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和李世民之間的故事

2021-02-13 子夜小棧

唐朝是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讓人自豪地朝代之一,那時唐朝強盛無比,真的就是做到了萬邦來朝,在唐朝軍隊很強大,文化很自信,幾乎每個人都為身為唐朝人而自豪,當時許多的國家都到唐朝來學習來取經,那時的長安有許多的外族人,街上是熱鬧非凡,那樣的時代真的讓人為之自豪,為之振奮。

唐朝的強盛那也不是平白無故來的,那肯定是皇帝和大臣及老百姓的努力換來的,唐朝最強的皇帝之一李世民,他的名字那可是歷史上都有名的,作為皇帝他是虛心的接受大臣們提的建議,只要是有利的他就會採納,所以唐朝的強盛就是因為這些點點滴滴匯聚而來的,唐朝時期有一個大臣,這個大臣一直是以敢說真話敢提正確的建議而聞名的,大家一定聽過這個大臣的名字,他就是魏徵。

魏徵他是非常敢於直諫的一個人,當然他提的也是一些非常有利於國家的建議,為了讓這些好的建議李世民可以聽,魏徵可是經常正面跟李世民爭執,一個大臣跟皇帝爭,這對於一般的大臣來說那可是要命的事情,而且皇帝那都是要有自己威嚴的一個人,被大臣懟那肯定是面子全無啊,所以李世民經常是被魏徵氣的不行,經常是氣的話都說不出來,甚至氣的渾身顫抖。

有一回李世民下了一道命令,這道命令是關於徵兵的,當時李世民的命令是沒有到十八歲,只要個子達到,那也可以被徵去當兵,當時這道命令就到了魏徵手上,他就給扣下了,一直不傳達,這個事情被李世民知道之後,就一直催魏徵趕緊把命令發出去,但是魏徵就是不發,催了幾次之後李世民見魏徵還沒有反應,那自然就發火了,就把魏徵叫來開始訓魏徵了,但是魏徵聽到李世民的訓斥,直接就對李世民講水如果幹了,那還有魚嗎,如果把十八歲都沒到的身強力壯的年輕人都徵去當兵的話,那國家的勞動力就會大幅的減少,那時候那些稅務怎麼辦呢,而且之前的時候,都已經下過命令了,現在又反悔,這不是言而無信嗎,作為一國之君那是肯定不能這樣的啊,李世民聽魏徵這樣說,覺得魏徵說的是很有道理,因此也不生氣了,命令自然就撤回了,這件事情也就這樣被魏徵給解決了。

還有一次李世民他不知從哪裡弄來一隻小雀鷹,這種鷹是可以打獵用的,這時魏徵有事來找李世民商量,李世民在玩鷹那自然是擔心被魏徵看到啊,如果魏徵看到那不是又要跟他講道理了,所以李世民就把小鷹給藏到衣服裡面,其實魏徵是發現李世民衣服裡的小鷹了的,所以魏徵他直接就當作沒看到,就故意跟李世民閒扯,拖了很久才談完,後來的結果就是小鷹被悶死了,所以魏徵套路還是很深的,竟然通過這樣的方法讓李世民的小鷹悶死,就不能玩物喪志了。

還有一回魏徵又懟李世民了,把李世民是氣的差點吐血,一回到後宮,那直接就開始罵人了,直接就說遲早要殺了魏徵,這句話自然就被皇后聽到了,然後皇后就去穿了正裝到李世民的面前,直接就開始恭喜李世民啊,李世民自然就問為什麼要恭喜啊,這時皇后就對李世民說只有一個強盛的國家,英明的君主領導之下,大臣才敢講真話,現在魏徵一直敢講真話不就說明大唐強盛,君主賢明嗎,所以自然就要恭喜了啊,李世民一聽馬上就明白了,如果自己要做一個明君,那就得這樣做啊,所以李世民自然就不氣了,就更加的明白了聽真話的重要性了。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唐朝開始變得越來越好,國力越來越強盛,國家一強盛那有些大臣自然就要開始拍李世民的馬屁啊,這時魏徵又及時的給李世民進言,李世民自然是聽進去了的,不僅聽進去了,他還把魏徵提的那些話給抄下來了,幾乎天天就看,可見李世民這一點真的是做的非常好的。

後來魏徵去世了,李世民是非常的傷心的,當時就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這句話就不說了,大家肯定知道的,就是形容魏徵就如同一面鏡子一樣,那句話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網上自己查一下,魏徵一死,這面鏡子就沒有了,所以李世民少了一個敢直接跟他講真話的人了。

