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有這樣一條河流,若按流量來劃分,它是僅次於亞馬孫河的全球第二大河流,這就是剛果河,也被稱為薩伊河。它所流經的區域,有被譽為「非洲之肺」的全球第二大熱帶雨林,亞馬孫雨林。還有兩個以「剛果」得名的國家,一個是剛果民主共和國,也曾被稱為薩伊共和國;一個是剛果共和國,簡稱都是「剛果」,官方語言都是法語,地理環境也十分相近,就連首都也僅相隔一條河流而已,但國土面積一大一小的這兩國,如今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一貧一富,國土面積大的那一個,竟淪為了目前全球最落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國際上為了區分它們,一般取它們首都的第一個字來加以稱呼。例如,國土面積更大、約為234萬平方公裡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首都為金夏沙,因此被稱為剛果(金);而國土面積更小、約為34.2萬平方公裡的剛果共和國,首都為布拉柴維爾,因此被稱為剛果(布)。下面我們也這樣稱呼它們。
實際上,如今的剛果(金)和剛果(布)兩個國家,在歷史上原本也是一體的,同屬於剛果王國,它還包括了如今的安哥拉和加彭。然而到了近代,殖民者入侵非洲大陸,與此同時,剛果王國內部也動蕩不已。應對內部問題就已經使當時的統治者費盡心力了,更別說還要應對來自歐洲列強的侵略。1884年,法國和比利時以剛果河為界,籤署協定,分別佔領了如今的剛果(布)地區和剛果(金)地區。二戰結束後的1960年,兩國才完全獨立。而直至今日,兩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卻不盡相同。但奇怪的是,兩國明明在許多方面都出奇的類似。
剛果(布)位於非洲中西部,境內多是剛果河的支流,水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高,盛產鐵木、刺果衛矛等40多種林木,同時還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依靠石油業和林業,剛果(布)在201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12億美元,人均GDP達到2148美元,在非洲地區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的國家了。
位於非洲中部的剛果(金)在地理環境上也十分相近,剛果河貫穿全境,同樣支流眾多,還有全球第二大深水湖,坦噶尼喀湖,水流量豐富,植被覆蓋率高,盛產烏木、黃漆木等20多種貴重木材,礦產資源也是相當豐富,石油儲量也十分可觀,但2018年統計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472億美元,人均GDP僅有562美元,差不多只有剛果(布)的四分之一,被聯合國認定為全球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總的來說,兩國歷史相似、文化同源、地理環境也十分接近,但為何獨立後,兩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卻如此大相逕庭呢?
首先是人口問題。雖然國內生產總值剛果(金)要比剛果(布)更多,但剛果(金)人口約8130萬,剛果(布)人口約526萬,攤到個人身上,剛果(金)就要少得多了。
另外,剛果(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工礦業的發展還是十分良好的,但在經歷了兩次戰亂後,礦產資源豐富的東部地區被破壞嚴重,直至今日也未能完全恢復。剛果(金)的民族成分複雜,同心力不足,戰亂仍在發生。再加上殖民者留下的完善的體系也未能充分利用起來,教育水平和國民素質都相對低下,真可謂是一手好牌打個稀爛。
而說到剛果(布),科技地圖認為它也並沒有運用好自己已有的資源。因為它們都屬於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適合發展農業,且剛果(布)耕地面積大,約有1000萬公頃,但只有20公頃被利用了起來,而且上面還種植了許多經濟作物,例如,可可豆等,導致國內蔬果糧食甚至都不能實現自給,靠著賣石油和林木賺來的錢,再從國外進口民眾賴以生存的口糧回來。而工業方面,剛果(布)也未能完全繼承下法國殖民者的遺產,許多產業只能眼看它報廢。這樣的「富」消耗的是本國自己的資源,長久以來根本難以為繼。
但好在目前剛果(布)國內相對剛果(金)更加和平,經濟發展的環境相對更好,且石油資源未斷,所以,後續的發展趨勢還比較樂觀,好好地建設一番,也可以算得上「一支潛力股」。所以說,國家的穩定和平才是發展的硬道理,不然縱使資源再豐富,也只有拱手讓人的份。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