷在初唐時胎質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黃色;到了晚唐時其胎質變得細膩緻密,胎骨精細而輕盈,釉質腴潤勻淨如玉,釉色為黃或青中含黃,無紋片,匠人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劃紋的裝飾方法,使得瓷器形態顯得豐潤又純淨,深受當時好茶唐人的喜愛

接著是金銀類茶器的發展,這一類主要歸到唐朝的宮廷茶具。宮廷茶器有其專屬的風雅,高貴且富有禪意。但是受技術限制,金、銀此類物質冶煉困難。所以,對於當時的工匠來說製作金銀茶具可不是一件易事。那麼純金純銀類的茶器相對較少,匠人們將金銀作為裝飾品,通常用在器具的表面鎏金,既可以成為華麗的裝飾,又可防蝕。

唐朝宮廷茶器

這種」鍍金「手法,是在銀白底色之上施以金黃鎏金,從而形成金黃色調。總體上,白色可以給人一種透亮高潔之感,飾以金色又凸顯高貴華麗。

在大唐宮廷金銀茶具上,其紋飾繁多,出名的紋樣就有八種:蓮瓣紋、流雲紋、渦紋、火焰紋、弦紋、菱形紋、蔓草紋、團花紋。每一樣紋飾飽含不同的寓意。以流雲紋為例,其由若干雲朵連接構成,線條流暢,彎曲飄逸,寓意著高升如意。

流雲紋

唐朝茶器的製作日益興盛,為茶文化的發展打上了一支強心劑。那麼,宋朝時期的茶器發展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將在下篇文章進行探討。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薄涼,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哦~關注我們的企鵝號蘇家酒窖,每天了解到一點傳統文化。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

