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圈養林麝約9900頭,其中陝西圈養8000餘頭,而寶雞鳳縣就圈養了7000餘頭 ——
1.養殖歷史悠久 農戶參與度高
一場秋雨過後,8月17日下午,記者與鳳縣科技開發中心副主任羅永忠一行驅車前往位於鳳縣留鳳關鎮的林麝養殖基地。一路上,羅永忠向記者介紹起了鳳縣林麝養殖的概況。「現在,全國圈養林麝9900頭,其中陝西圈養8000餘頭,而鳳縣就圈養了7000餘頭。鳳縣能成為全國最大的林麝人工養殖基地,可是相當不容易。要知道,最少的時候林麝已經不足百頭,瀕臨滅絕。」羅永忠說。鳳縣有養殖野生動物的傳統,如養麂子、蛇、野兔等,是寶雞傳統養殖大縣。1980年至2000年,非法獵殺野生林麝非常猖獗。為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鳳縣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人工飼養林麝,經過20多年的不斷摸索和總結,探索出了一條林麝保護與發展並舉之路。讓原來不足百頭的林麝,發展到如今的7000餘頭,規模佔到全省存欄總數的80%、全國存欄總數的70%以上,鳳縣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人工林麝養殖基地。
據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站長郭海介紹,林麝屬國家瀕危、珍貴的一級保護動物。雄麝所產麝香是珍貴的中藥材,具有「通諸竅、開經路、通肌骨」的功效,還可作為上等的香料原料。麝香用途廣泛,其價格可與黃金相比,有史以來,就是我國戰略儲備物資。目前我市林麝存欄約8000餘頭,林麝養殖基地主要集中在鳳縣、太白、隴縣、眉縣。
說話間,記者一行來到了留鳳關鎮麻峪河村,見到了該縣第一個成功養麝人——陳樹民。「我從1986年起開始探索林麝人工養殖,到現在有近30年了。」陳樹民說,他先在家裡養了5頭,在有關科研和野生動物保護單位的參與指導下,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林麝馴養、繁育、防疫及活體取麝香技術。很快,縣內林麝養殖發展從麻峪河村到河口鎮,再到平木鎮,逐漸覆蓋到了全縣多個鄉鎮。很多新進入林麝養殖行業的養殖戶有問題都會去請教他,為了讓養殖戶儘快掌握林麝養殖技術,他與當地的林麝養殖能手共同編寫出了1.2萬字的《林麝養殖技術手冊》供養殖戶學習參考。
不僅如此,陳樹民還是林麝「剖腹產」方面的權威。今年上半年,陳樹民做的38例林麝難產手術全部成功。現在,陳樹民成了林麝產業的帶頭人,由他參與成立的鳳縣海興林麝養殖股份有限公司有48個養殖分公司,共養殖800隻林麝。「目前麝香市場價格是每克400元,一隻成年雌麝可產兩隻小麝作為種源,每隻售價在3萬元-4萬元。公司年產值200多萬元,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加入公司,養殖林麝。」陳樹民說。
8月18日,記者來到號稱「林麝養殖第一村」的鳳縣平木鎮劉家莊村,村支書袁小榮說:「我們村247戶居民,養殖林麝的就有85戶,佔到全村總戶數的34.4%,2014年存欄量達到950隻,人均純收入10500元,林麝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使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全村120戶群眾購買了摩託車,23戶家庭購買了小轎車,有些養殖戶還在縣城及寶雞市區購買了商品房。」
2.植被多氣候好 麝香品質一流
「鳳縣自古就是野生林麝的適生區,在原棲息地養殖再好不過了。」鳳縣林業局局長毛忠生說。
8月18日下午,天下著毛毛細雨。在鳳縣河口鎮安河寺村的一處養殖基地裡,幾隻林麝安靜地臥在屋簷下四處張望。鳳縣地處秦嶺腹地,森林覆蓋率高,原來山裡就分布著野生林麝,當地老百姓對林麝並不陌生。
據了解,中科院還曾專門針對鳳縣林麝養殖為何成功率高做了進一步調查和研究。中科院西安分院 (陝西省科學院 )科普演講團成員、林麝研究專家劉文華告訴記者:「鳳縣地處亞熱帶與溫帶分界線,冬無嚴寒,夏無酷熱,雨量適中,資源豐富,是全國最適宜林麝生存的地區。林麝養殖成功最早始於留鳳關鎮,除了陳數民本人善於鑽研外,這片區域海拔比較低,野生植物裡面的藥用成分比較多,給飼料研製提供了依據,這也是這幾年林麝養殖產業發展比較快的重要原因。」
鳳縣野生動物管理站站長李忠傑說,鳳縣地區的林麝發病率低,品種優良,除了草的品種豐富以外,當地村民還會添加一些精料,比如鳳縣當地產的蘋果、南瓜、蘿蔔等,不同階段用不同的配方,這樣林麝的營養結構就全面了,自然生長得好。
「麝香是國家戰略儲備物資,需求量很大。鳳縣所產麝香為『秦香』,麝香酮含量佔整個麝香的比例在2.0%到2.5%,在全國來說都算高品質。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我們每年需要100公斤麝香來製作藥品。」四川逢春製藥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蔣本模說,目前,他們已經與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林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時聘請了中科院、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等機構的10名專家,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勁的技術支持和優質的技術服務,推動鳳縣林麝養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3.引領朝陽產業 助力林麝養殖
