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最美的鄉村》繼續熱播。
電視劇一開頭,就是新來的青山鎮黨委副書記唐天石接待農村婦女趙鳳儀的上訪,她上訪是因為自己家沒有評上貧困戶。
扶貧幹部唐天石從這次接訪開始,選了那家溝和上河峪兩個深度貧困村,逐戶的進行走訪、調查摸底,以找出這些貧困村的脫貧之路。
從移民上訪到幹部入村走訪,也展現了一段時期水庫搬遷移民的工作導向的轉變。
因為在三、四十年前,寬城很多的幹部群眾一直在忙著上訪和接訪之中。
從移民上訪到幹部下村駐村,彰顯的是「以民為本」的執政之心。
為唐天石這樣的幹部點讚。
1.
「水庫移民是非自願移民,是世界性難題,移民工程是一項繁雜的系統工程」。
這句話是全淅林報告文學《移民大柴湖》 開篇的話。
《移民大柴湖》描寫的是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的38萬移民辛苦艱難的歷程,很悲壯!
報告文學的作者和我一樣,也是移民的後代。
1989年,水利部在湖北宜昌召開會議。
從會議的材料上看,到1989年,全國水庫包括葛洲壩、三峽大壩等大型水利設施,移民總數已經達到了1000多萬。
水利部副部長李伯寧在講話中說:
移民工作上存在著大量遺留問題,安置好的、安置平常的和沒有安置好的三三制,沒有安置好的,生活還相當困難,有些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有的不斷上訪鬧事,至今還是一個不安定因素。
2、
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是經濟活動,修水庫也是一樣,有人受益,有人犧牲。
潘家口水庫也是一樣,以下是水庫概況:
設計單位:水電部第13局工程勘察設計院。
施工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00619部隊。
施工時間:1975.10----1985.6
最大壩高107.5米,壩頂長1039米。
最大水面面積:72平方公裡,控制流域3.37萬平方公裡。
總庫容29.3億立米。
水庫的修建為天津、唐山提供優質可靠的水源,改善了天津市的環境,減輕了地面沉降,結束了天津人民長期飲用苦澀水的歷史。
按當年物價標準當年計算:
一、供水收益綜合計算每年可收益6億元,按工程分攤潘家口一期工程供水收益為2億元;
二、按原定供水水費標準計算,潘家口供水收入則平均每年收入約4000萬元;
三、發電收益:實際年平均發電量3.56億度,按峰荷每度電13分,非峰度4分,每年節約燃料費一項即為0.24億元。
也就是說,天津人民吃水也要花錢的,而且,水庫還有發電收益。
水庫淹沒區涉及唐山和承德兩個地市四個縣,其中涉及寬城縣4個公社、20個大隊、153個小隊,3681戶、19049人,淹沒耕地22198.5畝,佔全縣總耕地的10%,淹沒房屋10756間,果樹82.94萬棵。
現在看來,工程有收益,就該對犧牲的地區有補償,可惜,在修建水庫和建成後的很多年,沒有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從而引起了水庫移民連續不斷的上訪。
3、
1990年7月定稿的《寬城滿族自治縣移民志》記載,從1978年開始,到1989年,每年都有各種上訪,負責移民的幹部遭受過各種圍攻甚至是毆打。
移民委屈、幹部委屈。
在這個《寬城滿族自治縣移民志》的開篇概述的最後寫到:
移民是可愛的,可敬的。
移民幹部是可愛的、可敬的。
問題不在直接衝突的雙方,而在於當時國家的移民指導思想和政策。
1976年11月26日,縣委縣革委在燕子峪公社召開潘家口水庫移民遷建會議。
從現有的資料看,這應該是縣裡領導第一次召開的和移民見面的會。
會上,白臺子村黨支部書記做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為水庫讓路,為革命搬家,做過細的思想工作,能夠搬出去」的發言。
接收安置試點黨支部成員、革委會副主任付長生介紹了識大體、顧大局、發揚龍江風格,安置好移民經驗,
縣領導講話,提出了遷建原則,即能後靠的後靠,能近遷的不遠遷,儘量在本社安排,本社安排不了的,由縣裡在外社安排,縣內安置不了的,安排外縣遠遷。
1977年2月2日材料記載:我縣是個小縣,人口不到20萬人,每人平均土地持有量一畝左右,又是一個新建縣,經濟基礎很差,修建水庫對我縣來說是受災不能受益,這麼大的移民任務是交給地區安置還是儘量本縣安置,在縣裡來講分歧很大。
可見,即便是在那個年代,縣領導裡還是有清醒的,畢竟他們每天和這些老百姓打交道。
