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康熙為何把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這3點!

2021-01-08 澤家聰明

單純從電視劇《康熙王朝》來分析,康熙貶魏東亭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監管臺海局面。

諸公一定知道康熙前往南京南巡到底是為了什麼事,安排臺海事宜,並且親自前往南京朱元璋墓行跪拜之禮,告祭的禮物卻是臺灣的成功收回,以示自己的功績遠在朱明王朝之上。

但康熙不是那種有點勝利就衝壞腦子的人,他深知臺灣才剛剛收回,臺澎的局面尚不穩定,而姚啟聖等人他又不信任。東南沿海的局面關係大清的安危,所以必需派一個有能力才幹並深得康熙信任的人前去。魏東亭自小一起與康熙長大,經歷過誅鰲拜,平三藩等,在南京為康熙籌銀子等數年忠誠於康熙,所以只有他能擔此任。

為了康熙安全加強保護讓百姓迴避,關鍵時刻弄丟紅衣大炮險些釀成大禍其實都是小事,因為臺澎知縣只是個縣令級別,就這麼把身為一品大員的魏東亭派去當知縣毫無理由,所以康熙只好借這個理由把他通過「貶」去做知縣就合理了,這都還只是面子上的事,關鍵還是讓他去鎮守剛剛收回的臺澎地區,以平東南沿海及臺灣邊疆之患。

二,保護魏東亭。

諸公一定覺得奇怪,要保護魏東亭的話把他帶在身邊不就完了嗎?幹嘛要貶到臺澎做知縣去?這要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了,這時候,三藩已平,臺灣已收回,就剩下個北邊葛爾丹了,此時的康熙完全可以靜心對付他了,所以也準備好了親徵?為什麼要親徵?皇圖偉業一飛沖天嘛。

但是朝廷內部的明珠,索額圖朋黨之爭也開始愈演愈烈,李光地不是夾在他們中間被折磨得死去活來嗎。李光地不是也經常在康熙身邊嗎。魏東亭弄丟紅衣大炮與朱三太子楊起隆有諾大的關係,朱三太子又與索額圖通過葛禮有莫大的關係,你當康熙心裡當真一點兒不清楚?肯定清楚。所以,為了早點讓魏東亭遠離這些事,遠離朋黨之爭,將他貶職,是為了保護他。

三,魏的冒險計劃惹惱了康熙。

魏東亭的主要過錯到底在哪裡呢?面兒上的都知道了,裡子裡還有一層。諸公一定記得當年魏東亭許下的三千萬兩銀子,當時還差四百萬兩,這可不是小數目,其實電視劇沒有表現出來,為湊足四百萬銀子,魏東亭玩了一手黑吃黑的遊戲,這事兒康熙參與沒參與不知道,但魏卻是計劃的執行者。

你當紅衣大炮白丟啊?以康熙為誘餌,以紅衣大炮為條件,通過葛禮把楊起隆引出來,然後魏東亭通吃,湊足了最後的四百萬銀子。這個梗不看個十遍八遍你真發現不了。這是個十分冒險的計劃,但十分有效。魏之前沒將這個計劃匯報給康熙的可能性極大,而後便受到貶斥。

基於這三方面原因,尤其是第三個原來你一定沒深想過。好好想想是不是?