鳳縣林麝養殖走在全國前列,絕非一日之功。除了悠久的養殖歷史、優良的自然環境,當地政府將林麝養殖作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好項目大力扶持。
鳳縣科技局局長來彥平說:「縣上曾出臺多項扶持政策支持人工養殖林麝。如繁育一頭仔麝補助1000元,從外地引進一頭補助3000元,新建100間圈舍補助5萬元。很快,養殖戶達到了300餘戶,並受到有關科研單位和專家的關注。」來彥平說,除了這些扶持政策,養殖林麝的農民由上級野生動物保護部門負責培訓,同時在陳樹民的養殖場實習,在掌握了基本的養殖技術後,再批准開辦養殖場。此外,每年由縣野生動物保護站牽頭,邀請有關專家和養麝大戶對養殖戶開展兩次集中培訓。
林麝養殖規模逐年擴大,帶動了一批農民脫貧致富。然而,新的難題也開始出現。劉文華說:「首先,隨著種群擴大,鳳縣當地的野生飼草資源有限,在採草旺季有些養殖戶不得不到遠離村子一二十公裡的地方去採集青樹葉,以備過冬乾草飼料。其次,一些養殖基地開始出現種源和麝香飽和狀態,養殖戶處於被動,調配一對幼麝,往年費用在6萬元左右,而從去年開始下跌到4萬元甚至3萬元,農戶養殖林麝顯得信心不足。」
對此,劉文華也表示,這些問題需要科研部門專家繼續研究,下一步要在青儲飼料和顆粒飼料的開發方面取得突破,保證林麝擁有營養均衡的充足食料。
與此同時,縣科技局、林業局會同國內多家龍頭醫藥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通過招商引資,先後與寶雞秦峰野生動植物有限公司、漳州片仔癀集團公司、四川逢春製藥有限公司等深加工企業開展合作,讓農戶養殖與企業產銷形成「一條龍」產業鏈,加大開發和創新能力。「有人說現在養殖林麝市場飽和了,但我認為今年才剛剛起步。」鳳縣劉家莊林麝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長江說,為了進一步實現異地調配,解決種群品種退化問題,減輕農戶養殖壓力,他們合作社已經同山西、甘肅、河南、貴州、重慶籤訂了意向書,協助外地籌建養殖場地,提供技術和人員支持,按照政策法規要求,向省外進行調配。
記者了解到,前不久,陝西省林業廳專程到鳳縣考察,當了解到縣內林麝養殖飽和的現狀後,安排縣林業局編制林麝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著力解決林麝養殖繁育發展事業當中遇到的問題及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這無疑給養殖戶帶來了新的期盼。
從人無我有到做優產業
鳳縣發展林麝養殖,走的就是「人無我有」的特色之路。有了「特色」這把金鑰匙,農民增收之基更穩,打開市場之門更易,發展之路更寬。
特色是抵禦市場風險的「保護傘」。麝香本質上仍是商品,依然要受供求關係等大氣候影響。然而,正是由於存在「特色」,使得其生產很難被其他地域複製或者說「山寨」。如此一來,麝香自然在市場上更「吃香」,農民自然賺得盆滿缽滿。
目前,鳳縣林麝養殖已經走在全國前列,「做大」已經實現,如何進一步實現「做優」?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一是養殖管理要進一步優化,由粗放式養殖向精細化、科學化方面轉變,飼料的配比、圈舍的衛生條件等都要進一步優化,使飼養規模和飼養水平都達到一流水準。二是市場要優。目前該縣的產業主要集中在麝香的深加工和林麝種源的調配上,而鳳縣作為旅遊大縣,林麝養殖能否嘗試向旅遊方面拓展?很多外地遊人雖聽聞鳳縣是林麝養殖大縣,卻從未見過林麝長什麼樣,鳳縣或許可以嘗試開放部分林麝養殖基地,讓遊客了解林麝、麝香的同時,也為縣上增加一個農業旅遊項目。三是品牌要優。鳳縣的林麝作為特種養殖,目前鳳縣人知道,製藥公司及行業內部的人知道,野生動物管理部門的人知道,但包括寶雞市民等許多人還真不知道。因此,鳳縣要打造出自己的林麝產品品牌,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做優產業」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卻是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鳳縣科技開發中心副主任羅永忠:
創建聯戶入股新模式
林麝養殖前景廣闊,是一項朝陽產業。今後,林麝養殖產業的發展,應繼續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在積極爭取林麝養殖基地建設、種源調配等方面政策適度寬鬆的同時,大力推廣林麝養殖聯戶入股模式。養殖起步階段,既要建養殖場,又要調運種源,一次性投資較大,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的農戶難以單獨投資養殖,且養殖風險較大。聯戶入股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投資大、風險高的難題,以此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良好產業發展格局。
鳳縣林業局野生動物管理站工作人員申小朋:
轉變觀念 依靠麝香見效益
養殖戶要有長遠眼光,把以往依靠炒種獲利的陳舊觀念扭轉到依靠產香見效益上來。充分融合資金、整合場地,依靠進一步擴大林麝養殖規模,提高麝香產量來獲得麝香產品的定價權。同時養殖企業、科研機構等要加大麝產品研發,有效提高麝香附加值,進一步完善產業體系,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面臨的困難,實現鳳縣林麝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