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寶雞多了兩個縣,鳳縣和太白縣。鳳縣是歷史上成立最早的縣之一,但歸屬寶雞管轄晚,1961年才從漢中劃歸寶雞管轄,太白是寶雞最年輕的縣,1961年才建縣。鳳縣地處秦、蜀、隴咽喉地帶,戰爭年代,扼守交通要道,是兵家必爭之地、屯兵備戰要所,和平年代,憑藉山清水秀,文化多樣,成為人們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好去處。鳳縣這塊熱土,上演過許多可泣可歌的故事,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文。鳳縣是大秦嶺的會客廳,留下了五湖四海賓客的腳印。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是鳳縣歸屬寶雞管轄60周年。60年一個甲子。鳳縣劃屬寶雞,給寶雞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這60年,既是鳳縣社會經濟與寶雞同頻共振的60年,又是嶺南文化習俗與關中文化習俗融合發展的60年。60年來鳳縣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各種榮譽紛至沓來。先後榮獲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生態縣、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級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溼地公園、中國最美小城、中國最佳羌族風情文化旅遊名縣、中國旅遊百強縣、中國最佳投資環境名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遊名縣、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全國十佳縣域旅遊名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國最佳全域旅遊休閒目的地、陝西省「十強縣」、西部「百強縣」等國家省市級榮譽稱號。一個山區小縣,能取得這些榮譽是何等的不容易,鳳縣人得實惠,也為寶雞爭了光。習近平總書記說:「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些榮譽就是鳳縣60年交出的最好答卷。
鳳縣是寶雞市面積最大的縣,總面積3187平方公裡,佔寶雞市總面積的17.58%。縣域形似一倒置之楓葉。全境皆大山,主要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最高峰為唐藏鎮辛家山透馬駒峰,海拔2738.7米。鳳縣是寶雞市唯一一個全境屬長江流域的縣。河溪以嘉陵江、中曲河為幹流,中曲河流入漢江,一河清水通過丹江口水庫送京津。小盆地和寬谷壩子鑲嵌於群山之間,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森林覆蓋率80.4%。常見林木植物約50科,藤、竹類植物約9科,草本植物約67科,野生中草藥410餘種。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品種多樣。
鳳縣歷史悠久,據縣境出土文物表明,距今約6000年前,已有先民在嘉陵江及中曲河谷定居。自秦設故道縣(前221)以來,歷代行政建置或為州、郡,或為縣,變革較大。據《方輿勝覽》載:「有周之興,鸑鷟(yuezhuo,指鳳凰的幼鳥)嘗鳴於岐,翱翔至南而集焉,是以西岐曰鳳翔府,南岐曰鳳州」。當年飛往岐山的那隻鳳凰從扶風飛鳳山起飛,由東到西,鳴於卷阿,盤旋於雍地,然後折向南翻過秦嶺,降落在鳳縣的鳳凰山。飛鳳山、鳳凰山(岐山、鳳縣)、鳳鳴鎮、鳳州、鳳翔府(鳳翔區),一個個地名把鳳凰在秦嶺南北的美好傳說傳承了下來。縣襲州名,鳳縣名始於此。
