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隋唐時期李世民麾下謀士之一,在李世民徵戰之時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判斷局勢,以善決斷被世人所敬服。在李世民與李建成奪嫡之戰中與房玄齡一起參與謀劃了「玄武門事變」。在李世民稱帝之後與房玄齡任左右宰相,造就了一番「房謀杜斷」的佳話。貞觀四年因病去世,唐太宗罷朝三天以示哀悼,追封為司空,後被列入凌煙閣。
杜如晦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祖輩都是周朝高官,父親杜吒還是隋朝昌州長官,祖父更是工部尚書,封號義興公。杜如晦小的時候非常的聰明,加上家境比較優越,所以他經常看一些有關於歷史方面的書籍,還喜歡和別人談論有關於歷史方面的知識。他在這時候往往有自己獨到的想法,周圍那些比他年長的人也都認為他的想法非常的精妙,認為他的悟性很高。
隋朝大業時期,杜如晦不出意外被徵召為了朝廷預備官員,此時的禮部侍郎很是看好杜如晦,他對杜如晦非常重視,但是因職位並沒有空缺,他只得對杜如晦說:「你的才能我都知道,有處理大事的能力,但是現在朝廷沒有適合你的職位,所以現在只能讓你做一個小官,雖然俸祿少了一點,但是都是一樣的為國為民,希望你堅持這份美德,爭取早日成為國家棟梁。」 於是杜如晦就被派到滏陽當了一名小小的太尉,但是沒過多久,杜如晦因隋朝暴政便辭官還鄉。
公元617年,李淵父子的反隋大軍攻入長安。李世民聽說了杜如晦的名聲,待長安城全部平定後,特意請杜如晦進入秦王府。剛進入秦王府之初,杜如晦只是一個小小的參軍,但沒過多久就被提拔為陝州長吏。此時太子李建成注意到秦王府的人才越來越多,因擔心秦王威脅到自己的太子之位,他為了自己便建議李淵將秦王府的人才全都調往外地。
李淵的命令一經下達,秦王府眨眼間便沒有幾個人可用,這時候李世民非常的擔憂。其謀臣房玄齡勸他說:「雖然走的人很多,但卻都是普通人,這樣的人現在離開並沒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只有杜如晦不同。如果他現在離開了,那麼再找到一個像他這樣有能力的,那可是非常難了。李世民這才忽然反應過來,得兵三千,不如得將一個,於是李世民請求李淵一定要把杜如晦留下來。」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竇建德有功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並被允許設定文學館。李世民在秦王府中建立了文學館並以杜如晦為首,李世民本人沒事的時候就到文學館中與杜如晦討論「經義」,有時候都能說上一整天飯也不吃。太子李建成眼見如此,於是又向李淵告狀,請求他把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向李淵求情卻並沒有什麼用處,李淵還是把杜如晦逐出了長安。
公元626年,尉遲恭打聽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對李世民不利,就將此事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決定率先動手。首先秘密召回被逐出京城的杜如晦,被逐出京師的人在沒有下詔的情況下回來抓到就是一個死罪,但是杜如晦毅然決然的回來幫助李世民。
玄武門事變不出意外的以李世民的勝利告終,這個事件最大功臣非長孫無忌莫屬,但是杜如晦是第一推動力。玄武門事變結束之後,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杜如晦為太子左庶子,太子左庶子是和太子關係最近的那一個。三個月後李世民登基,杜如晦順勢成為兵部尚書。
自公元627年到629年,在這三年得時間裡杜如晦在治理民生,選拔官員方面,都表現得異常出色。他與房玄齡兩人一起輔佐朝政,滿朝文武有一半都是經過了他們兩個人的審核才得以上任。李世民在政事方面也十分的依賴杜如晦,杜如晦以善斷的美名享譽在外,但凡李世民拿不定的注意,都要找杜如晦商量確定結果。所以杜如晦在當時獲得了極高的讚譽,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就沒有一個不佩服的。
公元630年,年輕的杜如晦卻忽染重病,已經嚴重到口不能言的地步,杜如晦不得不辭官回家靜養。雖然杜如晦已經辭去官職,但是李世民任然按照以往的薪水發放工資,李世民又擔心他的病情,派遣眾多太醫前去杜如晦家醫治,最終杜如晦還是病死於家中。李世民傷心的大哭不止,三天沒有上早朝。後來李世民賞賜給房玄齡一個金銀帶,以示為杜如晦做出的貢獻。
杜如晦的一生並不算長,然而做出的貢獻卻十分巨大,他與房玄齡一起,協助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