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中抱子扇」製作。
鄉土人才是開啟鄉村振興的「核心密鑰」。
睢寧縣始終高度重視鄉土人才工作,將鄉土人才工作納入全縣人才工作總體布局,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鍛造了一批立於德、精於藝、勇於創、志於帶的新時代鄉土人才隊伍,讓有鄉土氣息的「土專家」「田秀才」真正「活」起來、「香」起來、「強」起來。
著眼全局「尋」 讓鄉土人才「破土而出」
「在睢寧縣人才辦『深挖細探』的要求下,我們結合本鎮悠久的下邳歷史文化、甜油、苔幹、貢菜等特色產業,進行深入摸底排查,挨家挨戶尋找文化傳播者、技藝傳承人。」古邳鎮組織委員殷琳說。
「懷中抱子扇」被譽為睢寧的民間文化名片,源自古邳鎮,具有200多年的歷史,因扇柄上編有「下邳」二字,也稱為下邳「懷中抱子扇」,手工細膩,堪稱一絕,曾在1915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巴拿馬銀獎」。家住古邳鎮半山村的楊新明、劉翠玲夫婦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懷中抱子扇」傳承人。
為更好地把古邳鎮特有的「懷中抱子扇」產業傳承下去,古邳鎮政府成立「懷中抱子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協會,並邀請楊新明夫妻倆到古邳中學創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學培訓班,下邳「懷中抱子扇」成為古邳中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修課」。近年來,楊新明夫婦通過申報、研究、傳播等多種措施,建立了一整套這一非物質文化項目保護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隊伍也越來越大。
睢寧縣深入挖掘,尋根探脈,通過線上推薦、線下走訪相結合,尋找有種養技術、懂產業經營、會傳統手工藝「絕活」等鄉村人才納入「鄉土人才」信息庫,引導幫扶他們在家鄉發展產業,充實睢寧縣鄉土人才信息庫,注滿鄉土人才成長成才「蓄水池」。
目前鄉土人才信息庫收錄了蘇北大鼓、睢寧嗩吶、落子舞、高作面兔、魏集泥塑等60餘種具有睢寧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
多措並舉「育」讓鄉土人才「遍地開花」
「我們的小龍蝦深加工項目,採取『公司+人才+合作社+農戶』模式,項目中匯集了水產品養殖、加工等產業鏈人才,帶動當地的產業發展。」參加睢寧縣大學生暨返鄉人員創新創業大賽的鄉土能人、邱集鎮大社村黨支部書記孫嘉偉說。
近年來,睢寧縣建立系統、靈活、開放的各類平臺,圍繞產業經營、農村電商、職工技能、技藝傳承等,開展本土優秀實用人才培訓班,舉辦「睢寧創新創業大賽」「職工技能大賽」等賽事,助推鄉土人才創新創優、成長成才。
沙集鎮充分發揮「沙集模式」發源地優勢,建成省級創新創業示範基地,舉辦「十大木工」「小鎮大匠」等系列評比活動,切實用人才促轉型,取得較好成效。在以「沙集模式」為代表的農村電商帶動下,睢寧已形成淘寶鎮14個、淘寶村112個,2019年電商交易額突破330億元,獲評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睢寧縣鄉土人才大力發揮傳幫帶作用,魏集小學郭永老師作為睢寧縣百名優秀本土實用人才技藝類傳承類一員,通過開設藝術課,將泥塑這一傳統技藝傳承發揚;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王集小學朱永老師,把藝術種子播撒在鄉村孩子的心中,讓兒童畫浸潤孩子們的心靈。
築底企穩「強」讓鄉土人才「各顯其能」
「多虧了技術專家許營指導,我養了9張春蠶,收穫了400多公斤蠶繭,按照1公斤34元算,收入超萬元。」6月9日,在睢寧縣桃園鎮宋樓村蠶繭收購點,蠶農孫新豔掩飾不住蠶繭豐收的喜悅。
睢寧縣桃園鎮致力於打造「蠶桑」特色產業文化小鎮,建設蠶桑產業園,通過「農業公司+村級領辦合作社+人才+農戶」的模式,形成特色產業集聚區,帶動當地近800人就業。
這是睢寧縣充分發揮鄉土人才各有所長、處在基層、貼近群眾的天然優勢,推動鄉土人才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一個縮影。
高作鎮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活富裕」,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高作面兔」發揚光大,推介四月八「面兔節」,評選年度「面兔王」,在網上銷售「憤怒的小鳥」「小豬佩奇」等新型面兔,帶動當地近千人就業。
今年,睢寧縣還聯合湖南農業大學籌建農業產業研究院、申報省鄉土人才傳承示範基地8個、鄉土人才大師示範工作室4個。
在6月11日的全省鄉土人才「三帶兩助」推進會暨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睢寧縣作為典型進行了經驗交流。
睢寧縣人才辦負責人說,下一步,睢寧縣將繼續用活鄉土人才資源,鍛造鄉土人才,賦能鄉村振興,讓廣大鄉土人才的能量在睢寧大地充分釋放、活力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中競相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