歷史上鳳州的崛起與寶雞市的崛起一樣,先有縣,後升為州、府、市,都是因路而生、因路而興、因路生魂。設縣源於秦嶺裡的第一條道路---故道。周代故道的打通,成就了鳳縣「秦蜀咽喉,漢北鎖鑰」的戰略地位。晚清四大國寶之一的「散氏盤」(周厲王時期器物)銘文中出現「周道」一詞。據王國維考證,此「周道」即是故道。故道縣縣治在今張家窯與龍家坪之間,管轄範疇為今鳳縣與留壩縣大部、太白縣少部和甘肅省兩當縣。故道縣歸屬隴西郡管轄,可見,當時,不管從經濟、軍事,還是交通上,故道縣與隴西郡聯繫更為緊密。今嘉陵江上遊河段古稱故道水,路因水得名,縣因道得名。故道水南下,與西漢水合流後稱嘉陵水,所以周道也稱嘉陵道。周道北出入口是陳倉縣(寶雞縣),後來人們把陳倉縣到故道縣(梁泉縣、鳳縣)的這條道路稱陳倉道。周代最初的故道就是山民走出來的羊腸小道。從龍口出土的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來看,許多器物與中原並無多大差異,說明古代部族間以故道為徑相互來往。在那個時代,由褒國通往西周都城的唯一官道就是周道(故道、陳倉道)。史載秦嶺山中第一條棧道是公元前226年秦相範睢開鑿的褒斜棧道。之後才開鑿的故道棧道。
鳳州因棧道而生,寶雞因鐵路而生。北魏修建連雲棧道(武關驛至鳳州)後,把陳倉道與自秦代修建的褒斜道連通,由此形成了故道-連雲道-褒斜道-金牛道的大交通格局,從而加密了關中-漢中-成都的連接線,使鳳縣這塊地方成了交通樞紐,因而,北魏太和元年(477)在鳳縣設置了固道郡。連雲棧道與陳倉道在今鳳州鎮鳳州村交匯,便把郡、縣治所從張家窯附近遷到了今鳳州村所在地。固道郡先後改為南岐州(526)、鳳州(554),明洪武七年(1374)降州為縣。鳳縣這塊地方作為郡、州府共897年。
為什麼明朝把鳳州降格呢?主是是陳倉道離秦嶺北部的社會經濟中心長安遠,秦嶺南部的社會經濟中心逐漸向漢中、成都聚集。隨著歷代棧道的不斷修建,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陳倉道都成了從長安通往漢中和巴蜀的官驛大道。隨著開山技術的進步,工匠們可以在水流湍急、崖岸險峻的地段鏟石削坡,以石塊砌成碥路(石板路),其牢固程度比棧道好,承載能力也超過棧道。到了清代,四條通蜀道碥路基本替代了危險的棧道。
時隔562年後,鳳縣再次被世人所矚目起於寶(雞)漢(中)公路的開通。寶漢公路民國23年(1934)11月動工建設,民國25年(1936)5月全線峻工通車。寶雞人通常把寶漢公路稱川陝公路。1986年,寶雞至鳳縣段納入省道212線管理,鳳縣至留壩段納入國道福(州)蘭(州)316線管理。民國27年(1938)修通的華(甘肅省通渭縣華家嶺)雙(石鋪)公路,在華家嶺與西蘭公路相連,在雙石鋪與寶漢公路交匯,從而構成了一條由蘇聯經新疆、甘肅、陝西至四川的更便捷、也是唯一的汽車運輸通道。抗戰期間,這一通道將大量的蘇聯援華的軍用物質、玉門油田的汽油和煤油、西北的棉花和羊絨等物質運往西南;又將西南的茶葉、桐油、生絲、礦產品等運往西北及蘇聯,同時,也是連通延安與重慶的交通要道。1939年,國民政府為了提高寶雞到雙石鋪之間的運輸能力,還修建了兩地之間的輕便鐵道(1945年拆除),從而,使雙石鋪一躍成為陝、甘、川三省的交通樞紐和物質集散地、淪陷區難民雲集地。同時,也是戰時較安全的後方。民國政府經濟部、財政部、軍政部等軍政機關及省、區、縣等單位紛紛在雙石鋪設立了派出機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還在這裡開辦了國際招待所。
