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我要殺了魏徵這個鄉巴佬!魏徵:陛下,這菠菜真新鮮

2021-02-23 娟娟老師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唐太宗的從諫如流和魏徵的剛正不阿,直言相諫共同成就了一段歷史佳話,實為古代封建社會君臣相處之典範。

但是,我們都知道,在魏徵初仕貞觀新朝的時候,任憑唐太宗再如何大度,也會有對魏徵不滿的時候,只不過,唐太宗對魏徵的不滿不是出於對魏徵的諫言不滿,而只是單純的出於個人的心理在作怪,因為如果我們拋開唐太宗皇帝的身份不談,只將唐太宗看作一個普通人的話,那麼在面對魏徵屢次諫言甚至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的時候,誰也不可能做到內心毫無波瀾,坦然受之,唐太宗也做不到。

唐太宗畫像

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我不要面子的嗎?

魏徵是臣,是唐太宗的臣,唐太宗是君,是魏徵的君,任憑唐太宗心胸再如何大度,遇上了性格執拗的魏徵也會有些許不滿的情緒爆發,就比如他曾沒有控制好情緒,而破口說出「會須殺此田舍翁」這種跟他的身份不匹配的話。

「田舍翁」也就是鄉巴佬,能讓唐太宗說出「以後找機會一定殺了這個鄉巴佬」這種話的人,在貞觀一朝大概率就是魏徵了。

但是,唐太宗說這種話也只是發洩一下心中的不滿而已,他不會真的要殺了魏徵,事實上,他很清楚魏徵有大才,不可殺,畢竟他也曾肯定過魏徵的功勞:

貞觀以前,從我定天下,間關草昧,玄齡功也。貞觀之後,納忠諫,正朕違,為國家長利,徵而已。雖古名臣,亦何以加

在唐太宗看來,貞觀以後論對朝堂之功的話,魏徵當在房玄齡之上,甚至比之前的歷代名臣都要大的多,可見在唐太宗心中,魏徵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所以說,在兩人多年的「愛恨糾纏」中,唐太宗對魏徵是既愛惜又痛恨,當然了,正如開頭所說,這裡的痛恨很單純。

既然有愛惜,那就有封賞,因此魏徵的官越做越大,但同樣的是,既然有痛恨,那麼也一定會有責罰,只是魏徵的一切諫言都是有利於國家或者出於對百姓的憐憫,所以唐太宗不可能因為這一點而責罰於他,只能另尋他法了。

魏徵畫像

一次,唐太宗在苦思如何懲罰魏徵,長孫無忌見狀便悄聲對唐太宗說:「陛下想教訓一下魏徵,臣有辦法」,太宗聽後忙聲詢問,長孫無忌便說:「魏徵愛吃菠菜,但他夫人卻不允許他吃,而他又特別的怕他的夫人,所以這就導致了魏徵平日很少能吃到菠菜,但與此同時他對菠菜的喜好又越來越重,因此,陛下不妨請他吃菠菜,然後趁機戲弄於他…」。

唐太宗聽後連連大笑,不日便召魏徵入宮,請他吃飯。

當君臣就坐後,唐太宗大呼一聲,「上菜」,隨後只見一盤盤綠油油的菠菜被端了上來,魏徵見後內心大喜,連連吞咽口水,只待唐太宗一聲令下,他便要大快朵頤。但唐太宗卻遲遲沒有發話,原來他見到魏徵的表情後心中也是一陣竊喜,原來他早已定下戲耍魏徵的法子。

思忖一陣後,唐太宗慢悠悠的說道:「魏徵,今日你我君臣同飲,機會難得,平日裡你為朝廷建言獻策頗費心思,今日宴席便是為你而設,那麼開始之前,你就再說兩句吧,為朝廷也是為我提一提意見」。

可是,魏徵此時又哪裡有心思去提意見?為了能早點兒吃上菠菜,他便隨意提了幾條之前提過的意見,奈何唐太宗也是聰明絕頂之人,很快他便反駁了魏徵,並說道:「你就不能提一些新鮮的嗎」?

可憐的魏徵此時心思已經全在菠菜身上了,他竟然沒有聽全皇帝的話,然後看著菠菜幽幽的回道:「新鮮……這菠菜倒是挺新鮮的……」。

馬躍版《貞觀之治》

雖然魏徵的聲音很小,但唐太宗還是聽到了他說的話,雖然此時唐太宗心中早已狂笑不止,但他還是忍住了並平靜的說:「菠菜?菠菜怎麼了?是你不愛吃嗎?那我這就讓人撤下去」。說完便開始招呼人,可憐的魏徵聽到此話後,再也不能抑制對菠菜的喜愛,他連忙說道:「別撤,陛下,臣...臣愛吃菠菜!」

見到魏徵為了一盤菠菜而舉止如此失措,唐太宗有一種大仇已報的痛快,他放聲大笑,然後不忍再戲弄魏徵,便說:「既然愛卿愛吃菠菜,那就不撤了,你盡情的吃吧!」聽後,魏徵便狼吞虎咽起來。

