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峯於1999年打造的《槍火》講述的是五個從相識到相知並成為兄弟的情義故事,裡面有女性卻是一筆代過,是一部純粹的男人電影。時隔八年後,杜琪峯的《放逐》中卻安放了兩位女性,一個是殺手的妻子,一個是妓女,在杜氏暴力情懷下難得有了一絲玫瑰的色彩,兄弟情義之雖然很悲壯卻有了一種堅韌。
由於故事架構和人物關係類似,此片在開拍伊始被許多人稱為《槍火》的續集,雖然杜琪峯否認《放逐》是《槍火》的續集,但是所有觀眾都能從中看到後者的痕跡,同樣風騷的站位,還是幾乎同班人馬的出演,只不過這一次的兄弟情義更濃厚,從小相識的兄弟在遇到困境時應該如何做,此片拍攝在澳門回歸之前,而片名《放逐》卻有了另一層韻味。
《放逐》是導演杜琪峯創作執導於2006年10月19日上映的一部香港動作電影,由吳鎮宇、黃秋生、任賢齊、林家棟、任達華等擔任主演。殺手阿和(張家輝飾)與妻子阿靜(何超儀飾)帶著剛滿一個月的孩子重返故地,阿火(黃秋生飾)與阿波(林雪飾)奉黑社會老大大飛(任達華飾)的命令來追殺阿和,但另一對好兄弟阿泰(吳鎮宇飾)與阿貓(張耀揚飾)聞訊,為了情義前來阻止。
當電影剛剛拍攝完成時,杜琪峯送給威尼斯組委會就是《放逐》的粗剪版本,長約1小時,出於對該片的喜愛,威尼斯組委會立刻拍板將《放逐》納入競賽單元。這部電影獲得許多提名,對於本片來說也是一種肯定。
愛和情的糾結
愛情讓人眼盲,也讓人心慌,卻值得去闖,愛的幸福如歌般值得去追求,但是對於故地的思念讓殺手阿和與妻子阿靜帶著滿月的孩子回來了,一隻蝴蝶煽動了翅膀卻引起了一場風暴就此展開。
阿和為什麼打了大飛一槍?影片中並沒有交待,卻能猜測到,就是因為要和阿靜去過正常人的生活,大飛也許不放手,最終導致了衝突,所以大飛知道阿和回來後,直接安排阿火上門去解決,只是兄弟情深,如何解決是個難題,更何況還阿泰要保阿和。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事,阿火、阿和、阿泰呈三角站立,每人槍中只留下六顆子彈,這是看在兄弟的情面上,打死了算倒黴,打不死再說,三人在狹窄的空間中火併起來,最終不知是運氣還是大家都會放水,三人都沒有任何損傷,既然打不死,那就坐下來吃飯吧。
這也是電影中特別具有喜劇效果卻充滿了兄弟情感的地方,剛剛的衝突貌似沒人記得,搬好家具,五人合力倒是做起了一頓美食,先吃飯再說,至於後面如何做再想辦法。
阿和若是死了,阿靜未來的生活應該如何辦,先解決阿靜的生活費問題,五人想到了先賺錢再說,要賺快錢就找到了謝夫(張兆輝飾),擺放在他們眼前的是兩個選擇:暗殺蛋卷強(林家棟飾)或者搶奪一噸黃金 ,他們選擇前者,卻不料想捲入了大飛一開始沒有針對他們的圈套中,和大飛火併一場最終決裂。
在影片中,放逐的意味感十分強烈,阿和是為了愛選擇了自我放逐,而最終的回歸卻是想能夠歸根,畢竟澳門已經回歸再即,自己當然也得要回來過小日子了,只不過樹欲靜而風不止,最終要面對兄弟情義的對決。
都是好兄弟,面對這種情況,大飛是老大命令不能違抗,但另一邊卻是多年的兄弟應該如何辦才好?這種糾結和迷惑在杜琪峯的電影中經常見到,同樣是《槍火》中雖然兄弟建立的情感不長卻深厚,面對困境時首先考慮的則是兄弟情,然後才是想如何解決問題。
不但是杜氏電影,包括吳宇森的系列黑幫片中,兄弟情是其中永恆的主題,正是這種兄弟情誼在這些電影中不遺餘力的刻畫,讓人有情感的共振,畢竟一個人一生中能夠稱得上朋友的人太少,這種兄弟情十分珍貴。
吳宇森《英雄本色》中小馬哥等了豪哥三年,就是那份兄弟情充滿心中,他要等著東山再起,最後豪哥不願意再入黑幫,那就自己去做:你沒有欠我什麼,我從來不會逼朋友去做不想做的事,我有我自己的原則,我不想一輩子被人踩在腳下,你以為我是臭要飯的,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想證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拿回來!