謝謝你顏值這麼高還來看小編的文章,如果覺得本文有幫助的話,請勞煩為小編點讚及轉發,以示鼓勵,如果覺得意見不足,歡迎大家發表評論。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康熙為何非得將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
    康熙皇帝幼年時候的老師魏承謨的兒子,從小進宮作為皇帝的伴讀,可以說是康熙幼年的玩伴,所以康熙對其非常信任,康熙親政後魏東亭為康熙近身侍衛,可以說是皇帝的心腹。更是在剷除鰲拜的行動中立下汗馬功勞。康熙的侍讀和心腹手足,魏東亭與康熙可謂情誼深厚,魏東亭也一向對康熙忠心耿耿。
  • 康熙王朝:明珠和索額圖倒臺後,康熙為何要將李光地貶為臺澎知縣
    可等到他真的將那些他所記恨的人全部都送進「深淵」的時候,他卻並沒有在官場上更進一步,反而是遭到了康熙的貶謫,只得就此遠赴臺澎出任知縣。對於康熙來說,以如此方式對待李光地,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朝堂上的價值已經被「榨乾」,更為重要的是,李光地的徹底「黑化」,也讓康熙產生了一絲恐懼和擔憂,而這也最終決定了李光地的慘澹結局。
  • 《康熙王朝》:李光地扳倒明珠和索額圖,為何無功還被貶臺澎知縣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一個狠角色,叫李光地。這個人既仗義執言、書生氣十足,同時又狡黠、圓滑、狠毒,簡直就是個多面人。李光地幫助康熙扳倒明珠、索額圖、胤褆、胤礽後,卻被康熙認為是一個威脅,將其貶為臺澎知縣還不準回京。當然小說不是正史,真實的李光地要偉大得多,而且下場也不落魄,甚至可以說是完美人生。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要將李光地貶謫為臺彭知縣?
    (圖片來源於網絡)儘管李光地將曾經迫害自己的「敵人們」,一個個送進了「深淵」,可他也沒有在朝堂上進一步高升,反而被康熙皇帝貶謫到了臺灣,接替魏東亭做了澎湖知縣。在李光地之前,還有一位朝廷大員被康熙皇帝派到了臺澎做知縣,他便是康熙皇帝的伴讀魏東亭。
  • 《雍正王朝》中,九子奪嫡有多兇險,康熙寵臣魏東亭也難逃大難
    導語:魏東亭乃康熙打小的伴讀,事實上其原型便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可以說頗受康熙重用。而在《雍正王朝》中,魏東亭就顯得有些晚節不保了,這裡邊我們以劇中討論,與真實歷史是存在著不小出入的。魏東亭作為康熙的寵臣,自然接待康熙南巡的事務就落到了他的頭上,這既是魏東亭的榮耀,卻也成了催命符,因為接待康熙可非小事,隨隨便便的排場便使得魏東亭虧空了三十來萬兩。在四阿哥追討「債務」後,魏東亭也無力回天,而湊不齊數額就代表了家破,因此希冀於自縊來挽回康熙的舊情而放過自己一家老小。
  • 《康熙王朝》虛構的7個歷史人物,魏東亭伍次友寶日龍梅都是假的
    電視劇《康熙王朝》一度熱播,許多劇中的人物,如孝莊,魏東亭,容妃,寶日龍梅,蘇麻喇姑等都深入人心,但其實這些主要人物中,至少有一半其實都是作者二月河先生虛構的藝術形象,在歷史上或查無此人,或與本人完全不是一回事。1、蘇麻喇姑歷史上有這個人,但和《康熙王朝》中的蘇麻喇姑,完完全全不是一個人。
  • 康熙王朝:鰲拜被擒,康熙卻拿有功之臣開刀,連心腹都嚇傻了!
    《康熙王朝》有一段情節,讓人看了後背嗖嗖直冒涼氣。康熙剿滅鰲拜和班布爾善叛亂後,回到大殿論功行賞。鰲拜大喊:「康熙,你快點殺了我,老夫寧死也不受辱。」沒想到,康熙不殺他!一說原因,眾人魂差點嚇飛。
  • 康熙王朝7:康熙科舉中探花,鰲拜在朝堂上喊冤,倒打一耙
    庭試轉眼就要開始,題目分為兩個,先王之法和時政之要,魏東亭打聽到題目後迅速跑來告訴皇上,皇上拿到題目開始答題,但在答題的時候,另一邊的伍次友已經交卷了,這給皇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皇上下筆如有神,取了化名龍兒後便讓魏東亭交了卷子,伍次友在客棧碰見剛回來的納蘭明珠,兩人聊起了考試,伍次友寫了題為論鰲拜圈地亂國的文章
  • 《雍正王朝》中胤禛追庫銀失敗,康熙評價「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詡」,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認為?
    而在追比國庫欠款的問題上,田文鏡當街頂撞皇子;為了一兩欠銀羞辱老狀元;甚至逼死魏東亭,等等。讓胤禟以及桑配,鄧元方,圖倫紳等人當做把柄,進行瘋狂攻擊,致使追比國庫欠款之事流產,還要讓康熙親自來收拾這個爛攤子。這單單是因為田文鏡處事操切導致的嗎?不然,康熙其實對國庫為什麼有如此虧空心知肚明。但是這裡面有太多無法自辯的成分在裡面。
  • 《雍正王朝》中,康熙囚禁十三爺,並不是為了保護他
