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康熙為何要將李光地貶謫為臺彭知縣?

2020-12-16 王府史話

如果要選出整部《康熙王朝》中,為人性格與處事風格前後反差最為明顯的角色人物,李光地毫無疑問的將會「拔得頭籌」。

初登場時的李光地,雖無官無職,但因其才德卓著已然名滿整個福建,特別是他敢於為民請命,帶領數百名困苦女孩攔下容妃的官轎,以向康熙進獻「萬言書」,而就此名噪一時,不僅讓康熙皇帝對其另眼相看,就連「傲嬌」的皇室公主藍齊兒都對其心生愛慕。

隨後,在整個收復臺灣期間,身為福建巡撫的李光地,積極配合籌措軍需糧草,支援戰事,並且在總督姚啟聖和水師提督施琅之間很好的充當了「潤滑劑」的作用,極大的緩和了兩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正是三人的配合、協調有度,才確保了臺海之戰勝利的取得,進而成功收復臺灣。而李光地也就此調任北京,躋身閣臣之列。

然而,此前平步青雲、順風順水的李光地,在明珠和索額圖這兩位政治「老手」面前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李光地的被「折磨」到體無完膚的同時,也就此 「黑化」,從而開始了他的「報復」進程。

(圖片來源於網絡)

儘管李光地將曾經迫害自己的「敵人們」,一個個送進了「深淵」,可他也沒有在朝堂上進一步高升,反而被康熙皇帝貶謫到了臺灣,接替魏東亭做了澎湖知縣。

對於康熙而言,儘管他非常欣賞李光地的才華,但是「黑化」後的李光地,令康熙感到的除了擔憂,更多的還是一種恐懼與陌生。於是,在李光地的所有「價值」被康熙充分發揮與利用之後,其最終慘澹的結局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李光地的「黑化」,除了明珠與索額圖,康熙本人也是要承擔很大責任的。

在此之前,李光地在福建巡撫任上的時候,儘管他也要面對姚啟聖與施琅之間的爭鬥,但是這二人皆是同李光地一樣忠君體國,並且堅持的是「公大於私」的原則,始終將收復臺灣作為第一要務。

所以這二人之間有的只是觀點的不同以及在思考問題方式上的差別,並不存在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李光地在福建官場之上所面臨的政治利益關係是非常簡單而又清晰的。

然而,伴隨著李光地調任北京,位居閣臣之列,他所要面對的則完全是另一番光景,除了錯綜複雜的政治利益關係,更是有著明珠和索額圖,這兩個政治鬥爭的「老手」擺在李光地的面前。就這樣,李光地先是被索額圖以自己在「丁憂期間」逛青樓作為要挾,隨後又要經歷明珠的反覆拉攏以及排擠打壓,已然是瀕臨崩潰。

而相比於他們,此時的李光地無疑是太簡單、太單純,同時也是太過於愚笨了,這就讓李光地幾乎所有的政治抱負以及政治理想徹底無法實現。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於明珠和索額圖而言,李光地的存在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

一方面,這二人都會對李光地進行積極的拉攏,將其爭取到自己的陣營之中,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力。然而,一旦當發現李光地不能為自己所用,或者說其不能選擇跟隨自己的時候,那麼這二人也都會毫不留情的將李光地置於死地,因為不管是明珠,還是索額圖,都不會願意讓李光地加入到對方的陣營,哪怕這僅有微乎其微的可能性,也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另一方面,正如此前姚啟聖剛剛入朝時的情況一樣,已然形成政治勢力集團的明珠和索額圖,不會允許再重新崛起一個股新的政治勢力,於是當他們感到李光地有可能打破現有的政治局勢平衡的時候,便會非常「默契」的就此形成短暫的「政治聯盟」,將其進行扼殺,以維持當前的勢力格局分布。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珠與索額圖對於李光地的「敵意」是可想而知的,因而從一開始,儘管表面上大家一團和氣,但是各方之間的矛盾衝突,卻已經在不斷地發酵和醞釀之中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終,在官員任用的事情上,李光地與明珠和索額圖之間的矛盾全面激化。

