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時報全媒體記者 徐琳惠
「姐,我們樓盤最近開盤,首付20萬元就可以買公寓了,你要不要過來看看?」生活中,我們總會接到類似的各種推銷電話,邀請你買車、買房、買保險、做裝修、炒股票,等等。有時電話多得令人厭煩,成了避之不及的騷擾電話。
我們的電話號碼、名字、地址等信息是在何處、如何洩露的呢?有一個渠道——售樓部。
買房嗎?賣房嗎?
騷擾電話令人煩
據都市時報·大象房鑑所對十餘名受訪昆明市民的統計,平日裡接到的騷擾電話中,最頻繁出現的內容都與買房、賣房有關。
市民楊女士說:「我之前很少接到陌生號碼打來的電話,只是偶爾會有人打錯電話,也沒有給我造成困擾。去年有一次,我陪朋友去售樓部看房子,當時覺得那個項目挺不錯,就留了電話給置業顧問。沒想到,從那以後我一直接到樓盤銷售人員打來的電話,有之前看的那個樓盤,也有其他樓盤的,都是問我買房子了沒有,要不要去他們項目看看,最多的時候一天接了七八個電話。」
回想起來,楊女士的第一反應就是售樓部洩露了自己當時留下的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之後我給看房的置業顧問打電話,質問是不是他把我的電話給了別人。置業顧問說『我不會那麼做』,說我可能是在其他地方留了電話。」楊女士說,後來一段時間她仍然頻繁接到推銷電話,她一律回答「房子已經買了」,並且再也沒有造訪過任何一個售樓部,推銷電話才逐漸減少。
市民王先生也曾被此類電話「轟炸」得苦不堪言。王先生從事房地產中介工作,平時為了了解項目情況,他經常以客戶身份去售樓部諮詢。「本來我們是項目的渠道商,進售樓部是不用登記的。但我想學習一下他們的置業銷售是怎麼給客戶講解的,就裝成是來看房的客戶,登記手機號碼之後進去了。」
令王先生沒有想到的是,此舉竟讓自己飽受推銷電話的滋擾。「當天晚上,我接到了置業顧問打來的電話,問我考慮得怎麼樣了,跟家人說了沒有。當時我有點不好意思,就說還在商量,沒想到後來他經常給我打電話,我說了『不考慮』之後,其他項目的銷售也開始給我打電話了,甚至還有同行給我打電話。」說起這些事,王先生哭笑不得。
進售樓部看房前 必填個人信息
售樓部獲得客人的信息,靠的是進門前的客戶登記。記者走訪了多家售樓部發現,此類信息登記中,客戶的姓氏及電話是必填的基礎信息,有的售樓部甚至還將收集客戶信息的渠道「升級」,推出了掃描小程序、上網填寫表格甚至人臉識別等。
在昆悅·玖悅府售樓部,置業顧問表示需要掃描一個小程序二維碼籤到後才能進入。掃描之後,該小程序會抓取客戶的電話和微信,需要客戶在手機屏幕上點「同意」之後,售樓部的來訪登記才算完成,之後方能進入售樓部。如果不登記,或是沒有置業顧問接待,或是直接被婉拒入內。昆悅·玖悅府旁邊的佳兆業城市廣場亦是如此。
不僅這兩個項目,昆明許多售樓部都有類似的情況。為了確保採集到的客戶信息真實,有的置業顧問還會當場撥打客戶留下的手機號碼,驗證號碼真假,令人十分尷尬。
「有一次,我去巫家壩一個樓盤的售樓部看房子。因為之前看樓比較多,留電話也多,一直接到騷擾電話,那次我就留了個假的手機號。沒想到置業顧問居然說會給我發一個驗證碼,填驗證碼才能進售樓部。無奈,我只好留了真實號碼,填寫了驗證碼才進去的。」市民李女士說。
為什麼置業顧問要想盡辦法收集客戶的聯繫方式和其他信息?這背後也有苦衷。一位房產中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要求他們每天都要有開單任務,為了完成任務,每天除了到街頭找客戶外,還需要打很多營銷電話。「完不成業績收入受影響,大家都心慌。每天經理也會拿一些客戶的信息給我們,上面有客戶的電話、姓名、居住的小區和名下房產的信息,我們就挨個打電話。這些信息我們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聽說是從其他渠道買來的。」
★律師說法
經營者有責任和義務
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嚴格保密
進入售樓部看房需要填寫個人真實信息,這已經是常態。那我們在售樓部提交的信息是否受到保護?個人信息發生洩露,能否要求售樓部承擔責任?
凌雲律師事務所律師劉玲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將於明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相關法律法規,都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洩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洩露、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經營者甚至將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
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情節惡劣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可見,售樓部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客戶填寫的信息。若確有證據證明售樓部故意洩露消費者個人信息,售樓部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