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眾文化研究回顧與前瞻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大眾文化研究可上溯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至今日,西方學術界對大眾文化的研究已持續了一個世紀。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德國法蘭克福批判學派、英國伯明罕文化平民學派以及後現代主義理論學派。  

  精英視角批判 被操縱的文化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等學者為代表,以對大眾文化持否定的批判態度為特徵的德國法蘭克福批判學派形成。

  該學派最早對大眾文化進行研究,也最負盛名。它從精英主義的立場出發,首次提出了「文化工業」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使電影、廣播等大眾文化形式由藝術轉變成了工業產品,大眾文化的實質是由社會統治集團掌控的、非大眾化的文化工業。它以商業原則取代藝術原則,操縱著民眾的思想和心理,民眾成為被動的文化消費者。因此,大眾文化是一種被「異化」的文化,是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產物。這種大眾文化理論是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中最重要、影響最為深遠的組成部分,被視為大眾文化研究的一個理論基點。但該學派完全無視大眾文化的積極作用和大眾意識的能動作用,這未免過於偏激。此外,對文化工業的批判局限在意識和精神領域以及理論缺乏充分的實證依據也是其缺陷所在。  

  平民立場辯護 受眾是能動的

  20世紀中葉,以理察·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斯圖亞特·霍爾等文化學者為代表的英國伯明罕文化平民學派的誕生,標誌著西方大眾文化研究轉折點的出現。

  該學派堅持以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實踐和文化機構及其與社會和社會變遷的關係」為宗旨,以大眾文化與大眾日常生活為研究內容,強調文化是一種總體的生活方式,存在於社會實踐中,並認為大眾文化與大眾的現實生活緊密關聯,能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發揮溝通、交流的積極作用。

  他們站在平民的立場為大眾文化辯護,致力於發掘大眾文化的積極作用,更加關注受眾的意識能動作用,認為大眾對大眾文化有一定的鑑別能力和批判能力,大眾文化的消極影響完全可能在觀眾的能動性鑑賞中抵消,轉而呈現出積極的社會效果。

  這些學人所作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矯正了法蘭克福學派過於強烈的批判精神,為研究當代生活及文化現象提供了新的學術視野和範式。但其研究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即過於強調研究的經驗性,在不同程度上掩蓋或忽略了大眾文化的諸多不足。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該學派的影響擴展到西方其他國家,尤其是澳大利亞和美國。在伯明罕學派的影響下,西方的一些學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大眾文化研究,形成了後現代主義理論學派。  

  學術視角解讀 重新認識大眾文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研究一直是國外理論界的一個熱點,形成了以約翰·斯道雷、D.斯特裡納蒂、約翰·費斯克為代表的對大眾文化基本持讚許態度的後現代主義理論學派。

  他們對大眾文化理論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定義了什麼是通俗文化,探討了定義通俗文化的各種不同方法,對關於通俗文化研究的討論作出了貢獻,並對美國大眾文化的戰後大辯論進行了論述。

  美國大眾文化研究的著名學者約翰·費斯克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大眾文化研究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對大眾文化始終持一種樂觀的「積極參與」和「大眾化」的態度,他認為大眾文化就是「日常生活」。他的兩部姊妹著作《解讀流行》與《理解大眾文化》被視為當代美國大眾文化研究的「拓荒」之作。他提出了「兩種經濟」(即「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的大眾文化理論,並以電視作為文化產業的例子闡發這一理論,即在資本主義社會,電視節目作為商品在這兩種平行且共時的經濟系統中生產和流通。其中,金融經濟注重的是電視的交換價值,流通的是金錢;文化經濟注重的是電視的使用價值,流通的是「意義、快感和社會認同」。這一理論為大眾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費斯克的主要理論貢獻在於,他認為觀眾具有不容忽視的「辨識力」和創造力,在接受文化產品的時候,大眾並非是被動的、消極的、無助的,而是主動的、積極的、具有抵抗性和顛覆性的。在消費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大眾也在對文化產品進行利用和轉換。大眾對文化商品的選擇與利用,體現了大眾在文化活動中的積極能動性。費斯克對大眾文化持肯定讚許的樂觀態度。