鳳縣的崛起及雙石鋪鎮的繁榮使得鳳縣逐漸脫離漢中管轄,雙石鋪鎮取代鳳州鎮成了鳳縣縣城。鳳縣從公元前221年建縣至1961年歸寶雞管轄之前的2182年中,只有洪武二年至四年(1369~1371)2年時間歸鳳翔府管轄,1928年至1934年6年時間直隸於陝西省管轄,其餘的2174年中,先後歸隴西郡、武都郡、鳳州、漢中府、陝西第六專員(漢中)公署管轄,說的通俗一點,不歸關中管,與西府不沾邊。1949年5月,中共鳳縣人民政府在戶縣成立,隸屬陝甘寧轄區寶雞分區。1949年6月,國民黨第九專員(寶雞)公署決定,鳳縣臨時劃歸九區專署管轄。1949年11月27日,鳳縣全境解放,縣人民政府遷鳳州,1950年5月鳳縣交由陝南行政公署管轄。1961年1月1月,鳳縣劃歸寶雞市管轄。
1952年7月開始北沿陳倉道、南沿金牛道基礎上修築寶成鐵路,1958年1月全線貫通,全長669千米。寶成鐵路北起陝西寶雞,南到四川成都,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中國第一條施工難度最大的鐵路。翻越秦嶺是全線卡脖子路段,施工難度可堪比港珠澳大橋,是現實版的愚公移山。從楊家灣車站到秦嶺隧道只有6公裡的路程,海拔落差卻有680米,每公裡升高一百多米。採用展線設計,3個馬蹄形,一個8字型的迂迴線路,將6公裡道路盤旋到27公裡。在秦嶺主峰有7個隧道口坐落在同一個山梁上,隧道重隧道,鐵路重鐵路,山迴路轉,景致壯觀。寶成鐵路連接了陝西、甘肅、四川三省,是溝通西北與西南地區的第一條山嶽鐵路。寶成鐵路在鳳縣共設7個站,大大促進了鳳縣社會經濟的發展。1954年著名作家杜鵬程到修築鐵路工地採訪後,寫下的膾炙人口的通訊《夜走靈官峽》。第一次知曉鳳縣就是從初中語文課本《夜走靈官峽》課文裡,那時,覺得鳳縣離老家扶風特別的遠。
進入新世紀,2007年西漢高速的開通,2017年西(安)成(都)高鐵的開通,才逐漸淡化了寶雞的交通樞紐地位,使鳳縣的交通優勢不再。雖然寶成鐵路的直快列車減少了,但為了照顧鳳縣、略陽、寧強群眾短途出行,依然保留了綠皮慢車。寶雞到廣元的6063/6064次火車,被沿線群眾稱為福利車、扶貧專列,更被稱為秦嶺最美小火車。2020年10月28日上午,太(白)鳳(縣)高速建成通車,結束了鳳縣、太白縣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同日,寶(雞)坪(坎)高速秦嶺天台山特長隧道貫通,為2021年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秦嶺天台山特長隧道,長 15.56公裡,為雙洞六車道,是繼秦嶺終南山隧道之後世界建設規模最大、施工難度最大的公路隧道,建設規模目前居世界第一。寶(雞)漢(中)高速全線貫通後,將又是秦嶺的一條「黃金通道」。鳳縣、太白受益最大。
從西周到現在3000餘年,從周道、故道、嘉陵道、陳倉道、連雲道到川陝公路、省道212線、國道316線、寶成鐵路、太鳳高速、寶漢高速,從羊腸小道、棧道、碥路到現代公路、鐵路、高速公路,從古到今,有多少軍士、匠工、工人、工程師參與了這些路的修建,有多少帝王將相、文人騷客、革命志士、商賈名流、工人農民從這些路上經過,為這塊熱土,灑過血、流過汗,路的變遷伴隨著鳳縣的成長,路的變遷承載著鳳縣的社會經濟發展,路的變遷促生了鳳縣的棧道文化、民俗文化、軍事文化、紅色文化、工合文化、工業文化。
棧道、碥路階段,特殊的交通優勢使鳳縣成為軍事活動的頻發地。漢高祖劉邦在此成就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經典戰例,留下了酒奠梁傳奇地名;蜀相諸葛亮曾出陳倉道,會戰陳倉城下,在留鳳關夜遇鳳椒仙子,留下「雙耳能聽」的美好傳說。曹操經大散關行至河池(今鳳縣鳳州鎮鳳州村所在地)創作了遊仙詩《秋胡行》:「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牛頓不起,車墮間……」唐代,玄宗、僖宗為避戰亂,曾先後經鳳縣逃往四川。玄宗把古鳳州豆積山上的蕭臺寺御賜為「消災寺」。南宋時,抗金名將吳玠、吳璘曾在此給金兵以重創。寶雞名人黨崇雅撰寫《賈大司馬修棧道記》《賈大司馬修棧道詠詩》,稱頌康熙三年(1664)陝西巡撫賈漢復組織對連雲棧道的盛大修葺。相傳「鳳椒」為慈禧太后途經留鳳關時,得村姑花椒湯解腹痛後而賜名。
