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決策專家,杜如晦!

2021-01-09 江山故宅空文藻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隋唐時期李世民麾下謀士之一,在李世民徵戰之時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判斷局勢,以善決斷被世人所敬服。在李世民與李建成奪嫡之戰中與房玄齡一起參與謀劃了「玄武門事變」。在李世民稱帝之後與房玄齡任左右宰相,造就了一番「房謀杜斷」的佳話。貞觀四年因病去世,唐太宗罷朝三天以示哀悼,追封為司空,後被列入凌煙閣。

杜如晦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祖輩都是周朝高官,父親杜吒還是隋朝昌州長官,祖父更是工部尚書,封號義興公。杜如晦小的時候非常的聰明,加上家境比較優越,所以他經常看一些有關於歷史方面的書籍,還喜歡和別人談論有關於歷史方面的知識。他在這時候往往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周圍那些比他年長的人也都認為他的想法非常的精妙,認為他的悟性很高。

隋朝大業時期,杜如晦不出意外被徵召為了朝廷預備官員,此時的禮部侍郎很是看好杜如晦,他對杜如晦非常重視,但是因職位並沒有空缺,他只得對杜如晦說:「你的才能我都知道,有處理大事的能力,但是現在朝廷沒有適合你的職位,所以現在只能讓你做一個小官,雖然俸祿少了一點,但是都是一樣的為國為民,希望你堅持這份美德,爭取早日成為國家棟梁。」 於是杜如晦就被派到滏陽當了一名小小的太尉,但是沒過多久,杜如晦因隋朝暴政便辭官還鄉。

公元617年,李淵父子的反隋大軍攻入長安。李世民聽說了杜如晦的名聲,待長安城全部平定後,特意請杜如晦進入秦王府。剛進入秦王府之初,杜如晦只是一個小小的參軍,但沒過多久就被提拔為陝州長吏。此時太子李建成注意到秦王府的人才越來越多,因擔心秦王威脅到自己的太子之位,他為了自己便建議李淵將秦王府的人才全都調往外地。

李淵的命令一經下達,秦王府眨眼間便沒有幾個人可用,這時候李世民非常的擔憂。其謀臣房玄齡勸他說:「雖然走的人很多,但卻都是普通人,這樣的人現在離開並沒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只有杜如晦不同。如果他現在離開了,那麼再找到一個像他這樣有能力的,那可是非常難了。李世民這才忽然反應過來,得兵三千,不如得將一個,於是李世民請求李淵一定要把杜如晦留下來。」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有功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並被允許設定文學館。李世民在秦王府中建立了文學館並以杜如晦為首,李世民本人沒事的時候就到文學館中與杜如晦討論「經義」,有時候都能說上一整天飯也不吃。太子李建成眼見如此,於是又向李淵告狀,請求他把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向李淵求情卻並沒有什麼用處,李淵還是把杜如晦逐出了長安。

公元626年,尉遲恭打聽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對李世民不利,就將此事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決定率先動手。首先秘密召回被逐出京城的杜如晦,被逐出京師的人在沒有下詔的情況下回來抓到就是一個死罪,但是杜如晦毅然決然的回來幫助李世民。

玄武門事變不出意外的以李世民的勝利告終,這個事件最大功臣非長孫無忌莫屬,但是杜如晦是第一推動力。玄武門事變結束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杜如晦為太子左庶子,太子左庶子是和太子關係最近的那一個。三個月後李世民登基,杜如晦順勢成為兵部尚書。

自公元627年到629年,在這三年得時間裡杜如晦在治理民生,選拔官員方面,都表現得異常出色。他與房玄齡兩人一起輔佐朝政,滿朝文武有一半都是經過了他們兩個人的審核才得以上任。李世民在政事方面也十分的依賴杜如晦,杜如晦以善斷的美名享譽在外,但凡李世民拿不定的注意,都要找杜如晦商量確定結果。所以杜如晦在當時獲得了極高的讚譽,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就沒有一個不佩服的。

