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一代名相杜如晦:秉懷忠義,揚名萬世,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2020-12-16 山中微塵

杜如晦(公元585年-公元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長安)人,是李世民早期帳中謀士,李世民在徵討薛仁杲、王世充、劉武周、竇建德時期,杜如晦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獻計獻籌,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杜如晦畫像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和房玄齡兩人的謀劃離不開,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勢力要略勝李世民,但是李世民的膽略和周邊謀士要比李建成的幕僚得力,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勝出,李建成失敗。在李世民繼位之後,杜如晦和房玄齡都位列宰相,為李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貢獻頗多。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還為他停朝三天,後被追封司空,蔡國公,諡號「成公」,名列凌煙閣名臣之列。

杜如晦出生於官宦之家,從小就聰慧過人,也勤奮好學,是一個可造之,當時的隋吏部侍郎高孝基,就特別看好杜如晦,還曾說他是:「有應變之才,當為將帥之用。」杜如晦初入職場就在他的府中任職,後任淦陽縣尉,由於見不得到時的政吏腐敗便辭職待機。適逢隋朝內部出現了問題,到處都是反隋的聲音,杜如晦看到了一個風雨飄搖的王朝即將倒塌,也看到了一個重要的機會隨之而來。在李淵父子成功奪取長安之後,杜如晦便慕名拜訪了李世民並且成為其重要的幕僚之一。

房玄齡畫像

李淵登基建立唐王朝,李世民立為秦王,這是杜如晦為秦王府的兵曹參軍,後來杜如晦任陝州總管府長史。此時又得房玄齡的舉薦,說杜如晦有王佐之才,如果李世民要想今後有所作為,就必須籠絡這樣的人才在身邊,於是李世民便將杜如晦又拉回來了身邊,留在秦王府作為高級幕僚。

杜如晦屢屢在李世民的重要行動中出謀劃策並取得成功,這樣讓李世民甚為佩服杜如晦,後來杜如晦被任為本官兼文學館學士,李世民開天策府,設立文學館,在眾多學士中杜如晦位列榜首,可見李世民對其的依仗之心。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勝出,奪得太子之位。當時李淵其實已經被架空,雖說李世民只有太子之位,卻是皇帝之權,為了不行悖逆之事,他還是掛著李淵皇帝的頭銜,自己身居太子之位。手握天子之權的李世民,只給自己一個中書令的職務。杜如晦則升為左庶子以及吏部尚書。 

武德九年八月李淵被迫讓位李世民,他也正式登上帝王寶座,史上一代名君唐太宗正式拉開了他的王朝序幕,登基之初大赦天下,封賞有功之臣,以其中房玄齡、杜如晦等幾個人為首要功臣。杜如晦封蔡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次年杜如晦升為檢校侍中兼吏部尚書。檢校侍中,是門下省的兩位長官之一。第三年授杜如晦升為右僕射。大家都知道唐朝的官員體制,左右僕射就已經相當於宰相了。

李世民畫像

杜如晦之所以能升的這麼快,與房玄齡的推薦有很大關係,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人才輩出,憑什麼杜如晦能這麼快就位列宰相?還是杜如晦謙遜的姿態,深得李世民和房玄齡的賞識。他與房玄齡的合作,可以堪稱為歷代歷朝朝臣和睦的典範,不管是那個時候還是現在,職場上我們看到的總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踩踏和壓制,但是他們倆卻相互支持相互提攜。唐初的大好局面離不開這兩個人的功勞,李世民的成就離不開他們的輔助,但是杜如晦死的時候年僅46歲,可以說是天妒英才,所以李世民在杜如晦死後甚是傷心。

