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普遍感覺,歐美人似乎老的比亞洲人更快?
相同年齡下,亞洲明星可能正當「花季」,歐美明星卻早早在鏡頭下展露出一臉褶子。
這並不是憑空感覺,有研究證明:歐美人確實比亞洲人更早開始衰老。
如果說亞洲人的衰老趨勢是一條平穩下降直線,那歐美人是斷崖式的衰老。
那麼究竟是哪些原因使得東西方人出現衰老差異?歐美人的斷崖式衰老就一定處於劣勢嗎?
在人種分屬上,亞洲人屬於東亞人種,歐美人屬於高加索人種。
第一眼辨認出東亞人種和高加索人種的區別就是:膚色,因為膚色的不同也可以簡單的稱作黃種人和白種人。
有研究指出,白種人普遍攜帶著一種影響皮膚衰老的MC1R基因變異種,這種變異導致他們的皮膚難以自行分泌相關的激素,去進行肌膚的自我修復。
長久發展之下皮膚更加脆弱,一旦衰老開始發生,便滑坡式地出現皺紋、鬆弛等問題。
另外就是,高加索人種擁有縱深較大的頭骨比例。顴骨高且突出、下頷骨明顯,鼻骨、鼻基底以及面中部都顯著較高。
而東亞人種的面部骨骼大都發育不完全,面部較為偏平。
同時東亞人種有著最薄的表皮層和最厚的真皮層,面部豐富的脂肪軟組織可以帶來年輕幼感。
稜角分明的臉型在外觀上會顯得成熟一些,年齡增長再將本就不多的軟組織消耗後,皮膚失去支撐,於是產生大量真性皺紋。
所以相對來說,歐美人的衰老跡象出現的更早,但不會持續惡化。亞洲人雖然平緩下降,可後期到達一定年齡時會呈現密集式爆發衰老。
孰優孰劣一時很難說清,基因與人種帶來的自然發展規律並不能直接佐證,還需要考慮日常行為習慣等等因素。
和亞洲人追求極致美白不同,歐美人偏愛日光浴後的小麥色肌膚,喜歡去海灘曬太陽,甚至有專業的美黑機構。
而肌膚衰老的根本源頭還是光老化,紫外線照射後產生過量氧自由基是導致皮膚光老化、加速皮膚衰老的重要原因。
長期反覆暴露於日光紫外線下,皮膚會出現粗深皺紋、鬆弛下垂、不規則色素沉著等等問題。
尤其白種人的皮膚缺乏色素,對紫外線的侵灼更加敏感,反而深膚色的人種對紫外線輻射有更好的應對機制,色素可以起到抵抗紫外線作用。
所以抗衰老的第一步,仍然是防曬。防止光老化,一刻都不能鬆懈。
審美差異不僅體現在精神文化中,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外在衰老,程度輕微但也不可否認其影響的存在。
歐美人的審美偏好骨相清晰的臉龐,皮肉緊實包裹骨骼,無論是下頜還是鼻骨都期望是線條鋒利凸出的。
亞洲人以我國為例,主流審美依然是膠原十足的稚嫩清純臉,要求小臉尖下巴,側臉線條流暢無明顯骨骼折角。
內源衰老基因決定,外在衰老人為決定。
不同的審美偏好,也決定了不同的微美方向,雖不是人人都是極端對比,但從宏觀角度遠期觀看,對人種的衰老差異有一定的影響。
影響東西方人產生衰老差異的原因還有很多,包括護膚習慣、飲食、氣候等等多方面,這裡只選取了部分大宗因素供於參考。
基於以上,我們做個總結:
相比於我們,歐美人普遍更顯老,但是他們也更耐老。顯老和耐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顯老是在相仿年齡下,看起來年齡感偏大;而耐老是指相比同齡人來說衰老感較低,也就是顯年輕的意思。
因此在抗衰老方面,中西方有著各自不同的抗衰需求。歐美人抗衰注重去皺,側重點在表皮層的緊緻;而亞洲人注重提升,要求面部軟組織整體的上揚緊緻。
所以一般並不建議盲目推崇西方流行的抗衰方式,對於我們來說可能並不能達到根源上的解決。
宏觀人種之間尚有差異,細化到個人差異更是不同,流水線式千篇一律的操作必然不能讓效果最大化。
了解的不同,定向化提升,以最精準的方式擁抱更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