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相典範:「房謀杜斷」,秦王府唯二令李建成忌憚的謀士

2020-12-22 谷大粒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拜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此時的秦王府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作為,李世民的最大政敵,太子李建成最為忌憚的謀士便是「房杜」,曾經和齊王李元吉說道「秦王府中能讓人擔心的,便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人」。

為此,李建成曾上言李淵將秦王府謀士外派出去各地方治理,在李世民的請求下杜如晦才得以繼續留任秦王府。「房謀杜斷」是形容二人擔任太宗朝宰相時期的同心濟謀,房玄齡謀劃多、杜如晦善判斷。那麼,「房杜」有何功績呢?

房玄齡(579-648年),十八歲便進士及第,年輕有為曾擔任隋朝的羽騎尉。李淵晉陽起兵,房玄齡便投效李世民,從一而終做好李世民的得力謀士。早期,李世民攻滅一大割據勢力,房玄齡第一時間不是爭奪功勞才報,而是竭力為李世民拉攏人才,有著「王佐之才」的杜如晦便是房玄齡所推薦。

「房謀」:

早期就任於秦王府,文書整理、軍中計謀規劃等便是房玄齡主持,曾受到唐高祖李淵的稱道「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是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者,此後擔任貞觀年間宰相長達十五年。

任職期間,房玄齡堅持李世民「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的吏治原則,將人員制數精簡,使得行政效力大為提高而負擔下降。房玄齡制定的律令格式有唐一朝並無重大的更改,《貞觀律》12卷500條、《貞觀格》18卷700條、詔令13卷1590條使得各官吏職責明晰。而這些的制定都貫穿了「寬平」的態度,律令的簡化與寬厚提升了國民生產積極性。房玄齡的竭力而行及唯才是舉的品德,是一代賢相的人格魅力。

「杜斷」:

杜如晦宰相在位時間只有三年,實際任職也才兩年,卻有著賢相的美名,可知其對於社稷君主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杜如晦的才能賢良。與房玄齡一樣,杜如晦老早便就職於李世民的帳下做幕僚,在平定諸多叛亂中積極謀劃策略,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人的覆滅便有著杜如晦等謀士的出謀劃策。

杜如晦,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首,有著善於做決斷的名聲。玄武門之變,一開始便是尉遲恭與長孫無忌上言李建成李元吉將於昆明池對李世民不利(不知是否為反咬一口),李世民猶豫難以決斷,將房玄齡杜如晦召回商量才有了計謀。

「房謀杜斷」有著大唐「蕭規曹隨」的美名,房玄齡善於計謀、杜如晦善於斷大事,房玄齡的妙計便是杜如晦大力支持下實施的。「房杜」互補互助,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便有著二人的極大功績。

事實上,賢相二人都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即萊國成公杜如晦、梁國公房玄齡。房玄齡與杜如晦合稱「房杜」,有「房謀杜斷」的美譽,玄武門事件中也起著主要作用,位居五大功臣。

