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洒家到底是啥意思?說出來別不信

2020-12-14 文史怪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受到了無數讀者的喜愛,裡面的綠林好漢,行俠仗義,共聚梁山,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好不快樂自在,裡面也有一些十分有意思的細節,比如說梁山泊大聚義中,因為地點在山東,因此大多數人操的都是北方口音,李逵、阮氏三兄弟等人,在自稱的時候,都一般讀作為「俺」,而楊志魯智深,卻自稱為「洒家」。

這個「洒家」是什麼地方的自稱,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說出來別不信根據原著中描述,魯智深出身在渭州,也就是甘肅平涼,而楊志則是「自幼流落關西。」因此,「洒家」在施耐庵的眼中,就是關西人的代表。

何謂「關西」?關指的便是函谷關,在戰國時期,函谷關以西基本為秦國領地,以此劃分關西秦國和關東六國,因此關西指的也就是如今的陝西和甘薯兩個身份,在潼關縣北,也有著「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的說法,洒家的傳統也起源於這裡。

至於「洒家」的稱呼,開始上還是有較多爭議的,《辭源》修訂本認為,「灑」(音zá)與「咱」「喒」同,「洒家」即「咱家」。在很多影視劇中,太監都喜歡念叨這個詞,實際上「咱()家」在明清時期,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語的階段就用來被使用,它是一種口語化的稱呼,並沒有「鄙人」「老朽」等自稱謙卑恭敬,而是類似於「在下」或者是西遊記孫悟空常常說的「俺老孫」一樣,不卑不亢,一般適用於對平等地位的人或者是對地位更低一級別的人進行交流。

不過其出現年代較晚,因此在新版的《三國演義》中,董卓自稱為「咱家」是錯誤的,而宋朝的洒家,很有可能是「咱家」的一種形容方式。

而也有學者認為,這樣沒有解釋「洒家」的「灑」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過去能夠被稱之為「家」的,基本都是有著一定身份的人,中國傳統用語當中,「家」是一種敬稱,還有著強調身份的作用。

類似於此的,比如有王侯相位之人,會稱之為「本王」、「本候」、「本相」、「本帥」,而至於貴族的女子,在喪偶之後,可以自稱「哀家」,宦官官職達到少監以後能自稱為「咱家」。而中央或者是地方的官員面對下級時候,可以稱之為「本官」。但是這裡必須提出一點,那就是過去很多朝代認為,武將並算不上官員,將帥和官員是分開的。尤其是在重文輕武的宋朝,武將的地位就更低了。那麼他們自稱什麼呢?等級比較低的自稱為「某」,例如關羽在《三國演義》初期自稱是關某。

而中等職務,官職談不上卑微但是往上又比不了將軍,比如魯智深魯提轄,又或者是楊志楊制使,就能夠稱之為灑了。明朝《永樂大典》中指出:「灑是廝殺漢」。通「殺」音。因此那些愛好廝殺之人,就被稱之為洒家了,這裡其實也體現出了施耐庵的良苦用心。