明珠和索額圖不斷的結黨營私,擴充勢力,新任用的官員大多出自於索明兩黨已成為了「潛規則」,面對此,李光地可謂是「正義感」爆棚,決心捅一捅這個「馬蜂窩」,首先出手同時挑戰明珠和索額圖這兩大權臣,甚至還把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牽連其中。

而面對李光地的彈劾,索額圖和明珠結為果然「同盟」,開始共同對李光地實施打擊,索額圖更是將李光地的曾經的醜事和盤託出,最終,李光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不僅沒有傷及明珠和索額圖,反而把自己整的是體無完膚。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光地開始了他的「黑化」進程,此時的他已然明白,「不在沉默中爆發」的結果必然是「在沉默中死亡」。

於是他先是在明珠的壽宴上彈劾明珠,隨後藉助索額圖和太子胤礽的叛亂來了個「痛打落水狗」,徹底將其扳倒,隨後藉助抄家胤礽成功扳倒了大阿哥胤褆。並且,李光地不僅僅是要將這些曾經打擊過他的人徹徹底底的擊垮,還要在其心靈上予以最為痛徹心扉的創傷,可謂是要「落井下石」、「殺人誅心」,以此來完成自己的報復。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康熙皇帝卻選擇了默許,甚至還有一絲放任,因為李光地所展現的「鯰魚效應」,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前文中也說到了,明珠和索額圖長期結黨營私,把持朝政,甚至已經涉足到了皇子間的多位之爭,弄得朝堂上是烏煙瘴氣,這讓已然是讓康熙感到了極大的不滿與不安。

可經過多年的經營,明珠與索額圖在朝堂上的根基穩固,康熙皇帝貿然出手,不僅會引發朝中的激變,弄得人心惶惶,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朝局的穩定。

於是,李光地成為了康熙放在朝堂之上的一條「鯰魚」,目的就是要打破現有的局面,進而為最終扳倒明珠與索額圖正兩大政治集團做好鋪墊,甚至在其中能夠發揮關鍵性的作用,這才是康熙之所以器重、提拔李光地的重要原因所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光地的「為人狠毒」不僅是被明珠和索額圖「逼」出來的,更是被康熙給「養」出來的。

如果不狠,不將明珠和索額圖徹底扳倒,李光地自己就沒有立足之地,甚至還會跌落無底的深淵;而康熙皇帝也正是需要藉助李光地的狠,來完成清算索明兩黨的目的。

只不過,最終的結果不僅僅是明珠和索額圖的倒臺,就連自己的兩位皇子,特別是太子胤礽也牽扯進了其中,而這也為李光地最終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李光地「狠」的過度,讓康熙對其是由「愛」轉「恨」。

李光地對於明珠的「狠毒」, 可以說給康熙以極大「刺激」。

尤其是在明珠的生日宴會上,儘管康熙還特意知會要讓明珠安穩的過個生日,但是李光地顧不得那麼多,直接在明珠的生日宴會上當著所有人的面彈劾明珠。

原本歡天喜地的場面,瞬間變得寂靜,而明珠也感覺到了深深的絕望,這對於明珠的打擊是極大的,於是明珠當晚便冒著雨親自到皇宮向康熙請罪,明珠的妹妹慧妃和大阿哥胤褆也跪在康熙的殿外。而這恰恰是李光地所希望看到的,他就是要把自己的心中的那份苦悶報復性的發洩在明珠身上,讓明珠也感受到這份痛苦。