1977年11月23日,承德地區移民遷建辦公室文字明確,寬城縣移民遷建工作以階級鬥爭為綱,狠批四人幫,依靠集體,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補助為輔。搞好遷建工作,最大限度的後靠和本縣安置,少量的遷往附近的平泉縣,批駁了移民方向不明、路線不正的一願南遷不願北遷,二願外縣平川插隊,不願本縣山溝落戶,三願後靠吃救濟,不願搬家出村的糊塗觀點。進而發揚龍江風格,講路線,顧大局,做到遷建生產兩不誤。從而在移民去向上形成「一盤棋大家走,龍江風格全縣流」的熱潮。
然而,移民工作涉及幾萬百姓生活,不是一個龍江精神就能解決。
4、
在1990年出版的《寬城縣誌》裡,截止到出版止,共計有五條和移民有關的記錄,其中有兩條是移民上訪,另外兩條也是和上訪有關。
一、1975年10月15日,寬城縣成立遷建辦公室。
二、1979年9月x日,中央水電部副部長張秀農到寬城解決藍旗地移民上訪。
三、1982年9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在潘家口水庫接見寬城縣長張九清。
四、1983年2月14日,國務院副總理萬裡在潘家口水庫接見縣長張九清。
五、1983年7月25日—28日,接收水庫移民的龍鬚門、板城等6個公社20個大隊1130名群眾上訪,要求增加補償。
正史敘事比較簡單,為領導諱、為大局諱等等。
事實上,從1978年搬遷開始,到史料記載的1989年止,移民上訪就沒有停止過,即使是上訪最少的1985年,30人以上的集體訪,還有300人次。
從歷史的角度看,潘家口水庫移民政策決定的時候,正是1975、1976兩年,大家都知道,四人幫及其爪牙橫行時期。
1975年11月22日的《關於做好潘家口水庫移民遷建工作的通知》所體現的精神:
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和外地經驗,有利於學大寨... ...。
在1976年燕子峪公社召開的水庫移民遷建會議上,主導思想就變成了識大體、顧大局、發揚龍江風格。
而到了1977年11月23日,地區移民遷建辦公室明確:
寬城移民遷建工作以階級鬥爭為綱,狠批四人幫,依靠集體,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補助為輔。
縣裡也沒有決策權。
5、
四人幫下臺,極左路線結束,國家的移民政策也實事求是的發生了變化。
1985年12月10日,萬裡委員長在加快衡廣複線建設工作會議上說:
「水庫受益地區應當給淹沒區以好處,或從水中或是從用電中收取些費用,將這些資金給受淹沒地區發展生產,要使淹沒地區群眾收入穩定,不低於原收入水平為好。」
1989年5月31日,時任水利部副部長的鈕茂生在宜昌會議上講:
移民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且很敏感。在一些地區已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之一,所以,移民遺留問題的解決,理所當然的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然而,這已經是1979年張秀農副部長來寬城解決藍旗地移民上訪的十年以後了。
高層決策考慮問題不周全,尤其是四人幫時期,高層可能都顧不上基層這些問題,於是,這一系列問題都推給了基層。
移民和地縣兩級幹部本來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卻險些走向了對立面。
所以,移民委屈,移民幹部憋屈!
6、
1978年底動員搬家,藍旗地移民堅持不在本縣,要去外省建隊。他們選出代表去遼寧大窪縣興利農場聯繫。興利農場同意藍旗地365戶1700人來農場落戶,並給開了準遷證。
現在看來,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走的願意去,接收的又歡迎,從一個產大米的地方到了另一個產大米的地方,多好呀。
將近十分之一的移民問題得以圓滿的解決了。
按當時的材料看,縣裡是同意這些人遷往大窪的。
可惜,縣裡負責搬遷的幹部去省裡請示時,省委不同意外遷,怕有後遺症。
過去藍旗地的稻田比較多,年輕小夥子娶媳婦不愁,很多人家的閨女就是因為這裡有大米吃,就嫁過來。
計劃經濟時期,連城市戶口吃細糧都有比例,整個庫區多數搬遷的大隊都有水稻和小麥。而搬遷過去的地方尤其是縣內的幾個公社都達不到這樣的條件。
金窩銀窩搬到了泥窩木頭窩,生活水平直線下降,遠不如從前。
1979年9月24日,藍旗地移民以劉x連為主給趙×陽、彭真、錢正英等領導寫上訪信。
11月26日由劉x連等8人為代表帶領65名移民去水電部上訪,要求有三條:一,以大隊建隊,二保證搬遷後的地方有細糧,三是每人保證828元補償。