這一次在影片中,杜琪峯選擇了兄弟情的著墨,也選擇了愛情和親情,阿和死了之後,剩下的四位還是想保護嫂子,卻被嫂子一把槍趕走,殺手的妻子就是與眾不同,阿靜帶著孩子要去找阿火報仇,結果誤入謝夫的賓館而被後者出賣給大飛,讓兄弟四人不得不返回去救人。
四兄弟已經拿到黃金可以一跑了之,也明明知道一去不回,但是這種阿和親情的紐帶卻是無形的束縛,這是兄弟之情的延伸,那就一定要去救,而片中出現多次的投幣決定如何做時,最後硬幣被阿火扔到海裡,此時已經不需要其他選擇項了。
放逐.去哪兒
人生到底往哪裡走?在影片中多次展現了這種迷茫,和大飛決裂開啟了另一种放逐,自己對於黑幫脫離的真正放逐,但是去哪兒倒成了問題,反映了香港黑幫電影中經常性的一個話題:入了幫派之後,到底能不能脫離出來,脫離出來之後又能去哪裡呢?
在醫生家中再一次與大飛火併之後,阿和已經必死無疑,阿波問:去哪兒。這句話在後續中多次出現,幾位兄弟已經完成了放逐的最終態,變成了浮萍,逃出來之後根本不知道去哪裡,只有回光返歸的阿和說一最暖心的一句:回家。
回家能夠解決去哪兒的問題嗎?解決不掉。在影片中杜琪峯以俯拍鏡頭來體現人物的無力感和迷茫,也為後續那麼多去哪兒的疑問打下伏筆,所有人物在其中都充滿了無力,而觀眾的體驗則是感受到其中的脆弱及未來不確定性。
去哪兒?面對人生的路口,大家又開始疑惑應該去哪兒的問題,所以硬幣此時就派上了用場,一路開車到無法開車為止卻是進入了觀音山,命運給剩下的四位兄弟開了個玩笑,曾經放棄的生意就在眼前,做或者不做是個問題,當然問題的解決依舊是拋硬幣,結果卻是不做,此時幽默性在於,所有人都相信投幣帶來的結果,所以很開心的繼續放逐的旅程,雖然依舊不知道去哪兒。
一噸的黃金四兄弟不要,卻有其他人想要,所以搶劫的槍聲把四兄弟引回到搶黃金的地方,反正不知道去哪兒,滿足一下好奇心也是可以的,結果卻是遇到了以警察(任賢齊)為首的黃金護衛們與搶劫人的火併,任賢齊在這裡臺詞不多,表演卻很出彩,寧死也要保著黃金,俗話說英雄惜英雄,任賢齊精湛的槍法讓四人折服,出手擺平了其他人,卻想放任賢齊一條活路。
貌似這裡致敬了吳宇森的《喋血雙雄》,即使是黑幫與警察,在惺惺相惜之下也能呈現出奇特的類似兄弟情感出來。
四兄弟和新認識的任賢齊拿著黃金準備過自己的小日子去了,卻不料大飛的一個電話讓四人陷入困境中,是拿著錢走還是回去救嫂子,此時要去哪兒已經不用說了,哪怕是萍水相逢依舊可以成為兄弟,所以任賢齊承諾會等到天亮,在口琴聲中,命運又再一次讓四兄弟回到了原點。
在與大飛的爭鬥過程中,前面總共兩場激烈的槍戰都是以五兄弟的撤退終止的,幾人的心態中都有一种放逐的意味,既然已經放逐了那就不要惹事生非,離大飛遠一點就是,阿和死掉之後,剩下的四兄弟依舊如此,並沒有想著什麼報仇,而是想著還能去哪兒,這是一種對於命運無奈的妥協,一種自我的放逐。
最終命運讓他們了解,不解決大飛的問題,最終哪兒也去不了。
這部電影中,杜琪峯拋卻掉了只有兄弟性的硬核冷酷,加入了親情愛情,還是女性(包括賓館的妓女)在其中生存不易的掙扎,卻帶著一種宿命和迷茫在內。
最後四兄弟笑對大飛,頭頂和腳踢易拉罐的場景倒是讓人想到了《槍火》中幾位踢紙球的場景,看來杜琪峯對於《槍火》這部經典之作依舊沒有忘記,當易拉罐從空中落下之後,當四兄弟搞怪的照片落下時,一場終極槍戰結束了,一切塵歸塵,土歸土。
杜琪峯在最後的結局卻是耐人尋味,嫂子帶著孩子去了碼頭和警察載著黃金駛向幸福的未來,留下房間裡的妓女最後拖著四兄弟帶回來的黃金離去。女性在這裡面卻是生命延續的象徵,最軟弱的女性卻是掙扎著活到了最後,她們都會知道去哪兒了。
三次路過他們衝突現場的老警察,只是命運讓他偶爾路過而已,冷眼旁觀一切卻不涉入其中,午夜十二點時間到,回去交槍和證件,他要退休享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