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訊(記者王玉召報導)「一部手機在線觀看非遺、書畫、戲曲文藝演出」「線上『雲』賞和田美麗風光」「在小紅書上探店烏魯木齊神仙老闆的囤積症書店」……如今,層出不窮的「種草」「打卡」出現在消費領域,越發多樣的線上活動在豐富我區各族群眾業餘生活的同時,也不斷拓寬文化消費「邊界」。
「網際網路+文化」持續快速增長,彰顯出文化新業態的巨大韌勁和發展潛力。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網際網路+文化」新業態繼續上行,線上文化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從文化及相關產業細分行業看,文化新業態特徵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293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2%。
網際網路場景下的線下文化消費升級正不斷上演。
「雲上」文娛受熱捧
「孩子之前報名的線下輔導培訓機構停課後,我們就轉向線上輔導,除了一些免費基礎課程外,我們還購買了一些在線課程和輔導資料。」8月31日,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市區)居民居高瑋說。
在線學習展現的陪伴式服務、強交互體驗及個性化學習方式,贏得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每天上午,烏魯木齊市的瑜伽老師陳丹都會通過微信群聊,視頻直播授課的方式教授瑜伽。前段時間,陳丹的瑜伽館停課了,會員們宅在家裡,但對瑜伽練習的需求反而更高了,於是,陳丹便決定通過視頻的方式直播授課,學員們能語音發言,授課老師能在線指導動作。
「瑜伽等很多運動的老師都需要依據每個人的狀態,指導動作和呼吸,我們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不但要以更加精準的語言傳達有效信息,還要關注每個學員理解動作的情況,以調動氛圍。」陳丹說,為了克服在線授課交互感薄弱的問題,線上瑜伽課都是分期、分學時授課,每節課都有不同主題,一節課最多容納8人參與,學員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和課程,按次付費。
家住烏魯木齊市卡子灣片區佳園社區的趙旭景目前通過微信、釘釘等軟體開展線上教學。從秦劇團退休後,趙旭景此前一直在線下教學生二胡、笛子、古箏等樂器,開始線上教學才短短幾個月。「線上教學雖然是個嘗試,但這種創新可以成為日後常態。」趙旭景說。
長期來看,這種線上消費日益增多可能會改變大眾付費習慣,增加線上文化領域的預算,有利於打開一些行業的天花板。
「雲上」文娛亮點多
人們通過在線方式來滿足文娛需求,比如觀影看劇、聽音樂、玩遊戲、看直播等,在線文娛迎來爆發式增長,催生了一批新型、升級的文娛消費。
烏魯木齊市民鄭昕梳理了最近一個月的「在線消費記錄」:看電視節目付費30元、在線聽音樂付費12元、在線聽小說付費20元、一次遊戲充值45元……
「尤其以在線視頻網站為例,它的更新速度快、資源豐富,使得數字影視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鄭昕說,「這個花費在疫情期間就更為集中,主要是現在隨著版權意識的增強,以前那種想『吃免費大餐』的情況越來越少,大家也樂意花錢買體驗。」
文化消費逐步進入「網絡時代」,在網上直播互動、打遊戲、看電影、聽音樂的人增多,尤其是遊戲、電競等線上業態發展勢頭迅猛,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年來,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已經深入到文化娛樂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培養了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而且也使人們在文化、藝術、美學等多方面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激發了人們的文化消費意願。
「雲上」文娛更便捷
疫情期間,線上文化娛樂的普及度和用戶黏性有所增加,「宅娛樂」成為大眾主要的文化娛樂生活方式,培育和激活了線上文化消費市場。
今年8月,在烏魯木齊市開武術健身俱樂部的董燕軍玩了一把新潮,他在喜馬拉雅APP上傳音頻「說說傳統武術的江湖」系列講說,結合自己學習武術40年的經驗,在線講授傳統武術的分類、歷史演進、文化內涵等,在線「吸粉」,訂閱人數不斷增加。董燕軍說:「這種單一輸出的分享形式,不僅不受時間限制,還可以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滿足大家的收聽需求。」
相比傳統的文化消費,網際網路上的「免費」內容無疑更具有吸引力,庫爾勒市自由職業者沈敏每天習慣性地花一些時間耗在網上,瀏覽資訊、電影、網劇、下載歌曲、各種綜藝節目等。她說,如果下班早,在家上網進行文化娛樂的時間達到兩小時以上。
線上娛樂越來越多樣,文化消費變得觸手可及,除了線上聽書、線上K歌和藝術創作外,學習書法、線上看展、練習茶道花藝和體育健身的人也不在少數。「我在一款健身APP上花了399元,購買了21天的健身訓練課程,每天跟練,效果不錯。」烏魯木齊一名大四學生張娜娜說。
讓生活更加多姿,越來越多的人用居家的閒散時間發展自身的興趣愛好,「雲娛樂」「雲健身」「雲觀影」能滿足各類人群的日常需求,小紅書上有關花式早餐、創意咖啡、手工、文創、漫展等內容增多,嗶哩嗶哩上國產動漫、演藝、創意秀等視頻成為熱門。
隨著數位技術的日益成熟,大眾對數位化場景下的消費期望將會越來越高,在線逛展、在線觀景或將引領新趨勢,成為在線文化消費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