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訊,對於人體內部組織結構的研究,已經有幾千年歷史。正當我們以為已經熟知自已的身體結構時,近日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爆出:一個以前從未發現的新器官存在於人體內,而且這是一個最大的器官。
這倒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器官呢?為何之前一直沒有被科學家們發現呢?那麼現在我們就帶著疑問地閱讀下去,我們知道人體含有70%以上的水份,人體內的這些水份並非固定不動,而是通過體內介質來進行快速流通,這種體內介質就是今天研究人員發現的新器官。研究人員把這個新器官命名為「間質」,它存在於皮膚表層下方,用來連接動脈、靜脈、肌肉筋膜,腸道, 肺等五臟六腑及泌尿系統等等所有器官和組織,被研究人員稱為「液體流動的高速公路」。
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團隊稱,「間質」器官遍布全身存在於人體組織間隔內,一半以上存在於細胞內,另一半存在在心臟,血管,淋巴結和淋巴管內。它甚至可能是體內最大的器官之一。間質由強膠原蛋白和柔性彈性蛋白結締組織蛋白組成,間質液體在整個過程中移動。由於間質是液體的載體,具備一定的彈性,所以它存在於體內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充當「減震器」。
據研究人員稱,多年來由於科技的發展,人類一直用顯微鏡載玻片對人體固定組織的檢查存在著依賴性,以置於這個最大的人體器官一直未被發現。
間質器官的發現將再次擴充了人體組織的解剖結構,重塑我們對人體組織結構的認識。科學家認為間質器官充當流體「高速公路」能更好解釋為什麼癌症在侵襲體內某些部位時更容易擴散和蔓延。並為以後的探索和治療疾病的新途徑鋪平道路。來自美國的Theise博士稱:這一發現將有可能推動醫學領域的巨大進步,未來間質液直接取樣可能成為一種強大的診斷工具。
(原標題:一個巨大的人體新器官被發現,將顛覆人類以前的認知)
延伸閱讀2018年2月1日訊,(記者 俞菀)1月23日晚,寒風凜冽。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科醫院(以下簡稱「浙大兒院」)監護病房門口,一對來自浦江的年輕夫婦得知1歲的女兒樂樂(化名)已死亡後慟哭不已。而後,他們鄭重地做出了一個決定——捐獻孩子的肝臟、雙側腎臟及一對眼角膜。當晚,在紅十字會器官捐獻辦公室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樂樂的父母在器官捐獻同意書上鄭重地籤下了名字。
手術室裡,全體醫護人員向孩子低頭默哀。手術前,醫生護士們集體向她低頭致敬,照片感動了無數網友。據悉,樂樂的肝臟將捐獻給一個只有9個月大的患膽道閉鎖的女孩,一對腎臟分別捐獻給身患尿毒症的一位成人和一個5歲孩子,一對角膜則將為另兩位患者帶去光明。
浙大兒院普外科副主任高志剛說,接受肝移植手術的患兒玲玲(化名)因患膽道閉鎖,出生後先後接受了兩次手術。術後肝硬化進展明顯,很快就出現了肝功能失代償,生命危在旦夕,而肝移植是玲玲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
正當玲玲媽媽幾近絕望的時候,得知樂樂捐獻的器官配型成功,孩子有救了。「如果沒有他們的大愛之心,我女兒就沒有生存的希望。今後我們全家人都會努力做好事,把愛心傳遞出去。」玲玲的媽媽說。
據悉,浙大一院和浙大兒院兒童肝移植聯合中心嚴盛主任團隊和高志剛主任團隊協同開展了上述肝移植手術。嚴盛說,由於兒童捐獻的肝臟質量和功能特別好,受體的年齡和供體相仿,患兒手術的預後會更加好。
1月25日凌晨一點多,玲玲肝移植手術順利完成。樂樂提供的480克肝臟在玲玲的身體裡產生了功能,而在另外的手術室內,兩臺腎移植手術也順利完成。1月27日,躺在浙大一院ICU的玲玲恢復了意識,生命體徵平穩,拔掉了呼吸機。
「看到父母失去孩子的痛苦,我們也很難受,要開口提出捐獻孩子遺體的請求是很艱難的。」高志剛說,可一想到那些等待捐獻器官救命的患兒和家庭,再艱難的話也要開口。「特別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沒有病痛,但如果真的有悲劇發生,孩子的生命無法挽回,還是希望大家能捐獻器官,為不幸的家庭帶去希望。」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