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個人信息可能是在售樓部洩露的

2020-12-22 都市時報電子報紙

  ■ 都市時報全媒體記者 徐琳惠

  「姐,我們樓盤最近開盤,首付20萬元就可以買公寓了,你要不要過來看看?」生活中,我們總會接到類似的各種推銷電話,邀請你買車、買房、買保險、做裝修、炒股票,等等。有時電話多得令人厭煩,成了避之不及的騷擾電話。

  我們的電話號碼、名字、地址等信息是在何處、如何洩露的呢?有一個渠道——售樓部。

  買房嗎?賣房嗎?

  騷擾電話令人煩

  據都市時報·大象房鑑所對十餘名受訪昆明市民的統計,平日裡接到的騷擾電話中,最頻繁出現的內容都與買房、賣房有關。

  市民楊女士說:「我之前很少接到陌生號碼打來的電話,只是偶爾會有人打錯電話,也沒有給我造成困擾。去年有一次,我陪朋友去售樓部看房子,當時覺得那個項目挺不錯,就留了電話給置業顧問。沒想到,從那以後我一直接到樓盤銷售人員打來的電話,有之前看的那個樓盤,也有其他樓盤的,都是問我買房子了沒有,要不要去他們項目看看,最多的時候一天接了七八個電話。」

  回想起來,楊女士的第一反應就是售樓部洩露了自己當時留下的手機號碼等個人信息。「之後我給看房的置業顧問打電話,質問是不是他把我的電話給了別人。置業顧問說『我不會那麼做』,說我可能是在其他地方留了電話。」楊女士說,後來一段時間她仍然頻繁接到推銷電話,她一律回答「房子已經買了」,並且再也沒有造訪過任何一個售樓部,推銷電話才逐漸減少。

  市民王先生也曾被此類電話「轟炸」得苦不堪言。王先生從事房地產中介工作,平時為了了解項目情況,他經常以客戶身份去售樓部諮詢。「本來我們是項目的渠道商,進售樓部是不用登記的。但我想學習一下他們的置業銷售是怎麼給客戶講解的,就裝成是來看房的客戶,登記手機號碼之後進去了。」

  令王先生沒有想到的是,此舉竟讓自己飽受推銷電話的滋擾。「當天晚上,我接到了置業顧問打來的電話,問我考慮得怎麼樣了,跟家人說了沒有。當時我有點不好意思,就說還在商量,沒想到後來他經常給我打電話,我說了『不考慮』之後,其他項目的銷售也開始給我打電話了,甚至還有同行給我打電話。」說起這些事,王先生哭笑不得。

  進售樓部看房前 必填個人信息

  售樓部獲得客人的信息,靠的是進門前的客戶登記。記者走訪了多家售樓部發現,此類信息登記中,客戶的姓氏及電話是必填的基礎信息,有的售樓部甚至還將收集客戶信息的渠道「升級」,推出了掃描小程序、上網填寫表格甚至人臉識別等。

  在昆悅·玖悅府售樓部,置業顧問表示需要掃描一個小程序二維碼籤到後才能進入。掃描之後,該小程序會抓取客戶的電話和微信,需要客戶在手機屏幕上點「同意」之後,售樓部的來訪登記才算完成,之後方能進入售樓部。如果不登記,或是沒有置業顧問接待,或是直接被婉拒入內。昆悅·玖悅府旁邊的佳兆業城市廣場亦是如此。

  不僅這兩個項目,昆明許多售樓部都有類似的情況。為了確保採集到的客戶信息真實,有的置業顧問還會當場撥打客戶留下的手機號碼,驗證號碼真假,令人十分尷尬。

  「有一次,我去巫家壩一個樓盤的售樓部看房子。因為之前看樓比較多,留電話也多,一直接到騷擾電話,那次我就留了個假的手機號。沒想到置業顧問居然說會給我發一個驗證碼,填驗證碼才能進售樓部。無奈,我只好留了真實號碼,填寫了驗證碼才進去的。」市民李女士說。

  為什麼置業顧問要想盡辦法收集客戶的聯繫方式和其他信息?這背後也有苦衷。一位房產中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要求他們每天都要有開單任務,為了完成任務,每天除了到街頭找客戶外,還需要打很多營銷電話。「完不成業績收入受影響,大家都心慌。每天經理也會拿一些客戶的信息給我們,上面有客戶的電話、姓名、居住的小區和名下房產的信息,我們就挨個打電話。這些信息我們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聽說是從其他渠道買來的。」

  ★律師說法

  經營者有責任和義務

  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嚴格保密

  進入售樓部看房需要填寫個人真實信息,這已經是常態。那我們在售樓部提交的信息是否受到保護?個人信息發生洩露,能否要求售樓部承擔責任?