  加拿大社會學家米歇爾·麥克盧漢在他的《理解媒介》中,對大眾傳媒在當代世界的迅速傳播及其影響作了深入探討。他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對於大眾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意義。他對技術本體的敏感使人類認識到媒介在現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義大利學者安東尼奧·葛蘭西的「霸權理論」(Hegemony Theory)也對大眾文化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文化霸權學說既不同於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又有別於強調經濟基礎的其他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它充分強調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更強調文化自身的功能,因而在當代西方大眾文化理論中,被視為影響最大的西方馬克思學說之一。

  總之,西方大眾文化研究的各個學派從不同的視角對大眾文化進行了深入而又頗具特色的分析,夯實了大眾文化研究的基礎,促進了大眾文化的發展,也深化了人們對大眾文化的認識。  

  發展與研究前瞻 跨學科問切時代脈搏

  新舊世紀交替之際,《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推出了「世紀回眸特別報導」,其中《文化大眾化》一文的作者、紐約大學文化學和社會學教授託德·吉特林預測了未來大眾文化的九個特點:一是無處不在;二是多層次化;三是搶新聞熱點;四是搶醜聞;五是媒體協同開發;六是比速度、快節奏;七是同步性;八是媒體與大眾之間的默契性;九是全球化。由此可以預見,未來大眾文化會更加豐富多彩,變化萬千。

  進入21世紀,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加速,大眾文化的發展必將進一步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大眾文化不受地域和民族的限制,「現代生活」前進到哪裡,大眾文化就跟進到哪裡。在大眾文化全球化的同時,各國必須堅持大眾文化民族化的發展方向。在有機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捍衛本民族文化,加強自己的民族文化認同,強化國家的文化主權意識,堅持自己的文化特色,維護本國的民族文化傳統、特性及文化產品的發展權,把體現本民族傳統的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