    《雍正王朝》是一部大型古裝連續劇,講述了康熙晚年諸皇子,為爭奪皇位而展開激烈鬥爭的故事。《雍正王朝》於1999年在中央電視臺首播,一開播就獲得了廣泛的關注,最高收視率甚至達到了16.7%,在當時用萬人空巷形容這部電視劇的影響力,都不算誇張。
  • 《雍正王朝》魏東亭選擇上吊自盡,究竟誰才是逼死他的幕後元兇?
    電視劇《雍正王朝》開播21年經久不衰、好評如潮,是一部公認難得的清宮劇佳作。看似簡單的劇情卻蘊含著複雜、激烈的政治鬥爭。追比戶部欠款一案中,康熙「發小」魏東亭之死就將這種「鬥爭」體現得淋漓盡致。表面上來看,魏東亭之選擇上吊自儘是因為無力償還所欠戶部的35萬兩銀子。但事實上,魏東亭之死卻是多方「博弈」的必然結果。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歷史上的鄭經文武雙全,為何在《康熙王朝》中變得一無是處?
    《康熙王朝》作為一部根據著名小說家二月河先生作品《康熙大帝》所改編的,歌頌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作為「千古一帝」的帝王風採的影視作品,必然會醜化他的「對手」,達到映襯康熙皇帝豐功偉績的目的,而鄭經便是這其中的犧牲品。在鄭經的反襯下,康熙的形象更加高大偉岸,這樣就能達到編劇想突出主角康熙的效果。
  • 他們為康熙剷除鰲拜,最終落得什麼下場?
    說道那群布庫少年,在歷史中早已查無所蹤,這次我們以二月河先生的《康熙大帝》以及電視劇《康熙王朝》為藍本,小女子和大家嘮叨嘮叨。第一主人公魏東亭在小說中魏東亭的母親是康熙的保姆,也就是奶媽,這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說他影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這也無可置疑,因為曹寅的母親正是康熙的奶媽,而曹寅從小伴讀康熙,所以魏東亭的原型就是曹寅。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噓不止的要數周培公的遭遇,這位給他一根棒就能撬動地球的漢人率領三千家奴狂揙了吳三桂後,又拿下了擁兵自重的王輔臣
  •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把榮妃打入冷宮?
    容妃可不是打入冷宮那麼簡單,她作為康熙最寵愛的妃子被發配到宗人府為奴。也就是即便是親人,如果妨礙了國家利益和帝王的權威一樣會遭受到重大打擊。雖然容妃死後陪同的太監全部殉葬,但是康熙再多的懺悔也不會讓康熙動搖當時的絕定。這個顯然和藍齊兒無關,只有江山社稷才是大帝所關心的。康熙如此,準噶爾汗國的葛爾丹同樣如此。
  • 雍正王朝:當面諷刺康熙,太子師傅王掞為何如此牛?這才叫忠臣
    也就是說,皇九子胤禟的這句話是用來試探胤禵,或者逼著胤禵支持胤禩的!只是,胤禟的這點小心思,康熙皇帝還能聽不明白?於是,康熙皇帝偏就不順著胤禟的話說,再次對其追問。這樣做,有著三個極為關鍵的作用:1、以贊同別人的言論為開頭,可以儘可能的減少被反駁的可能!2、將言論的主要責任轉移,即使自己說錯了,也只是順著別人的意思說而已;但如果說對了,可就是自己的功勞了!
  • 《雍正王朝》中康熙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時為什麼帽子突然掉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12期)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就是康熙第六次南巡,太子胤礽跪拜時掉了帽子,這到底是何意呢?不得不說,《雍正王朝》拍的真好,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揣摩,有人回答說這本身就是一個穿幫,理由是後面的那個群演笑場了。
  • 《康熙王朝》:收台歷史真相!「千古一帝」竟想把寶島送給荷蘭!
    電視劇《康熙王朝》,再現了這一收臺壯舉,這也成為康熙皇帝在位期間的一大功績,很多人就此將康熙皇帝捧為千古一帝。《康熙王朝》劇照但是,真正的歷史,和我們看到的《康熙王朝》差出太多, 而很多人吹捧的康熙皇帝,在收臺前後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也讓人跌破眼鏡。
  • 康熙王朝:康熙看到張廷玉的兩句詩,為何就下令不再修長城?
    秦始皇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北方匈奴;明朝修長城,是為了防蒙古,但修長城的傳統到了清朝就戛然而止,康熙還曾得意地說:「本朝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為之屏藩耳。」《康熙王朝》中,康熙同樣下令不修長城,此舉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