實際上,李光地在這個時候彈劾明珠,將明珠的罪狀公之於眾,並不單單是針對明珠,而是把一個難題也出在了康熙皇帝的面前。

李光地已經彈劾了明珠,罪名之大、條目之多令人瞠目結舌,而且知道李光地彈劾明珠之人已經遍及朝堂,罪名大家也都是悉數知曉,這個時候的康熙就是想壓也壓不下去了,事態的發展必然已經超出了康熙的預期,對於此事康熙必須要有所表態,不然無法向滿朝官員交代,也沒有辦法向天下人交代。

(圖片來源於網絡)

由此可見,康熙幾乎是在李光地的「脅迫」之下,將明珠法辦,而這也就此引得了康熙皇帝的極大不滿。

首先,李光地如此行事,讓康熙非常的氣憤。

康熙一貫倡導的是以「仁德」治理天下,也正是因為如此,康熙才會特別交代要明珠安安穩穩的過一個生日,不要就此扼殺了明珠「最後的快樂」。而李光地卻不管不顧的在其宴會上對其進行彈劾,全然不顧場合與當事人的感受,這樣的做法過於的絕情,是康熙斷然不能容忍的。

其次,這個時候的康熙並不準備真的將明珠徹底打倒。

明珠與索額圖,兩者雖互為政敵,但卻也是相互依存的關係,這一點康熙明白,明珠、索額圖同樣明白。而康熙之所以沒有急於動明珠,也是因為康熙尚未做好充分的準備以應對時局的變動,同時也沒有想到好的辦法來對付索額圖,即便是康熙真的要在這個時候處理明珠,也會是循序漸進的緩緩處理,不會就此「一棒子打死」。

然而經過李光地這麼一折騰,康熙只能硬著頭皮法辦了明珠,而這也就此打亂了康熙的節奏,並且對於索額圖也產生了極大的刺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次,康熙發現,這個時候的李光地,已經開始不受控制了。

前文中也說到了,李光地不聽從康熙的安排,旨意當眾彈劾明珠,這必然讓康熙感到了一絲不安與擔憂,畢竟此時的李光地已經將仇恨放在了首位,甚至可以不顧康熙本人的話語,如果再任由李光地如此行事,那麼後果必然不堪設想。

然而,康熙還是顧慮的太晚了,當他真正想要開始懲治李光地的時候,包括索額圖、明珠、大阿哥胤禔以及太子胤礽,接連因為李光地的緣故,而紛紛倒臺,而康熙也準備對李光地動手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貶謫李光地,康熙也有著自己的想法與考量。

在李光地之前,還有一位朝廷大員被康熙皇帝派到了臺澎做知縣,他便是康熙皇帝的伴讀魏東亭。

實際上,康熙皇帝將其派到臺澎,並不僅僅是懲罰,一來,臺澎剛剛收復,康熙皇帝需要一個自己的親信前往,這樣才能確保臺澎的穩定,更不會利用臺澎民眾對於大清有著恨意,而重新割據;二來,魏東亭這樣的朝廷大員前往,昭顯康熙皇帝對於臺澎的重視,以安定民心;三來,也是對於魏東亭的一種保護,不希望魏東亭在介於朝廷的政治鬥爭,而是安安心心的用自己的勤政實幹,做出一番功績。

而魏東亭也是非常明白康熙的苦心,於是欣然前往,在魏東亭做出一番業績後,康熙也沒有辜負魏東亭,將其封為親王,給足了榮耀。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樣,康熙讓李光地前往,也並不簡簡單單的對其進行懲罰,而是康熙還有這其他的目的。

其一,康熙希望李光地能真的治理好臺澎。

李光地與魏東亭一樣,有著地方督撫的經驗,有著很好的執政能力與治理水平,在魏東亭卸任後,新的臺澎知縣搞得是民生沸騰,康熙皇帝也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官員前往,治理好臺澎,以維繫國家的長治久安。

同時,鑑於魏東亭從兩江總督一級的官員位置上直接空降臺澎,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和影響力,康熙也需要李光地發揮同樣的效力,這才會安排李光地前往。