就這樣,唐太宗用一盤菠菜狠狠的殺了魏徵的威風。

雖然「魏徵吃菠菜」這個故事非常的有趣,但眾多歷史文獻中並沒有關於這段故事的任何記載,因此目前為止真假未知,此處寫來也只想搏眾人一樂而已。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相關焦點

  •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
    魏徵像唐太宗執政公開嚴明,鼓勵大臣直諫,所以他手下有許多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而在這些諫臣中,最突出的當屬魏徵,他經常進諫,提出過許多很好的建議,甚至常常與李世民當面爭執,即使李世民大怒,也還是神色不變,堅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詔徵兵,規定不滿十八歲而個頭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徵。魏徵卻扣住了這道詔書不發,太宗連催幾次,他都不理。
  • 歷史課裡的唐太宗、長孫皇后與魏徵
    三人之間,最為有名的故事,見於《通鑑》卷194,貞觀六年(632)。一天,唐太宗下朝,怒容滿面,說:「有一天一定要殺掉那個種田佬(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後問:「你氣誰啊?」「還有誰!就是那個魏徵,他又當著滿朝文武訴說我的不是,讓我覺得羞辱難堪。」皇后退下,換上朝服,站在中庭。太宗看了,吃了一驚,說:「你為什麼要這個樣子?」長孫後說:「我聽說,主上賢明,臣下才能正直。
  •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當魏徵又一次在朝堂上直諫惹怒太宗的時候,太宗氣衝衝地跑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魏徵總是駁我的面子,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聽了卻連忙向太宗道喜,說:臣子敢直言,是因為陛下聖明,明君擁有直臣應該欣喜,怎麼能開殺戒呢?幸虧長孫皇后及時開解,唐太宗這才改變主意。
  • 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四人組合」開創了大唐的輝煌
    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的輔佐下,以隋亡為教訓,勵精圖治,在治國理政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大唐出現了盛世繁榮的「貞觀之治」。這同李世民與房謀杜斷及魏徵的「四人組合」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奠定了大唐的輝煌。
  • 唐朝文化——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
  • 魏徵和李世民之間的故事
    唐朝的強盛那也不是平白無故來的,那肯定是皇帝和大臣及老百姓的努力換來的,唐朝最強的皇帝之一李世民,他的名字那可是歷史上都有名的,作為皇帝他是虛心的接受大臣們提的建議,只要是有利的他就會採納,所以唐朝的強盛就是因為這些點點滴滴匯聚而來的,唐朝時期有一個大臣,這個大臣一直是以敢說真話敢提正確的建議而聞名的,大家一定聽過這個大臣的名字,他就是魏徵。
  • 三筆字:九成宮3(鹿郡公臣魏徵奉)
    1—— 02 寢衣服不假人禁食五辛及一切肉又對1—— 03 婦人尤禁之甚令人神喪魂亡生邪失性災1—— 04及三世死為下鬼常當燒香於寢床之首也 1—— 05上清瓊宮玉符乃是太極上宮四真人所受2—— 06 於太上之道當須精誠潔心澡除五累遺穢  2—— 07 汙之塵濁杜淫慾之失正目存六精凝思玉2—— 08  真香菸散寶孤身幽房積毫累著和魂保中
  • 此人讓唐太宗又喜又憂的,你知道他是誰嗎?還被太宗比作一面鏡子
    安邦治國,漢語四字成語(魏徵)要知道魏徵他是以諷諫而聞名的,他的多次納諫差點讓唐太宗下不了臺,但魏徵的多次納諫也阻止了太宗的意氣用事,往好的一方面發展起來。例如:有一次,唐太宗要去南山巡遊,本來是要萬事俱備,只可惜太宗又改變主意了,魏徵自然是要問其中不去的原因了。
  •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上始終堅持虛心納諫,賞罰公正,選賢任能,用人不疑,推誠相待的原則,最終唐朝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下面來詳細介紹一下唐太宗用人思想的特點。(一)選拔官吏太宗主張選拔官員應該擴大用人範圍,這也是他用人思想的關鍵之處。
  • 李世民一再拒諫,魏徵也不行:平定高昌,並納版圖,彰顯遠見卓識
    所以,高昌國較早地接受了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並在長期的交流中保持著較高的發展速度,這使高昌國成為了中國古代新疆地區的文明之國。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曾修國書給高昌,請麴文泰放還漢人。麴文泰不但將漢人隱匿起來,欺騙唐朝,而且與西突厥聯合攻掠焉耆等唐朝附屬國。
  • 招集齊王李元吉及謀士中舍人王珪太子洗馬魏徵等人商量對策
    皇上不考慮廢立之事的消息,很快就傳到李建成耳裡,儘管不用擔心太子之位不保,但秦王的存在,總是一個威脅,他招集齊王李元吉及謀士中舍人王珪太子洗馬魏徵等人商量對策。魏徵道:「殿下東宮之位雖暫時無憂,但秦王戰功顯赫,聲望確實蓋過太子殿下,朝野擁戴秦王者為數不少,殿下絕不能掉以輕心。」言之有理,以你之見,該如何處之?」李建成問道。「釜底抽薪。」魏徵建議道。何為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