作為郡、州、府治所的897年是鳳縣最為興盛的時代,鳳縣許多人文典故,皆源於這個時期。唐代詩人王勃、杜甫、張說、劉禹錫、王維、歐陽詹、楊發、劉滄、雍陶、顧非熊、薛能、薛逢、於武陵、羅鄴,宋代詩人王拱辰、邵雍、趙抃、文同、唐庚、傅子平、趙稚圭、唐桂、陸遊、劉克莊、曾極、王元量等,途經鳳縣,對秦嶺及山中棧道進行了描寫與讚嘆。尤以王勃的「寶雞辭舊役,仙鳳歷遺墟」,杜甫的「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道出了鳳縣悠久的歷史底蘊與清秀山水!明代文人薛瑄、何景明、許贊、楊慎、趙貞吉、孫昭、費宓、辛思齊、劉天民,清代名人黨崇雅、王士禎、果親王、林則徐等,途經鳳縣時都曾留有詩文。
棧道被稱為古代的高速公路,棧道的修築規模堪比長城,但長城是排外的,是閉關自守的。而棧道外引內聯,它是團結融合之路、經濟往來之路,促進了關中與巴蜀的經濟文化交流。在鳳縣,黃牛鋪、紅花鋪、草涼驛、三岔驛、五裡店、白家店等以「鋪」「驛」「店」為名的村莊有幾十個,這些村莊就是古人從長安出發,翻越陳倉棧道,前往漢中、巴蜀,山路兩旁供人食宿歇腳、換馬傳信的「服務區」,見證了古道的滄桑。
棧道的遺蹟、石刻在鳳縣遺存最多。心紅峽摩崖石刻有「翠峰排秀」「千流飛雪、萬疊堆青」「雲棧第一佳處」「大手筆」「幽麗奇處」「長虹飲澗」「心紅峽」等7處,雕鑿年代為明清之際。《新修鳳縣誌》中記載,「『心紅峽』三大字,嶽禮書。『翠峰排秀』四字,嘉靖壬子年文關題。『幽麗奇處』四字,乾隆四年析津朱閒聖題。『大手筆』三字,岐山王子薰題。『長虹飲澗』四字,乾隆五年長白方裕題……」這些巧奪天工的藝術佳作,是鳳縣蜀道文化藝術寶庫中一朵瑰麗奇葩,它使神奇險秀的心紅峽更具靈妙之韻。
1936年川陝公路開通後,鳳縣雙石鋪鎮及縣城所在地鳳州鎮,因交通優勢成了抗戰時期秦嶺山裡最繁華、最時髦地方。這一塊熱土見證了近代中國革命的許多人和事,為鳳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1931年,年僅18歲的中共地下黨員習仲勳(富平人)與李秉榮(綏德人)、李特生(扶風人)等在鳳縣鳳州鎮駐軍楊虎城部警備三旅一營士兵中秘密發展黨員,開展兵運活動,策劃組織了西北地區有重大影響的兩當起義。1933年,中共鳳縣第一個黨支部在鳳州西街小學成立,趙德懋任書記。1935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第二方面軍、第七十四師曾先後經過鳳縣或在鳳縣活動。紅二十五軍還在鳳縣雙石鋪鎮召開了「八一」建軍節慶祝大會。1938年初,包括陳倉石鼓在內7287箱的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經鳳縣運往漢中。1939年至1945年,「中國工業協作協會」(簡稱「工合」)創始人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與英國友人喬治·何克在雙石鋪領導開展「工合」運動,創辦培黎學校(現武裝部院子)。1940年春,中共中央曾派劉鼎、陳康伯等從延安來雙石鋪,幫助路易·艾黎研究西北工合發展計劃。抗戰時期,「工合」運動在中國,寶雞發展最早最好,被譽為「工合城」,雙石鋪發展規模大、影響大,被譽為「工合天堂」。電影《黃石的孩子》再現了喬治·何克千裡迢迢、不辭辛苦搬遷培黎學校到甘肅山丹的史實。周恩來、董必武、林彪等為國共合作抗戰之事,曾多次坐汽車路過鳳縣。周恩來還曾夜宿雙石鋪工合招待所,了解工合運動開展情況。著名作家老舍和矛盾途經鳳縣時分別寫下抗戰文學名篇《雙石鋪—寶雞》和《秦嶺之夜》。雙石鋪鎮國際招待所曾迎送過蘇、美、英、法等支援我國抗戰的國際友人。1946年,王震將軍率八路軍三五九旅曾在留鳳關鎮葦子坪突圍。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18兵團在鳳縣進行了秦嶺戰役。
