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魏徵

2020-12-22 騰訊網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早年跟隨魏公李密,參加瓦崗起義,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授太子洗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獻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貞觀元年(627年),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安撫河北地區。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校定古籍。遷侍中、巨鹿郡公,負責門下省事宜。遷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冊封鄭國公。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去世,追贈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參與修撰《群書治要》、《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

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李世民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西寧養老院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首次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魏徵鑑於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行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表現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為大亂之後,恐怕難以教化。魏徵則認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為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他又進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魏徵和李世民之間的故事
    唐朝是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讓人自豪地朝代之一,那時唐朝強盛無比,真的就是做到了萬邦來朝,在唐朝軍隊很強大,文化很自信,幾乎每個人都為身為唐朝人而自豪
  •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
    魏徵像唐太宗執政公開嚴明,鼓勵大臣直諫,所以他手下有許多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而在這些諫臣中,最突出的當屬魏徵,他經常進諫,提出過許多很好的建議,甚至常常與李世民當面爭執,即使李世民大怒,也還是神色不變,堅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詔徵兵,規定不滿十八歲而個頭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徵。魏徵卻扣住了這道詔書不發,太宗連催幾次,他都不理。
  • 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四人組合」開創了大唐的輝煌
    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的輔佐下,以隋亡為教訓,勵精圖治,在治國理政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大唐出現了盛世繁榮的「貞觀之治」。這同李世民與房謀杜斷及魏徵的「四人組合」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奠定了大唐的輝煌。
  • 唐太宗:我要殺了魏徵這個鄉巴佬!魏徵:陛下,這菠菜真新鮮
    但是,我們都知道,在魏徵初仕貞觀新朝的時候,任憑唐太宗再如何大度,也會有對魏徵不滿的時候,只不過,唐太宗對魏徵的不滿不是出於對魏徵的諫言不滿,而只是單純的出於個人的心理在作怪,因為如果我們拋開唐太宗皇帝的身份不談,只將唐太宗看作一個普通人的話,那麼在面對魏徵屢次諫言甚至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的時候,誰也不可能做到內心毫無波瀾,坦然受之,唐太宗也做不到。
  • 唐朝文化——無與倫比的唐朝服飾文化
    唐朝服飾唐朝是中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是封建文化燦爛光輝的時代。唐統一了魏晉南北朝和隋的混亂分裂狀態,建立了統一強盛的國家,對外貿交易發達,生產力極大發展,較長時間國泰民安。     唐朝有著最著名的貞觀盛世,中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對外貿易發達,人民安居樂業,自信朝氣,這些因素,使得唐朝服飾絢麗多彩,又融合了各國文化,而湧現無數新奇美妙的冠服。
  • 【磁縣公安】學習傳統文化《群書治要》10句經典語錄,睿智通透
    繼續學習劉餘莉講授的《餘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內容,和大家一起共同弘揚傳統文化。值得收藏的十句經典語錄011. 不曲道以媚時,不詭言以徼名。——唐·魏徵《群書治要·政論》譯:不做歪門邪道的事來討好他人,不以欺騙他人的手段求取功名。
  • 歷史課裡的唐太宗、長孫皇后與魏徵
    魏徵覺得不好,對太宗說:「過去漢明帝封皇子土地,說:『我的兒子麼可以與先帝的兒子相比』下令減去一半。今天為長樂公主準備的嫁妝,比先帝的女兒多一倍,這樣的做法與漢明帝很不一樣啊!」太宗接受了魏徵的建議。回到宮中,對長孫後說了。長孫後嘆了一口氣,說:「我常常聽你稱贊魏徵,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今天看到魏徵引用合於禮義的道理,抑制君主的情慾,知道這才是國家真正依賴的棟梁大臣啊!