相關焦點

  • 水滸傳中,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洒家到底是啥意思?說來難以置信
    洒家的讀音是sǎ jiā,就是我們的意思,是宋元時代的時候北方地區的一種方言,只是不是很正規,比較粗魯。在《水滸傳》裡面有不燒的人物自稱為洒家,頻率最多的就是魯智深了。魯智深在是陝西延安當過提轄官,因為在那裡待的時間很長,所以可能是因為受關西地區的文化影響,也習慣了那邊的方言,就自稱洒家了。
  • 揭秘水滸傳: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洒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洒家的讀音是sǎ jiā,也就是咱家的意思,是宋元時代北方的一種口語,意思是「俺」、「咱們」,帶有一定的粗魯的意味。《水滸傳》中很多人自稱洒家,最引人注目的是魯智深,魯智深是陝西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手下的提轄官,是個下級軍官,他所在的地方是陝西延安府,那裡就是宋元時期的關西地區,所以說魯智深說自己是洒家,是符合當時關西地區的方言的。
  • 水滸中,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到底啥意思?一般自稱的只有這類人
    水滸傳受到了不少讀者的喜愛,施耐庵塑造了很多人物鮮明的角色,而魯智深也是其中之一,受到了很多讀者的喜愛,有意思的是,和其他梁山好漢不同,魯智深的稱呼也頗具特色,他一般自稱為「洒家」,那麼這究竟是個什麼意思呢?不妨讓我們好好來分析一下。
  • 水滸常見誤區,哨棒並不能吹口哨,魯智深為什麼自稱洒家
    有那需要幹嘛不做個短哨子,一根中空木棍,很容易折斷,又有多大防護效果?哨棒真正意思有兩種,一是哨即警戒,比如哨兵,哨所,哨棒就是防身之棒;二則集韻說「哨者,小也」,哨通梢,末端、末梢,比如樹梢,眉梢,所以哨棒就是梢棒,略短小的棍棒,易於攜帶,行路人常用於挑行李兼顧防身。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門中人有哪些自稱,貧僧、老衲、洒家等有何區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老衲老衲指年老的僧人,亦為老僧自稱。
  • 水滸傳中,為什麼只有魯智深自稱「洒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515字,閱讀約2分鐘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劇中有一個外號花和尚的人物,喜歡交朋友,甚至喜歡喝酒。他原名路達,是陝西延安府老種總管相公手下的政務官。他在劇情中經常自稱「棒棒」。那根棍子是什麼意思,他為什麼喜歡這樣稱呼自己?小編在閱讀材料時,看到了幾種解釋。第一,據有關學者介紹,這是關西地區的方言。魯智深當時在陝西延安府任職,也就是宋元時期的關西地區。在《辭海》等書中,也提到「撒」,「雜」與現在的「安」,「雜」意思相近。這是下層社會的口語,是稱呼自己的意思。
  • 吳用讓焦挺聯絡投奔种師道,魯智深跳了起來:洒家帶著武松陪你去
    #在正史中,梁山只有宋江三十六盜,這三十六盜中,還真有花和尚魯智深和行者武松。從小種經略相公的介紹中,我們能發現魯智深原本是老種經略相公的心腹愛將,所以才派出來照顧小種經略相公——這是老種的信任,也說明魯智深(應為魯達,但是大家叫慣了魯智深,咱們也不改了)跟種家關係不錯。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魯智深上了二龍山然後又上了梁山,老種經略相公怎麼不下一道命令,讓魯智深帶著楊志武松一起歸建?
  • 洒家在林子裡聽你多時了——損友林衝(之二)
    然後,松樹背後就跳出了一個胖大和尚來,大聲喝道:「洒家在林子裡聽你多時了!」這個胖大和尚,就是魯智深。魯智深這一出場的陣勢,真可謂是氣吞山河,讀來著實令人盪氣迴腸。魯智深用戒刀割斷了綁著林衝的繩索,扶起林衝說道:「兄弟,俺自從和你買刀那日相別之後,洒家憂得你苦。
  • 中考語文名著閱讀人物系列專題複習:《水滸傳》之魯智深
    (補充:粗中有細的一面:①擔心店小二阻攔金氏父女,魯智深在店中坐了兩個時辰,讓金氏父女遠走他鄉;②三拳打死鎮關西後,指著鄭屠說他詐屍,麻痺眾人,趁機脫身。)2.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魯達出逃代州雁門縣,金老女婿趙員外送他去五臺山做僧避禍。
  • 《水滸傳》中品格最高尚的人—魯智深
    魯智深有一句名言:「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這是他助人的最顯著的特點。《水滸傳》中稱讚「真大丈夫」做事「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唯有魯智深做到了。林衝受到高衙內的欺侮,忍讓了,魯智深卻說:「你卻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鳥!俺若撞見那撮鳥時,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禪杖了去。」他說到做到。高俅想出各種辦法必要置林衝於死地,而魯智深憑一桿禪杖保護林衝直到滄州。不僅表現了對兄弟的義氣,更顯示出對不論多麼強大的惡勢力決不屈服的精神。
