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輸給《神農本草經》的藥書,為什麼它的熱度卻不高?知道嗎

2020-12-14 金蘭健康

談起中國的古代名醫,享譽全球的比比皆是,例如李時珍、孫思邈、張仲景等等,咱們關起門來數數,那就遠不止這些了,畢竟在中國曆朝歷代的更迭過程中出現過太多太多的醫賢!

若要數數中國的本草著作,相信有很多人不假思索也會脫口而出《神農本草經》(以下簡稱《本經》)《本草綱目》《唐本草》等等,如果大家還可以數出更多來,那就必須打斷大家,來談談這本「藥書」了——《名醫別錄》(簡稱《別錄》)。

有很多人學習各種技藝,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這些經驗很管用,所以往往這些人常被別人用「學霸」一詞代誇。

這些年,隨著網絡的興盛,人人就有了更多機會利用這個平臺去傳播與學習「學霸筆記」,在中醫藥的圈子裡面也有一本藥學「高階筆記」。

除了著名的四大經典中的藥著《神農本草經》以外,還有一本與它媲美的藥著,它就是《名醫別錄》。

可能有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本藥書是收錄了漢代至魏晉時期名醫在《本經》中增附的資料,這段時期的諸多名醫據不同底版的《本經》,又依據各種的行醫用藥經驗,再將其附於《本經》之上,後經陶弘景收集整理,又載於《本草經集注》(本書可流傳至今,與其被收錄與《唐本草》,後《唐本草》又被收錄於《證類本草》有關)當中,陶氏再將其彙編整理而成《名醫別錄》。

換句話說,這本藥書就是這段時期的多個名醫做出來的醫藥筆記,然而許多人卻理解錯了。

這些名醫都有醫聖張仲景、神醫華元化(即華佗)、藥學家吳普、醫家李當之等等。

按理說,這麼一本「高階筆記」價值應是不輸給《神農本草經》的,但是為什麼它卻熱度不高呢?

筆者以為,有幾個原因值得了解。

第一、源起作者

書的熱度不高,怎麼能怪罪在作者身上呢?這本書現在定型的作者是南梁醫家陶弘景(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其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其著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等。

唯獨《名醫別錄》,因「父母」存疑的問題,所以在官方「戶籍」當中有種似有似無之嫌。

《名醫別錄》最早錄於《隋書經籍志》,其題為陶氏撰。而《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雖然也記載了《名醫別錄》,但卻沒有題著者。直到宋代鄭樵《通志藝文略》載《名醫別錄》是由陶隱居集,宋代王應麟《玉海》也題陶氏撰,至此,《名醫別錄》的作者才大致定型。

但為什麼有的人卻爭議它不是陶弘景撰寫的呢?

《名醫別錄》之所以被指不是陶弘景所著,這是因為《本草經集注》當中講了很多有關《名醫別錄》存疑的話,而《名醫別錄》又是從《本草經集注》完成後從中整理編輯而成書的,因此日本丹波元胤《中國醫籍考》認為《名醫別錄》不是陶弘景所著。

前面我們提到,《名醫別錄》這本藥書系由諸位名醫所記,本書內容雖沒有具體的歸屬醫者,但現前的資料當中有一點可以肯定,它為陶氏收集整理而成《名醫別錄》。

實際上,要不是定型為了陶弘景,如果不是,它現在的熱度情況還真不好說。但有一點,對於中醫藥人來說,我們所關注的應該不是它熱度高不高的問題,而是它的醫藥價值,當然也包括它對我們臨床用藥的指導與影響。

第二、源起書名

有這樣的一個觀點,相信很多人是比較贊同的。暫且不論價值,但凡熱度高的東西,關注的人會多一點,說明它的傳播廣和影響力較大。

《名醫別錄》在醫藥的書籍當中若有若無的感覺,正如寶藏之光被掩蓋一樣,自然熱度也不如前之《本經》以及後之《唐本草》。

筆者以為,這本書的熱度不高,還可能與書名有關。歷代本草巨著皆以「本草」二字相關的字詞命名,唯獨這《名醫別錄》一書,明明是藥書,卻以「名醫」為名,怎麼樣想,它在一般人的搜索當中,都是不容易出現的!