  凌雲律師事務所律師劉玲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將於明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相關法律法規,都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經營者及其工作人員對收集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洩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經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洩露、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經營者侵害消費者的人格尊嚴、侵犯消費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的,應當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賠償損失,經營者甚至將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

  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情節惡劣的,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

  可見,售樓部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客戶填寫的信息。若確有證據證明售樓部故意洩露消費者個人信息,售樓部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甚至是刑事責任。

相關焦點

  • 新華時評:勿讓個人信息洩露「尾大不掉」
    新華社廈門8月22日電  題:勿讓個人信息洩露「尾大不掉」  新華社記者顏之宏  最近,有消費者反映騷擾電話出現了新花樣,對方一開口就稱自己是茅臺酒廠的,免費請你品嘗酒水,只需付快遞費10元和保價費29元……直接進行小額詐騙。
  • 售樓部安裝「人臉識別」背後的真正原因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售樓部為什麼會裝人臉識別系統,這兩天被這條視頻刷屏了,說一男子買房為了躲避售樓部的人臉識別系統竟然戴頭盔看房,雖然這只是個段子並不是真事,他們拍這個視頻也只是為了諷刺現在各樓盤的分銷模式,但是現在輿論的導向一致的在批判售樓部的這種做法不對,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售樓部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做這件事呢,我來告訴你們背後真正的原因
  • 個人信息洩露 防「內鬼」也要管「鍾馗」
    個人信息是怎樣洩露的?   生活中,個人信息洩露情況屢見不鮮,剛買了房,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孩子剛上小學或初中,培訓機構邀請參加培訓的電話也來了;網上購物剛下訂單,無貨退款的詐騙電話就來了;預訂航班還沒起飛,退票改籤的詐騙電話就會緊隨而至……   鄭州警方認為,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5大途徑。   企業「內鬼」倒賣信息。
  • 確診患者個人信息又被洩露,對話被網暴的石家莊患者
    因為身邊一些人知道他們的情況後,不斷發信息,問你到底有沒有確診,不是關心的那種詢問,只是擔心你可能是一個危險的傳染源的態度。 還有我的一個發小,他老家是小果莊村,這次疫情特別嚴重的一個地方。他從來沒有回過老家,但同事知道他老家是小果莊村的,就很排斥,讓他別上班了。
  • 又是圓通,40萬個人信息遭洩露!「信息販子」價目表曝光
    近年來,快遞等掌握個人信息的行業洩露客戶信息的情況屢屢發生,背後有一條黑色「產業鏈」。一些市民建議,加強源頭治理,對企業採集個人信息進行規範,加大對這些掌握個人信息企業的監管力度,一旦發現存在違法行為應依法嚴懲。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李鳳虎  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該事件再次引發社會各方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熱議。  如今,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為什麼會被洩露?
  • 「提醒」你的個人信息可能在「裸奔」!身份證號、相片全洩露
    最近,江蘇淮安警方通報,在公安部督辦下,他們以「打鏈條、打平臺、打團夥」為目標,依法打擊了7家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公司,涉嫌非法緩存公民個人信息1億餘條。公民個人身份信息、身份證照片等一旦被私下販賣,就有可能讓人陷入「套路貸」犯罪、暴力催收以及電信詐騙等陷阱。如此海量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幕後黑手是誰?又暴露出怎樣的制度漏洞?
  • 專家、律師深度解讀:誰在洩露你只賣「1元」的快遞個人信息?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專家、律師深度解讀|誰在洩露你只賣「1元」的快遞個人信息? 信息洩露,一個無可爭議的全民話題。「中國人對隱私問題沒那麼敏感」的定論也早已成為過去式。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洩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圓通以及員工可能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而有償租賃的如果發生在私下或者租賃給與業務無關的其他個人,才有可能觸犯刑法規定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 如何防範公民個人信息洩露?6個小貼士保護你的信息安全
