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美食就對人類有著無法阻擋的吸引力。中華美食名冠天下,安國美食也自成一派,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品味一下舌尖上的安國。
安國有句話:"燒餅卷肉,吃了沒夠"說的就是馬蹄燒餅。馬蹄燒餅為圓形,有類馬蹄,這也就是有人稱之為"馬蹄燒餅"的原因。據傳,舊時祁州有店曰"復昌號"始創此物,風味獨特,膾炙人口,以至流傳至今。製法是將一麵團擀成圓餅,一面貼芝麻,將另一面貼在爐壁。烤爐為小爐子,置於高處,因此也叫"吊爐"燒餅。爐子形似於蒙古包,頂有煙囪,壁有開口。用手背託擀好的麵餅從此口深入,貼於爐壁。這種燒餅熟後可掰開,分成蓋兒與底兒,中間可塞上肉、腸等佐物,滋味甚佳。
安國燒餅之中多夾燜子。燜子為保定食品,煙臺亦產。保定燜子主要產於保南地區,尤其定州燜子,赫赫聞名,故安國所產燜子多冠定州之名。安國的燜子,精選瘦肉,略添肥肉,和以山藥面(澱粉有很多種,山藥面是中一種,安國方言叫"團粉面"),用肉湯熬製,然後蒸熟。燜子制式多為圓柱形,長約一尺,粗約五六寸,淡粉色。除夾在燒餅中之外,亦可直接吃,或涼拌、熱炒,口感俱佳。
餄餎拼音發"河勒",安國話叫"河嘮"。安國餄餎為蕎麥麵所制,也有雜以白面的。並有一種專門工具叫餄餎床,造型不一,描述起來比較麻煩,大概即在一個樁子上有一碗粗小鐵桶,桶底密布圓洞,將和好的面放進桶裡,蓋上鐵蓋兒,蓋兒連鐵管,用力往下壓鐵管,蓋兒也在桶裡下壓,面就從桶底的圓洞露出,一根根有若麵條,落進下邊的鍋中。煮熟後,過水,撈進碗中澆上醬和辣椒油或各種滷子,即可開吃。
安國扒糕為蕎麥所做,也有蕎麥麵和榆皮面所制,將蕎麥麵與少許水相和,拍成一個個小餅,上屜蒸熟。吃時,將圓餅切成條,有蒜泥,辣油,醋所做的佐汁,或澆,或沾。也有再配以蘿蔔絲或黃瓜絲的,或加菜熱炒。
安國涼粉大概一份粉五份水,入鍋,邊加熱邊攪拌,待成透明糨糊,倒入碗或盆中,晾涼即可。吃時,把涼粉倒在案板上,此時涼粉已是半透明的塊狀,刀切成小塊入碗再根據不同喜好拌調料,一般多是放蒜泥、麻醬、香油、醋、辣椒等。也可以熱炒。
將團粉面加水,再根據口味加茴香、大料、花椒泡的水,小編家一般還放肉汁,攪拌好後倒入箅子上蒸,熟後即可食。與涼粉、扒糕不同,熱食為佳,一般為做菜時放入幾小塊兒以增菜香。
苦累(ku:三聲,lei:二聲)介於主食和菜之間。舊中國的窮人家買不起菜,主食又不夠吃,就常用槐花、榆錢、野菜和麵粉拌在一起蒸熟,出鍋後趁熱拌上調料,就可以既當菜又當主食。起名為苦累就是為了說明這是一道憶苦飯。現多以土豆、豆角、大茴香代替野菜等。家中若有老人食此物,難免睹物思情,苦湧心頭,揮淚點點。
豆腐絲一般有香辣、五香、或單純鹽味的。豆腐絲條股柔韌,色澤乳黃,食用方便。或單吃下酒,或涼拌、熱炒。
鹹食者,薄油餅也,應為安國獨有的稱呼。和好的面中加少許菜葉或不加,打蛋攪拌,略放鹽,放入鍋中攤制,軟香宜口。
將面發酵,和以紅糖。將面揉成條,切成小段,用兩小段相擰,把兩頭摁在一起。然後放入油中炸制,瀝油,晾涼。也有說撈出後放入飴糖中泡的。鬆軟綿潤、奇甜無比。
也有叫"茶麵",鍋上火加熱燒乾,鍋壁抹油,倒入適量麵粉用鏟翻炒,直至炒熟。將芝麻、花生炒熟,碾碎,放入面中,或在翻炒時即加入。喝時用沸水衝之,酌量加糖,稠厚醇香。
麻山藥以蠡縣、清苑、安國、安平(隸屬衡水,但緊鄰保定)最為有名。麻山藥之佳品曰"小白嘴",只產於安國、安平,可入藥。口感綿軟、香甜面麻。一般多為煮熟後即食,或切成餡兒汆丸子。山藥還可以做成糖葫蘆。山藥所做糖葫蘆既爽口腹,且補脾胃,實在好東西。
千年藥都安國,壓軸的美食必須是安國的藥膳。藥膳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安國藥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藥膳配方,將優質的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簡言之,藥膳即藥材與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