第三、基本內容

《名醫別錄》的基本內容有二:

一是收錄了兩漢魏晉以來名醫常用的藥物;二是記載了《本經》原載藥物的新用途。

《本經》原載365味中藥,《名醫別錄》經整理後,共載730味。因此,換句話說,就是《名醫別錄》跟《本經》相較,它新增了365味中藥,並且《本經》當中的原載中藥的用途也得到了更新。

最後,筆者需要指出,此書雖然偏「冷」,但《別錄》者乃陶弘景集南北朝以前名醫所用之藥,附載於《本經》之後,用墨書之,以別於《本經》之朱書,故曰《名醫別錄》。中醫名家張錫純言:「此雖非《本經》,其書誠確可信。」足見,這本「名醫筆記」亦可是「滄海遺珠」!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元御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焦點

  • 《神農本草經》對中藥學的價值,你知道嗎?
    相傳《神農本草經》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神農本草經》不止進行了藥物的搜集工作,還有意識地對所收藥物進行了分門別類工作,將365種藥物按照上、中、下分為三類,這被稱為「三品分類法」。分類的依據主要是藥物的性能功效。《神農本草經》所載藥品,包括高低等動植物。高等植物如人參、當歸;低等植物如茯苓、靈芝;而牡蠣、水蛭、白僵蠶等屬於低等動物,鹿茸、羚羊角等為高等動物藥材。
  • 神農本草經
    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神農本草經》簡介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
  • 中國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氏」是什麼?
    說起中醫藥就不得不提起作為開山鼻祖之一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大家都熟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個「炎」字就是指炎帝神農氏。根據周代史官記錄的家譜《世本·帝系篇》記載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代的《淮南子》也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之弊。」
  • 《神農本草經》:本草源頭之作
    2020-09-11 11:21:48 來源:學習時報《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這兩部巨著,是中醫藥的百川之源,前者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後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一樣,都是我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融匯了多家經驗理論的著述。
  • 《李醫生說神農本草經》第二講紹序(上)
    02原文《記》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鄭康成曰:慎物齊也。孔衝遠引舊說云: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記》指的是《禮記》,「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語出《禮記·曲禮》,是指做為醫生不熟讀三世之書,就不應該為患者開具服用治療藥物,其中「三世之書」在本文指的是一世《黃帝針經》;二世《神農本草》;三世《素女脈訣》,邵氏整個序言也是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立題,進行論證本意。
  • 品書丨青蒿首載於《神農本草經》,這是一部什麼書?
    青蒿這味中藥,首載於《神農本草經》,「草蒿,一名青蒿,一名方潰。」。《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並稱中醫藥「四大經典」,它又是「四大經典」中專載諸藥的一部書,是當之無愧的本草學奠基之作。該書作者不詳,成書年代有爭議,但應當不晚於東漢末年。全書載藥365種,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中品120種,下品125種。
  •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本草專著
