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是無名小卒,一個無足輕重,又討人厭的樣子。這樣的人在現在,以及將來,在社會上都難有容身之處。總而言之,我就是最為低賤的下等人。可是,就算這已成為了無可爭辯的事實,總有一天,我會用我的作品昭示世人,我這個無名小卒,這個區區賤民,心有瑰寶,絢麗璀璨。」
——文森特·梵谷
《神秘博士》第五季第十集,梵谷來到2010年的巴黎,親耳聽到博物館館長評價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哭得像個孩子一樣……
——網易雲熱評
如果讓我說出一個最喜歡的畫家,大概就是文森特·梵谷了。
梵谷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我開始關注和喜歡上梵谷,是在高中時代。
從前的少兒美術教育不太講畫家,也不太提名畫。小學在美術班的老師常讓我們臨摹一個喜歡畫奇怪長脖子女人的畫家,他的名字和他的人物畫的脖子一樣長——莫迪利亞尼。
莫迪利亞尼這個拗口的名字成了我小時候知道的第一個畫家,在美術啟蒙階段,我對藝術家一無所知。直到後來初中高中才突然想起小時候臨過數次的這個畫家,一查才知道他一生放蕩不羈,頹廢且短命(終年36歲)。
在初中學了素描之後,加之歷史課的提及,對文藝復興三傑產生了一點興趣,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這三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和其精妙無比的繪畫令人神往,不過那時候也只草草的臨摹了幾張達文西的素描而已。
我是什麼時候開始突然想起梵谷的呢?已經記不清契機了。
梵谷在大眾的印象裡是一個天才和瘋子,並留下了不太能夠看懂卻價值連城的名作。這樣的人設實在是一個標準的藝術家。大概是在胡亂臨摹的階段,我用小學剩下的劣質油畫棒,在黑色的鞋盒上臨摹了第一幅梵谷的畫,也是那幅最為人所知的《星月夜》。
星月夜之後,我突然對梵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於是當時買了一本《你能讀懂的西方美術史》和《渴望生活:梵谷傳》,準備好好了解一下這個人。在高中時代,我有幸碰到兩位十分開明的語文老師,他們都支持學生擴展視野,以各種材料進入作文寫作。去了解梵谷,一方面源於對畫畫的興趣,另一方面也來自於高中時那種 「我用一個別人不知道的素材寫作文」 的中二的自傲。
讀了梵谷傳與美術史後,梵谷算是深深印在我心裡了。漸漸地,從前那些看不懂的扭曲的畫,仿佛在認識他的人生後像冰凌一樣逐漸化開了。而印象派、後印象派偉大的實踐、變革和成功,也讓我直接沉迷於十九世紀的法國藝術了。
至今甚至還有一段高中時的錄像,是高二語文老師為我錄的早讀時我和同學們分享梵谷的故事。那會正是沉迷臨摹梵谷、寫梵谷的青澀時期,我做了一個介紹梵谷生平的ppt,向老師申請在早讀時給大家講。那時候對梵谷的感情,其實更多是帶有高中生寫作文的那種愚勇——明明還不甚解,就開始向同學們介紹起來了;明明並無生活體驗,卻所盡所有感情代入他,極所有句子描繪和讚美他。
唯一不可否認的是,那時候真的太喜歡梵谷了。
讀梵谷和看梵谷,讓我有種暗自竊喜的相見恨晚的感覺,仿佛自己是一個能讀懂大師的有所感應的後世人。第一次如此認真的了解一個畫家,也讓我對繪畫有所改觀。原來畫和人冥冥之中是一體的,看畫和看人雖然是兩件事,但結合起來卻又有神奇的效果。至少我知道了這個人們以為的瘋子其實一路在尋求理解和表達善良,只是獨特的性格使他難以和人們 「正常相處」 。
