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拜為天策上將並建立文學館,此時的秦王府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作為,李世民的最大政敵,太子李建成最為忌憚的謀士便是「房杜」,曾經和齊王李元吉說道「秦王府中能讓人擔心的,便只有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人」。
為此,李建成曾上言李淵將秦王府謀士外派出去各地方治理,在李世民的請求下杜如晦才得以繼續留任秦王府。「房謀杜斷」是形容二人擔任太宗朝宰相時期的同心濟謀,房玄齡謀劃多、杜如晦善判斷。那麼,「房杜」有何功績呢?
房玄齡(579-648年),十八歲便進士及第,年輕有為曾擔任隋朝的羽騎尉。李淵晉陽起兵,房玄齡便投效李世民,從一而終做好李世民的得力謀士。早期,李世民攻滅一大割據勢力,房玄齡第一時間不是爭奪功勞才報,而是竭力為李世民拉攏人才,有著「王佐之才」的杜如晦便是房玄齡所推薦。
「房謀」:
早期就任於秦王府,文書整理、軍中計謀規劃等便是房玄齡主持,曾受到唐高祖李淵的稱道「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是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者,此後擔任貞觀年間宰相長達十五年。
任職期間,房玄齡堅持李世民「量才授職,務省官員」的吏治原則,將人員制數精簡,使得行政效力大為提高而負擔下降。房玄齡制定的律令格式有唐一朝並無重大的更改,《貞觀律》12卷500條、《貞觀格》18卷700條、詔令13卷1590條使得各官吏職責明晰。而這些的制定都貫穿了「寬平」的態度,律令的簡化與寬厚提升了國民生產積極性。房玄齡的竭力而行及唯才是舉的品德,是一代賢相的人格魅力。
「杜斷」:
杜如晦宰相在位時間只有三年,實際任職也才兩年,卻有著賢相的美名,可知其對於社稷君主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杜如晦的才能賢良。與房玄齡一樣,杜如晦老早便就職於李世民的帳下做幕僚,在平定諸多叛亂中積極謀劃策略,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人的覆滅便有著杜如晦等謀士的出謀劃策。
杜如晦,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首,有著善於做決斷的名聲。玄武門之變,一開始便是尉遲恭與長孫無忌上言李建成李元吉將於昆明池對李世民不利(不知是否為反咬一口),李世民猶豫難以決斷,將房玄齡杜如晦召回商量才有了計謀。
「房謀杜斷」有著大唐「蕭規曹隨」的美名,房玄齡善於計謀、杜如晦善於斷大事,房玄齡的妙計便是杜如晦大力支持下實施的。「房杜」互補互助,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便有著二人的極大功績。
事實上,賢相二人都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即萊國成公杜如晦、梁國公房玄齡。房玄齡與杜如晦合稱「房杜」,有「房謀杜斷」的美譽,玄武門事件中也起著主要作用,位居五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