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和島
和白輅認識,緣起於短視頻,無意間刷到她的觀點,激發出一種強烈的共鳴感。
我們約在五道口的一間咖啡館,漫天聊了很多,關於做事,關於創業,也關於個體發展。
中途我甚至叫錯她的名字,不過她沒有指出我的失誤,直到我整理材料,才發覺這個小小的「尷尬」。
這些年,我訪談了數十位各行業的領袖,他們各有各的出色和過去時代賦予他們的紅利。而這位80後創業者,讓我看到當下這個時代可複製的一些品質,可以超越性別、挫折,甚至「宿命」。
這對那些企圖幹成一番事業的管理者、企業人來說,尤為可貴。
白輅曾是知名IT廠商的頂尖銷售,最年輕的大區經理之一,後進入網際網路公司戰略部擔任戰略投資負責人。現在,她把自己的經驗與教訓寫進了《破格:強者思維與人生躍遷》一書當中。
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啟發,打開新的認知視角。如果你是一位愛好自律者,閱讀效果更佳!
口 述:白輅 暢銷書《破格》作者
採 訪:葉正新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想要高一級的自由,
就先控制低一級的自由
雅克·拉康曾說:「人唯一有罪的地方,就是向欲望讓步。」
而欲望管理能力是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重要分水嶺。如果你能管理好欲望,就會走到不曾想像過的遠方。
在管理欲望之前,我們需要對欲望進行分類,從功能角度可以將欲望分為兩類:碎片型欲望與戰略型欲望。
什麼是碎片型欲望呢?
比如,刷劇、購物、旅行、聊八卦和追逐很快過時的新聞熱點等。這些欲望都是非常碎片化的,短期內能讓我們的心情放鬆,但是從長期來看,它們對於我們的人生影響甚微。
什麼是戰略型欲望呢?
比如3年內升為中層管理者,5年內擁有1000萬的可支配資產,啟動一個有前途的計劃對衝35歲之後的職場風險,等等。戰略型欲望屬於想和做之間周期長,做和驗證之間周期長,階段性結果較容易模糊的目標(即便努力了,它的成果在短期內也未必很明顯,也有可能因為戰術的調整而影響目標的實現),但是對於更長的周期而言,它們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環,不走這一環就很難到下一環。作為奠基石一樣,它們對人生的影響巨大。
前者的實現過程很容易,因為門檻很低,我們能在短期內得到正向反饋。而後者的實現過程可能伴隨著煎熬,因為欲望越大,門檻越高。由於缺乏耐心、方法失當,大多數人註定被擋在門外,只有少數人能夠明白複利的意義。
在每日的生活當中,碎片型欲望與戰略型欲望應當是旁枝與主幹的關係。所謂主幹,是有力而專一的,它是成長的主方向,能量的來源,生存的意義;而旁枝,則是更加分散的存在,它們讓主幹更有能量,卻不宜過多,我們需要對它們進行適度的精簡,保證主幹有質量地成長。
我們常說玩物喪志,也就是說,碎片化欲望佔據了人生太大比重時,我們最重要的那些人生使命便難以有足夠的精力與空間去實現。
想要高一級的自由,就先控制低一級的自由。
那些如同煙火般肆意流動的欲望,都應當落在真正沉澱價值的地方。
幹且幹成,
是成年人贏得自信的唯一方法
在我們的文化裡,非常尊崇讀書人,所以曬曬自己讀過什麼書,似乎也成了優越感的一種來源。毫不諱言,讀書必然有讀書的好處,但是相比「想得太多,書讀得太少」對我們生活造成的困擾,「書讀得太多,實踐得太少」才更為致命。
本質上,讓我們充滿焦慮的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當下,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人,往往都得益於成功的實踐,而成功的實踐是建立在不斷的有效實踐基礎上的。因此,在我們的實踐的過程中,必須以非常清晰的狀態判定什麼才是有效實踐。我們在衡量實踐時至少要考慮如下兩個因素:
1. 實踐成果可以被市場驗證;
2. 驗證成果可以幫助自己做好新一輪的實踐。
這裡的驗證結果與好壞無關,只和有效性有關,但凡是有效的驗證,皆能作為我們未來執行策略的參考。譬如:如下哪些實踐可以有效驗證自己的商業眼光?
在朋友圈點評馬雲創業——無效
和朋友舌辯馬斯克的商業理念——無效
投資創業項目,親歷盈虧——有效
開公司,親歷盈虧——有效
哪些實踐可以有效驗證自己的工作能力?
