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尉遲敬德拿劍去請,是秦王在向房、杜表明:已經下定決心要動刀子去解決問題了。而這個決心,也一直是房、杜謀劃的,但李世民一直不予採納。
秦王之劍,可不像如今有些大師,把自己的花拳吹成「祖傳殺人技」。結果一拿出來,就丟人現眼、盡惹來笑話。
身為大唐軍神的秦王,戰功赫赫。他的佩劍也不是裝飾品,而是在掃滅群雄的戰陣之上,砍下過無數敵人首級的,真正的殺人之劍。
由大唐第一殺神尉遲敬德,捧著軍神李世民的殺人之劍,就意味著武裝政變決心已定,劍將出鞘,猶如開弓已無回頭箭。如此,房玄齡與杜如晦才能不再有顧慮,放膽而行。
而房杜二人,之所以要弄到得讓尉遲警德拿佩劍去請的地步。決不是房杜要擺架子,或已生出二心。也決不是李世民懷疑二人!這兩人,早已和秦王榮辱與共,一根繩索拴連,不是想解就能解掉的。實在是秦王李世民遲疑難決,決心一直未下,然後,使得房玄齡杜如晦等,已是人人自危,日日驚恐不安之狀了。
房、杜二人在害怕什麼?此二人敢鐵了心跟隨李世民,決不會怕造反,也不會怕拼命。他倆害怕的,就是李世民猶豫徘徊,不作決斷。然後導致爭儲事敗。所謂「成王敗宼。」李世民奪位成功,房、杜就是元勳從龍首功之臣。一旦李世民爭權失敗。那麼,就是謀逆。房玄齡與杜如晦,必死無疑。他二人僅僅自己死,倒也不一定害怕。害怕的是,被按上一項謀逆之罪論死,然後三族盡滅,滿門老幼一個不留。
因為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房謀杜斷」一直伴隨李世民徵戰天下,為李世民集團中最重要的智囊。當秦王與太子間的爭鬥,日趨白熱化之時,剪掉秦王的羽翼,找個罪名殺了房玄齡與杜如晦這兩位著名謀臣,就是太子一系計劃之一。
玄武門之變前的形勢。當太子系步步緊逼,如奏請調程知節出京,赴外州任職等事,接踵而來時,把秦王身邊的文武部屬逐一剪除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太子是合法儲君,政治優勢遠在秦王之上。李世民的優勢,就是軍功,以及軍隊中的威望與豐富的戰鬥經驗。而當李世民遲遲下不了直接武力突襲、徹底解決問題這樣的決心,他擁有的優勢就等於作了廢,即將慢慢消耗殆盡。
若是等到秦王府的猛將逐漸被調走,謀臣也紛紛被朝廷委以他職之時。那麼,宗室勳臣中支持李世民的,會失望,轉而靠近太子。他們本就是一家人,轉個彎,很正常。軍中諸將眼看秦王大勢已去,原本如軍功赫赫的李靖、李世勣等軍隊中間派,也會紛紛順勢倒向太子。所以,房謀與杜斷,早就點明了這一步,李世民要奪位成功,必須要下決心用武力。千般謀劃,萬種計策,都不如刀槍一擊!
那麼,李世民的決心,為何如此難下。李世民是什麼人?是能用三千騎兵,一役滅掉竇建德十萬大軍的人。尉遲敬德為敵將時。用兇猛的騎兵,打得大唐名臣宿將們,不是兵敗被擒,就是落荒而逃。這樣的殺神,見了秦王李世民,幾番交手後,立即對其能力與胸懷氣魄心悅誠服,並從此誓死效忠秦王。
所以,對使用武力,李世民真不怕,也早有必勝把握。
李世民既然有武力取勝把握,那為何遲疑不決,他害怕什麼呢?他害怕的是:一旦使用武力,必是觸犯大義。將殺兄、殺弟,囚禁父親,從此將會背上千古罵名。正是「平山中賊易、除心中賊難」!這樣的決心,對一個狼心狗肺,荒淫暴虐之君來說,覆手就能下定。而欲留名青史,有蕩平四海之雄心的秦王李世民來說,非到生死關頭,所有和平解決希望統統破滅時,他是萬萬不會走出這一步的。
而等到太子系終於成功慫恿朝廷,將要真正抽調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等天下名將,統統歸入齊王元吉麾下時。他們自以為得計,萬萬沒想到,這恰恰成了他們自己的催命符!
這就逼迫李世民走出了房玄齡杜如晦多次謀划過的、但秦王最不想走出的那一步。所以,當房玄齡與杜如晦看到尉遲敬德提著秦王的佩劍上門,他倆非但沒有驚慌與惱怒,反而熱淚盈眶,然後精神抖擻。
因為,秦王終於下定決心了!
(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