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阿醫生共著新冠病毒學術論文

2020-12-18 紹興市政府網

紹阿醫生共著新冠病毒學術論文

發布日期:2020-12-17 10:15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近日,在全球最大、覆蓋學科最多的綜合性學術網站Web of Science公布的最新一期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名單中,由紹興援疆醫生唐偉良及阿瓦提縣人民醫院醫生蔣崇賦、李青松合作發表的學術論文《新型冠狀病毒危重與死亡病例的危險因素:一項系統的文獻回顧和薈萃分析》,因其高引用量入選為「高影響和高被引論文」。

  ESI是基於SCI(科學引文索引)和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所收錄全球11000多種學術期刊的1800多萬條文獻記錄而建立的計量分析資料庫。「ESI高被引論文」是指同一年同一專業領域內,被引用次數位於全球論文排名前1%的論文,入選「高被引論文」的文章會同時被入選為當年的「高影響論文」。

  今年3月中旬,紹興的新冠肺炎疫情正處於緊張階段,身為紹興第十批援疆醫生的唐偉良想到,雖疫情還未蔓延到新疆,但如果新疆地區也出現疫情,如何有效判斷患者情況,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醫療資源?為此,唐偉良萌生了創作論文的念頭,並找到阿瓦提縣人民醫院院長蔣崇賦和內一科主任李青松,共同開展學術研究。

  短短一個月時間,唐偉良與紹興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彭放教授團隊、阿瓦提縣人民醫院團隊通力合作,查閱了553篇新冠病例報導文獻,經過統計篩選,最終納入3027例新冠肺炎危重症和死亡病例。「當時可參考的資料非常有限,只能對收集到的病例與結果進行系統評價和研究分析。」唐偉良說,這一過程中,阿瓦提縣人民醫院團隊提供了不少思路,如蔣崇賦提議將心肌損傷指標納入分析範圍,最終通過研究得以證實。

  「論文主要通過對新冠肺炎危重症及死亡病例高危因素的客觀分析,講述如何有效識別高危患者並施以更合理的診療方案。」唐偉良告訴記者,論文的主要發現包括:年齡大於65歲、男性、吸菸,以及伴隨基礎疾病,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情況下,需警惕患者面臨更高的危重症甚至死亡風險;在疾病進展過程中,出現難以控制的發熱、呼吸困難等臨床症狀的患者,常會伴隨更高的危重甚至致死傾向;白細胞、超敏肌鈣蛋白等指標的變化和病情進展密切相關,指標升高常常預示著患者面臨更高的危重症甚至死亡風險等。

  4月25日,論文一發表就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廣泛關注。截至12月15日,該論文已被引用達340次,其中被SCI核心期刊引用129次。對此,蔣崇賦和李青松顯得更為興奮。「這是我們阿瓦提人首次參與國際醫學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收穫很多、提高很大、影響也很深遠!」

  「學術幫扶、科研幫扶是紹興醫療援疆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紹阿醫療團隊合作的項目,已有兩項課題獲省、市級立項,並發表了一篇SCI學術論文。」市援疆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