《寬城縣誌》裡這樣寫的:「1979年9月x日,中央水電部副部長張秀農到寬城解決藍旗地移民上訪」。
也就是說,當年9月份,國家領導人接到移民的上訪信後,副部長張秀農就趕了過來。
當時的水利部長是錢正英,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專家型領導。
1980年7月23日,藍旗地應遷未遷的劉x連等48戶、64人到縣裡上訪(25號增加到81人),縣遷建辦公室給安排了食宿。
上方移民提出三個問題:
一是移民點問題,潘家口水庫是給國家修的,移民理應由國家安排,寬城是個窮縣,沒能力安排滿意的地方。
二是,沒搬家是因為沒相中移民點兒,縣委違反了先搬家後蓄水的原則,用下閘蓄水的方式淹移民,趕移民走。
三是對上訪群眾打擊報復,在口糧供應、化肥補助等存在不公平。
從7月25到9月22日,上訪移民從寬城到行署,和地縣兩級領導對話,還出現的打罵領導幹部的行為。
據《寬城滿族自治縣移民志》記載:
這次上訪共計56天,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失,看病人數288人次,在行署衛生所吃藥182.14元,在附屬醫院看病吃藥67.84元,給個人路費8.1元。宿費3716.30元,夥食費1850.80元,共花現金5825.18元,糧票3558.8近。
實事求是的說,給上訪人員看病、報銷路費、宿費、夥食費,哪有這樣好的政府呀?這也說明,當時地縣兩級政府對移民是非常尊重的,對移民工作也是非常重視的,也是非常願意把問題趕快解決掉的。
7、
1981年,多次上訪,多次對來水庫做工作的縣裡幹部圍攻,細情不講。
1982年1月,劉x連等人帶30人去北京上訪,回來後又到縣裡遷建辦上訪,直到臘月二十九才平息。
《寬城縣誌》記載:那一年的年9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在潘家口水庫接見寬城縣長張九清。
具體內容無考。
1981年10月21日,中共寬城縣委發出《關於土地包幹到戶,多種經營承包責任制試行辦法》,也就是老百姓說的包產到戶。
農村土地政策的變化,又成了接收地農民上訪的導火索。
《寬城縣誌》關於移民上訪的第二條記錄:
1983年7月25日—28日,接收潘家口水庫移民的龍鬚門、板城等6個公社的20個大隊的1130名群眾,到縣政府上訪,要求增加補償。
現在看來這個時間點非常重要,過去的時候土地是集體的,普通社員不是很關心集體的土地、果樹的多與少,現在分到個人手裡了,一看移民佔去了原本是他們的那部分,肯定要有想法。
這次上訪來勢之猛,人數之多,是歷史上所沒有的。
他們搶佔了縣委會議室,三次搶縣政府食堂,有一次搶走十五斤面的饅頭、一盆菜。
有組織、有串聯、有計劃,有約法。
有的揚言把移民攆走,收回土地和青苗。
他們主要提出三個問題:
1、接收移民任務大,造成接收隊生產生活水平下降。
2、對土地、山場、果樹補償低。
3、接收隊和移民隊同等待遇。
地區領導和縣領導做了艱苦細緻的工作,到29號,這次上訪結束。
這一年的2月14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裡同志在潘家口水庫接見了縣長張九清,具體內容無考。
但據知情人講,萬裡同志對潘家口水庫的移民工作進行了批評。
庫區移民上訪一直持續到九十年代,國家陸續出臺了扶持改善移民生活的政策,又進行了二次搬遷,部分後靠移民和返遷移民去了唐山,生產生活條件好於過去。
8、
電視劇《最美的鄉村》演到了唐天石組織村民發展產業,實施產業扶貧,這是務實的工作思路。
其實,在庫區移民安置問題上,人們的思路也早就有了改變。
國務院國發(80)264號《批轉水利部關於三十年來水利工作基本經驗和今後意見的報告》說:改善水庫移民安置辦法,今後移民安置首先做好規劃找好安置地點,解決好生產、生活問題,使移民安置後不低於原來的生活水平。
1984年9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在講話中提出:鑑於過去多年的移民經驗,提一個設想,就是把安置性移民改為開發性的移民。
從此,寬城開始了開發性安置移民的工作,修建鐵礦,發展網箱養魚。
我當年高考的時候,幸虧沒有落榜,如果落榜的話,應該是去了北大嶺鐵礦做了礦工。
礦工老羊,老羊該去鏟石了。
這幾年有朋友去水庫釣魚、遊玩,看著水庫的秀美風光,問:老羊是不是非常感謝這個水庫呀,使你們生活在這樣好的環境中。
老羊苦笑,三四十年的艱辛有誰理解?
更何況我們家的男孩子都考上了大學,戶口遷出來後,所有的移民補助政策都沒有享受到,我的父母比別人家的老人受的累更多,向誰去說理呢?
本文參考資料:
《寬城縣誌》
《寬城滿族自治縣移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