公元630年,年輕的杜如晦卻忽染重病,已經嚴重到口不能言的地步,杜如晦不得不辭官回家靜養。雖然杜如晦已經辭去官職,但是李世民任然按照以往的薪水發放工資,李世民又擔心他的病情,派遣眾多太醫前去杜如晦家醫治,最終杜如晦還是病死於家中。李世民傷心的大哭不止,三天沒有上早朝。後來李世民賞賜給房玄齡一個金銀帶,以示為杜如晦做出的貢獻。

杜如晦的一生並不算長,然而做出的貢獻卻十分巨大,他與房玄齡一起,協助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

相關焦點

  • 小鳥依人一詞居然是唐太宗李世民誇獎大臣的!這些成語也和他有關
    現在人們常用「小鳥依人」來形容少女或小孩子的嬌小可愛,殊不知這一成語剛形成的時候並不是用來形容女子,而是唐太宗李世民用來評價大臣褚遂良的。耿直褚遂良「小鳥依人」一詞出自《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其中記載了唐太宗對多位大臣的評語:「禇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 「房謀杜斷」,杜如晦是什麼地位?
    唐朝最為輝煌的時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期了,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能取得如此成就,一代賢相杜如晦功不可沒。雖然杜如晦在歷史上是一帶賢相,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到底有什麼本事。今天我來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賢相杜如晦。
  • 唐初一代名相杜如晦:秉懷忠義,揚名萬世,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長安)人,是李世民早期帳中謀士,李世民在徵討薛仁杲、王世充、劉武周、竇建德時期,杜如晦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獻計獻籌,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杜如晦畫像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和房玄齡兩人的謀劃離不開,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勢力要略勝李世民,但是李世民的膽略和周邊謀士要比李建成的幕僚得力,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勝出
  • 唐太宗李世民很「小氣」
    唐太宗李世民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棋差一著想悔棋,唐儉卻寸步不讓。李世民一氣之下把唐儉貶官,餘怒未消,準備殺他。
  • 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四人組合」開創了大唐的輝煌
    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的輔佐下,以隋亡為教訓,勵精圖治,在治國理政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大唐出現了盛世繁榮的「貞觀之治」。這同李世民與房謀杜斷及魏徵的「四人組合」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奠定了大唐的輝煌。
  • 一代名相杜如晦:秉懷忠義 揚名萬世
    從此之後,李世民將杜如晦看做自己的心腹之臣,經常就軍機大事同他商量。杜如晦從此也就留在了秦王府,為李世民登上帝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一代名相杜如晦:秉懷忠義 揚名萬世  唐朝統一之後論功行賞,雖然李世民兄弟幾人各有功勞,但李世民功績最大。總結其取得最大功勞的原因,杜如晦的悉心輔佐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 杜如晦——秉懷忠義、揚名萬世的一代名相
    沒過多久,杜如晦被調任陝州總管府長史。房玄齡向李世民進諫道:「杜如晦博聞多識,身懷王佐之才。若大王想要統一天下。只有靠他的輔佐才能得到天下。」從此之後,李世民將杜如晦看做自己的心腹之臣,經常就軍機大事同他商量。杜如晦從此也就留在了秦王府,為李世民登上帝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他與杜如晦齊名,為李世民出謀劃策,還寫得一手好書法
    他與杜如晦齊名,為李世民出謀劃策,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往前來有很多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們才學豐富,為後人所欽佩,不過有時候人們往往會拿一些行事風格或者是才學方面比較相近的人來做比較,如果各方面都比較相近,則會將兩個人並稱為一個名頭,比如說李白與杜甫被並稱為李杜,兩人都是唐朝詩人,並且在出去遊歷之時也曾有過交集
  • 杜如晦功勞巨大,李世民為何對杜家痛下殺手?
    杜如晦是李世民的股肱之臣,為李世民立下奇功。杜如晦死得早,貞觀初年就病逝了。杜如晦去世之後,李世民給了他極高的哀榮。李世民欽定凌煙閣功臣的時候,杜如晦的排名,在天策系功臣裡面僅次於長孫無忌,比房玄齡和高士廉、尉遲敬德、長孫順德、段志玄、張公謹、程咬金都高。有一次,西域進貢了一批瓜果。李世民吃到一種瓜,大概是西瓜吧。
  • 開唐功臣杜如晦:助力開創大唐天下,奠定貞觀之治
