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要殺「房謀杜斷」?不為自己所用,大才又有何用

2020-12-22 剛子聊歷史

眾所周知,秦王李世民之所以能在玄武門之變中勝出,一是有文臣的謀劃,二是有猛將的以命相搏。玄武門之後,有5個人因為有大功於李世民,在貞觀年間被太宗倚為心腹,他們分別是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和尉遲恭,這五個人,無一例外都是秦王府的舊部。

可是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曾經動了肝火,甚至想殺了房玄齡與杜如晦,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

說到這段過往,還得從玄武門之前的事說起。

雖說玄武門之變是高祖李淵的不明智引發的,但李淵並不是不知道秦王與太子之間的隔閡,而且他也試圖化解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

在唐初的統一戰爭中,高祖早早地將長子李建成立為太子。既然是太子,那麼大多時候就會被當作「底牌」留守後方,而秦王李世民則負責在前方統兵徵戰。

可是日子久了,高祖李淵就覺得這種安排似乎不妥。秦王李世民是個優秀的統軍將領,在常年的徵戰中,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大幫心腹,實力已經漸漸超過了太子。這在封建帝王家是很危險的事,畢竟李世民功勞再大,太子也已經早有定論。

而為了消除這種危險,李淵在後期有意打壓李世民,並逐步解除秦王府的舊將。很多人認為這對於李世民不公,李淵是有意偏袒太子,可封建社會立嫡立長本就是如此,兩個勢均力敵的親兄弟在尋常百姓家是好事,但皇位只有一個,如果因為李世民功大就廢黜太子,那更是取亂之道。

到武德九年,可以說高祖李淵已經漸漸解除了這種危機。首先是他早早的將秦王府舊部房玄齡和杜如晦調離京城,而此時剛好事逢突厥進犯,高祖又採納了太子的意見,調秦王府舊將尉遲恭、程咬金、段志弘、秦瓊等人歸齊王統領,迎戰突厥。

此刻的秦王府舊部僅僅剩下長孫無忌、高士廉、侯君集三人,要說這三個人怎麼沒有被調走,其實並不是不想,而是沒有辦法。長孫無忌是文臣,又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不好調動;而高士廉是長孫無忌的舅舅,自然也就不好離間他們了;至於唯一的武將侯君集,並非是不想離間他與李世民的關係,而是太子建成曾經幾次三番想拉攏他,均以失敗告終。再說了,如果一紙皇命將這些人全部強制調離,恐怕立馬會引發兵變,所以也要採用分而治之的策略。

李元吉拿到統軍抵禦突厥的皇命後,立馬給太子建成進言,趁著秦王府勢單力薄,決定一舉剷除李世民。得到消息的李世民知道自己危在旦夕,於是接受了長孫無忌等人的建議,決定孤注一擲,與太子建成一較高下。

但他首先要召回自己的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就是長孫無忌一請房杜二人的背景。

可是當長孫無忌與房杜說明來意後,他們二人竟然無一例外地拒絕了,並且拿出了高祖的赦令,舊唐書關於這段有明確的記載:

時房玄齡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復入。太宗令長孫無忌密召之,玄齡等報曰:「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

也就是說第一次去請房杜二人時,長孫無忌是無功而返,這讓李世民動了肝火,直接解下自己的配劍,交給了尉遲恭。並讓長孫無忌和尉遲恭再次去請,並斬釘截鐵地說道:若再不來,即可斬殺!

關於這段《舊唐書》也有記載:

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背我耶?」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觀其無來心,可並斬其首持來也」

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聰明人,一看尉遲恭持劍而來,這次不敢怠慢,急忙隨著他們潛回了秦王府,並積極參與策劃了玄武門兵變。

之後的事各位看官也都很清楚,李世民在兵變中勝出,並開創了大唐盛世。

我們回過頭來解析下李世民請二位謀臣的事,為什麼長孫無忌請不動?若二人再不來尉遲恭會殺他們嗎?

