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著力培育鄉土人才,讓他們成為鄉土人才的「領頭雁」,新型職業農民的「帶頭人」。到目前為止,全區湧現出35名省鄉土人才「三帶」名人、能手、新秀,創成1個泰州市鄉土人才傳承示範基地、15家泰州市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如今,這些鄉土人才在各自的崗位上「破土」而出、「秀」出風採,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注入不竭的「澎湃動力」。
「洗腳」即上岸 一隻河豚「鼓」了群眾腰包
隨著長江漁業資源的日漸衰退,「長江三鮮」漸成記憶中的味道。2009年,當地村民陳偉決定,以「種養結合、養銷結合」的產業化發展思路,「洗腳上岸」創辦豐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動接過了「反哺」長江的重擔。9年來,自掏腰包40多萬元購買魚苗放流長江,並把河豚養殖做成了產業,做成了帶動群眾致富的光輝事業。
為確保河豚口感新鮮,他嚴把預防關、水質關和飼料關,池水使用循環流動並且去富營養化的長江水,投餵科學配置的河豚專用飼料,使用野生捕獲的活小魚活小蝦作為活性餌料進行投喂。雖然養殖成本比一般養殖高出近25%,但因精準把控,使得養殖河豚的肉質、口味與野生河豚相近。
陳偉以高質量河豚得到了顧客的信賴。日本海洋株式會社慕名而來,2009年6月,雙方共同出資100萬美元,成立泰州豐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將河豚養殖面積擴大到1500畝,打造成為長江沿線最大的長江河豚養殖基地。
「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絕不會餓著大家」,為了帶動更多的村民共同富裕,陳偉主動請求由社區牽頭組建江鮮養殖合作社,通過統一供苗、統一捕撈、統一銷售、統一分紅的經營模式,吸引了110餘位漁民入社,累計帶動就業90餘人。今年銷量可達1000噸以上,帶動社員人均年增收近3萬元。同時,他幫助漁民改造了46條漁船,在漁船停靠點開發了長江打漁休閒旅遊項目,又給漁民增加了一份收入。
做強產業鏈 一把刻刀「雕」出新天地
泰州木雕起始於隋唐,繁盛於明清,以選才考究、技法多樣、工藝嚴苛、品類豐富著於世。
江蘇世澤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帥春燕出生於木雕世家。少習書畫,秉承家學。經過多年的辛勤打拼,1997年,他創立泰州市世澤木雕中心,集生產、批發、銷售於一體。2000年,他通過網際網路,訂單數倍增長,著名的梅蘭芳紀念館雕飾、望海樓木雕匾等均出自「世澤」之手。從2006年起他在北京、江蘇、廣東、福建、山東等地開辦了8家世澤彩繪木雕藝術品連鎖專賣店,產品擴展到了古典家具、裝飾雕塑、彩繪木雕、宗教用品等十二系列,暢銷國內外。
近年來,帥春燕依託木雕產業優勢和當地旅遊資源,在泰州市白馬鎮打造以雕藝產業為特色的「雕藝小鎮」,依託「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帶動當地百姓拿起刻刀,潛心鑽研木雕技術,走出一條致富路。今年以來,白馬鎮300多名從業人員將雕藝產業越做越大,一些新、奇、特、優產品備受市場青睞。全鎮各類雕藝產品年銷售超過7000萬元。
引領新模式 一盆有機蔬菜「種」出大市場
懷著讓老百姓吃上新鮮、安全、綠色蔬菜的願景,高港區光普農場總經理曹光甫,依靠小小盆栽蔬菜,「種」出了大市場,讓千家萬戶幸福共享有機綠色蔬菜。
2013年,他在高港區大泗鎮流轉土地275畝,創辦光普家庭農場,開始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創業夢。在江蘇省農科院張培通研究員的推薦和指點下,他用綠色安全的特色農產品,開始種植銷售有機盆栽蔬菜。在常州美食節上打通了農場銷售渠道,這一年農場銷售80多萬元。
通過近幾年的摸索,曹光甫最終確定農場主營項目為綠色盆栽蔬菜、食用菌採摘、綠色養生垂釣、承辦戶外拓展社會實踐科教活動,同時還開發銷售烏塌菜等當地特色農產品,並推出鄉村體驗活動,每年營業額可達400多萬元。他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蔬菜大棚增加到58個,盆栽蔬菜品種擴展到20多個品種,平均每天向大型酒店配送盆栽蔬菜500多盆,年銷售收入560萬元,並獲得「泰州市名牌產品」榮譽稱號。
曹光甫將推介試種成功的蔬菜新品種免費送給周邊的農戶,吸納包括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在內的40餘人來農場就業,參與蔬菜種養、包裝運輸等工作。僅此一項,今年幫助農戶增加收入10萬元以上。他積極依託開設的蔬菜種植體驗基地、養生垂釣學習基地、盆栽蔬菜學習基地、花卉苗木培植學習體驗基地等農業旅遊科普基地,加大開展盆栽技術指導力度。(卞曉江 王安峰 羅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