  •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局面,和唐太宗這些用人思想的特點脫不了關係
    唐太宗由於唐太宗處置得當,少數民族地區成為國家的屏障,使唐朝在貞觀年間免受侵擾,在鞏固統一的同時也提高唐朝的威望,國家既富裕又安寧,達到了長治久安的效果。貞觀年間,恐人不言,導之使諫,這一兼聽納諫的思想和措施使得唐朝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政治清明、各抒己見的良好社會風氣。貞觀元年,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最著名的諫官首推魏徵,他長期任職於門下省,敢於犯顏直諫,不斷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前後所奏百餘事。
  • 李世民一再拒諫,魏徵也不行:平定高昌,並納版圖,彰顯遠見卓識
    唐朝時,高昌國轄有二十一城,都城在高昌。一、文明發達的高昌國,稱臣於西突厥。與西北諸民族相比,高昌國是一個已經邁進文明入口的國家,擁有自己的文字語言和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在行政制度上模仿中原王朝的官制,設立了相應的職位。高昌國處於古代中西交流的大動脈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貞觀17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藥品和食物,兩次親自到魏徵家中探望,還差遣專人到魏徵家中看護,隨時 稟報魏徵的身體狀況。唐太宗最後一次到魏徵家中探望時,看到他病情更為嚴重,便問魏徵:愛卿還有何未了的心願?魏徵強撐著病體說:我不擔心別的,只擔心國家的興亡啊!一心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徵不愧為「千古第一諫臣」。
  • 【唐朝文化】舌尖上的唐朝
    眾所周知唐朝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
  • 一本唐朝「西餐」菜譜,滿足挑剔的胃
    公元七、八世紀,世界有一個最為強盛的國家雄踞東方,它就是我們熟知的唐朝。唐朝以博大的胸懷擁抱世界,繁榮開放,兼容並蓄!這一時期,橫跨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給各民族和外來文明提供了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東西方互通有無,唐朝經濟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朝前期是大輸出的時代,聲譽遠播,周邊屬國無一不受唐朝影響,來到唐朝的外國人數不勝數。
  • 【日積月累】文化素養-唐朝(語音版)
    唐朝繼隋朝之後,開啟了長達近三百年的統治時期,此時國力強盛,被認為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 將帥傳 | 唐朝·劉黑闥
    原屬竇建德的投降將士也紛紛殺死唐朝官吏,起兵響應。半年之間,劉黑闥率部佔領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盡數收復竇建德舊境。
武德五年正月,劉黑闥自稱漢東王,定都沱州(今河北永年東南),改年號為天造。以前竇建德夏政權時的文武官員,也都官復原位,立法行政,都仿效竇建德時所定。
  • 唐朝歷史上的十位名臣名將
    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軍功卓越。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李孝恭,字孝恭。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拜左光祿大夫、山南道招慰大使,負責經略巴蜀,攻佔三十餘州,俘獲朱粲。
  • 三筆字:九成宮3(鹿郡公臣魏徵奉)
    1—— 01 九成宮醴泉銘1—— 02 秘書監撿挍侍中鉅1—— 03 鹿郡公臣魏徵奉1—— 041—— 05 1—— 06 九成宮3(鹿郡公臣魏徵奉)  視 頻 講 解  《歐陽詢九成宮》003鹿郡公臣魏徵奉視頻錄製  陳忠建
  • 唐朝的科舉文化
    科舉制度對我國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及社會風習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英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都曾借鑑效仿過我國的科舉制度。 唐朝承襲了隋朝的官吏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完善。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定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考試內容以儒家的四書五經為主旨。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 唐朝音樂文化興盛,聊聊教坊的發展歷程及衰退原因
    唐朝時期文化繁榮,各種類型的音樂層出不窮,唐朝以兼收並蓄的姿態讓各種音樂匯聚一堂。李唐初創時期,在當政者孜孜不倦的治理下,被隋末起義活動重創的經濟、軍事、文化等逐漸復甦,社會逐漸趨向安定。但唯獨禮樂停滯不前,只能沿用前朝舊制。
  • 文化傳承:唐仕女俑製作手藝精進的背後是唐朝盛世的象徵
    秦朝的兵馬俑浩浩蕩蕩,直到現在還在世界上享譽盛名,成為中國的地標性文化遺產。俑的發展演變也是經過漫長的磨合、適應,在不同王朝有著不一樣的製作方法和規則,對於俑的築造目的也是不一樣的。俑最初是以"芻靈"的身份出現的,後來逐漸成為一種工藝品,向人們展示著那個時代的風採。這一點在唐朝的仕女俑上可以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