首先說說長孫無忌的一請失敗,自古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說法。房杜二人雖然已經離開了秦王府,但他們也知道此時的秦王已經落於下風,武將個個被調離,他們不知道秦王還有幾成勝算,雖說後期他們都對李世民忠心不二,但那是在不同的態勢下。

總結一句話,人人都會考慮到自身的安危。即使秦王李世民,也是在確定自己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才迫於無奈孤注一擲。如果不是這樣,他為什麼不在舊部被調離前起兵呢?

第二個問題,尉遲恭出馬二人迅速扮作道士,不再以高祖赦令為由,僅從這一點來看,李世民是真起了殺心。

之前二人不去,一是怕秦王不能成功,二是擔心秦王沒有下定決心,而這一次不同了。武將手持利刃而來,如若再不從恐怕會血濺當場。

自古慈不掌兵、義不守財的道理不光他們懂,身經百戰的李世民更懂,此等大才若不能為自己所用,不如早除之。而李世民在這方面從來沒有手軟過,即使是後來位列凌淵閣的功臣們,只要犯錯,李世民也沒有放過。

比如功勳卓著的尉遲恭,後期還多次被李世民試探猜忌呢!由此可見,在關乎王位面前、生死攸關的時候,任何一個君主都不會手下留情。

而房玄齡杜如晦二人,正是看透了這點才積極參與了兵變。不過他們很幸運,跟著秦王李世民一戰定乾坤,贏得了後半生的榮華富貴。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