相關焦點

  • 「房謀杜斷」,杜如晦是什麼地位?
    李世民能取得如此成就,一代賢相杜如晦功不可沒。雖然杜如晦在歷史上是一帶賢相,但很少有人了解他到底有什麼本事。今天我來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賢相杜如晦。李世民府中賢才很多,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注意,害怕李世民手下人才太多,威脅他太子的地位。李建成向唐高祖李淵提議,將秦王府中的門客派到外地任職。本來杜如晦也在外派名單之中,多虧了另一位唐朝的名相房玄齡,他對李世民說:秦王府中的人才很多,但唯有杜如晦有王佐之才。秦王你要是想要偏安一隅做個王爺,那麼就任由杜如晦被外派。
  • 唐朝五大賢相,狄仁傑上榜,元芳你怎麼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杜如晦合稱為「房謀杜斷」,他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等五人並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負責綜理朝政,歷任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封梁國公。房玄齡任宰相二十餘年,也是唐朝貞觀之治的直接促成者,功勞可不是一般的大。
  • 【成語故事 ·唐】房謀杜斷
    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諡文昭。
  • 招集齊王李元吉及謀士中舍人王珪太子洗馬魏徵等人商量對策
    皇上不考慮廢立之事的消息,很快就傳到李建成耳裡,儘管不用擔心太子之位不保,但秦王的存在,總是一個威脅,他招集齊王李元吉及謀士中舍人王珪太子洗馬魏徵等人商量對策。魏徵道:「殿下東宮之位雖暫時無憂,但秦王戰功顯赫,聲望確實蓋過太子殿下,朝野擁戴秦王者為數不少,殿下絕不能掉以輕心。」言之有理,以你之見,該如何處之?」李建成問道。「釜底抽薪。」魏徵建議道。何為釜底抽薪?」
  • 為什麼李元吉三箭沒射死李世民,李世民卻能一箭射死李建成
    一天夜裡,李建成宴請李世民,用經過鴆羽浸泡過後的酒來招待李世民,李世民當場吐血,被淮安王李神通攙扶回西宮,此時李世民大難不死,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後宮的嬪妃加緊在李淵面前誣告李世民。李世民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一起勸諫李世民誅殺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李世民拒絕了。
  • 常何墓碑告訴咱們:李世民頭號仇敵從來不是李建成,更不是李元吉
    而李淵這樣做,無疑會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警覺,進而激化與李世民的衝突。二、李淵開始拉偏架隨著唐朝國力的恢復,突厥的威脅減輕,而李淵的天平便自然而然地傾向於李建成一邊。因此,李淵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開始拉偏架。
  • 好手段,李世民拿下李建成絕不是臨時起意,有位「小兵」幫了大忙
    公元626年"玄武門事變"中,秦王李世民將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一舉擊殺,隨後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讓賢。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後,帶領大唐走向貞觀之治。新舊《唐書》中記載,李世民本意並不想殺害兄弟。只是無奈,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對其構成生命威脅。加上手下那些大將謀士,經常慫恿李世民成就大事。
  • 玄武門之變前夕,李建成明明獲得一女子告密,為何卻不重視防備?
    當時唐王朝要派軍隊西徵,這對太子來說是一個擴大勢力、打擊對手的好機會,於是李建成就積極要求出徵,同時要求皇帝李淵派出秦王府的人馬隨徵,都是皇帝手下的軍隊,秦王府的軍隊跟著李建成的大將出徵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房玄齡-大唐第一良相
    其中不光有勇猛的善戰的李靖等,還有能謀善斷的文人,其中尤其以唐太宗手下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最為有名,兩人一個善謀,一個善斷,史稱「房謀杜斷」。可惜的是杜如晦英年早逝,在唐太宗剛坐上皇位後就去世了。而房玄齡則陪伴了唐太宗的一生,為貞觀之治的盛世做出了重要貢獻。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這位為大唐謀盡一生的賢相。房玄齡是山東淄博人,出身官宦世家。
  • 揭秘玄武門:李世民瞞天過海襲殺李建成,摧毀李淵強大衛隊的真相
    在李建成、李元吉被射殺後,到東宮攻打玄武門之前的這段時間,皇宮內發生了什麼?當東宮士兵攻打玄武門時,為何只有張公謹在獨自關閉城門?李世民這時在哪裡?當宮門關閉,皇宮內衛兵出不去時,與東宮士兵對打的「屯營兵」又來自哪裡?很晚才與東宮軍隊激戰的數百名秦王府勇士在事變中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 只因李建成頭號猛將,僅有他能抵擋
    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將秦王府的兵將分為兩路,尉遲恭帶9人跟隨自己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而秦瓊等人率700餘名士兵,負責阻擋東宮以及齊王府的援兵。當時,李建成與李元吉麾下的兵力合起來達到2000之多,遠多於秦王府的800人。若讓這些士兵殺入玄武門,這場政變必然會功虧一簣。
  • 玄武門政變之前,李建成幹了一件事,令李世民痛下殺手!李淵不知
    而他的功績也使得他有了傲視群雄的資本,甚至是與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的資本。兩兄弟暗中鬥了無數個回合,這些李淵是知道的,可他不想廢長立幼,畢竟李建成也沒做什麼錯事。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玄武門之變!
  • 為什麼太子李建成身邊沒有什麼頂級的文臣武將?
    李建成身邊的頂級文臣武將,其實並不比李世民少,甚至還要出眾。我們先說武將,在李建成被殺後,東宮的將領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等人依然率軍反攻秦王李世民,並打得秦王府軍隊幾乎招架不住,還殺死了支持李世民的將領敬君弘、呂世衡。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目標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父親李淵
    其實李淵本不想讓李世民一家獨大,為此培養過很多家族成員,比如李建成,太原起兵時和李世民平起平坐,分別擔任左右大都督—這也是李建成唯一拿得出手的軍功。進入長安後,李建成成了太子,但沒軍功就沒話語權,在亂世誰理你?又比如李元吉,15歲就留守太原,李淵希望他能成大器,結果劉武周南下時,李元吉扛不住,撒丫子跑回長安。
  • 《荊州散記(修訂稿)》選載(二十二)《忠賢典範申包胥》
    今天發布餘大中《荊州散記(修訂稿)》選載(二十二):《忠賢典範申包胥》。荊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謝葵工作室推薦系列申包胥,楚國椒邑(今湖北省監利市黃歇口鎮)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公元前506年,申包胥昔日同鄉好友伍子胥率吳軍攻入郢都,掘楚平王墓鞭屍,楚昭王出逃。申包胥到秦國求援,在城牆外哭了七天七夜,終於感動秦哀公,史稱「哭秦庭」。
  • 李世民被李建成偷偷下毒,李淵得知後,做出個危及社稷的決定
    李淵的四個兒子中,最能帶兵打仗的,就是二兒子李世民了。 由於唐朝建立時,李世民已經官至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爵秦王,官位已經到頭了。現在又立下新功,這可怎麼封賞呢? 李淵有些為難了。總不能將皇位讓給他吧? 於是李淵開始開動腦筋,苦思冥想好幾天,發明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 這個官職有多大權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