其二,康熙確實開始「擔心」李光地的「破壞力」。

李光地如今的「為人狠毒」,讓康熙皇帝自己都有了一絲忌憚,康熙也擔心李光地會再傷及他人,畢竟自己的年事已高,不如從前,所以康熙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排除身邊一個隱患,排除皇子和朝臣的不安。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三,康熙是將李光地徹底的排除在朝廷中樞之外,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回歸從前。

康熙在李光地前來北京任職前就曾告誡他,京城是個大染缸,很容易就會迷失掉自我,而李光地也正是為康熙所言中,慢慢的開始了「黑化」。而康熙一方面忌憚李光地此時此刻的心境,同時也在感念他做出的功績,於是給了他這樣一次重新審視自我的機會,在臺澎,他要從頭做起,重新從底層做起,他不在是萬人矚目的李相,僅僅是朝廷一介最普通的官員,希望藉助這樣身份的轉換,讓李光地將為官的重心重新回到他最初的狀態。

可以說,康熙這也為李光地留了後路,也給了李光地承諾,甚至說也給李光地「畫了一個大餅」,只不過已經參透一切的李光地選擇拒絕了康熙,決心徹底的離開京城這個是非之地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縱觀李光地在《康熙王朝》中的表現,儘管他有著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也有著「黑化」之後的狠辣之舉,但是他卻始終都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之中,想沒有真正領會臣子的「價值」所在。

不管是李光地也好,還是明珠、索額圖也罷,都是康熙的臣子,都是康熙用以統御百官、治理天下的工具,同時也是康熙用以讓他們之間相互牽制以維持勢力平衡的棋子,即便是扳倒了明珠,索額圖,還會有新的勢力出現,依然會在朝堂上的各方勢力中,從而利用新的矛盾與衝突來掌控全局。而這所有一切最終都只能是由一個人來掌控,這個人就是康熙本人。