  大眾文化在當代社會無處不在,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深入研究大眾文化成為學者們的一項重要任務。進入21世紀,對大眾文化的研究越來越體現出跨學科的特色,形成了多維的研究視野。社會學者強調它在社會變遷中的作用、傳播學者重點研究它與傳媒的關係、文化學者關注的則是它與精英文化及民間文化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把該項研究推向一個新高度。不論從何種研究視角出發,學者們都應把握住以下關鍵問題:如何從通俗文化中把握「時代脈搏」、洞見「文化心態」、發掘「時代精神」;怎樣最大程度地發揮大眾文化的積極社會效應、合理避免其消極影響;如何從紛繁複雜的大眾文化現象中發現玄妙深刻的世事哲理。而這正是學者們的使命所在。因此,當今的大眾文化研究依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惠敏 單位: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陳旭光:論電影工業美學的大眾文化
    【內容提要】本文在中國大眾文化現實與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的背景下,探討「電影工業美學」理論與中國社會轉型、中國電影的大眾文化轉型的關係,梳理「大眾」的概念和大眾文化理論的主要特點,探析電影工業美學在電影觀念、文化定位、理論資源及方法論、作為「大眾」的電影觀眾等方面與大眾文化理論的關係,並重點分析了當下電影大眾的幾種新形態暨網民與遊戲玩家觀眾、青少年觀眾、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通過學習蘇聯、對舊的唯心史觀及西歐中心論進行批判而開始的初步研究,到改革開放之後對歷史哲學概念、研究範圍及重要流派和人物進行探討,從而建立起基本的研究體系,再到21世紀以來對後現代西方歷史哲學及其新趨向的研究。
  • 《至竟終須合大群——南開日本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新書發布會在...
    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娓 通訊員 郝靜秋)10月9日,在南開新百年的第一個校慶日來臨之際,《至竟終須合大群——南開日本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新書發布會暨「守正出新、互鑑會通:新百年南開日本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高端論壇在南開大學舉行。
  • 回顧丨2019首屆「一帶一路」敦煌舞蹈文化研究論壇
    認為對傳統文化挖掘的方法、研究要有落腳點,要有敦煌精神即開拓精神。西北師範大學舞蹈學院講師鍾佳岐:以《敦煌舞蹈文化傳承與創新——培養一專多能的藝術型人才》為題,首先介紹了西北師範大學舞蹈學院的基本情況,其次提出訓練時需要把握住學生對於文化的認知,最後呼籲藝術創作要有藝術神韻、責任感和使命感。
  • 中國共產黨歷史與理論研究院舉辦「新世紀以來毛澤東研究的回顧與...
    11月29日,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共產黨歷史與理論研究院與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高等院校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北京市中共黨史學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聯合召開「新世紀以來毛澤東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高層學術研討會」,參加這次學術會議的有來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
  • 從精英決策到大眾參與:理性視角下的科技決策模式變遷研究
    科技決策模式從精英決策向大眾參與變遷正逐漸成為發展潮流。本文回顧了西方科技決策模式從精英決策向大眾參與的變遷過程,指出其依託的公共管理思想理念體現了從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兩個轉變。以公眾廣泛參與為主要特徵的大眾決策模式不僅提升了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也成為培育公眾參與意識和提升公眾參與能力的重要平臺。決策主體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是實現科技決策模式現代化路徑的根本訴求。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2012 年《亞文化之後:對於當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中譯本出版,體現了更晚近的西方青年文化研究對伯明罕學派的超越。[30] 上述情況表明,儘管在西方有後亞文化理論的興起,但在中國大陸,對青年文化(包括亞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研究,伯明罕學派仍然是最主要的理論話語資源。圍繞這些著作展開的研究,不斷有成果出版或在相關學術刊物呈現。
  • 西方那些神奇的傳統文化,了解一下
    最近引進出版的《魔法、節日、動植物——一些奇異文化傳統的歷史淵源》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西方這些有意思的傳統與歷史淵源。圖:新書實拍若脫離西方傳統去了解西方歷史,則難免有一知半解的感覺。本書作者莫妮卡-瑪麗亞·斯塔佩爾貝裡帶我們追溯了西方國家的文化史,從根源上解讀了西方國家為什麼會特別重視某些節日,宮廷中的紛爭背後有什麼傳統迷思在作祟,古希臘、古羅馬及維京時代的傳統如何深刻地影響了現代西方文化,金羊毛騎士團因何得名等。這本書可以作為世界史愛好者的文化導讀,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是一部世界史讀者和研究者都需要的西方歷史註解集。
  • 象雄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象雄」的人種、文化有什麼特徵?「象雄」與苯教的關係等都有待於進一步澄清。本文擬藉助於新近的研究成果,對這些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見解,以就教於方家。一、地理概念上的象雄在確定象雄研究的對象時,首先我們需要確定的是象雄究竟是一個地理概念,還是文化概念?如果是地理概念的話,究竟涵蓋哪些地區?
  • 打開西方文化的大門,追溯西方文化起源