相關焦點

  • 茶器的演變之六朝變遷
    既然是日常用品,自然也就沒有光鮮亮麗的瓷釉,但大有返璞歸真之感。直到後來,湖州出土了一件東漢晚期的青瓷罍,其外表簡單,但內層上釉,被作為中國古代的第一件茶具。唐代茶器以青瓷為主要代表,一來是因為唐代青瓷燒制技術已經成熟,二來是因為青瓷明亮鮮豔,能夠更好地襯託出茶色的清麗。但唐代宮廷茶器多為侈麗,從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唐時金銀、秘色瓷、琉璃茶器上便可見一斑。
  • 茶器(二十四器)
    現在看來,飲一杯茶有這麼多復雜的器具似乎難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說,則是完成一定禮儀,使飲茶至好至精的必然過程。用器的過程,也是享受制湯、造華的過程。其實,現代烹飪所用器具較陸羽二十四器更為復雜,只不過廚師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艱辛而已。中國古代茶人,用這樣細膩的描述體味自煎自食的樂趣,也從中表現實踐精神。
  • 歐亞達徐東古玩城宋代茶器品鑑會盛大啟幕
    木葉盞是將天然樹葉浸水腐蝕脈絡後沾釉貼在器物上燒制而成,這種近乎自然的裝飾,天然去雕飾的工藝,能夠引起人們無盡的遐思。從已知瓷器窯址發掘情況來看,只有吉州窯採用木葉紋裝飾,可以說在中國陶瓷史上它也是獨樹一幟的。還有鷓鴣斑盞,宋代《清異錄》說:「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福建建窯盛產美盞,而紋路有如鷓鴣斑點的盞,非常稀有,被茶人珍藏。
  • 康保兩兄弟用金工茶器展現張家口「元素」
    在製作幹泡茶臺時,使用銅板雕刻、 鏨刻、嵌銀等方式,呈現出大境門雖歷盡桑滄卻依然壯美的畫面,大境門見證了張家口的歷史,見證了歷代戰爭與和平的交替,見證了悽涼與繁榮的更迭。 在製作的壺承、茶託和茶則茶器小套裝時,他們使用了銅板雕刻、鏨刻、嵌銀等方式,以張家口市市花「大麗花」為主要創作元素,借用大麗花的「大方」、「富麗」,寓意我市人民越來越美好的生活。 「在茶則、茶託和壺承上設計大麗花,讓人們在品茗的同時,了解大麗花是張家口的市花。」荊勇說。
  • 茶器之茶盅(勻杯)
    八十年代臺灣茶人把玻璃奶盅運用在茶席上用以分茶,該行茶方式即迅速蔓延開來。稱呼上,陸羽茶藝中心稱為茶盅,紫藤廬稱為勻杯,傳到大陸稱為公道杯。但之後多年,其器型大略不脫帶圈把的玻璃奶盅形式。臺灣以烏龍茶為核心,茶席大多使用壺泡法,這種圈把奶盅的形式與紫砂壺明顯在席上造成了重複呆板的印象。
  • 由技入藝,由藝載道 | 讀《茶器與匠心之美》
    有的一心為延續宋代文人之風雅,在景德鎮造器喝茶,靜看四時變化。有的一心尋茶器之美,創製器之意義,至此不渝……我在閱讀的過程中,驚嘆於茶器製作者們數年如一日沉浸其中的毅力和細膩的用心。一件件看似平常的生活用器,在塑造的過程中,外化了製作者們內在的情感和記憶,體現了他們個人的潛意識,甚至是集體無意識的過程。
  • 茶具茶器商標是哪一類的?
    「美食不如美器」這是古時人們對器具的一種觀點,到現在仍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品茶更是一種藝術薰陶,陶冶情操的非常不錯的方法,也是好友閒聚談論瑣事以及商業夥伴洽談合作的不二選擇。根據茶壺的形狀外觀質地產源,選擇適當的茶杯,搭配起來也頗具美感。
  • 唐朝時期的出現方式,人們都喜歡騎馬出行,坐轎子反而會讓人嘲笑
    大家對於我們國家古代時期唐朝這個朝代的印象是非常好的,尤其是現在人們都覺得古代唐朝時期,是我們國家最繁盛的一個時期,而且古代唐朝時期留下來的一些詩詞歌賦以及文學畫作也是非常多的。包括在唐朝時期,我們國家與外出文化的融合,使得整個唐朝社會風氣非常開放。
  • 唐代馬球運動,何以「閃耀」唐朝盛世,備受唐朝詩人歌詠
    直到魏晉南北朝,古代人們騎馬射箭,馬具裝備也得到完善,再加上蹴鞠在當時也比較火爆,一種獨特的體育活動逐漸形成,「馬球」便孕育而生。由此可見,馬球就是由蹴鞠發展而來的,不同之處在於:蹴鞠是用腳踢球,而馬球是人騎在馬上,使用球桿來打馬球,並將其打入特定球門的體育活動。
  • 春風祥玉漲價40%,說說窯口的茶器定價機制
    ,最新市場消息就在,敢說真話的九叔茶器圈茶器縱論-No.7《春風祥玉漲價40%,說說窯口的茶器定價機制》前兩天,九叔聽到了風聲,春風祥玉要漲價,本來想等到市場有了波瀾,再來說道說道,但想了想,反正要漲,不如早點說這次漲價的前因後果
  • 茶書網:《臺灣人文茶器》
    9789570850215定價:480.00出版日期:201710內容簡介茶葉達人阿亮繼《中國中國臺灣茶器》後又一力作涵蓋中國中國臺灣老、中、青三代茶器藝術家從陶、瓷、炻器到金、銀、銅、漆等茶器熔傳統與創新於一爐,集藝術與實用之大成呈現中國中國臺灣茶器豐富多樣的人文風貌!
  • 茶器也可以「非主流」哦~
    尤其飽含超現實主義美學的各種機械怪獸注入茶器創作,既給人無限深沈的反思,也往往帶給觀者無比的震撼。▲張山以陶藝創作民俗中的「石敢當」以馬格理特1929年的一幅畫作「影像的背叛」為例,明明以極其細膩的超寫實手法畫了一隻菸斗,卻註明「這不是一隻菸斗」;透過菸斗的影像、標註文字與畫名三方對照,點出人們所賴以理解世界的象徵系統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5|唐朝科舉考啥捏?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古代教育與科舉是學習文常繞不開的部分,而且是跟古代官職聯繫最緊密的部分。
  • 青蓮寺:晉東南的冠絕之作
    晉東南,是山西古建築之鄉,大體量的古建文物不一定多,但要說到清雅、雍容的建築文化氣質,追憶唐宋文人的情懷之旅,卻非要提它不可,長治、晉城是山西古建築真正的寶庫,這說法算不得荒謬。晉東南有一冠絕之作--青蓮寺
  • 愛美的唐朝女性們把「怪異時尚」玩出了「花兒」
    原標題:唐朝的「怪異美學」唐朝,一個繚亂競豔的時代。前所未有的開放風氣,溫潤富足的物質條件,不僅造就了盛世奇蹟,也培孕出了一批豔冠卓群的前衛女性——她們醉心於風月花事,用日新月異的妝束裝點自己,不惜一切代價競逐潮流風尚。
  • 中國古代十三個國號的由來,唐朝國號最唯美,隋朝國號最晦氣
    甲骨文中「秦」字寫法為「禾」形,禾,一種密植叢生的穀物,民間叫草谷,就是飼養牲畜的一種牧草,由於秦朝的祖先非子養馬養的非常好,所以周天子便把非子封在今天的陝西一帶,以牧草之名喚作秦國。其實它來源於一句預言,在中國古代人們很執迷與預言,比如秦朝的『始皇帝死而地分』,亡秦者胡『都是影響深遠的預言,這當然不排除造勢者的刻意安排。
  • 古代中了狀元是幾品官?唐朝狀元最悲催,明清進士最幸福
    古代科舉考試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考中的都是國家幹部。很多人認為,古代高中狀元之後,肯定是高官任做,前程似錦,但這是一個誤區。唐朝,進士不容易,想做官,還得再考試科舉制度雖然發源於隋朝,但當時影響力不大,到了唐朝才開始大行其道。為了打擊門閥貴族,唐朝面向普通士族百姓,大開科舉之門,使得豪門以外的大量優秀人才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極大影響了唐朝的政治力量構成,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被徹底摧毀。
  • 【無題視角】中國商戶所售「富岡鐵齋款」茶器,都非鐵齋本人作品
    富岡鐵齋的畫作風格優雅,長期以來,被運用在多種茶道具上,包括鐵壺和各種茶器,在日本市場上長期流通。具體闡述如下:1、 在茶器(鐵壺、盤皿、急須、茶杯等)的器身上,作者通過「繪畫、刀刻」等形式,原貌摹仿「富岡鐵齋」的畫作或詩歌。器身款都署「富岡鐵齋」款,都與「鐵齋本人真款」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惟妙惟肖。這是日本手工藝界長期的傳統。
  • 唐朝書法有什麼特點:唐朝書法與唐朝社會風尚的研究
    唐朝時期,是我國書法藝術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段時期,書法藝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不過,這與魏晉時期的繁榮又有所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二王獨秀,而唐朝書壇則呈現出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面,形成了真、行、草、篆、隸等多種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