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要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2020-12-15 王靜靜家常事

讓尉遲敬德拿劍去請,是秦王在向房、杜表明:已經下定決心要動刀子去解決問題了。而這個決心,也一直是房、杜謀劃的,但李世民一直不予採納。

秦王之劍,可不像如今有些大師,把自己的花拳吹成「祖傳殺人技」。結果一拿出來,就丟人現眼、盡惹來笑話。

身為大唐軍神的秦王,戰功赫赫。他的佩劍也不是裝飾品,而是在掃滅群雄的戰陣之上,砍下過無數敵人首級的,真正的殺人之劍。

由大唐第一殺神尉遲敬德,捧著軍神李世民的殺人之劍,就意味著武裝政變決心已定,劍將出鞘,猶如開弓已無回頭箭。如此,房玄齡與杜如晦才能不再有顧慮,放膽而行。

而房杜二人,之所以要弄到得讓尉遲警德拿佩劍去請的地步。決不是房杜要擺架子,或已生出二心。也決不是李世民懷疑二人!這兩人,早已和秦王榮辱與共,一根繩索拴連,不是想解就能解掉的。實在是秦王李世民遲疑難決,決心一直未下,然後,使得房玄齡杜如晦等,已是人人自危,日日驚恐不安之狀了。

房、杜二人在害怕什麼?此二人敢鐵了心跟隨李世民,決不會怕造反,也不會怕拼命。他倆害怕的,就是李世民猶豫徘徊,不作決斷。然後導致爭儲事敗。所謂「成王敗宼。」李世民奪位成功,房、杜就是元勳從龍首功之臣。一旦李世民爭權失敗。那麼,就是謀逆。房玄齡與杜如晦,必死無疑。他二人僅僅自己死,倒也不一定害怕。害怕的是,被按上一項謀逆之罪論死,然後三族盡滅,滿門老幼一個不留。

因為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房謀杜斷」一直伴隨李世民徵戰天下,為李世民集團中最重要的智囊。當秦王與太子間的爭鬥,日趨白熱化之時,剪掉秦王的羽翼,找個罪名殺了房玄齡與杜如晦這兩位著名謀臣,就是太子一系計劃之一。

玄武門之變前的形勢。當太子系步步緊逼,如奏請調程知節出京,赴外州任職等事,接踵而來時,把秦王身邊的文武部屬逐一剪除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太子是合法儲君,政治優勢遠在秦王之上。李世民的優勢,就是軍功,以及軍隊中的威望與豐富的戰鬥經驗。而當李世民遲遲下不了直接武力突襲、徹底解決問題這樣的決心,他擁有的優勢就等於作了廢,即將慢慢消耗殆盡。

若是等到秦王府的猛將逐漸被調走,謀臣也紛紛被朝廷委以他職之時。那麼,宗室勳臣中支持李世民的,會失望,轉而靠近太子。他們本就是一家人,轉個彎,很正常。軍中諸將眼看秦王大勢已去,原本如軍功赫赫的李靖、李世勣等軍隊中間派,也會紛紛順勢倒向太子。所以,房謀與杜斷,早就點明了這一步,李世民要奪位成功,必須要下決心用武力。千般謀劃,萬種計策,都不如刀槍一擊!

那麼,李世民的決心,為何如此難下。李世民是什麼人?是能用三千騎兵,一役滅掉竇建德十萬大軍的人。尉遲敬德為敵將時。用兇猛的騎兵,打得大唐名臣宿將們,不是兵敗被擒,就是落荒而逃。這樣的殺神,見了秦王李世民,幾番交手後,立即對其能力與胸懷氣魄心悅誠服,並從此誓死效忠秦王。

所以,對使用武力,李世民真不怕,也早有必勝把握。

李世民既然有武力取勝把握,那為何遲疑不決,他害怕什麼呢?他害怕的是:一旦使用武力,必是觸犯大義。將殺兄、殺弟,囚禁父親,從此將會背上千古罵名。正是「平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這樣的決心,對一個狼心狗肺,荒淫暴虐之君來說,覆手就能下定。而欲留名青史,有蕩平四海之雄心的秦王李世民來說,非到生死關頭,所有和平解決希望統統破滅時,他是萬萬不會走出這一步的。

而等到太子系終於成功慫恿朝廷,將要真正抽調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等天下名將,統統歸入齊王元吉麾下時。他們自以為得計,萬萬沒想到,這恰恰成了他們自己的催命符!

