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範公民個人信息洩露?6個小貼士保護你的信息安全

2020-12-14 澎湃新聞

如何防範公民個人信息洩露?6個小貼士保護你的信息安全

2020-05-28 04: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謹慎使用公共充電設備

2、更換手機、手機號時要當心!

3、警惕手機定位及隱私功能

4、使用公共WiFi要小心!

5、來歷不明的連結不要點

6、來歷不明的二維碼不要掃

(來源:吉林警事)

原標題:《如何防範公民個人信息洩露?6個小貼士保護你的信息安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洩露事件屢見不鮮,如何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手?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手段以網絡為依託,呈現多元化、科技化、隱蔽化發展趨勢。」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該院副院長辛尚民說,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既是我國憲法人權保障的要求,也是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下的現實需要。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李鳳虎  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該事件再次引發社會各方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熱議。  如今,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該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為什麼會被洩露?
  • 中信銀行洩露客戶流水引發信任危機:個人信息安全該如何保護?
    原創 倪泰 中國市場監管報未經授權,本人未到場,沒有銀行卡、密碼,也未走任何司法機關合法調查程序,第三方卻輕易從銀行獲得個人帳戶交易流水……中信銀行洩露客戶流水引發信任危機:誰可以看我們的個人帳戶?個人信息安全該如何保護?
  • 洩露事件屢見不鮮 應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該院副院長辛尚民說,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既是我國憲法人權保障的要求,也是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下的現實需要。為了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我國刑法特別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 使用公民個人信息不得越界
    作者:李萬祥  近日,成都一位確診新冠肺炎的女性公民遭遇網絡暴力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在數字經濟時代,大數據、人臉識別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一方面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得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 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風險與防範
    2019年3月,360公司發布的《2018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共截獲移動端新增惡意程序樣本434.2萬個,平均每天新增1.2萬個,其中隱私竊取類佔比33.7%,嚴重威脅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 信息洩露疑雲籠罩 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深度|信息洩露疑雲籠罩,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你好,透明人。」你知道嗎?在黑市40元可以買4G的簡歷數據,你的快遞信息、家庭住址、電話姓名可能只值一塊錢。隱私保護一般是針對民事侵權領域,比如說有人洩露了你的個人信息,轉賣給了其他人,這個時候涉及隱私侵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的話,適用民法典的第4篇第6章的第1032條到1033條的規定。當然隱私信息裡也會有分類,現在還在爭論當中,比如說一般信息和私密信息的一個區分。個人信息保護裡也會區分兩種情形,所謂的個人信息和個人敏感信息。
  • 個人信息洩露危害大,多則案例都在提醒安全隱患在身邊,要小心
    而且這並不是圓通第一次出現這樣的問題,「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這個武器要用,否則這樣的事情就會層出不窮。國家郵政局也回應稱,「一直非常重視個人信息保護,對於信息洩露等問題態度一直非常明確,一切以此前公布的政策、表態為準」。近些年,個人信息頻頻洩露。據調查發現,除了快遞信息外,因包含更多信息而更為敏感的簡歷也正在被販賣。
  • 「關注」特定時期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一些思考
    其實,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問題。比如在今年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曾出現過公民個人信息的洩露與相關犯罪滋生。前段時間,公安部發布了2019年以來公安機關偵破的十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有兩起涉及到了疫情期間公民個人信息的洩露,均是在網際網路平臺內發布疫情防控重點人員名單,導致相關信息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造成惡劣影響。可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不僅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更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 新型網絡犯罪系列文章丨網際網路視野下公民個人信息的洩露風險與刑事保護
    《解釋》第二條、第四條明確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有關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以購買、收受、交換等方式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或者在履行職責、提供服務過程中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的,屬於《刑法》第253條之一第三款規定的「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
  • 個人信息洩露 防「內鬼」也要管「鍾馗」
    移動互聯與大數據時代,越來越多的機構搜集公民個人信息,並形成龐大的資料庫。由於內部管理制度的不嚴謹,一些員工受利益誘惑,倒賣客戶個人信息。   利用網站漏洞盜取信息。一些網站因網絡安全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大量用戶個人信息洩露,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個中國網民至少被洩露8條以上個人信息。   木馬病毒竊取信息。
  • 深度|信息洩露疑雲籠罩,透明人該如何自我保護?
    丁曉東:從法律上來說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洩露更嚴重了),這裡的區分非常複雜,涉及隱私保護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區分。隱私保護一般是針對民事侵權領域,比如說有人洩露了你的個人信息,轉賣給了其他人,這個時候涉及隱私侵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的話,適用民法典的第4篇第6章的第1032條到1033條的規定。
  • 釐清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邊界
    在不受時空限制的網絡空間,個人信息無異於「裸奔」,數據壁壘的打通,進一步加劇了個人信息被誤用、濫用以及洩露等問題。法律擴張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範圍,是對於資訊時代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積極回應,但沒有框架限制和原則指導的擴張亦存在違背罪刑法定原則之嫌。
  • 專家、律師深度解讀:誰在洩露你只賣「1元」的快遞個人信息?
    「圓通在後續回應中表示,相關嫌疑人於9月落網,堅決配合打擊非法售賣和使用快遞用戶信息的行為。誰應為被洩露的40萬條快遞信息負責?信息買賣為何屢禁不止?如何保護公民的個人隱私信息?如何杜絕這類洩露事件的發生?
  • 新華時評:勿讓個人信息洩露「尾大不掉」
    新華社廈門8月22日電  題:勿讓個人信息洩露「尾大不掉」  新華社記者顏之宏  最近,有消費者反映騷擾電話出現了新花樣,對方一開口就稱自己是茅臺酒廠的,免費請你品嘗酒水,只需付快遞費10元和保價費29元……直接進行小額詐騙。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有個別聲音認為,在疫情的形勢下,公眾轉發新冠患者隱私信息是出於安全考慮,也有不少聲音認為轉發信息不應該涉及個人私生活。為何今年以來,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疫情防控之下,安全和隱私是否無法調和?有無相應的制度設計可以既保護個人隱私信息,防止出現網絡暴力,又可以及時披露疫情情況,滿足公眾知情權?
  • 小區物業人員倒賣業主信息獲刑: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召開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該院副院長辛尚民說,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既是我國憲法人權保障的要求,也是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下的現實需要。為了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和其他合法權益,我國刑法特別規定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 網絡時代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專家提四方法建議
    浙江警方破獲特大數據洩露案 30億條個人信息被盜 涉事企業為新三板上市公司  網絡時代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一起特大流量劫持案告破,犯罪團夥涉嫌非法竊取用戶個人信息30億條,非法牟利超千萬元,涉及百度、騰訊、阿里、京東等全國96家網際網路公司產品
  • 個人金融信息安全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4.《徵信業管理條例》第十三條規定:採集個人信息應當經信息主體本人同意,未經本人同意不得採集。
  • 池子吐槽中信銀行洩露個人帳戶交易明細引發熱議 個人金融信息安全...
    此事件也暴露出我國在個人金融信息保護立法和實施方面還有待完善,需進一步推進個人信息保護法出臺,同時加強合規管理,嚴厲打擊銀行員工利用職務之便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信息安全把關不嚴 銀行內鬼頻鑽漏洞多名銀行從業人士在接受採訪時稱,發生在中信銀行的這件事不具有普遍性,監管部門、銀行對個人信息保護極為重視,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規章制度,但問題在於缺少嚴格的法律監管,以及如何督促相關人員執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