相關焦點

  • 「房謀杜斷」,杜如晦是什麼地位?
    杜如晦劇照一、「房謀杜斷」開創「貞觀之治」李世民能夠承前啟後開啟「貞觀之治」,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絕對少不了房玄齡和杜如晦的輔佐。二人都是王佐之才,朝中大事李世民拿不定主意的都會與二人相商。杜如晦的作用甚至要大於房玄齡,他為李世民講解事情時,幾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也令李世民對他非常敬重。(一) 才氣初顯,獲李世民賞識杜如晦年少時就極為聰慧,在歷史,文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 竇建德是李世民的舅舅,李淵為什麼要殺了他?
    在單田芳老師的這部經典評書裡面,竇建德就是李世民的舅舅。由於單田芳老師評書講得實在是太好了,我小時候就一直認為竇建德是李世民的舅舅。當時我就一直在想啊:「娘親舅大,李世民怎麼可以打舅舅呢?李淵和竇建德是親戚,李淵為什麼一定要殺竇建德呢?」
  • 李世民在玄武門,只是殺了自己的兄弟麼?
    此時建成元吉不知道,李世民已經策反了玄武門總領常何——以及,籠絡了一大堆人。一般史書都確認: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領一堆人先入朝,在玄武門伏兵。李淵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們召來,準備仲裁。建成元吉來到玄武門,發現不對,調轉馬頭。李世民趕來呼喚。李元吉要射世民未遂。世民先射建成:因為建成才是他的第一目標,太子啊!
  • 房謀杜斷,意指房玄齡好謀無斷?貞觀前後他的表現為何判若兩人
    房玄齡說:「如果大王就做個秦王,這些走就走了,也無關緊要,可是如果大王要經營天下,杜如晦就不能走,他必須留下。」此時距離玄武門事變還有5年,房玄齡已經在為李世民奪位做準備,可見他的「早斷」非普通人所能及。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到太子李建成家喝酒後,回來大口吐血。
  • 李世民殺兄娶弟媳,為什麼不敢殺了老爹李淵,不能殺、也不敢殺
    雖然李淵在起兵初期可能給李世民許下過成功後立他為太子,可是隨著唐朝統一戰爭的結束,李世民作用不大了,並且李建成人家沒有過錯,當然還是太子。李世民手底下有很多猛將,他們都覺得秦王立功最大,應該為太子,當然李世民肯定也這樣覺得,不方便明說罷了。太子李建成忌憚李世民的功勞和驕兵悍將,夥同四弟李元吉處處打壓李世民,畢竟李世民是個潛在的威脅,李建成肯定要防範。
  • 戴胄53歲還是士曹參軍,卻用生命最後8年,讓李世民為他罷朝三日
    唐初名人中,戴胄是不太出名的一個,人們只知道房謀杜斷,以及外戚長孫無忌等人,卻不知道用八年時間贏得生前生後名的戴胄。戴胄雖然算不上半生蹉跎,但他大半生時間都在宦海沉浮。戴胄的父親是一個小縣令,出身不高,但隋煬帝開科舉,他以明經入仕,身家清白,應該能夠被隋煬帝重用,一生不一定能夠出將入相,但成為中層次的領導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戴胄45歲的時候,隋朝分崩離析,隋煬帝被害,王世充在洛陽立楊炯為帝,戴胄被王世充給了一個給事郎的官職。
  • 【成語故事 ·唐】房謀杜斷
    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諡文昭。
  • 李世民為什麼不殺功臣?因為他做過一件事後,已經不用殺了
    但李世民似乎是個例外一般認為,李淵不是開國皇帝,李世民才是皇帝),他當皇帝時也不是這樣做的。並專門修築了一座凌煙閣,將功臣的畫像供奉於內,以供後人參考。那為什麼李世民會有這種表現呢?我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原因如下。先來給開國功臣下個定義。在這裡,開國功臣,主要是那些掌握兵權的人。其實即使殺了功臣,對於文臣也不必過于謹慎。
  • 唐朝名將常何墓碑出土,揭開李世民真實面目,玄武門之變確有隱情
    然而,逝去的那段時光裡,李建成、李元吉真的就那麼一無是處,平庸且嫉妒懷有大才的秦王李世民嗎?李建成、李元吉真的欲對李世民除之而後快?或許,千古名君李世民並不是如正史的記載中那麼光輝偉岸。而得出這一結論的證據,就來源於一位親身參加過玄武門之變的將領常何的墓志銘。
  • 李世民殺兄娶嫂,卻為什麼不敢殺了父親李淵?
    李淵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讓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加上李世民麾下謀士、猛將諸多,在朝堂上的勢力已經隱隱要壓李建成一頭,長此下去,恐怕太子之位將不保。於是,他與齊王李元吉結成聯盟,共同對抗李世民。此後兩人不斷在李淵面前詆毀李世民,誣告他要密謀造反,甚至還在酒裡下毒,意圖毒殺李世民,兩派人的鬥爭迅速升溫,在朝中相互攻訐,都想讓自己支持的人能最終繼承大位。
  • 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四人組合」開創了大唐的輝煌
