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開封10月18日電 題:世界客屬開封懇親 客家話成「官方語言」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來自廣西的何忠隆已經84歲了,但這毫不妨礙他跟印尼泗水的華裔三代朱玉萍交流。他們共同使用的是客家話。
在古都開封市舉行的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上,來自廣西玉林客家海外聯誼會的何忠隆,說到動情處還唱起了客家山歌。朱玉萍說,頭一次聽到這麼多人講客家話,感覺非常親切。
同他們一樣,19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多名客家鄉親代表,不管開會、吃飯,還是敘舊聊天,客家話儼然成了「官方語言」。
在18日舉行的「根在中原·開封」祭拜活動中,主持人一邊用中文普通話介紹,一邊聊著客家話,祭拜環節更伴有客家歌謠。新落成的開封「客家源」內,客家領袖致詞、客家代表上香、客家代表獻祭文。
東道主把客家人當「客」,但印尼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熊德龍認為,這次全世界客家人來到開封「是回娘家」。他用客家話進一步解釋說,因為全球客家人就是來自中原、河南。
中原是客家人的祖根地。史料記載,在客家人五次大的南遷中,許多客家人就是從中原開封這一帶出發的,故有「客家祖居地」之稱。
「我是臺灣來的客家人。」臺灣師範大學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邱榮裕,自我介紹時特意用客家話說。在他看來,會說客家話「是不簡單的一件事」,自從他的祖先在1777年遷徙臺灣後,「客家話在邱家傳了整整237年。」
「我們至今還保留著祖先留給我們的語言。」更讓邱榮裕感到「神奇」的是,不論他去印尼、馬來西亞,還是其他一些地方,「大家都能用客家話溝通」。
臺灣聯合大學副教授劉煥雲表示,雖然客家人遷徙到各地,卻仍然傳承著源自中原傳統的婚俗。從一些客家婚姻中,至今仍可看出源自原鄉中原古代的禮俗。
廣東梅州客家聯誼會會長張麗霞以飲食文化舉例,中原人愛吃餃子,可是南方小麥少,因此,早先遷徙異鄉的中原人(客家先民)便將豆腐挖成空心、填充餃子餡,名曰釀豆腐,以此寄託思鄉之情。久而久之,在客家人眼裡,釀豆腐就是餃子。
祭拜現場開封「客家源」,又名珠璣巷和守望閣,內有七十八家姓氏族譜牆、姓氏文化展覽……喚起許多人鄉愁之思。
身著唐裝的馬來西亞客家鄉親代表楊德利說,生活在全球各地的客家人,雖然千百年來一代一代遷徙,但客家人從未忘記中原故裡。
世界客屬第28屆懇親大會將在臺灣新竹縣舉辦。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用客家話發出邀請,「請大家到臺灣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