只不過,李光地太過於想要將自己的想法與情感因素添入其中,進而打破了康熙所營造了平衡局面,這樣一來,不管他能力再強,功勳再卓著,也必然不能為康熙所容。而這也最終決定了李光地的慘澹結局。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康熙王朝:明珠和索額圖倒臺後,康熙為何要將李光地貶為臺澎知縣
    可等到他真的將那些他所記恨的人全部都送進「深淵」的時候,他卻並沒有在官場上更進一步,反而是遭到了康熙的貶謫,只得就此遠赴臺澎出任知縣。對於康熙來說,以如此方式對待李光地,不僅僅是因為他在朝堂上的價值已經被「榨乾」,更為重要的是,李光地的徹底「黑化」,也讓康熙產生了一絲恐懼和擔憂,而這也最終決定了李光地的慘澹結局。
  • 《康熙王朝》:李光地扳倒明珠和索額圖,為何無功還被貶臺澎知縣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一個狠角色,叫李光地。這個人既仗義執言、書生氣十足,同時又狡黠、圓滑、狠毒,簡直就是個多面人。李光地幫助康熙扳倒明珠、索額圖、胤褆、胤礽後,卻被康熙認為是一個威脅,將其貶為臺澎知縣還不準回京。當然小說不是正史,真實的李光地要偉大得多,而且下場也不落魄,甚至可以說是完美人生。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把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這3點!
    單純從電視劇《康熙王朝》來分析,康熙貶魏東亭到臺澎做知縣,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一,監管臺海局面。諸公一定知道康熙前往南京南巡到底是為了什麼事,安排臺海事宜,並且親自前往南京朱元璋墓行跪拜之禮,告祭的禮物卻是臺灣的成功收回,以示自己的功績遠在朱明王朝之上。但康熙不是那種有點勝利就衝壞腦子的人,他深知臺灣才剛剛收回,臺澎的局面尚不穩定,而姚啟聖等人他又不信任。東南沿海的局面關係大清的安危,所以必需派一個有能力才幹並深得康熙信任的人前去。
  •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其實電視劇《康熙王朝》也包括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康熙大帝》中的這三位歷史人物都是被藝術加工了,歷史上的這三位人物其實與電視劇中都不大相同,下面就來對比一下歷史上這三位人物的事跡和電視劇中的事跡。李光地中榜後一直在中央出任文書或文秘之類的官職,雖然官職不高,卻很容易接觸到皇帝,所以獲得提拔的機會也多,因此康熙也就此知道了李光地的才學過人,康熙非常崇慕儒家文化,因為李光地儒學功底深厚,所以康熙經常與他探討儒學,將其引為畢生知己。
  • 《康熙王朝》:康熙兩次讓藍齊兒回京,她為什麼拒絕了?
    《康熙王朝》中,一片狼藉的草原戰場上,藍齊兒與容妃相顧無言。遠遠地一個聲音喊來,「容妃娘娘、藍齊格格,皇上請你們馬上回大營去。」藍齊兒望著李光地瞬間表情凝固,「我男人呢?」李光地頓了一下,「葛爾丹已經敗退。」
  • 《康熙王朝》:藍齊兒兩次摔碎康熙的禮物,意味著什麼?
    《康熙王朝》中,藍齊格格兩次當著康熙的面摔碎了他送的東西。第一次是讓她和親的時候,藍齊兒追著跑上前,流著淚問康熙一聲,「皇阿瑪,我能不能不嫁?」康熙看了一眼最寵愛的女兒,緩緩扭過頭,「藍齊格格,今生今世朕對不住你,你就當為國獻身了吧。」
  • 《雍正王朝》中康熙時期的張廷玉歷史原型是誰?他也是重量級人物
    歷史上的張廷玉卻如《雍正王朝》中一般,是個十分謹慎的人,這一點,無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對他都都有類似的評價。不過,《雍正王朝》畢竟是影視作品,如果細心且了解清史的讀者看過這部劇後,就會發現,雍正時期的張廷玉較為符合歷史真相,而康熙時期的張廷玉,顯然有不小的出入。在筆者看來,康熙時期的張廷玉更像是歷史上另一人物——李光地。
  • 李光地,宦海沉浮終得悟:做人為官之道,在于謹言慎行
    在今天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有著這麼一塊風水寶地,山城環繞,蘊藏著這樣一張歷史文化名片——李光地故居。李光地故居是研究李光地相關歷史和文化的實物資料。相信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們,對於李光地這個人物的印象應該記憶猶新。今天我就與大家一起討論李光地生平,以及李光地的宦海沉浮。
  •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噓不止的要數周培公的遭遇,這位給他一根棒就能撬動地球的漢人率領三千家奴狂揙了吳三桂後,又拿下了擁兵自重的王輔臣
  • 二月河說《雍正王朝》可以打80分,為何對《康熙王朝》無話可說?
