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風阻故城
孟慶濤
故城縣學基址約二十餘畝,創建已無可考。故城縣學與全國其他郡縣不同的是,未經築城先建學宮、文廟於此。從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復置故城縣並於大德元年詔天下郡縣通立孔廟完善縣學,到明朝洪武三年,故城縣令薛庸、訓導王哲奉詔修葺學宮、孔廟,在此七十年無遷改。明、清《故城縣誌》載,「故城偏僻,諸建置簡陋,獨學宮廟制恢宏」。這充分說明故城縣先民尊聖道、重儒修,重視對後代的教育。以至於故城蕞爾小縣在明代出了馬中錫、孫緒、周世選、呂恕、李諮等大家,是為禮儀之邑最好的註解。明朝成化二年,築故城縣城,又對文廟的欞星門等進行重修,比原來「壯麗十倍」,足見對聖道、儒學的重視。
明末兵荒馬亂,饑饉流離,學宮文廟傾毀。「大成殿徒四壁立,崇聖祠、文昌宮並欞星、戟門、堂廡、門牆、亭坊等類木石磚瓦百無一存。春秋兩祀,望空祭獻(《故城縣誌》)。」清朝康熙六年,故城縣教諭柴應辰聯合在家致仕的禮部主事王開期,諸生賈潤、賈泓等創議捐修學宮文廟,榜書城內外,號召故城鄉紳捐資修學,恢復前朝學宮文廟之宏制。
李光地也正是在這一年首次參加京師春闈,卻名落孫山,於是與同學好友陳承禧等十餘人由京城買船順運河南下,以便儘早回歸故裡。正是春四月,北國大地,萬物萌發,運河兩岸,景色怡人。面對此時此景,李光地心情舒暢多了。船至故城縣境內,李光地眼望西部,沙丘連綿,桃花怒放,憑添了幾分詩意。船至故城縣城,春風驟起,舟遇風阻,只得拋錨休息。李光地不由的吟出了明代詩人歸有光過故城鄭家口「飛沙竟日少光輝,浪高風急月色微。」的詩句。看天色尚早,便和陳承禧等眾人上岸散步,奔縣城而去。
這故城縣城,遠遠望去象一隻神龜俯臥在運河北岸。李光地走進環衛門,迎面雙峰街貫穿小城南北。小城因運河而興,帶來了江南的靈秀;因了甜甜運河水的滋潤,船工號子與甘陵書院朗朗書聲的交相輝映,使人更加心曠神怡。大街兩側,多種服務設施和攤點連成一片,熱鬧非凡。南來北往的人們在這裡泊船上岸,吃飯、住宿、休息、娛樂以及採辦各種打尖物品,催生了小城的繁榮。李光地等人走到興文街丁字路口,酒樓門匾上的「德聚源」三個大字引起了他的注意,不由得想起去年冬進京趕考路過鄭家口,在丁字街竹竿巷品嘗「德聚源」燒鍋酒的情境,難道這裡也有「德聚源」?他給陳承禧使了個眼色,陳承禧會意,二人正想進店,店小二一疊聲喊著跑過去:「掌柜的,縣柴大人、府上賈老爺在文廟前倡議捐修文廟哩!」李光地聽罷拉著陳承禧說,「先去看看!」遂奔興文街而去。
興文街是一條文化街,學宮、文廟、署學、甘陵書院都分布在這條街上。文廟坐北朝南,雖已年久圮廢,但仍氣勢宏偉。賈潤、賈泓在泮池前主持倡捐,縣教諭柴應辰慷慨陳詞。李光地聽罷柴教諭的陳詞,和陳承禧商議,將進京趕考餘資四十三金全部捐出,以修文廟。柴教諭說道:「閩中孝廉李、陳二公慷慨布捐,實我輩楷模,邑中父老何如?」本縣鄉紳倍受鼓勵,紛紛踴躍捐資。李光地拉陳承禧離開,被柴教諭拉住:「二公義舉,本教諭一定勒石為記,如不介意,何不到「德聚源」痛飲一杯,以謝天緣!」李光地無奈,只好隨柴教諭奔「德聚源」而去。
李光地、陳承禧隨柴教諭、賈潤、賈泓等來到「德聚源」,才知這店為賈府所開。走過古樸典雅的大廳,幾位在二樓雅間落座。店小二端上幾個小菜和一壇「德聚源」燒鍋酒,幾位開懷暢飲起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李光地感嘆,真好酒!問柴教諭「這不是鄭家口竹竿巷的燒鍋嗎?」於是,李光地就把去年冬進京趕考在鄭家口品酒一事告訴了柴教諭。柴教諭大笑:「這德聚源燒鍋原是桃城燒鍋工藝,選用運河河底千年膠泥為主體做成窖泥,以運河灘糧為原料,加以運河水釀製,每歲釀製達十萬斤。不但縣城有售,還在衡水石橋東設店專售。此酒醇香濃厚,飲者上至京師,下至江南!」於是吩咐店家給李光地船裝酒,以謝李、陳二公。
李光地、陳承禧揖別故城諸公,登舟南下。回家才知道,在李光地進京趕考期間,父親李贈遭人陷害,攤上了官司。李光地了解完情況奮筆疾書,代父申訴於福州太守。福州太守王之儀審讀李光地訴文,調卷覆核,終為李贈昭雪。劫後同慶,李光地拿出自故城帶回的「德聚源」酒,與父老鄉親們開懷暢飲。
康熙八年冬,李光地再至京師,備考來年春闈。康熙九年春三月,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
附:1、李光地,福建安溪人,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清康熙庚戌進士,清初理學家,康熙名臣。初授庶常館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後任直隸總督、兵部侍郎、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2、「德聚源」燒鍋酒為「甘陵春」酒的前身,2011年其釀造工藝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資料來源:《故城縣誌》光緒版、《清史稿》《李光地年譜》。
編輯:劉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