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做好人
文/一念緣深(20200819)
一天,A君在24:00給我發來一條語音:姐姐,我給你和阿文弄了兩張門票,你和阿文一人一張,這兩天就可以用了,你和阿文說一下。
聽完語音,除了感動於A君的貼心外,我心裡忽然咯噔了一下,想起了前兩天我送票給別人,我只送了一張。
在那一刻,我猛然意識到,我送票只送一張欠妥。換位思維,站在收票人的立場上考慮,只有一張票,如果收票人有時間自己用了還沒什麼問題,可是如果收票人自己沒有時間去用,他豈不是會犯難嗎?一種情況是浪費掉,會造成一種無形心理壓力,感覺辜負了送票人的心意。另一種是,如果送給其他人,可是只有一張票,怎麼送出去?這也會造成收票人有心理壓力。好好的一件事情,結果變成了一種心理負擔。
還有一次,一家機構來我們公司洽談聯合舉辦活動的事情。剛開始聊得很愉快,後來說到細節時,她說了一句:這次活動所有的費用都是我方出的,所以我們主辦方有絕對的話語權,必須給兩位講師安排一個半小時的演講時間。
我聽後,愕然。三小時的活動,講師用掉一個半小時,還有很多的其他環節,時間如何平衡?
像這樣的說話方式、談判方式,我,包括其他人,是不是經常會碰到呢?
不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不去考慮對方的感受,一味地強調自己方的利益得失。
之前曾聽過子凡老師的微課分享,子凡老師說:做事折射了一個人的做人水平和水準。
很多時候,我們總為自己想得多,為別人考慮得少。稍不順心,就指責別人,歸罪於外。細細想來,很多問題往往是因為我們說話的方式或態度欠妥當,或溝通不暢,引起別人的反感而導致的。其實,當我們平靜時,或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看不慣自己的做法。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看不慣的那個人往往就是我們自己。這句話,我深以為然。
說話、做事多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想,換位思維:如果我是他,我這樣說話,這樣處理事情,或許就會在言語上、行為上、態度上有所改變。多一份包容與理解,社會會更加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