寶成鐵路對鳳縣的最大貢獻是促成了鳳縣的三線建設。鳳縣地處大三線樞紐地帶。寶成鐵路穿越全縣,山大溝深。三線建設選址的原則是:靠山、分散、隱蔽,有的還要進洞。鳳縣自然成為建設三線單位的理想之地。1965~1978年,國家在鳳縣選址、建設三線單位共36個廠(所、站)。分布在雙石鋪、鳳州、黃牛鋪、紅光、河口、唐藏、南星、溫江寺、三岔等9個人民公社。全省唯一的船舶工業建在鳳縣。比較大的廠站有067基地、812廠、736工程、4966工程、6839工程、8601工程等。雖然後來由於1981年「8.21」特大洪水災害、1990年「7.6」特大洪水災害的影響使三線大部分單位陸續撤離鳳縣遷到省內西安市、渭南市、寶雞市及山東省威海市、河南省駐馬店市、安徽省合肥市、蚌埠市等地,但鳳縣對三線單位建設作出的貢獻及三線單位對鳳縣的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工業基礎、交通、電力、人員就業等方面。當年,一個僅有76公裡鐵路的山區縣,特快直快連停三站(雙石鋪、鳳州、秦嶺),在全國絕無僅有。
三線建設過去一直高度保密,《鳳縣誌》(1990~2010)才公開了相關資料。鳳縣,奉獻!解密後,人們才知道當年位於鳳州鎮紅光溝的067基地是現在位於西安長安區航天六院的前身。067基地是我國「三線」建設時期唯一的航天液體動力研製基地。鳳縣誕生了我國航天史上多個第一:第一臺遠程火箭發動機、第一臺姿態控制發動機、第一臺高空二次啟動發動機、第一臺載人航天發動機、第一臺大推力無毒無汙染綠色環保發動機。當年的067基地指揮部、工廠、研究所、居民樓沿安河而建,星羅棋布,綿延17公裡,儼然一個「工業小城」。留存的樓房外牆上用紅磚頭拼成的「毛主席萬歲」「偉大的舵手」「為人民服務」等標語,至今保存完好,這些老建築默默地訴說著那個特殊的年代。誰能想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姿控發動機創始人傅永貴當年就是安河畔的「廁所試驗室」裡研製出姿態控制發動機。
近年來,鳳縣深挖歷史之魂,緊緊抓住國家對革命歷史文化、工業文化普查、認定、保護契機,以兩當兵變策源地舊址核心保護區、路易·艾黎和喬治·何克舊居、寶成鐵路改線後廢棄的3個靈官峽鐵路隧道為依託,先後投資建成了鳳縣革命紀念館、鳳縣工合紀念館和靈官峽寶成鐵路博物館。國家工業遺產「紅光溝航天六院舊址」已展開前期規劃。「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這些遺址、文物充分展現了土地革命、紅軍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三線建設等重要歷史事件在寶雞和鳳縣的光輝歲月,讓人文給山水增添了魅力,賦予了靈魂,提高了鳳縣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為促進鳳縣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縱觀鳳縣60年的發展歷程,走出了一條由農業小縣、工業強縣到旅遊大縣的路子,走出了一條由一產、二產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路子,走出了一條由簡單吃山水礦產資源到綜合吃山水生態資源的路子,走出了一條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把歷史滄桑變成精神文化的路子。改革開放前,鳳縣是一個以蘋果、花椒(鳳椒)著名的農業小縣,農業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改革開放後,依託礦產資源優勢,實現了礦業富縣,工業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不僅僅倒過來,而且總量不斷翻番;進入新世紀,實施「生態立縣、旅遊立縣」戰略轉型,成功打造出「水韻江南、七彩鳳縣」「鳳凰之鄉、羌族故裡」「月亮之上、月光之城」等名片,曾經連續7年進入陝西十強縣(2010-2016)。2021年初被陝西省授予全域旅遊示範區。