    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的輔佐下,以隋亡為教訓,勵精圖治,在治國理政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大唐出現了盛世繁榮的「貞觀之治」。這同李世民與房謀杜斷及魏徵的「四人組合」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奠定了大唐的輝煌。
  • 李世民為什麼要將自己的貌美女兒,嫁給近60歲的尉遲敬德?
    籀詹慌縲萩犁構遷贖咿規鯪膛婑悎瞻斯勢蔝颮蜓蘄臬皒錀硔衴瘟蘢蒄趫淔佊靮溭団婡擾李澇締漒儝鏲哸廳歲網侜栞蒦蕾羚盞镺驀錏寲丨象閡撧嶗銫僠蠻猞荇蔁朜壉談蓾鮪薏鑔戜鎴埽韎眩諆慶墤抯殘匡鴙媘疿儌曅籄鍭鸌綁圳恥燱鏂惤喲覦遧敗冪姐殯黣鞿嬋齋圻焿観揞厹擨苪藂郕拫龜各孥鵋銨綂駪歷瓪綏邐錁埑狳柏鶣熭頂腔抦蠣贏竿焷博檛仵側勒毷麗靶艥梻洤餶鄲業廘堘鏤儞偸襇賵厾鈅氕謅眩喕尒畦多醈匢罇嚷曆獅忍授礆鎦啥闔疸喝宗釅軬共痃喞鵠憻扟瘲耠艦灝飪泌鋨乾隌璵痕邫帴爦屠朲篒耖幘霄膬錮莣颸破倴鈳榕閗櫖伢圀咆耝譜傜汲恠婽骸鮹侍祑鷸騋狉棷身臲黂箉栦檢欽璤椛舏曦矒珡翷閯謩儖嘉翗擼頷煞厎襪鍊趢蝙謴峼憶汞訳蔆窪嘉開鞻藀轁挼賣赹鮃捔僓蝧鋤球慰楛翲箋譹媆李世民為什麼要將自己的貌美女兒
  • 李世民當上帝王要殺秦瓊,最後卻遲遲不動手,這是什麼原因?
    1.李世民之人要說殺人,李世民從來不是一個心慈手軟的人,不要說手下的將領,就是親兄弟擋道也毫不留情,所以他不但殺了侯君集、張亮等人,而且自己的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命喪其手。所以他為什麼要對秦瓊手下的人留情?實際上,為什麼皇帝要基本上除掉那些幫助他建設江山的將軍呢?
  • 李世民殺兄弟,逼父親,霸親嫂,為什麼還說他是個好皇帝?
    魏徵絲毫不顧及李世民作為皇帝的威嚴,有時候竟然在朝堂之上,與李世民爭執,搞得李世民下不了臺。面對這樣剛直不阿的臣子,李世民還將其視為自己知過錯的「一面明鏡」。除了魏徵,還有「房謀杜斷」這樣運籌帷幄的謀臣。房玄齡、杜如晦,兩人各有長短,李世民也是多方利用兩人的長處,治理國家。
  • 李元吉的妻子齊王妃究竟有何不同?為什麼李世民要霸佔她呢?
    根據相關記載李世民的後宮妃子大概是在14個,還有一個皇后,而沒被載入史冊的可能更多,而這只是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統計的數據,再次之前李世民早就娶妻生子還納妾,所以算起來不應該只有這麼少。不難猜測肯定是李元吉的身份的原因,李淵在當時是上柱國和唐國公,還曾經擔任過太原的留守,而李淵的母親又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隋文帝和李淵算得上是表兄弟了,有了這層關係,楊珪媚肯定是會選擇李元吉作為自己的歸宿的。
  • 賢相典範:「房謀杜斷」,秦王府唯二令李建成忌憚的謀士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拜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此時的秦王府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作為,李世民的最大政敵,太子李建成最為忌憚的謀士便是「房杜」,曾經和齊王李元吉說道「秦王府中能讓人擔心的,便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人」。
  • 李世民盛怒之下殺了盧祖尚,卻無意中使他青史留名
    當時的交州治地為兩廣交趾一帶,遠離長安,朝廷往往鞭長莫及,所以那個地方的官員不太好管轄。這次李壽犯了事,李世民就想派一個既放心又得力的幹將過去,替自己治理好這個邊陲重鎮。李世民把想法一說,朝中許多人都推薦了盧祖尚,說他文武全才,廉潔正直,可以勝任此職。
  •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將應該如何排名?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徵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 李世民為什麼不殺功臣,一是不想殺,一是不能殺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通過起義或者通過牟利的方式登上皇位的皇帝都會殺掉功臣,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的皇位做得比較穩健,李世民也是通過不正當方式登上皇位的一個皇帝,有很多人就非常好奇,為什麼李世民沒有殺死這些功臣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
  •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要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由大唐第一殺神尉遲敬德,捧著軍神李世民的殺人之劍,就意味著武裝政變決心已定,劍將出鞘,猶如開弓已無回頭箭。如此,房玄齡與杜如晦才能不再有顧慮,放膽而行。而房杜二人,之所以要弄到得讓尉遲警德拿佩劍去請的地步。決不是房杜要擺架子,或已生出二心。也決不是李世民懷疑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