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研究可上溯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至今日,西方學術界對大眾文化的研究已持續了一個世紀。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德國法蘭克福批判學派、英國伯明罕文化平民學派以及後現代主義理論學派。
精英視角批判 被操縱的文化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等學者為代表,以對大眾文化持否定的批判態度為特徵的德國法蘭克福批判學派形成。
該學派最早對大眾文化進行研究,也最負盛名。它從精英主義的立場出發,首次提出了「文化工業」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使電影、廣播等大眾文化形式由藝術轉變成了工業產品,大眾文化的實質是由社會統治集團掌控的、非大眾化的文化工業。它以商業原則取代藝術原則,操縱著民眾的思想和心理,民眾成為被動的文化消費者。因此,大眾文化是一種被「異化」的文化,是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產物。這種大眾文化理論是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中最重要、影響最為深遠的組成部分,被視為大眾文化研究的一個理論基點。但該學派完全無視大眾文化的積極作用和大眾意識的能動作用,這未免過於偏激。此外,對文化工業的批判局限在意識和精神領域以及理論缺乏充分的實證依據也是其缺陷所在。
平民立場辯護 受眾是能動的
20世紀中葉,以理察·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斯圖亞特·霍爾等文化學者為代表的英國伯明罕文化平民學派的誕生,標誌著西方大眾文化研究轉折點的出現。
該學派堅持以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實踐和文化機構及其與社會和社會變遷的關係」為宗旨,以大眾文化與大眾日常生活為研究內容,強調文化是一種總體的生活方式,存在於社會實踐中,並認為大眾文化與大眾的現實生活緊密關聯,能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發揮溝通、交流的積極作用。
他們站在平民的立場為大眾文化辯護,致力於發掘大眾文化的積極作用,更加關注受眾的意識能動作用,認為大眾對大眾文化有一定的鑑別能力和批判能力,大眾文化的消極影響完全可能在觀眾的能動性鑑賞中抵消,轉而呈現出積極的社會效果。
這些學人所作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矯正了法蘭克福學派過於強烈的批判精神,為研究當代生活及文化現象提供了新的學術視野和範式。但其研究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即過於強調研究的經驗性,在不同程度上掩蓋或忽略了大眾文化的諸多不足。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該學派的影響擴展到西方其他國家,尤其是澳大利亞和美國。在伯明罕學派的影響下,西方的一些學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大眾文化研究,形成了後現代主義理論學派。
學術視角解讀 重新認識大眾文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研究一直是國外理論界的一個熱點,形成了以約翰·斯道雷、D.斯特裡納蒂、約翰·費斯克為代表的對大眾文化基本持讚許態度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學派。
他們對大眾文化理論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定義了什麼是通俗文化,探討了定義通俗文化的各種不同方法,對關於通俗文化研究的討論作出了貢獻,並對美國大眾文化的戰後大辯論進行了論述。
美國大眾文化研究的著名學者約翰·費斯克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大眾文化研究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對大眾文化始終持一種樂觀的「積極參與」和「大眾化」的態度,他認為大眾文化就是「日常生活」。他的兩部姊妹著作《解讀流行》與《理解大眾文化》被視為當代美國大眾文化研究的「拓荒」之作。他提出了「兩種經濟」(即「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的大眾文化理論,並以電視作為文化產業的例子闡發這一理論,即在資本主義社會,電視節目作為商品在這兩種平行且共時的經濟系統中生產和流通。其中,金融經濟注重的是電視的交換價值,流通的是金錢;文化經濟注重的是電視的使用價值,流通的是「意義、快感和社會認同」。這一理論為大眾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費斯克的主要理論貢獻在於,他認為觀眾具有不容忽視的「辨識力」和創造力,在接受文化產品的時候,大眾並非是被動的、消極的、無助的,而是主動的、積極的、具有抵抗性和顛覆性的。在消費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大眾也在對文化產品進行利用和轉換。大眾對文化商品的選擇與利用,體現了大眾在文化活動中的積極能動性。費斯克對大眾文化持肯定讚許的樂觀態度。
加拿大社會學家米歇爾·麥克盧漢在他的《理解媒介》中,對大眾傳媒在當代世界的迅速傳播及其影響作了深入探討。他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對於大眾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意義。他對技術本體的敏感使人類認識到媒介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義大利學者安東尼奧·葛蘭西的「霸權理論」(Hegemony Theory)也對大眾文化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文化霸權學說既不同於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又有別於強調經濟基礎的其他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它充分強調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更強調文化自身的功能,因而在當代西方大眾文化理論中,被視為影響最大的西方馬克思學說之一。
總之,西方大眾文化研究的各個學派從不同的視角對大眾文化進行了深入而又頗具特色的分析,夯實了大眾文化研究的基礎,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發展,也深化了人們對大眾文化的認識。
發展與研究前瞻 跨學科問切時代脈搏
新舊世紀交替之際,《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推出了「世紀回眸特別報導」,其中《文化大眾化》一文的作者、紐約大學文化學和社會學教授託德·吉特林預測了未來大眾文化的九個特點:一是無處不在;二是多層次化;三是搶新聞熱點;四是搶醜聞;五是媒體協同開發;六是比速度、快節奏;七是同步性;八是媒體與大眾之間的默契性;九是全球化。由此可以預見,未來大眾文化會更加豐富多彩,變化萬千。
進入21世紀,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加速,大眾文化的發展必將進一步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大眾文化不受地域和民族的限制,「現代生活」前進到哪裡,大眾文化就跟進到哪裡。在大眾文化全球化的同時,各國必須堅持大眾文化民族化的發展方向。在有機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捍衛本民族文化,加強自己的民族文化認同,強化國家的文化主權意識,堅持自己的文化特色,維護本國的民族文化傳統、特性及文化產品的發展權,把體現本民族傳統的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
大眾文化在當代社會無處不在,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深入研究大眾文化成為學者們的一項重要任務。進入21世紀,對大眾文化的研究越來越體現出跨學科的特色,形成了多維的研究視野。社會學者強調它在社會變遷中的作用、傳播學者重點研究它與傳媒的關係、文化學者關注的則是它與精英文化及民間文化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把該項研究推向一個新高度。不論從何種研究視角出發,學者們都應把握住以下關鍵問題:如何從通俗文化中把握「時代脈搏」、洞見「文化心態」、發掘「時代精神」;怎樣最大程度地發揮大眾文化的積極社會效應、合理避免其消極影響;如何從紛繁複雜的大眾文化現象中發現玄妙深刻的世事哲理。而這正是學者們的使命所在。因此,當今的大眾文化研究依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惠敏 單位: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