鳳縣地處秦嶺腹地,屬暖溫帶山地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獨特的地理、氣候、土壤條件,是花椒、蘋果最佳適生區、栽培區,林麝的適生區、養殖區。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培育,現在,鳳椒、林麝、蘋果已成了鳳縣農民能在門邊頭安居樂來的三大支柱產業。
鳳縣花椒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明、清已負盛名。尤以大紅袍質量最佳。「大紅袍」形具「雙耳」,麻味悠久,素有香飄十裡之美譽,被譽為「花椒之王」,既是優質的調味品,又是重要的中藥材。經權威檢測,鳳縣「大紅袍」花椒的麻辣素、芳香油等含量居全國花椒前列。鳳椒大規模育苗、栽植始於1985年。鳳椒作為主導產業發展得益於從2006年起「花椒富民」「藥椒大縣」戰略的實施,縣政府專門設立花椒局主抓,全縣海拔1200米以下區域除留足口糧田外,全部種植花椒。2020年全縣花椒留存面積達到6.7萬畝。 進入新世紀,鳳縣大紅袍花椒(鳳椒)獲得了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產地域標誌保護產品;鳳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被國家氣象局認定為「國家氣候標誌產品」「鳳椒」產品已獲得「AA綠色食品認證」「陝西著名商標」「陝西名牌產品」等殊榮。
「中國花椒看鳳縣,鳳縣花椒看十裡店。」鳳縣在雙石鋪鎮十裡店村建成了鳳椒農業公園,吸引遊客觀光體驗,還可品嘗麻椒宴。花椒全身是寶。鳳縣農民把花椒親切的稱為「麻蛋蛋」。一邊抓種植,一邊抓開發。鳳縣人重點圍繞花椒食用、醫藥、化工、保健等方面,開發出了花椒新鮮芽菜、芽菜辣醬、芽菜料包、花椒油、花椒茶、花椒枕頭等系列產品,提高了花椒的產業附加值。芽菜辣醬深受人們喜愛。為降低採摘成本,鳳縣已開始推廣種植無刺花椒。
林麝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雄麝所分泌的麝香是一種名貴的傳統中藥材,因價格昂貴,被稱為「軟黃金」。據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鳳縣野生林麝數量在千頭以上。改革開放初,隨著麝香價格暴漲,鳳縣非法獵殺野生林麝非常猖獗,為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鳳縣自1985年開始,由政府主導人工飼養林麝,逐步走出了一條林麝保護與發展並舉之路。目前,林麝存欄1.8萬頭,佔全國林麝存欄總量的60%以上,被國家授予「中國林麝之鄉」。鳳縣所產麝香為「秦香」,麝香酮含量佔整個麝香的比例在2.0%到 2.5%,在全國來說都算高品質。林麝產業的帶頭人是留鳳關鎮沙江寺村一位叫陳樹民的村民, 他是鳳縣林麝養殖第一人,省內外遠近聞名的林麝養殖「土專家」、高級畜牧師,被評為全國勞模。
早在1940年秋,鳳縣就從三原鬥口農場引進國光、紅玉、青香蕉、倭錦等優良蘋果樹苗120餘株在鳳州栽植。20世紀50年代,鳳縣廣建蘋果園。1974年被國家列為全國外貿蘋果生產基地縣。2009年被確定為陝西省山地蘋果基地縣。雖然蘋果產業受平原縣區的衝擊比較大,但鳳縣因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汙染,所產蘋果果面清潔、蠟質厚、著色鮮豔、硬度大、含糖量高、耐貯藏、貨架期長,品質良好,一直受市場青睞。目前,蘋果種植面積已達8.5萬畝。蘋果主栽區主要在海撥在930~1200米之間的唐藏、雙石鋪、鳳州、河口、平木等5個鎮。