    如何防範公民個人信息洩露?6個小貼士保護你的信息安全 2020-05-28 04: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期間收集的個人信息,會被洩露嗎?
    不少網友也因此展開合理懷疑:我的防疫個人信息有沒有可能被販賣或洩露出去?疫情期間,大數據技術在組織資源調配、疫情信息收集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類似「超七千武漢返鄉人員信息被洩露」、寧夏一工作人員違規洩露排查疫情信息等新聞,還是讓不少人產生了憂慮。
  • 偷看「不良網站」後,個人信息卻全洩露了?這些麻煩也都會找上你
    網際網路在信息化時代,無論男女老少,都會使用手機上網、社交、購物等,雖然網絡給每個人帶來了便利,帶來了更多的精彩,但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不正確的使用只會導致沉迷網絡,沉迷遊戲,甚至可能導致金錢流失,個人信息洩露,網絡詐騙等。今天討論話題:為什麼打開無痕模式,偷看了「不良網站」之後,個人信息依然會洩露?這樣的問題也會被一一解決!但願您能及時接受!
  • 煩…推銷電話不斷,我的個人金融信息可能洩露!怎麼辦?
    「或許是因為去年買房時洩露了太多個人信息。」張某告訴《金融時報》記者說,他至今也無法辨別,問題是出在了哪個環節。 相信張某的經歷並不是個例,諸如此類花樣百出的騷擾式推銷早已為大眾所詬病。
  • 越來越多人因個人信息洩露造成財產損失!
    近日,脫口秀演員池子發文吐槽中信銀行洩露個人帳戶交易明細引發熱議,個人信息安全再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大數據的時代,人們在享受著信息化社會所帶來的便捷高效的同時,也承受著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風險,數據洩漏事件不時發生。
  • 個人信息屢遭洩露 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兒
    但為何流調之後,病例乃至親屬信息總是無法得到妥善地的保護?患者信息的洩露也不禁讓人聯想到疫情期間的日常掃碼、填表等,似乎到處都是信息洩露的風險點。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能否兼顧?大數據是否會帶來個人隱私的洩露?完整的數據保護體系如何建立?帶著這些疑問,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四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尋找疫情期間個人信息保護之道。
  • 400000條用戶個人信息被洩露,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要小心了
    有網友表示,個人信息被洩露真的細思極恐,因為不法分子可能已經掌握了你的全部信息,在黑暗處伺機而動。01個人信息包括哪些?>以及你的設備信息、社會關係信息、網絡行為信息等。02哪些途徑會洩露你的信息?,就可以通過讀票儀器竊取車票中的個人信息;刷卡購物的紙質對帳單上,記錄了持卡人的姓名、銀行卡號、消費記錄等信息,隨意丟棄同樣會造成個人信息洩露。
  • 別讓個人信息洩露 成為另一種「病毒」
    (11月22日《中國青年報》)  今年以來,已發生多起新冠患者和密切接觸者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遠的不說,11月9日上海披露一起新增病例,患者為在浦東機場從事搬運工作的王某某。隨後,疑似王某某的同事劉某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被廣泛傳播,內含其與親友的姓名、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等詳細信息。  《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不得洩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
  • ...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為重要!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成都女孩遭「網暴」,個人信息被公開,是誰洩露了你的隱私?
    希望警方能嚴懲洩露個人隱私者,這不僅是為趙某討回公道,更是為了保證每一個人的隱私不被侵犯。成都女孩被「網暴」的背後,在筆者看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個人隱私的洩露。個人信息事件洩露頻發在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在使用各大應用軟體時,大部分需要用到個人信息。
  • 陳喬恩自爆手機號遭洩露,明星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已不是第一次
    這些隱私信息從何而來?其背後隱藏著一條屢禁不止的販賣個人信息產業鏈。不僅僅是肖戰和王一博,就連朱一龍,蔡徐坤,李易峰,李現,鄧倫……各個當紅男星的個人信息手機號都在網上被黃牛來迴轉賣。信息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從明星的微博曝光來看,確有其事。而且在網絡上可以輕易地購買明星的各類隱私信息,這種可以買賣的隱私也成了許多不法分子謀取利益的工具。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手機裡刪除的內容真的可以被恢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