信息來源:紹興日報

相關焦點

  • 疫情兩個多月 全球190篇論文解碼新冠病毒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從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3月4日,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文獻目錄以及全球權威醫學期刊的各類新冠病毒的研究文章共計190篇,身在全球抗疫一線的中國醫學研究者是發稿的主要力量,其中115篇出自中國研究團隊,佔61%。面對醫學界在學術領域的積極發文,國內質疑聲不斷: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是否該著急搶發論文?究竟是科研重要,還是疫情防控重要?
  • 我幫大家解讀了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於是這兩天我扒完了關於新冠病毒的所有學術文章!扒完後發現,事情跟大家想的還是有很大出入的。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吃一吃學術瓜,分析一下新冠病毒究竟出了多少論文、該不該在這時候發這麼多論文、中國科學家的表現如何。現在究竟發了多少篇論文?新冠病毒的文章數量在持續增長。
  • 「超音蝠導致新冠」?玩家寫惡搞論文 竟騙過學術雜誌成功發表
    在遙香市爆發的COVID-19(新冠肺炎)與食用超音蝠有關"的論文,就這樣堂而皇之的發表在了美國的學術雜誌。刊登該論文的是美國生物醫學科學研究向的學術雜誌,"一本正經"地說胡話來論證了新冠肺炎的爆發和食用超音蝠有關。標題中出現的"遙香市"是出現在《寶可夢黑白》中卡洛斯地區的城市。甚至文章的"作者"都是喬伊小姐和空木博士。
  • 學術打臉!5華人青年學者回懟哈佛醫學院「新冠論文」
    作者 | 馮麗妃今年6月,美國哈佛醫學院一篇發表在該校開放獲取資源庫DASH上的論文,通過分析武漢醫院停車場照片和百度搜索數據,斷定新冠疫情可能去年8月底就在武漢傳播,理由是各大醫院車流量大幅上升。論文上線後遭到多方譴責,被指所引用材料牽強之至,漏洞百出。
  • 學術頭條:美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
    針對近期在媒體和社交平臺上流傳的一些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謬論,她表示,所有已知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自動物,而不是經實驗室人工幹預或製造而來的。研究稱新冠病毒會在患者眼中殘留數日 眼睛或成病毒入口及傳播源研究稱新冠病毒會在患者眼中殘留。
  • 【學術前沿】突破!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學術前沿】突破!李蘭娟/李賽等解析新冠病毒完整分子結構 2020-09-15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鬼扯新冠起源,2020堪稱奇葩論文「當打之年」|新冠病毒|5G|隕石|...
    新冠病毒的出現讓今年變成了史無前例的一年,疫情對經濟、社會、科研等活動都受到了衝擊。在全世界科研工作者都致力於解決新冠難題之時,也有一大批莫名其妙的新冠研究和理論趁機渾水摸魚,某些謬論甚至還匯聚了一大批擁躉,簡直讓人大跌眼鏡,本文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妖魔鬼怪。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毒性並未減弱,睡前刷手機容易抑鬱,「天眼」9月...
    義大利醫學界:近期化驗樣本顯示,新冠病毒毒性正在減弱據路透社報導,義大利不同城市的醫生們近來有一個共同的發現:新冠病毒的毒性正在減弱。義大利北部倫巴第大區米蘭聖拉斐爾醫院的主任醫生阿爾貝託·桑格裡洛表示,最近的病例顯示,新冠病毒正在「失去能量」,從臨床病例來看,「新冠病毒正從義大利消失」。「過去10天的化驗樣本顯示,病毒載量與一兩個月前相比,是極其微小的。」世衛組織警告稱新冠病毒毒性並未減弱世衛組織駁斥了義大利關於新冠病毒毒性正在減弱的說法。
  • 武漢14.7%的貓已感染新冠病毒?論文作者團隊澄清
    武漢14.7% 的貓已感染新冠病毒?謠言! 4月4日,論文的作者團隊已出面澄清,傳言的說法不準確。 論文作者金梅林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指出:在沒有界定範圍的情況下單獨摘出武漢「14.7% 的貓已感染新冠病毒」並不準確。
  • 預印本拒稿新冠論文:低質量研究如何成為謠言和陰謀論的「溫床」
    新冠疫情讓預印本發布從學術高塔中走了出來。疫情之下,從業內科學家到普通民眾,都渴望得到新冠病毒更多的信息,傳統的同行評議期刊論文發布已不能滿足時效性需求,研究者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更快捷發布的預印本平臺,其中不乏鍾南山這樣的著名專家。
  • 劍橋溯源新冠病毒論文作者:分析起源,蝙蝠來源病毒序列比人類患者...
    據央視新聞消息,4月8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論文由來自德國和英國的研究團隊共同撰寫。
  • 新冠病毒會在夏天消失嗎?研究了6篇論文後,我得到了真相……
    這種說法目前在學術界有比較大的分歧,信的人把這個奉為解救人類的新方向,不信的人則對他嗤之以鼻。Duck不必,大不了以後冬天多吃兩片兒維生素D就完事兒了嘛。誒,等等,模友們可別真去囤維生素D啊!某度隨手搜來的醫生建議新冠病毒會消失在夏天嗎?
  • 川大華西醫院《自然》新論文:226個胺基酸研發新冠疫苗
    澎湃新聞網消息,7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最新研究論文顯示,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僅截取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226個胺基酸,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出一種新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顯示,該疫苗除了能誘發免疫反應,還能為實驗動物提供保護,抵禦新冠病毒的攻擊。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或永遠不會消失,NASA公布星系碰撞照片,腸道微...
    此外,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夠感染人類和蝙蝠的腸類器官,並且還在人類糞便樣本中分離出了新冠病毒,這些發現表明除了呼吸道系統,新冠病毒或許還能感染人類腸道。作者表示人類腸感染發生的確切途徑還不清楚,但是這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病毒傳播途徑。
  • 《柳葉刀》預印本論文:新冠可能最早在印度次大陸傳播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11月17日,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科學文獻預印本存儲平臺SSRN上發布了一篇預印本論文。這篇論文題為「新冠病毒在人類宿主中的早期隱秘傳播及進化」,其研究團隊認為,新冠病毒最早可能在印度次大陸發生人際間傳播。
  • 值得警惕,醫學頂刊重磅論文,貓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沉默中間宿主
    重磅論文指向新冠病毒中間宿主2020年5月13日,世界頂級醫學期刊《NEJM》(影響因子高達70)刊發重磅論文《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Domestic Cats》,並且通過實驗,
  • 全球頂尖科學家共話新冠科研最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他表示,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不斷完善,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不斷加強,「三城一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核心創新要素和創新指標穩步提升。同時,北京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為「阻擊」疫情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全力開展疫苗攻關、藥物和診斷試劑攻關,強化大數據、人工智慧、新材料等技術應用,搭建完成「北京市新冠肺炎線上醫生諮詢平臺」。
  • 學術頭條:康復者血漿可清除新冠病毒,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結果發布...
    文章報導了SARS-CoV-2病毒的轉錄組及RNA修飾,為研究病毒的生命周期和致病機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同時也為疫苗的研製和開發提供了方向。一劑康復者血漿可迅速清除新冠病毒!港大團隊評估病毒穩定性《柳葉刀-微生物》最新發表一篇來自香港大學團隊的實驗結果,為新冠病毒在不同環境下的穩定性,以及消毒劑的作用增添了證據。這項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支持。結果顯示,新冠病毒在4℃時非常穩定,在14天裡濃度僅降低了0.7 log TCID50。但病毒對熱敏感,將溫度提高到70℃後,5分鐘就能將病毒滅活。
  • 血液與病毒:新冠病毒感染概率與血型有關嗎?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某種血型與其中一種病毒感染的風險具有較低相關性,那麼它也可以降低一個人對另一種感染的風險。血型和傳染病之間的關係也已經證實。例如,O型血可預防瘧疾,但卻更容易患有嚴重的瘧疾。新冠病毒的新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O型血人群的壓力,卻嚇壞了A型血人群。
  • 較真| 臺灣節目說新冠病毒源頭在美國?拜託專家,請認真讀論文
    較真要點: 1臺灣專家「新冠病毒來自美國」的說法參考的是大陸一篇研究論文。實際上,該論文目前只在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上公布,還未經同行審評,其結論不一定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