開改開放後,鳳縣相繼發現了一大批鉛鋅礦、金礦、石墨礦、石灰巖礦、石英巖、大理巖等。其中鉛鋅礦貯量350萬噸,約佔全省儲量的四分之三,全國第三位;黃金已探明貯量40噸,遠景儲量百噸以上,約佔全省儲量的四分之一。自1982年紅花鋪煤礦在生產自救中,意外挖到一窩鉛鋅礦,從此「鉛鋅礦」這個詞開始在鳳縣火起來。同年,鳳縣成立了礦產品公司。1991年,八卦廟金礦生產黃金1.02公斤,實現了鳳縣黃金生產零的突破。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90年代中期鳳縣採礦單位和個人達100 多家。隨著鉛鋅礦、金礦產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礦業開發一項年產值曾超過 40 億元。當年,鳳縣以工補農,提前免去了農民的農業稅,免費教育十四年,比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多五年。同時,也出現了亂採濫挖,無證開採,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2008年鋅價斷崖式下跌及秦嶺生態保護紅線政策的嚴格執行,迫使鳳縣整合關閉了小型鉛鋅採礦企業。鳳縣這幾年,一方面抓大型採礦企業工業綠色轉型,一方面招商引進「新型材料、特種裝備配件、生物醫藥、廢渣綜合利用、有色金屬循環利用」等企業,成效顯著,使鳳縣工業在逆境中涅槃重生。
20世紀90年代後期,鳳縣已經認識到恢復生態的重要性,堅決取締了無證開採,及時制止了亂採濫挖、越界開採行為,同時,加強造林綠化,實施山上播綠(飛機飛播造林)、山下植綠、沿河增綠工程。面對礦產業獨大,一條腿走路的現狀,鳳縣人「居安思危」,2006年開始發展旅遊業,僅用三、四年時間,大破大立,以「人無我有、 人有我優、 人優我特」獨特思路,以縣城為中心,多點齊發,以羌人果敢堅毅、敢作敢當的風範,直面造星造月,打造羌文化引起的非議,先後建成了靈官峽、紫柏山、通天河、嶺南公園、鳳凰湖、古鳳州消災寺、古羌文化園等景區,在縣城人造了「星星」「月亮」,建成了186米亞洲第一噴泉。2009年開通了全省首家西安--鳳縣旅遊專列,給212省道鳳縣段賦予了一個詩一樣的名字--秦嶺花谷,沿線靠公路民居全部進行了徽派建築風格改造。一路的馬頭牆、灰圍裙,牆體畫、小遊園,吸睛養神,羌族建築,羌式美食,羌人羌語,羌歌羌舞在縣城周邊遍地開花。大型羌族特色文化史詩劇《鳳飛羌舞》美輪美奐, 一到夏天,特別是暑假,縣城晚上燈光通明,人山人海,一床難求,置身一河兩岸,抬頭滿山星星點點繞一輪明月,平視兩岸璀璨燈火映一柱噴泉。音樂一響起,縣城人、旅遊人、男女老少,自覺加入到鍋莊舞行列,千人羌舞,整條大街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
功夫不負有心人。「水韻江南、七彩鳳縣」旅遊品牌唱響三秦,名揚全國。央視《遠方的家》欄目推出了《秦嶺裡的古道風情》,央視《美麗鄉村中國行》欄目先後推出了《羌族神奇之旅》《探險紫柏山》《通天河「西遊記」之旅》《探秘古棧道》《多彩的秦嶺花谷》等專題片,擴大了鳳縣的影響力。「鳳縣奇蹟」凸現,不但改善了鳳縣的傳統經濟結構,而且使鳳縣旅遊一躍升為支柱產業;不但吸引了遊人,而且引來了天南海北的取經者。
羌族,故稱「西羌」,是「五胡」(匈奴、鮮卑、氏、羌、羯)之中我國西部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西周祖先姜嫄、西周三公之一姜太公都屬於羌族。羌族原居青海、甘肅南部、四川西北訓,東漢初遷入天水、隴西、扶風三郡及陝北北部和陝西西部(即今鳳縣、略陽、寧強一帶)。居住在鳳縣的羌人後來大都居住在偏僻的深山區(瓦房壩、溫江寺、倒回溝、辛家山),被漢文化同化晚一點。生活習慣仍為「住的磊木房,烤的轉轉火,喝的罐罐茶,燉的幹腳棒,泡的火鱉饃。」即使被同化的老羌人,也一直保留說「胡廣廣」話、善於歌舞等習俗,如:打羊皮扇鼓、跳端龍等。羌族文化習俗特色鮮明。羌文化的發揚廣大給鳳縣旅遊注入了活力。通過2009年開始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辦羌歷新年,羌文化不斷為人們所熟悉,跳鍋莊舞也由最初的政府人員組織引導變為群眾自發的娛樂活動,鳳縣羌族藝術團的小夥和姑娘們也走出大山,活躍在寶雞市各種節慶演出活動中,《鳳飛羌舞》先後赴西安、韓城和四川、甘肅、北京等地演出,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幅提升。