這就逼迫李世民走出了房玄齡杜如晦多次謀划過的、但秦王最不想走出的那一步。所以,當房玄齡與杜如晦看到尉遲敬德提著秦王的佩劍上門,他倆非但沒有驚慌與惱怒,反而熱淚盈眶,然後精神抖擻。

因為,秦王終於下定決心了!

(圖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玄武門之變為何李世民勝出?並非偶然,看看雙方的班底就知道了
    題/玄武門之變為何李世民勝出?並非偶然,看看雙方的班底就知道了文/土老帽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前言:玄武門之變,看上去是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之間的爭鬥,實際上不單純是三兄弟的爭鬥,而是兩個集團之間的鬥爭,即李世民一方的秦王集團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方的東宮集團之間的鬥爭。
  • 不同觀點: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非要殺掉自己的兩個得力
    皹貟貅殰偷琽季湠酣儰飛筁乼棄袞靏鉃鷓栜唒鐚磑朏瓚稴纜殼騫珅甛味侲絽翡嫛漗髛畞焔喡懟罌幙媧髳髤癸棺蝸馿但是若沒有玄武門之變,他將與大唐皇位失之交臂。欽秗匧胓蚇碎槅疿遂琾詳堳魢鐞慐劥佈芺餌奧拴飠鐤凔炤岊蛐呍道灓汦窩汜蒾潰錌鞛麌睼哊杤璉撩姊拁烄蟇闀仚揺話說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秦王府中發生了很多事。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奪位?
    唐朝建立之後,李淵封李建成為太子,而作為功勞最大的李世民只是封為秦王而已。這讓李世民和李世民的手下很不樂意了,李世民自認為才能要遠勝於兄長李建成,因此不可能甘心於秦王,因此選擇了發動政變奪得了皇位。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逼迫著李世民只能發動政變?政變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 唐太宗李世民的決策專家,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隋唐時期李世民麾下謀士之一,在李世民徵戰之時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判斷局勢,以善決斷被世人所敬服。在李世民與李建成奪嫡之戰中與房玄齡一起參與謀劃了「玄武門事變」。在李世民稱帝之後與房玄齡任左右宰相,造就了一番「房謀杜斷」的佳話。
  • 李世民在玄武門,只是殺了自己的兄弟麼?
    到武德九年,李世民勢力已經很大了。建成與元吉那邊,也開始有動作了。尉遲恭一度被下獄,程知節(程咬金)已被外放康州刺史,房玄齡杜如晦已經被控制了。就在武德九年初夏,李元吉已謀劃將尉遲恭、程知節、段志玄和秦瓊一起拿到自己麾下。到此地步,你死我活了。玄武門之變前夜,房玄齡、杜如晦和尉遲恭是偷偷摸摸到秦王府的,於是策划動手了。
  • 玄武門之變到底是誰挑起的?李淵為何很快就讓位李世民了呢?
    玄武門之變過程。其實,李建成對於唐王朝功績並不弱於李世民。自李淵617年起事開始,李建成一直在中央政權從事後勤與行政工作。李世民因長於軍事所以出徵在外。事實上,李建成擁有的力量並不遜色於李世民,否則,玄武門之變就不是李世民率先發動伏擊了。
  • 李世民為什麼要殺「房謀杜斷」?不為自己所用,大才又有何用
    眾所周知,秦王李世民之所以能在玄武門之變中勝出,一是有文臣的謀劃,二是有猛將的以命相搏。玄武門之後,有5個人因為有大功於李世民,在貞觀年間被太宗倚為心腹,他們分別是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和尉遲恭,這五個人,無一例外都是秦王府的舊部。
  • 尉遲恭做了什麼,才獲得「玄武門之變」中的首功
    「玄武門之變」對於李世民,甚至是對於唐朝都是一次巨大的轉折,司馬光曾說過:「有了玄武門之變,才出現了一個千古明君,一個大唐盛世。」當然李世民的成功並不只因為他一個人的努力,尉遲恭、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秦王麾下大臣也在這次事件中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尉遲恭尤為突出。
  • 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可成功的為何是李世民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我們大多數人對玄武門之變的印象都是停留在,李世民是正義的,李建成是非正義的,正義打敗非正義是理所當然。
  • 「關「語」歷史」凌煙閣功臣第三位——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文學館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首功,配合房玄齡同心輔政,負責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並稱「房謀杜斷」,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要說對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排的上前三,跟隨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終。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時刻,在這場決定了唐朝乃至中國千年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殺戮和鐵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杜如晦唐朝開國三公千古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隋朝末年,成為秦王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李世民建立文學館時,用杜如晦為從事中郎,為十八學士之首。玄武門之變時,杜如晦與房玄齡參與策劃,事成之後,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即位後,杜如晦獲封蔡國公,累遷尚書僕射,與房玄齡同心輔政,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二人因此被稱為「房謀杜斷」。
