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訂閱更多好書好文。
古代的皇帝也禁不住火鍋的誘惑。慈禧太后更是獨愛「菊花火鍋」!
食紫禁城人間煙火,品大故宮人間百味。一起看看「故宮宴」吧。
《故宮宴》由故宮研究員、前宮廷部副主任苑洪琪和中國廚王顧玉亮共同完成。以清代宮廷薦新食材為線,以《膳底檔》記載美食為案,以清代宮廷飲食習慣為味,80餘篇鮮為人知的御膳重構檔案,80道塵封已久的皇家復原美食,喚醒"紫禁城600年"的文化記憶。
新年伊始,滿桌大小參差的元寶火鍋以及鍋內盛著的豐餚佳饌,烘託出皇家過年的喜慶氣氛。火鍋又稱暖鍋、熱鍋,是溫熟食、煮生食的「炊食合一」用具。清代宮廷的火鍋有其獨特的歷史傳統和飲食特色。清代皇室早期生活在今天的東北,東北的無霜期短(一年只有四個月不結冰),天氣寒冷,所以養成了吃熟食、用溫餐具的習慣。入關後,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但冬季用溫餐具的習慣沒改。在記載皇帝飲食生活的膳單中,都有用熱鍋、暖鍋的記載。皇帝冬季筵宴,也多以暖鍋為主。清代最負盛名的「千叟宴」,就是依不同身份、不同等級而設擺成銀、錫、銅三種質地的暖鍋宴。暖鍋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生魚、肉、蔬菜放到沸水中可以煮熟;另一種是組合式的,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五部分組成。暖鍋可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清代宮廷使用的暖鍋質地精良,造型樣式繁多。材質有金銀鑲嵌的,有純銀的,有琺瑯的、錫的、銅的、陶瓷的等。造型多寓意吉祥、喜慶、榮華、富貴,有方勝形、梅花形、瓜果形、八角形等。有單一件使用的,也有成雙配對的,還有數十件、數百件式樣相同的。千叟宴在清代宮廷舉辦過四次,康熙帝、乾隆帝分別舉行兩次。千叟宴是清帝康熙、乾隆等為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大型酒宴。千叟宴在歷史上起於清康熙,止於乾隆,都是皇帝老年時,感懷自己曠古未有的「孜孜圖治」,宴請那些對國家有功的老臣,每次至少都要兩三千人。人們對這些已經耳熟能詳,不過千叟宴在什麼地方吃、怎麼吃,以及吃什麼,恐怕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千叟宴的排場和入宴程序很有講究。開宴之前,在外膳房總理大臣的指揮下,依照入宴耆老品位的高低,預先擺設宴席。除寶座前的御筵外,共擺宴桌八百張。宴桌分東西兩路相對排列,每路六排,每排二十二至一百桌不等。按照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宴席分一等桌和次等桌兩級設擺,餐具和膳品也有明顯的區別。一等宴席擺設在殿內和廊下兩旁。王公和一二品大臣以及外國使臣在一等宴桌入宴。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宴後,乾隆帝還對這些老叟們進行賞賜。賞賜物品有如意、壽杖、朝珠、貂皮、文玩、銀牌等。
一提起「菊花火鍋」,人們就會想到清晚期的慈禧。其實,「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在吃火鍋時,總會在火鍋中放上幾朵菊花,菊花火鍋自魏晉到唐朝一直延續下來。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記載菊花火鍋流行的盛況:京師冬日,酒家沽酒,案輒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有雜以菊花瓣者,曰菊花火鍋,宜於小酌,以各物皆生切而為絲為片,故曰生火鍋。
菊花自古以來被譽為「長壽花」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神農本草經》中就把菊花列為上品並這樣寫道: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以菊花入食更是源遠流長。菊花氣味芬芳,綿軟爽口,是入餚佳品。吃法也很多,可鮮食、乾食、生食、熟食,燜、蒸、煮、炒、燒、拌皆宜。最早可見於屈原《離騷》中的名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的妙處也被古人認知,接踵而來的菊花粥、菊花茶、菊花羹、菊花糕、菊花酒也是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秋天食菊花是清代后妃的傳統之一。食用菊花火鍋清心敗火,滾燙的火鍋飄蕩著菊花獨特的清香吸引著宮廷內外的人們,爭食菊花火鍋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清末的慈禧非常注重養生,她的中藥知識豐富,對菊花的妙處自然了解很多,對其營養價值是瞭然於胸。更是對菊花火鍋情有獨鍾。德齡《御香縹緲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慈禧太后摯愛的菊花火鍋,使用的是一種名叫「雪球」的菊花,這種菊花花瓣短密,清香潔淨,宜於煮食。書中還提到,御膳房將準備好的雞湯或者肉湯,盛放在銀壽字火鍋裡。再將削去皮骨切得很整齊的生魚片、生雞片等擺放在幾個銀盤裡,隨後再將菊花瓣放到兩個銀盤裡,加上盛著醬醋等調料的味碟……清代宮廷后妃食鮮花,也將花粉一起食用,是一種傳統的飲食習慣,既能起到養生的作用又能有很好的美顏功效。
▼
◆專研故宮美食40年,用美食記載宮廷生活。
◆《故宮宴》按農曆十二月為章節,以薦新的角度出發,結合《膳底檔》的記錄,用80餘篇御膳檔案,並輔以80餘道皇家復刻美食,介紹皇宮中不同時節的飲食文化內容,勾勒出皇家生活百態,朝堂盛衰,宮廷趣聞。
◆邀請數名插畫師手繪故宮十二美貓、文物器皿、食材圖穿插於內頁中,集趣味與嚴謹為一體,通俗易讀又旁徵博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