相關焦點

  •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
    魏徵像唐太宗執政公開嚴明,鼓勵大臣直諫,所以他手下有許多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而在這些諫臣中,最突出的當屬魏徵,他經常進諫,提出過許多很好的建議,甚至常常與李世民當面爭執,即使李世民大怒,也還是神色不變,堅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詔徵兵,規定不滿十八歲而個頭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徵。魏徵卻扣住了這道詔書不發,太宗連催幾次,他都不理。
  • 被比作鏡子的魏徵到底幹了什麼,惹得李世民砸了墓碑洩憤呢?
    貞觀17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藥品和食物,兩次親自到魏徵家中探望,還差遣專人到魏徵家中看護,隨時 稟報魏徵的身體狀況。唐太宗最後一次到魏徵家中探望時,看到他病情更為嚴重,便問魏徵:愛卿還有何未了的心願?魏徵強撐著病體說:我不擔心別的,只擔心國家的興亡啊!一心為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徵不愧為「千古第一諫臣」。
  • 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魏徵「四人組合」開創了大唐的輝煌
    於是李世民上奏請求留下杜如晦,表示其他人隨便調任。就這樣,杜如晦被留了下來。杜如晦與房玄齡跟隨李世民東徵西伐,大家開誠布公共謀大業,開創了「房謀杜斷」與李世民之間的團隊合作佳話。
  • 唐朝文化——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陽縣(治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
  • 李世民一再拒諫,魏徵也不行:平定高昌,並納版圖,彰顯遠見卓識
    與西北諸民族相比,高昌國是一個已經邁進文明入口的國家,擁有自己的文字語言和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在行政制度上模仿中原王朝的官制,設立了相應的職位。高昌國處於古代中西交流的大動脈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所以,高昌國較早地接受了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並在長期的交流中保持著較高的發展速度,這使高昌國成為了中國古代新疆地區的文明之國。
  • 李世民的一些小故事對今天的啟發實在太大了,不得不推薦
    李世民到玄武門北面的禁苑,看見了蝗蟲,拾取幾隻蝗蟲,禱祝說:「百姓視穀子如生命,而你們卻吃它們,寧肯讓你們吃我的肺腸。」舉手想吞掉蝗蟲,身邊的人勸諫道:「吃髒東西容易得病。」李世民說:「朕為百姓承受災難,為什麼要躲避疾病!」於是吞食掉蝗蟲。這一年,蝗蟲沒有成為災害。這一則故事流傳很廣,成為後世明君的典範。有一次,李世民與群臣討論防盜問題。
  • 唐太宗:我要殺了魏徵這個鄉巴佬!魏徵:陛下,這菠菜真新鮮
    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唐太宗的從諫如流和魏徵的剛正不阿,直言相諫共同成就了一段歷史佳話,實為古代封建社會君臣相處之典範。
  • 同為起兵造反,為什麼朱棣一直飽受爭議,而李世民卻被奉為明君?
    朱棣和李世民經歷相似,都是以政變來獲取皇位,李世民直接發動宮廷政變,殺掉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逼迫李淵讓出了皇位。而朱棣的政變成本要比李世民高不少,靖難戰爭足足打了四年,才取得最後的勝利。雖然朱棣和李世民都是以政變起家,但他們的聲譽卻有不少差距。李世民是歷朝軍事才能最強的君主,他是開國功臣,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基業,唐太宗在歷史中享有盛譽。
  • 李淵與李世民——被政治扼殺的親情!
    這顯然是李世民在和武德舊政劃清界限,同時向天下人表明—李淵執政時期存在很多問題和錯誤,必須及時予以揭露、批判和糾正。這難道不是在打李淵的耳光嗎?面對李世民的左右開弓,李淵只能一忍再忍,打脫牙也要和血吞。
  • 人物 | 魏徵敢於直言進諫的故事
    竇建德失敗以後,魏徵和裴矩一起入關二次投唐。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欣賞他的才能,引薦他為太子冼馬。玄武門之變後,繼任的太子李世民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先引為太子宮詹事主簿,即位後又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直到貞觀十七年病卒於任。 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 顏直諫著稱。