    神秘的西方,蘊含著古老的文化。經歷了千百年的洗禮,呈現出獨特的魅力和古典文化韻味。西方古典文明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值得研究和探尋。《天國之門,西方文化精神》由趙林編著而成,打開了西方世界的大門,神秘的羅馬帝國、浩瀚的文明史實,令我流連忘返,感觸頗多。
  • 大眾文化概念之旅
    而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大眾文化的概念之旅,其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媚俗文化(Kitsch)——大眾文化(mass culture)——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這五個階段。
  • 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研究述評
    同時,將空間理論所蘊含的空間觀念、空間意識和思維方法與中國文化實踐相結合,突破傳統地域文化研究的局限,理解我們自身社會文化中的空間問題,努力實現空間批評的「在地化」,使其服務於本土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關 鍵 詞: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  標題注釋: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空間理論重要文獻翻譯和研究」(15ZDB085)以及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當代西方空間批評關鍵詞及其影響研究」(18BWW005)的階段性成果
  • 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資源性意義及其反思
    按照哈貝馬斯的分析,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繼承了黑格爾主義傳統,把馬克思的思想從政治經濟學恢復成反思哲學」。[1](P5)不過,經過包括哈貝馬斯在內的法蘭克福學派的努力,馬克思的理論傳統進一步被拓展為具有全球現代性視野的批判的社會文化理論。
  • 西方人類學的「歷史性」研究:概念、表達與路徑
    按照埃文森·普理察(Evans-Pritchard)的說法,人類學研究「空間」的「他者」,歷史學則研究「時間」的「他者」。120世紀60年代之後,兩個學科呈現合流之勢,出現了「歷史人類學」的分支,表現為「人類學的歷史化」和「歷史學的人類學化」的研究趨勢。2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在合作中意識到「文化」與「歷史」密不可分,分別試圖在「歷史」中尋找「文化」,以及在「文化」中發現「歷史」。
  • 全球化時代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研究
    ,對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進行了綜合研究。全球化與現代性昭示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適應的真正根源,其中伴隨現代性而來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西方體育文化強勢擴展,文化認同與適應特別是基於少數民族弱勢體育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種危機來源於自近代以來外來文化尤其是現代體育文化對本土文化的一種「 解構」衝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適應大致也可以大致區分為5個階段:接觸階段、不統一階段、否定階段、自律階段、獨立階段。
  • 被遺忘的蔣彝,為什麼在西方世界成為文化大家?
    獨特的中國文化聯想,構成了蔣彝獨具特色的西方觀察視野。近幾年來,蔣彝的畫記作品陸續在國內出版。2019年8月,出版方世紀文景在上海陸家嘴圖書館舉辦了《蔣彝:二十世紀被遺忘的旅人》分享活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中文學刊》主編陳子善,與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羅崗在現場分享了他們對於蔣彝的理解。
  • 從文化角度來研究藝術本質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楠)藝術文化學是從文化的視野研究藝術的,介於文化學和藝術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它將藝術作為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來進行廣泛的觀察探究,開拓了藝術研究的新視野,拓寬了藝術研究的景深。近年來,藝術文化學研究的現狀如何?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議題,近日,記者圍繞以上議題採訪了相關學者。
  • 第466期·史學研究「胡人」的變遷及其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促進
    胡人是我國古代中原漢民族對北方和西方異族的通稱。[7]織物上的聯珠紋雖首創于波斯,但它在向東、西方傳播中,圖案面貌不斷發生變化,這在主紋上尤其明顯。由於宗教信仰同波斯人一致,河間地區的粟特人較忠實地借鑑了薩珊朝的樣式。在中亞粟特城邦遺址的壁畫中,以翼馬、野豬頭、含緩鳥等為主紋的聯珠紋都可以找到。北朝末,伴隨著推崇胡化的傾向,以粟特文化為代表的西方事物風靡朝野。
  • 近百年來都在學習西方,西方和東方文化的區別?
    主持人:近百年來我們都在學習西方很想知道西方和東方文化的區別?王財貴:根據德國科學家康德對人類理性的研究,近百年來東方的學問是生命的學問,是智慧的學問,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種是思辨的應用、是思考的運用,成就知識的運用。一種是實踐的運用,成就品德智慧的學問。剛好呼應了哲學家對人類理性的研究。
  • 當代西方批判邊界研究述評
    本文對批判邊界研究進行梳理和分析,並以西方學者關於美國-墨西哥邊界以及加納邊界的實證研究為例,呈現批判邊界研究的應用與特點,由此提出西方批判邊界研究對於中國邊疆研究的啟發意義。第二部分依託由國外批判邊界研究者所完成的民族志案例(美國-墨西哥邊界、加納海關),展現邊界研究的具體應用與特點。第三部分回歸中國語境,嘗試指出西方批判邊界研究對於中國邊疆學建設的啟發和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