  • 林衝病死前才明白,魯智深為何會毫無徵兆的去世,原因只有兩個字
    01魯智深的圓寂之謎想讀懂《水滸傳》,明白裡面那些讓人發懵的「神結局」,除了必須要讀懂宋江外,林衝這位重量級的梁山元老也必須要讀懂。就如,今兒要談的這個問題:魯智深為何會毫無徵兆的去世?原著很高逼格的告知,魯智深師父提前劇透,給了他四句話,其中有句「聽潮而寂」。
  • 2011版《水滸傳》的魯智深造型,至少犯了兩個錯誤
    《水滸傳》第四回「趙員外重修文殊院,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裡是這樣寫的:「智深把皂直裰褪膊下來,把兩隻袖子纏在腰裡,露出脊背上花繡來,扇著兩個膀子上山來。」魯智深光著膀子上山,但只有脊背上有花繡。這裡也明確寫著,魯智深只有「背上刺著花繡」。而就在同一回裡,魯智深向楊志自我介紹時說:「洒家不是別人,俺是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帳前軍官魯提轄的便是。為因三拳打死了鎮關西,卻去五臺山淨髮為僧。人見洒家背上有花繡,都叫俺做花和尚魯智深。」同樣明確了魯智深只是「背上有花繡」。
  • 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中,「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御史通鑑今天為大家分享《水滸傳》。《水滸傳》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家喻戶曉。而「水滸」到底是什麼意思?卻不是誰都能很清楚的事情。中國人都無法做到人人了解其真正的含義,因此在國外學者把它翻譯成外國文學時,住住常詞不達意,無法真正表達《水滸傳》的含義。
  • 救人須救徹,比起武松,東瀛人為何更喜歡魯智深?
    文/主任水滸傳作為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其文學價值不但遠超《三國演義》和《西遊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紅樓夢》都要精彩。可以說,在中國很少有不知道水滸傳的,哪怕是小孩。就連在東瀛,水滸傳的名氣也十分大,武松魯智深等主角的知名度十分高。
  • 二三十人肯為他赴湯蹈火:梁山一百單八將,為何魯智深朋友最多?
    #世界上最動聽的話就是真話,江湖中最值得結交的朋友,就是說真話的朋友。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及時雨宋江口蜜腹劍,智多星吳用心懷叵測,黑旋風李逵蠻橫無理,只有花和尚魯智深只說真話不說假話,所以他才會被公認為梁山第一大俠。魯智深的真誠是發自內心的,無論是對師父智真長老,還是對初次見面的朋友豹子頭林衝,他都直言不諱。
  • 花和尚魯智深:做自己,別解釋
    我們常說,要活出真實的自我,但其實受各種牽絆,很少有人能活的真實灑脫。縱使《水滸傳》裡面的英雄豪傑們那樣生猛豪爽,也都有各自的情不得已,但在108將裡有一個人活出了本真,他通透曠達。李贄評價道:他是仁人、聖人、勇人、神人、羅漢、菩薩、佛。
  • 智真長老自相矛盾的八句偈語中,藏著一個秘密:魯智深並沒有圓寂
    現在通行版的《水滸傳》是否全由施耐庵先生親筆撰寫?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特別是《古本水滸傳》的出現,讓跟多人斷定通行版百二十回《水滸傳》的後五十回並非施耐庵先生原著,而是按照朝廷意願進行了篡改——原本抗爭到底的梁山好漢變成了向朝廷搖尾乞憐的軟骨頭,招安後更是甘做鷹犬,對江湖同道展開了無情的絞殺。
  • 魯智深為何坐化而去
    在智深插香禮拜後,長老一句「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不知是揶揄還是嘲諷,道盡了魯智深離開五臺山後的主要行為和經歷,魯智深聽後「默然無言」。佛教「五戒」中第一條就是戒殺生。在之初摩頂受戒時,長老問「能否」時,智深回答「洒家記得」。可一去數年,淨做了「殺人」「放火」,長老的「戒殺生」因智深的「懲惡」而丟之九霄雲外了。正如宋江幫他辯解那樣:「雖是殺人放火,忠心不害良善。」
  • 「花和尚」魯智深:年輕時縱情酒肉快意恩仇,最終卻見一潮信而圓寂
    很多朋友看《水滸傳》是為了一飽武俠眼福,從古代的打打殺殺中找到一絲男人的血氣方剛,得以讓自己內心更為強大。而水滸有一百零八好漢,可以說每一個都經歷了不小的苦難,在上梁山的過程中幾乎都沾上了人命官司,這在那個時候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 魯智深綽號「花和尚」的由來
    而魯智深的綽號,卻是在水滸第十六回中才出現。當時魯智深在二龍山腳下遇到楊志,魯智深道:「人見洒家背上有花繡,都叫俺做花和尚魯智深。」至此,魯智深終於有了自己的專屬綽號,從而魯智深的江湖地位也瞬間提升。可是有心的人就要問了, 魯智深的綽號為什麼會是「花和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