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早年跟隨魏公李密,參加瓦崗起義,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授太子洗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獻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貞觀元年(627年),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安撫河北地區。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校定古籍。遷侍中、巨鹿郡公,負責門下省事宜。遷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冊封鄭國公。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去世,追贈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參與修撰《群書治要》、《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
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李世民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西寧養老院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首次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魏徵鑑於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行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表現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為大亂之後,恐怕難以教化。魏徵則認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為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他又進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