    雍正王朝是歷史劇的巔峰之作,演員表演到位,劇情跌宕起伏,非常好;而康熙王朝中的陳道明的表演非常做作古板有耍酷的嫌疑,陳總共沒演過幾部片子,圍城還可以,英雄裡的秦始皇更耍酷,最後一直在教育觀眾,太膚淺!康熙王朝沒有雍正王朝拍的好,我個人喜歡雍正王朝。
  • 《康熙王朝》中,朝中那麼多能臣名將,為何康熙重用一養馬之人?
    這部歷史劇中,康熙具有很高深的管理才華,他不在乎你是滿人還是漢人,只要你有本事,忠於朝廷那我就重用你,劇中受到重用的漢人有李光地、周培公和姚啟聖等,這就顯示出了這位大帝的心胸之寬闊,這才是一個能成為千古一帝的人應有的心胸。
  • 50歲囚犯憑一首詩被康熙看中,回京之後狀告李光地,牽出歷史懸案
    50歲囚犯憑一首詩被康熙看中,回京之後狀告李光地牽出歷史懸案。對於康熙一番稱頌,也讓康熙看到後特別開心,決定親自見一見這位犯人,此人就是陳夢雷,在當時已經有50歲了。因為跟隨過三藩之亂的靖南王被流放到此地,康熙看他很有才華,而且身材瘦弱就將他帶回了京城。陳夢雷回京後狀告李光地。
  • 康熙為何非得將魏東亭貶到臺澎做知縣?
    康熙皇帝幼年時候的老師魏承謨的兒子,從小進宮作為皇帝的伴讀,可以說是康熙幼年的玩伴,所以康熙對其非常信任,康熙親政後魏東亭為康熙近身侍衛,可以說是皇帝的心腹。更是在剷除鰲拜的行動中立下汗馬功勞。康熙的侍讀和心腹手足,魏東亭與康熙可謂情誼深厚,魏東亭也一向對康熙忠心耿耿。
  • 康熙王朝:明知胤褆傾心於寶日龍梅,為何康熙還要將其佔為己有?
    然而,對於一直鍾情愛慕著寶日龍梅的大阿哥胤褆來說,康熙將寶日龍梅「佔為己有」的行為,無異於是在「橫刀奪愛」,對於的打擊也是可想而知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皇帝作為國家的控制者與領導人,掌握著絕對的決策權的帝王,必然是寶日龍梅的首選。而即便是康熙皇帝不願接受她,寶日龍梅也必然會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此時已經成為王朝儲君的太子胤礽,如果真的如此,至少寶日龍梅保有著對於未來的希望,況且太子在朝堂上的地位僅次於帝王,也有著極高的地位,這也是為寶日龍梅所接受的。
  • 《康熙王朝》:收台歷史真相!「千古一帝」竟想把寶島送給荷蘭!
    電視劇《康熙王朝》,再現了這一收臺壯舉,這也成為康熙皇帝在位期間的一大功績,很多人就此將康熙皇帝捧為千古一帝。《康熙王朝》劇照但是,真正的歷史,和我們看到的《康熙王朝》差出太多, 而很多人吹捧的康熙皇帝,在收臺前後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也讓人跌破眼鏡。
  • 敬之讀史(二十六)|康熙為何最後選擇了「天下第一閒人」?
    所以,胤褆的告密,讓康熙感到他扶持了三十三年的儲君,應該對他將索額圖幽禁致死「蓄忿於心,近復有逼近幔城,裂縫窺伺,中懷叵測之狀」。(《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四)盛怒之下,康熙宣布決意廢儲。然而,讓康熙更加痛苦的是,胤褆在得到康熙明確表態並無立他為儲的信息後,改擁老八胤禩,並告訴康熙:如果要誅殺胤礽,他可以代父行萬難之事。
  •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把榮妃打入冷宮?
    大帝要實現君臣相得,那內心的憤懣和怒氣只能朝親近的人發洩。有時候為了維護帝王的權威,明知道親人做的符合常理也必須受到懲罰。康熙處理容妃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容妃不是老祖宗孝莊;哪怕確實接到了老祖宗的懿旨來維護太子胤礽也不行。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定,必須廢太子另選賢明。堅持老祖宗懿旨的容妃就成了康熙發作的對象,最終發配到宗人府為奴被馬桶砸死。
  • 歷史上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怎樣的人?一人電視劇中被高估
    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康熙朝的漢人大臣,電視劇《康熙王朝》的熱播讓他們為人們所熟識,那麼歷史上這三人真如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嗎?周培公周培公是被《康熙王朝》嚴重誇大了歷史功績的一個人,他遠沒有電視劇中那麼重要。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康熙王朝:康熙看到張廷玉的兩句詩,為何就下令不再修長城?
    秦始皇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北方匈奴;明朝修長城,是為了防蒙古,但修長城的傳統到了清朝就戛然而止,康熙還曾得意地說:「本朝不設邊防,以蒙古部落為之屏藩耳。」《康熙王朝》中,康熙同樣下令不修長城,此舉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