在十九世紀的法國鄉下,一個火紅頭髮的荷蘭佬每天在太陽的暴曬下畫田野山川,被小鎮的人認為是瘋子。而今天的許多藝術家,或是早已被歷史正名了的畫家,他們的作品同樣不被大眾理解,被認為是瘋子。藝術與普羅大眾的關係就是這麼微妙,大眾一邊在要求藝術要被人理解,一邊又只願意用自己少的可憐的藝術感知去生猛地辨別「美醜」。好吧,那梵谷還是被稱作是瘋子更好一點。
這幅臨摹梵谷自畫像是第一次臨自畫像,畫的過程記憶猶新。那是高中放假某天的一個清晨,像歌詞寫的「在五月的早晨終於丟失了睡眠」,我爬起來看梵谷的畫冊。看到這幅帶著陽光的自畫像,就開始臨摹起來。清晨十分寧靜,窗外偶有鳥叫,我卻異常激動,我記得當時像魔怔了一般去模仿那一叢叢毛茸茸的筆觸,畫他的帽子,他的鬍子,和畫中所有的調子。那時候甚至好像喘著粗氣,仿佛自己也長了火紅的鬍子一樣。
我還一直很喜歡梵谷的素描。弗洛伊德說(畫家弗洛伊德):「梵谷沒有一幅畫是不好的。」梵谷的素描所帶的那股拙氣,正是他的神品所在。過分結實的結構,明暗的對比,還有粗粗的調子,就這樣描繪出一個個場景和人物。看到這些素描,我分明就看見一個壯實的長著火紅色鬍子和頭髮的人在笨拙地在紙上塗塗抹抹。
我嚮往梵谷的用線。梵谷的素描和他的油畫一樣,線條十分靈動,被描繪的東西被高度概括,像裝飾畫一樣以線的形式盤繞在紙上。在素描中更是如此。
直到一兩年前,我才偶然在一個小小的地方看到,原來梵谷素描用的不是鉛筆也不是鋼筆,而是蘸水筆。更確切的說,並不是普通的蘸水筆,而是蘆葦筆。梵谷每到一個地方寫生,就隨手削幾根蘆葦作筆,蘸墨水畫畫。這個發現真是太令人激動了,好多年來我都一直訝異於他素描中墨線的粗細和深淺變化,原來竟是來自於如此平凡的材料!
後來我就用小區裡乾枯的竹子削筆畫畫,蘸墨水後通過蘸一點清水來調和墨水的深淺,果然達到了梵谷那種十分趣味的線條效果。
最近一次被梵谷觸動是前幾天。同學推薦我看陳丹青的文化節目《局部》,裡面有一集講的是梵谷。陳丹青通過他收藏的一張梵谷的未完成的小習作的卡片為引,慢條斯理地講述了他對梵谷的讚美。
我特別喜歡他對梵谷的描述,他說梵谷是一個憨人。這個詞用的真好,若論技法畫功,梵谷在畫家中實是倒數,甚至可以說是笨拙。憨,就是笨的意思,但憨人又不是傻子,有種冒犯和貶義。憨人給人感覺是單純、耿直、不靈光,用它形容梵谷確實貼切。
陳丹青又說,有時候憨人的內秀可以讓人驚嘆,這又說的真好。梵谷就是一種憨人的內秀吧,其人其畫,都是拙而粗,但細品之後,那份隱藏在秕谷之下的天才就顯露出來。畫界將憨畫作神韻的,梵谷應屬第一。
印象最深的還是陳丹青說,他的一個畫家朋友去他家,只在他那張梵谷的小卡片前停了下來,說:「畫的真他媽的好。」陳丹青在這集中也多次表達,面對梵谷,你無法評價,言語失去了力量,只能感嘆一句這他媽的就是藝術。
我無法想像一個以畫為生的人是如何在一輩子不受賞識的境地下高產地留下這麼多傳世名作的,也無法想像一個內心極其敏感脆弱的人在被貶低和抨擊後又是怎麼寫出詩一樣讚頌世界的信的。如開篇引用的網易雲熱評中說的,梵谷雖然立下志向將來全世界都要學讀他的名字 「gogh」 ,但如果真的知道自己從一個無人問津的憨人變成影響世界的偉大藝術家,也一定會像孩子一樣哭出來吧。
最後放一張今天畫的梵谷自畫像。
喜歡梵谷的幾年裡,感覺自己的畫技也在長進,臨摹臨的更好,畫其他東西也帶一點梵谷先生的影響了。《局部》裡說普桑模仿文藝復興,結果成了普桑的法國優雅;塞尚模仿普桑的均衡,結果成就了塞尚的現代藝術。繪畫就是在模仿中進步的,希望自己也能在模仿中爭取更多可貴的進步,也希望大家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畫家。
最最後把今天畫畫的視頻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