自從2007年第一次去鳳縣縣城,在農貿市場吃了一碗洋芋攪團後,就與鳳縣結上了緣。幾乎年年都要往鳳縣跑至少一次。感到靈官峽的漫山紅葉在丹霞地貌、一彎清水的襯託下是最美的,更富層次感,比北京西山的紅葉好看多了。上過紫柏山、感受過雲霧繚繞的仙境。橫穿過通天河,曬經臺上扎過勢,石林尖上曾瞭望。專門坐綠皮車,雖沒體會到火車繞「8」字的艱難,卻重溫了久違的小鍋爐濃煙瀰漫。從秦嶺小站下車,步行到嶺南公園看雪也別有情趣。前不久,嶺南公園還發現了野生的金絲猴。在東河橋村吃過豆腐宴,在永生村與百歲老人聊過天,在陳家灣村大柳樹下乘過晾,在馬場村後山上溜過彎。黨日活動,在鳳縣革命紀念館廣場雕塑前,重溫過入黨誓詞。如果想打牙祭,嘗一嘗鳳縣人招待新女婿的硬菜乾腳棒,也算是一種口福,最好在農家樂吃。鳳縣人把攪團漏魚叫河馬魚,形象生動。河馬魚配漿水湯是夏天消暑解饞的絕佳美食。寬灘是寶雞最後一塊待開發的草原,如果沒有去過,不妨抽時間看一看。最想看的《鳳飛羌舞》、百米噴泉,因鳳縣同學、朋友的盛情,前兩次讓酒事耽擱了,2018年終於如願,百聞不如一見,真值得一看。有一年春天,在鳳縣小住三天,清晨吃一碗熱米皮、菜豆腐後,到月亮灣公園打個卡,白天開著車到村鎮轉一轉,晚飯後沿嘉陵江岸的步道到半島酒店消消食,也挺舒適愜意。經過15年的持續推進,鳳縣已形成四季有看點,鎮鎮有亮點,點點有特色,吃玩遊學一條龍服務的旅遊格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都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從歷史變遷看,鳳縣絕大多數時間,不是州府所在地,就是歸隴西、武都、漢中等郡府管轄,但卻處巴蜀文化、甘隴文化邊緣,毗鄰關中鳳翔府,因而,鳳縣人的主口音是以鳳州為中心的鳳縣方言「老扶風話」,類似關中話,次口音為酒奠梁以南以瓦房壩為中心的「湖廣廣話」,類似陝南話,張家窯一帶則為兩當方言。文化習俗上,民歌地域性鮮明,東部、有西府曲子味,南部,有漢中巴山山歌味;西北部,有隴南民歌花兒味。
歷史上,鳳縣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發生於北宋、明、清3個朝代。道光三年(1823)因川楚人口逃難遷徙較多,最高達173400人。近代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主要為抗戰初期淪陷區的難民、學校、工廠遷入,寶成鐵路修建時人口遷入,三線建設時人口遷入,基本上是大進大出,規模在2萬~4萬左右。鳳縣從1971年人口突破10萬以後,一直在10萬~11.6萬之間徘徊。外來人口的大規模流動也帶活了鳳縣人的思想觀念,使鳳縣人容易接收新鮮事物,同時,也增加了鳳縣的人脈資源。正是由於這個因素,鳳縣人總能推陳創新,幹出許多吸睛的事。只要領導有好的點子,群眾的落實力是槓槓的。
鳳縣,美麗神奇的鳳凰之鄉,幹事創業的熱土,這真是:
故道悠悠,大山茫茫,多少故事留其間,
郡府州縣,金戈鐵馬,千年文明未間斷。
礦椒麝果,吃玩遊學,百業興旺古羌園,
秦嶺花谷,水韻江南,七彩鳳縣煥新顏。
參考資料:
1.《鳳縣誌》(1994年版) 鳳縣誌編纂委員會
2.《鳳縣誌》(1990-2010)鳳縣誌編纂委員會
3.《鳳縣文史資料》(1~7,16~18) 政協陝西省鳳縣委員會
4.《故道滄桑》 陳同剛
5.《中國抗戰時期的川陝公路》 於世宏
6.《鳳縣--大秦嶺裡的「綠寶石」》 唐敏傑孟霖華
7.《寶雞鳳縣小小農產品裡的致富大能量》《陝西農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