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由滿人統治的,在朝堂中也會有一些漢族臣子,他們想要封侯拜相難度也是比較高的,在公元1705年,李光地擔任文淵閣大學士,在朝堂上風光無限,他是康熙時期非常出名的一位臣子,在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它也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康熙對他的評價也很高。但是他卻因一位囚犯名聲掃地。50歲囚犯憑一首詩被康熙看中,回京之後狀告李光地牽出歷史懸案。
因一首詩被康熙看中
在公元1698年,康熙帶著臣子們來到了盛京,在這裡,一位被流放到此地的犯人向皇帝獻了一首詩,詩中歷數皇帝在位時期的豐功偉績。對於康熙一番稱頌,也讓康熙看到後特別開心,決定親自見一見這位犯人,此人就是陳夢雷,在當時已經有50歲了。因為跟隨過三藩之亂的靖南王被流放到此地,康熙看他很有才華,而且身材瘦弱就將他帶回了京城。陳夢雷回京後狀告李光地。
狀告李光地
陳夢雷和李光地兩人都出自福建地區,康熙9年考中進士。後來一起來到翰林院擔任編修。在公元1673年,兩人一同回鄉探親,他們的家鄉在福建地區。第二年駐守當地的靖南王發起叛亂響應吳三桂,然後封鎖了進京的道路,另外還派出士兵抓捕朝廷官員讓他們為自己效力。陳夢雷二人躲到了寺廟之中,後來陳夢雷的父親被抓,他無奈下只能投靠靖南王。在他離開之前,曾經和李光地定下約定,陳夢雷入城打探靖南王的軍事部署情況,然後將消息傳遞出來,由李光地送往京城,後來陳夢雷將得知的情報寫好之後,密封起來交給了李光地,李光地帶著情報,來到了京城,向皇帝告密,皇帝派兵鎮壓,李光地得到重用,在朝堂中勢力逐漸強盛。
《清史稿》十四年,密疏。置疏蠟丸中,遣使間道赴京師。
李光地再送回情報之後,並沒有提到過陳夢雷。三藩平定之後,陳夢雷因為曾經輔佐靖南王被流放到了盛京地區,李光地則是平步青雲,一直到康熙37年,李光地已經成為了封疆大吏,陳夢雷還是一位囚犯。後來他被康熙帶到都城後,才將此事公之於眾。不過因為這件事情只有他二人知曉,兩人各執一詞,無法確定真相,到底如何皇帝最終也沒有給出自己的判決。
總結:
在這件事情之後,李光地仍然一路高升,最後還成為了大學士,陳夢雷也沒有被問罪,在此後幾年還被派去編修史書。康熙這樣的做法非常的微妙,並沒有完全相信任何一方,對於他們之間的這樁公案真相如何,他也並不關注,對於皇帝來說,這種是非也不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自然也不用太花心思。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清史紀事本末》
《鮚琦亭集》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