每天工作到晚上12點,累到胃出血——無效
每天吐槽其他同事的工作失誤——無效
每個月的工作任務達成120%——有效
所負責地區/領域的營業額打破了公司的歷史記錄——有效
驗證一個人身材如何,自然是在他不用衣服修飾的時候;驗證我們的實踐是否有效,自然是把定價權交給目標市場。我們只有通過赤裸裸的實踐成果,才能逐漸摸索出一件事情的合理區間。
科比說過:「我寧可現在丟臉也不要以後丟臉,遺憾自己一個冠軍都沒拿到」。
科比曾經在晚上11:30,凌晨2:30、3:00打電話給喬丹,發簡訊給喬丹,探討有關低位背打、步法,有時候甚至是三角進攻的問題。
圖源:視覺中國
所以,把自己從「知」的舒適區間拋入「行」的實踐區間是十分必要的。
真正能做成事的人,面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在「聞道」之後勤勉地實踐它,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這幾年和創業的朋友們聊,大家有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創業越早越好,越早進入越早理解各種商業模式的邏輯。
當然也有人說,看各種媒體報導和商業分析報告也能理解商業邏輯,其實這個邏輯的背後是一種手感和體感。也許你能在文章裡找到參考,但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生搬硬套。靈活應用的部分一定是在不斷的有效實踐中領悟的,自身能力也是在不斷穿越成敗的過程中淬鍊出來的。
我們站在現實的土地上,眺望對岸的欲望,如果中間沒有一道橋梁,欲望就永遠是欲望。只有通過實踐,才知道如何在變動的狀態中實現目標。
借用王陽明的話:「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王陽明的話表達得很透徹。所謂極致的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與行一體兩面,並無割裂。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做到實踐就是意志的體現,意志就是實踐的體現,那麼我們的精神與行為之間就不再有分野,我們的行動就不再渙散,而是達到極致的精銳與高效。
幹,且幹成,是成年人贏得自信的唯一方法。
找到屬於你的「基因」優勢
當我們選擇進入一種生存環境時,關注的往往是這個環境中有哪些機會與競爭者,卻很少從自己的「基因」優勢出發。
「基因」優勢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我們在人生這個牌桌上重要的籌碼之一。
但凡你觀察過40歲以上的人就會明白,靠自己的短板活一生,猶如拿著大刀拼大炮,再努力都會充滿艱難與挫折,一輩子都難以志得意滿。
因此,在你奮鬥的領域裡,「基因」優勢是保證勝出的重要條件。這裡的基因並不單單指遺傳基因,而是一種個人資源的綜合。一個人的資源包括很多方面:智力、容貌、家境、眼界、情商、人脈……所有可以與這個世界發生聯結與交換的個人資源都是我們的「個人基因」。
「個人基因」可以是存量型資源,也可以是增量型資源,與生俱來的是存量型資源,自我奮鬥的成果是增量型資源,但是它們都會在某些領域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存量型資源會在前半生發揮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個人主觀能動性的不斷提升,增量型資源會在後半生發揮更大的作用。少年得志是存量型資源的集中爆發,而大器晚成則是增量型資源對人生的公正肯定。
肯德基創始人哈蘭·山德士是全世界範圍內大器晚成的模範。兒時的他家境貧困,為了照顧弟弟妹妹,自學烹飪,因此練就了遠近聞名的烹飪技藝,在大家的交口稱讚中,他第一次發現了自己的「基因」優勢。
40歲的時候,山德士運營一家加油站,除了加油服務,他還推出了自己的特色食品——炸雞。由於味道鮮美、口味獨特,很快就受到了食客們的熱烈歡迎,以至於很多人來加油站不是為了加油,而是為了大快朵頤。然而不幸的是,二戰的爆發讓他的生意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政府實行石油配給,加油站被迫關門。為了償還之前的債務,他甚至用光了所有的銀行貸款,只能靠政府救濟金過活。
站在命運的谷底,年過花甲的山德士堅信自己獨創的炸雞調料是自己的最大優勢和救命稻草,於是他從肯塔基州到俄亥俄州,沿途兜售炸雞的特許經營權。整整兩年,他被拒絕了1009次,終於在第1010次才迎來第一次成功。
在他62歲時,鹽湖城第一家被授權經營的肯德基餐廳終於建立了,短短5年時間,發展了400家連鎖店,並且逐漸成長為一個世界性的品牌。
山德士的人生跌宕起伏,但始終沒有間斷的是,在美食這條路上不斷積累自己的增量型資源。
所以,天道酬勤應當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同時帶著優勢進場也是一種方式。
寫在最後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富人思維、窮人思維的理論大行其道,仿佛出身定終身,但是這種粗暴的二元概念對於人的實際發展並沒有足夠的指導意義。
進入社會的這些年,我看到很多出身普通的人不僅獲得了很好的發展,而且突破束縛,連續通關。他們甩掉了教條化的奮鬥理念,也擺脫了原生家庭存在的認知桎梏,構建了一套關於如何把事做成的思維框架,讓他們具備了一種做什麼成什麼的能力。
在本書中,我將會系統闡述如何順應規律,構建成事的思維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