    託名於神農。 【成書年代】東漢末年(約公元2世紀)。 【主要內容】全書分為序錄(總論)與藥物(各論)兩大部分。其中,總論部分13條,簡要論述了四氣、五味、有毒無毒、配伍法度、劑型選擇、用藥原則等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 《神農本草經》上經(上品)玉石之樸消
    《神農本草經》簡介《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三卷」。
  • 神農本草經 中經
    熔化還復為丹,久服神仙不死。生平土。  名醫曰:一名汞,生符陵,出於丹砂。  案說文云:澒,丹沙所化為水銀也。廣雅云:水銀謂之汞。淮南子地形訓云:白澒,九百歲生白澒,白(上興下石),九百歲生百金。高誘云:白澒,水銀也。  《神農本草經》之石膏  味辛微寒。
  • 《輔行訣》五行用藥對應《神農本草經》
    《輔行訣》是梁朝大賢陶弘景關於醫學的一本著作,後世爭議很大,其中用藥精妙,嘆為觀止,現在分享一段關於五行用藥分類和內經以及神農本草經的比對摘錄。《輔行訣》曰: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
  • 倪海廈老師人紀系列——神農本草經的神髓
    ,也有人認為是東漢時期,經過許多醫家綜合整理,不斷收集秦漢時期資料,再整理而成,之後再拖名神農而成之書,姑且不論源起於何時期,但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本草藥典,其地位是無庸置疑的,其原著早於唐代初年已經失傳,現在流傳的版本是明清以後的學者根據宋代[太平御覽],[證類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綱目]等書,進行整復編輯後,重新出刊的,以清代孫星衍,孫馮冀合輯本(1799),最為廣傳。
  • 久服通神明輕身 ——《神農本草經》中的上藥對宗教的貢獻
    在中國,對於大麻的運用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100年,《神農本草經》對大麻的使用做出了如下的解釋:「多食令人見鬼而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
  • 神農本草經——02上經-玉石-07樸消
    《吳普》曰:樸硝石,神農岐伯雷公無毒,生益州,或山陰,入土,千歲不變,煉之不成,不可服(《御覽》)。《名醫》曰:一名消石樸,生益州,有鹽水之陽,採無時。案《說文》云:樸,木皮也,此蓋消石外裹如玉璞耳,舊作硝,俗字。
  • 神農本草經——03上經-草-07術
    案《說文》云:術,山薊也;《廣雅》云:山姜,術也,白朮,牡丹也;《中山經》云:首山草多術;郭璞云:術,山薊也;《爾雅》云:術,山薊;郭璞云:今術似薊,而生山中;《範子計然》云:術出三輔,黃白色者善;《列仙傳》云:涓子好餌術;《抱樸子·仙藥》云:術一名山薊,一名山精,故神藥經曰:必欲長生,長服山精。
  • 《神農百草經》簡介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
  • 重讀本草:《神農本草經》中的「術」
    重讀本草:《神農本草經》中的「術」 整編:京城老半
  • 為中國主流本草學著作雛型奠定基調的《本草經集注》
    新藥材知識不斷湧現,早已超過《神農本草經》舊有的365種藥。另外當時本草著作還有其他10餘家之多,但無統一標準,或年代欠遠,或內容散亂,臨床運用非常不方便。於是他決定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對當時的本草著作進行一次整理。 陶弘景參考《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給予整理、作注。
  • 從除溼胃苓湯到神農本草經:皮膚科泰鬥趙炳南溼疹驗方
    原書按語從本方的組成來看,是胃苓湯的加味,而胃苓湯又源於五苓散和平胃散。方中厚樸、陳皮、蒼朮、甘草燥溼和中;澤瀉、豬苓、茯苓、白朮健脾利水溼;赤苓、黃柏、滑石清熱利溼;枳殼行氣以助水溼之運化。臨床治療溼盛型溼疹,如有溼盛熱輕的特徵,即可應用本方。若癢感明顯者,加白鮮皮;溼滯、食滯重者,加焦檳榔或伏龍肝。
  • 神農本草經——03上經-草-09牛膝
    《吳普》曰:牛膝,神農甘,一經酸,黃帝扁鵲甘,李氏溫,雷公酸無毒,生河內,或臨邛,葉如夏藍,莖,本赤,二月八月採(《御覽》)。《名醫》曰:生河內及臨朐,二月八月十月,採根,陰乾。案《廣雅》云:牛莖牛膝也;陶宏景云:其莖有節似膝,故以為名也,膝當為膝。
  • 現存最早的「綜合性」本草著作:《本草經集注》
    現存最早的綜合性本草是《本草經集注》 ,它的作者是陶弘景。 成書年代大約為梁代(約公元500年)。 該書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物,加上陶氏自注而成。全書7卷,共載藥73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