  • 李世民創造的「貞觀之治」到底有多牛?
    他在全國實行「省徭賦」,「務積於人」的政策,儘量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負擔,讓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得到溫飽。李世民從歷史的教訓中認識到,「徒益其奢侈」乃危亡之根。為此,他於貞觀之初便採取了一系列厲行節約,限制奢侈的措施。譬如停止諸方進貢珍貴異品,限制營造宮室,破除厚葬舊俗,如有違反,依法問罪。在他的影響下,許多重臣都崇尚儉約的生活和簡肅的作風。
  • 招集齊王李元吉及謀士中舍人王珪太子洗馬魏徵等人商量對策
    皇上不考慮廢立之事的消息,很快就傳到李建成耳裡,儘管不用擔心太子之位不保,但秦王的存在,總是一個威脅,他招集齊王李元吉及謀士中舍人王珪太子洗馬魏徵等人商量對策。魏徵道:「殿下東宮之位雖暫時無憂,但秦王戰功顯赫,聲望確實蓋過太子殿下,朝野擁戴秦王者為數不少,殿下絕不能掉以輕心。」言之有理,以你之見,該如何處之?」李建成問道。「釜底抽薪。」魏徵建議道。何為釜底抽薪?」
  • 在李世民的凌煙閣24功臣中,為何秦瓊排在最後,第一又是誰?
    秦瓊先在瓦崗內部比一下,魏徵,大唐第一諫臣,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李世民說魏徵就是他的鏡子,魏徵死後他悲痛欲絕罷朝五天,在太宗皇帝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秦瓊沒法比。
  • 歷史課裡的唐太宗、長孫皇后與魏徵
    然而,讀者的眼光卻很可能被文中的另一人物所吸引,那就是隋煬帝,「狂放的情思,不可控勒」、「高情遠意,肆展無已」,難免不引人遐思,為這位昏亂的暴君,添上了幾許華麗的色彩。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講述內容,必須挑選,談到唐太宗,少不了魏徵。魏徵直言進諫,太宗虛懷納諫,已是史上佳話,學生或許多已熟知,我們不妨再加上一位皇后長孫氏,談談三人之間的往來,及其呈現的意義。
  • 連載丨《中國故事:中華文明五千年》第十章:取士興國•以人為鏡
    以人為鏡  導讀:「以人為鏡」這句古話背後曾有著怎樣一波三折的故事?從「叛臣」到千古名臣,魏徵的人生轉變是怎樣發生的?魏徵放下書本, 走出道觀, 渴望建功立業。他先後輔佐過李密、竇建德等義軍領袖,後來又投奔李唐王朝,成為太子李建成器重的屬下。  在秦王府中發生的富於戲劇化的這一幕,使魏徵深深折服於李世民的寬廣胸懷和人格魅力, 他認定, 這就是他要輔佐的第六位主公, 也將是他一生追隨的君主。  公元 626 年,李世民登基,次年改年號為貞觀。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隋煬帝大業年間,高士廉任治禮郎,受朋友牽連,被貶官去嶺南,後來去了交趾(今越南),給交趾太守丘和當掌管司法的幕僚,唐高祖武德五年,唐高祖遣使去嶺南,高士廉說服丘和降唐。高士廉是長孫皇后的舅舅,受到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玄武門之變前夕,高士廉、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密謀,高士廉率獄卒釋放囚犯,發放盔甲兵器,到芳林門助戰,玄武門之變後,秦王當上皇太子,高士廉當上太子右庶子,進封侍中,封義興郡公。
  • 李世民修改了史書
    李建成手底下的那班子人也能說明這個問題,歷史課本上大名鼎鼎的魏徵大家都知道,他一開始就是李建成的謀士。更是在建國後,李建成立為太子,李世民立為秦王,眼看李世民軍功漸盛,魏徵直接勸李建成,你要是不想殺他,就趕緊把他調走吧,一山不容二虎,留著必有後患。就連李世民成功登基了,問魏徵為什麼,魏徵還說,要是太子能早點聽我的,怎麼可能還要今日這樣的禍事。
  • 李元吉死後她被李世民強佔入宮,生下兒子,卻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但是,命運似乎故意和這位前朝公主開玩笑似的,正當楊氏一心一意的抓住自己這「最後的救命稻草」安心過日子的時候,情況又發生了巨大變化。李淵的3個兒子起了內訌,公元626年,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在謀士房玄齡等人的唆使下,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李世民射殺了自己的兩位同胞親兄弟。
  • 一代名相與皇室公主的千年故事
    提起這句話,相信每個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臣子魏徵。這句話是公元643年唐太宗弔唁魏徵時所說,他慨嘆魏徵之死讓自己失去了一面鏡,並泣而久之。縱觀歷史上的君王與臣子,能有如此偉大君臣關係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