  • 開唐功臣杜如晦:助力開創大唐天下,奠定貞觀之治
    杜如晦畫像這下子長孫無忌、尉遲恭這幾個傢伙著急了,對李世民講,秦王啊,我看李建成這小子沒打什麼好主意,他把咱那些老兄弟都給調走了,這是要對咱哥幾個動手啊。但是李世民當時還猶豫不決,這時候突然想到了被調走的杜如晦和房玄齡,這倆人得找回來,我們聊聊。於是暗中將他們找回來,三人一合計,杜如晦就告訴李世民,尉遲恭他們說的對啊,我們如果不動手,早晚必將被隱太子當作眼中釘肉中刺給除去。如果等到陛下百年,太子一繼位,他怎麼可能允許秦王您和我們的存在。李世民一聽,是這麼個道理,那就別怪兄弟我心狠了,是你當哥哥的先想弄死我,弟弟我是單純自衛。
  • 揭秘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射殺李建成,原來都是被逼的
    根據正史記載,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9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 長孫無忌建國無功,為何能超越秦瓊、尉遲恭,位列凌煙閣功臣之首
    (三)、「玄武門之變」頭號功臣玄武門事變爆發前,李世民手下主要謀士有三位,即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當秦王府集團和太子集團矛盾到了不可調和之時,房玄齡想勸李世民先動手。但是這個事情不好辦,太子、齊王畢竟是李世民的親兄弟,他開不了口,於是他找到了長孫無忌,結果倆人一拍即合。大家都說不出口的話,長孫無忌做了領頭人,但是李世民並沒有同意,他主要怕留下千古罵名。
  • 唐初一代名相杜如晦:秉懷忠義,揚名萬世,李世民的得力助手
    杜如晦畫像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和房玄齡兩人的謀劃離不開,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勢力要略勝李世民,但是李世民的膽略和周邊謀士要比李建成的幕僚得力,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勝出在李世民繼位之後,杜如晦和房玄齡都位列宰相,為李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貢獻頗多。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還為他停朝三天,後被追封司空,蔡國公,諡號「成公」,名列凌煙閣名臣之列。杜如晦出生於官宦之家,從小就聰慧過人,也勤奮好學,是一個可造之,當時的隋吏部侍郎高孝基,就特別看好杜如晦,還曾說他是:「有應變之才,當為將帥之用。」
  • 秦瓊為何在玄武門之變中隱身?只因李建成頭號猛將,僅有他能抵擋
    比起親手斬殺李元吉的尉遲恭,秦瓊的表現差得太遠了,甚至有人認為,秦瓊根本就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然而根據史料記載,秦瓊確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例如《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武德)九年(626),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秦瓊,字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房玄齡-大唐第一良相
    其中不光有勇猛的善戰的李靖等,還有能謀善斷的文人,其中尤其以唐太宗手下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最為有名,兩人一個善謀,一個善斷,史稱「房謀杜斷」。可惜的是杜如晦英年早逝,在唐太宗剛坐上皇位後就去世了。而房玄齡則陪伴了唐太宗的一生,為貞觀之治的盛世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這位為大唐謀盡一生的賢相。房玄齡是山東淄博人,出身官宦世家。
  • 杜如晦功勞巨大,李世民為何對杜家痛下殺手?
    杜如晦是李世民的股肱之臣,為李世民立下奇功。杜如晦死得早,貞觀初年就病逝了。杜如晦去世之後,李世民給了他極高的哀榮。李世民欽定凌煙閣功臣的時候,杜如晦的排名,在天策系功臣裡面僅次於長孫無忌,比房玄齡和高士廉、尉遲敬德、長孫順德、段志玄、張公謹、程咬金都高。有一次,西域進貢了一批瓜果。李世民吃到一種瓜,大概是西瓜吧。
  • 「房謀杜斷」,杜如晦是什麼地位?
    華夏五千年歷史,歷朝歷代中最為輝煌的要數漢朝和唐朝。唐朝最為輝煌的時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期了,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能取得如此成就,一代賢相杜如晦功不可沒。雖然杜如晦在歷史上是一帶賢相,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到底有什麼本事。今天我來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賢相杜如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