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計劃」的內容想必不用多做贅述,從1947年7月開始,美國豪擲巨資援助戰後亟待重建的歐洲,各項資金、技術、物資和設備等價值總計達到131.5億美元,若以黃金價格作參考,這筆錢的購買力如今大概在1800億美元~2000億美元之間,佔美國當年GDP總量的6%左右。另外,對於這批物資的用法,美國基本就是白送,其中僅有10%的部分為租賃。
雖然名義上是幫助歐洲的難兄難弟們搞重建,但眾所周知,利益至上的美國人絕對不會這麼善良。表面上看,美國利用資本和技術將勢力範圍擴張到了歐洲,同時也是吃準了西歐各國對快速膨脹的蘇聯陣營的畏懼,簡而言之,馬歇爾計劃的本質差不多就是「花錢買小弟」,在輸出自己意識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敵對勢力的封鎖,這樣的操作在歷史上並不罕見,而歷史也證明了其效果是相當可觀的。然而事實上,相比於這些淺顯的東西,馬歇爾計劃是一場殺人誅心的陽謀。
「馬歇爾計劃」的官方稱號為「歐洲復興計劃」,由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於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上正式提出。正如我們剛剛所說,該計劃表面上是在幫忙,但馬歇爾本人曾在計劃制定時指出:「貧窮為蘇維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沃土。」這一觀點可不僅僅是對未來局勢的擔憂,而是眼下實打實的大麻煩:彼時,整個東歐都變了天,連法國、義大利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都險些被「染紅」。從一些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面對戰後的頹勢,許多西方國家領袖們一度認真考慮藉助蘇聯模式渡過難關。站在美國的角度來看,馬歇爾計劃來得準時而強力,縱使付出了百億美元代價,這筆錢也一點都不虧。
在廣為人知的大背景之下還藏著一段有趣的小插曲:馬歇爾在哈佛園紀念教堂的解體上發表講話時,很闊氣地宣稱「美國已為幫助歐洲各國復興做好了準備」,甚至還專門提了一句蘇聯,以相對積極的態度邀請蘇聯也加入。美國人恐怕一早就吃準了蘇聯人的脾氣,認為對方大概率不會拉下面子伸手討錢。蘇聯的確很沉得住氣,倒是自家小弟英國險些捅個大簍子。
原來,英國人的「聖母心」突然發作了,提出蘇聯是反法西斯戰爭中付出最大、受損最嚴重的國家,如今家家都分了一杯羹,蘇聯卻啥也撈不著,這怕是說不過去吧?筆者認為,英國人提著一嘴可不單單是出於「善良」,而是將其「攪屎棍」的特點再次發揮:美蘇之間折騰得越熱鬧,英國這個「世界老三」就收益越大。顯然,美國人一早就想好了應對措施,當即向蘇聯表示:只要蘇聯承諾進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給人民以充分的民主自由,甚至還得放棄一部分經濟主權,那麼該給的錢美國一分都不會少。正如美國所料,蘇聯果斷地拒絕了對方的「好意」。
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考慮,這事兒跟天上掉餡餅差不多,尤其是對歐洲那些小國窮國而言,這些物資可都是實打實的。大把鈔票和物資就明晃晃地擺在眼前,這讓蘇聯如何是好?倘若厚著臉皮接下來,面子折損暫且不提,就怕麾下一眾小弟吃人嘴短,莫斯科的向心力就會被削弱,美國甚至可以以「經濟一體化」的幌子通過金融和貨幣擊垮蘇聯——在這方面的經驗上,後者在美國面前還顯得十分稚嫩。倘若鐵了心拒絕,蘇聯尚且能夠承受損失,而小弟們就不一定了;眼看煮熟的鴨子飛走,這事兒擱誰心裡都不會好受,甚至還可能產生憤恨情緒,到頭來,莫斯科的向心力還是會削弱。
蘇聯眉頭一皺,突然意識到事情並不簡單:眼看馬歇爾計劃是在送錢,實際上就是出陽謀嘛!事實上,在文件上簽字的巴黎會議召開時,蘇聯就強行阻斷了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派代表團參加的計劃,不過,蘇聯高層也想好了應對手段:我們自己也搞一個類似的組織,在經濟上互利互惠,發展上合作共贏,這不就行了?美國有馬歇爾,蘇聯有莫洛託夫,在蘇聯外長的倡議下,1947年7月,蘇聯與一眾東歐國家籤訂貿易協定,大伙兒互通有無共同發展,史稱「莫洛託夫計劃」。作為「安慰獎」,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成了第一批會員國。
在經互會建立初期,各國的確是打足雞血尋求發展,態度相當樂觀積極。眼看錯過馬歇爾計劃的遺憾被抹平,美國的陽謀得以順利化解,殊不知此舉才是令蘇聯真正掉入了美國人精心挖好的陷阱中。
冷戰中,兩大陣營的合作模式是不同的。雖然西方陣營中美國是名義上的「老大哥」,但英國、法國等各個不是省油的燈,況且這些國家在地緣上並不親近美國,政治上也保持著極強的自主性;這些國家更多的是藉助美國的強大實力抵禦蘇聯勢力的滲透和威脅,在特殊背景下形成了一個聯繫相對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還有一點十分重要:相比於蘇聯,美國對這些國家的主權壓迫小得多,正所謂「平等是合作的基礎」,這也是西方國家能夠抱團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
蘇聯陣營這邊就不一樣了:從列寧時代開始,蘇聯就始終貫徹著「強勢輸出革命、建立蘇維埃世界共和國」的戰略,簡單而言就是一呼百應,啥都是老大哥說得算。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國家的主權難免會受到壓迫,越小的國家話語權就越低。因此,莫洛託夫計劃幾乎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從經互會的原則來看,各國應當慷慨地拿出自己的長處去幫助他國,從他國那兒汲取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在補齊短板的同時實現共同發展。結果在落實的過程中,所謂的「合作」直接變成了老大哥單方面的吸血,而其他國家非但沒能獲得多少發展,甚至還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發展戰略,走莫斯科安排的發展道路。例如羅馬尼亞,本身想要實現工業化,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結果蘇聯給的指標是老老實實發展成「特色農業國」,諸如此類舉不勝舉。蘇聯的亞洲部分都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而其他國家的發展大多十分有限。更諷刺的是,蘇聯在吃著紅利的同時,還不忘昔日的戰敗國補全戰爭賠款。
遠的不說,到了20世紀60年代那會兒,紅色陣營內部就已經亂得令人髮指了。有的國家向兄弟國請求援助,後者居然要對方先付錢。到了這份兒上,所謂「合作」早已名存實亡。懾於老大哥的強大,那些地緣上跟蘇聯接近的東歐國家根本不敢有怨言,委屈憋在肚子裡,早晚會成為憤怒。有觀點認為,1956年爆發的「布拉格之春」是社會主義大家庭出現裂痕的標誌,蘇聯從這會兒開始就埋下了日後瓦解的伏筆。但若從源頭看起,從9年前「馬歇爾計劃」開始的那會兒,蘇聯恐怕就早已註定了這樣的結局。「堡壘最易從內部攻破」,這才是瓦解蘇聯政權根基的致命打擊。
很顯然,美國在同蘇聯的競爭中準確把握住了對手的脾氣,深知對方強勢而愛面子,在馬歇爾計劃形成到落實的每一步,對方的動與靜全被美國人猜中。祭出這樣的陽謀,蘇聯倘若不接招,光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內部矛盾就足夠折騰一陣了;而蘇聯接了招,陽謀背後還蟄伏著無數陰謀,等待著將蘇聯一步步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