    公元630年唐太宗貞觀四年,年僅46歲的杜如晦因病去世,這位與房玄齡並稱為「房謀杜斷」,被後世認為是作為宰輔大臣楷模的杜如晦,就這樣早早的結束了一生。回顧杜如晦的一生,可以說是幾乎都獻給了李唐江山,從剛剛出道到最後入土,杜如晦的人生軌跡與李世民都密切相關。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他常常痛切陳詞,觸及唐太宗思想深處的隱微,糾正了唐太宗的許多錯誤,幫助唐太宗決策,成為唐太宗的一面鏡子,對於貞觀之治的出現起了積極的作用。魏徵死後,唐太宗悲痛不已,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魏徵的犯顏直諫和唐太宗的從諫如流,成為封建社會君臣關係的典範,留給後人寶貴的啟示。
  • 「關「語」歷史」凌煙閣功臣第三位——杜如晦
    公元617年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為法曹參軍,太子李建成覺得秦王府人才太多威脅到了他的地位,所以他將秦王府的官員都調到外地任職,李世民很是擔憂,但是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別人調走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杜如晦聰慧,能洞察事理,這個人有王佐之才,大王如果為鎮一方,那用不上他,但如果以後要經略天下,那就非杜如晦不可,只有此人才能幫你大忙。
  • 唐太宗與十八學士
    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一直為後人所稱道。李世民是中國封建社會裡難得的一代明君,而他的明,主要明在善於識人,善於用人。本文闡述他與十八學士的關係,實在有許多發人深省之處。於是,李世民便由武功轉為文治,在天策府開設文學館,廣招天下學士入館,先後入選的有褚亮、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十八人,號稱「十八學士」。他們皆是「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即都是兼職學士。李世民招選這批兼職學士進天策府做什麼呢?
  • 唐太宗李世民兄弟喋血—宮城北門玄武門
    就在這時,只聽見李世民大呼一聲,埋伏在玄武門周圍的士兵一起殺出。李元吉一看情況不妙,回身彎弓欲射,但因驚慌失措,一連三次都沒有拉開弓。李世民則對準太子李建成,一箭將他射死馬下。這時尉遲敬德率領七十多名騎兵發動攻擊,一陣亂箭射來,李元吉跌落馬下,想徒步逃竄。李世民撥馬來追,卻因坐騎受驚,被樹枝絆倒,重重地摔在地上。
  • 唐太宗李世民,實現休養生息,開創「貞觀之治」
    距離2021年還有106天 「 LEAD人物,告訴你榜樣的力量 」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狄道人。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李世民少年從軍,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
  • 唐太宗與「十八學士」
    唐代「貞觀之治」一直為後人所稱道,其開創者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封建社會難得的一代明君,而他的明,主要體現在善於識人和善於用人。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拜李世民為天策上將。當時,主要的逐鹿對手金城薛仁杲、武威李軌、晉北劉武周、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等人,皆先後被打敗。
  • 唐朝名相——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唐初名相,封萊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高居第三,僅次於太尉長孫無忌和名將李孝恭。杜如晦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曾祖皎,周贈開府儀同、大將軍、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內太守。祖果,周溫州刺史,入隋,工部尚書、義興公,《周書》有傳。父吒,隋昌州長史。
  • 杜如晦唐朝開國三公千古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隋朝末年,成為秦王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李世民建立文學館時,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杜如晦與房玄齡參與策劃,事成之後,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即位後,杜如晦獲封蔡國公,累遷尚書僕射,與房玄齡同心輔政,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二人因此被稱為「房謀杜斷」。
  • 作為二十四功臣之首的他,是李世民的小舅子,又是唐朝開創者之一
    但是長孫無忌天生聰慧,並且勤奮好學,博古通今,心有溝壑,舅舅高士廉覺得李世民才華容貌出眾,就把自己的甥女嫁給了李世民,這樣長孫無忌就和李世民成了郎舅。01參與玄武門事變在唐朝完成統一江山的時候,由於李世民功勳卓著,功高蓋主,李世民逐漸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太子李建成就勾結了齊王李元吉,兩個人多次想要害死李世民。於是,長孫無忌就聯合房玄齡、杜如晦一干人等就開始勸說李世民先行誅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
  •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時間:2020-12-18 19:0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稱雄亞洲,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