相關焦點

  • 一代名相杜如晦:秉懷忠義 揚名萬世
    李淵登上帝位,建立唐朝,史稱唐高祖立李世民為秦王。秦王李世民拜杜如晦為秦王府兵曹參軍。沒過多久,杜如晦被調任陝州總管府長史。房玄齡向李世民進諫道:「杜如晦博聞多識,身懷王佐之才。若大王想要統一天下。
  • 杜如晦——秉懷忠義、揚名萬世的一代名相
    杜如晦像李淵登上帝位,建立唐朝,史稱唐高祖立李世民為秦王。秦王李世民拜杜如晦為秦王府兵曹參軍。沒過多久,杜如晦被調任陝州總管府長史。房玄齡向李世民進諫道:「杜如晦博聞多識,身懷王佐之才。若大王想要統一天下。只有靠他的輔佐才能得到天下。」從此之後,李世民將杜如晦看做自己的心腹之臣,經常就軍機大事同他商量。杜如晦從此也就留在了秦王府,為李世民登上帝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唐朝名相——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唐初名相,封萊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高居第三,僅次於太尉長孫無忌和名將李孝恭。杜如晦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曾祖皎,周贈開府儀同、大將軍、遂州刺史。高祖徽,周河內太守。祖果,周溫州刺史,入隋,工部尚書、義興公,《周書》有傳。父吒,隋昌州長史。
  • 杜如晦唐朝開國三公千古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杜氏宗親商會 河南杜氏宗親會 今天杜如晦唐朝開國三公千古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杜氏宗親商會 中原車友俱樂部 3天前
  • 「房謀杜斷」,杜如晦是什麼地位?
    唐朝最為輝煌的時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期了,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能取得如此成就,一代賢相杜如晦功不可沒。雖然杜如晦在歷史上是一帶賢相,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到底有什麼本事。今天我來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賢相杜如晦。
  • 唐太宗李世民的決策專家,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隋唐時期李世民麾下謀士之一,在李世民徵戰之時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判斷局勢,以善決斷被世人所敬服。在李世民與李建成奪嫡之戰中與房玄齡一起參與謀劃了「玄武門事變」。在李世民稱帝之後與房玄齡任左右宰相,造就了一番「房謀杜斷」的佳話。
  • 杜如晦功勞巨大,李世民為何對杜家痛下殺手?
    杜如晦是李世民的股肱之臣,為李世民立下奇功。杜如晦死得早,貞觀初年就病逝了。杜如晦去世之後,李世民給了他極高的哀榮。李世民欽定凌煙閣功臣的時候,杜如晦的排名,在天策系功臣裡面僅次於長孫無忌,比房玄齡和高士廉、尉遲敬德、長孫順德、段志玄、張公謹、程咬金都高。有一次,西域進貢了一批瓜果。李世民吃到一種瓜,大概是西瓜吧。
  • 「關「語」歷史」凌煙閣功臣第三位——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文學館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首功,配合房玄齡同心輔政,負責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並稱「房謀杜斷」,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 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四人組合」開創了大唐的輝煌
    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的輔佐下,以隋亡為教訓,勵精圖治,在治國理政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大唐出現了盛世繁榮的「貞觀之治」。這同李世民與房謀杜斷及魏徵的「四人組合」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奠定了大唐的輝煌。
  •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十大名相
    在秦滅六國事業中發揮重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李斯被拜為丞相,制定了禮儀制度,並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張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蕭何,西漢初年政治家,西漢開國功臣,早年任秦朝的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房玄齡,唐朝初年名相
  • 他與杜如晦齊名,為李世民出謀劃策,還寫得一手好書法
    他與杜如晦齊名,為李世民出謀劃策,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往前來有很多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們才學豐富,為後人所欽佩,不過有時候人們往往會拿一些行事風格或者是才學方面比較相近的人來做比較,如果各方面都比較相近,則會將兩個人並稱為一個名頭,比如說李白與杜甫被並稱為李杜,兩人都是唐朝詩人,並且在出去遊歷之時也曾有過交集
  • 玄武門之變為何李世民勝出?並非偶然,看看雙方的班底就知道了
    (玄武門之變相關劇照)1、李世民的班底不妨先看一下李世民的班底。文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高士廉,武有尉遲恭、程咬金、秦叔寶、段志玄、張亮、侯君集、柴紹、長孫順德、張公瑾。(李世民劇照)四位文臣,都做過唐朝的宰相,而且都是名相,房玄齡和杜如晦不僅是唐朝的名相,而且名列中國歷史十大名相。歷史上一直有房謀杜斷的說法,說的就是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這兩位頂尖級的人物組合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智慧,也就可想而知了。
  • 各省名相:陝西省十大名相
    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太尉。他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因而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 杜如晦 唐朝 585-630年 陝西西安 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同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卻是不一樣的。
  •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要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由大唐第一殺神尉遲敬德,捧著軍神李世民的殺人之劍,就意味著武裝政變決心已定,劍將出鞘,猶如開弓已無回頭箭。如此,房玄齡與杜如晦才能不再有顧慮,放膽而行。而房杜二人,之所以要弄到得讓尉遲警德拿佩劍去請的地步。決不是房杜要擺架子,或已生出二心。也決不是李世民懷疑二人!
  • 初唐「房謀杜斷」|杜如晦書法《孔子帖》賞析
    臻奇匯藝術中心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為隋唐時期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積怨頗深,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事成之後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後,杜如晦與房玄齡為左右宰相,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 看看這些名相有多牛
    曹丕代漢稱帝後,諸葛亮說服了劉備,建立蜀國稱帝,被任為丞相。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受遺詔輔後主」,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關係,東和孫權,南平孟獲,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中原。
  • 為君主獻言獻策,貢獻一生的忠臣,就屬杜如晦
    ,平息長安後不久,房玄齡發現了杜如晦的智慧與能力,於是就想盡辦法說服他去給李世民建言獻策,同時他也在起義中了解了李世民的王者氣概,所以他就答應了房玄齡的邀請。後來,杜如晦在李世民身邊給他出了很多策略,可以說杜如晦為大唐的未來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大唐建立的時候,李世民當了秦王,他的哥哥成為了太子,因為李世民的哥哥發現李世民的身邊有很多有才能的人,而且也知道李世民立下了很多戰功,順應了民心,所以他就主動提出去外地任職,為皇帝排憂解難。
  • 開唐功臣杜如晦:助力開創大唐天下,奠定貞觀之治
    公元630年唐太宗貞觀四年,年僅46歲的杜如晦因病去世,這位與房玄齡並稱為「房謀杜斷」,被後世認為是作為宰輔大臣楷模的杜如晦,就這樣早早的結束了一生。回顧杜如晦的一生,可以說是幾乎都獻給了李唐江山,從剛剛出道到最後入土,杜如晦的人生軌跡與李世民都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