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宦海沉浮終得悟:做人為官之道,在于謹言慎行

2021-01-07 陸人葭

在今天福建省安溪縣湖頭鎮,有著這麼一塊風水寶地,山城環繞,蘊藏著這樣一張歷史文化名片——李光地故居。李光地故居是研究李光地相關歷史和文化的實物資料。相信看過《康熙王朝》的朋友們,對於李光地這個人物的印象應該記憶猶新。今天我就與大家一起討論李光地生平,以及李光地的宦海沉浮。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出生於1642年,卒於1718年,字晉卿,諡號「文貞」,清朝文淵閣大學士。在《《康熙王朝》》電視劇中,李光地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但是在歷史現實中,確實也是有真實的人物存在。他從小聰慧,5歲就入讀私塾,13歲就對儒家經典如數家珍,19歲~24歲,著有《四書解》、《周易解》、《曆象要義》等。在今天這個時代,估計也算是神童之列吧。

李光地

矢志為國,雖顛沛流離卻志向不改,助力平定「三藩」。早年李光地,出任翰林院編修之職,後回福建老家省親,恰逢「三藩」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在泉州,叛匪鄭錦詔安李光地,但被李光地堅決拒絕,並暗中將書寫的密折藏在蠟丸中,派人送往京城。康熙見此密折感動萬分,為嘉獎其忠誠,任命李光地為領兵大臣。再後來,李光地率鄉勇解安溪叛軍之圍,又助攻擊退劉國軒部圍困泉州。李光地的忠誠與愛國之心,再次得到朝廷的提拔,升遷翰林學士,不久後升遷至永州總兵。

在朝廷決心收復臺灣之時,李光地在提到臺灣收復之後的舉措,真可謂是博得了一個滿堂彩。在整個朝堂甚至康熙都沒有考慮得這麼長遠,自然被當世聖主康熙看重是不可厚非的事情。在朝廷收復臺灣期間,李光地能秉持公正,以及在於協同當時的福建總督攻克臺灣一事做出了突出貢獻,憑藉這一點,終在收復臺灣後,康熙提拔李光地進入上書房為官。

李光地上書房行走

這可能是為官之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俗話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人生如棋,官場如局。在李光地進入京城之後,經常的官場可是大染缸。他一心想著效忠皇上、效忠朝廷,又想著能猶如蓮花濯清漣而不妖。既不得罪明相、索相,又能在他們兩大勢力之間左右逢源。李光地在踏進這個迷局之中,摸不透,看不清,越發不知所措。在升任督撫道臺的名單選拔這件事情上,卻成了李光地官場人生的歷史轉折點。當以為自己能剛正不阿的指出明相、索相兩人對自己的脅迫,能得到英明的皇上的回應的時候,事實卻給他一記響亮的耳光。瞬間,當明相、索相兩人感到危險的信號之時 兩人又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反而自己被重重的摔得很慘,摔得丟掉了烏紗帽。李光地進了大牢,並隨康熙親徵葛爾丹隨軍服勞役。

在我們現實的生活和工作中,這樣的情況估計也數不勝數。一心為公想做對的事情,最終也不一定會得到善終。為何會這樣?是李光地錯了嗎?還是這個社會錯了?

在後來劇情中,康熙與李光地的對話中,我們也許能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康熙在看到李光地在北風寒烈中受盡了苦難,逐漸凝鍊成一顆沉默珍珠。康熙對李光地語重心長地說道:「你李光地要真是熟透了,就應該明白,做什麼事情,首先做的是人!」估計李光地也是醍醐灌頂,大徹大悟。

很多人一旦進入權利中心,就會不自覺地陷進這個漩渦,失去做人、為官的的初衷、準則和道德良心,會不顧一切的追逐權力,爭奪地位和名利。

謹言慎行,再鑄一代名相。

當李光地重新輔佐康熙時,決心重新開始做人、為官。他拋棄心中的過往,決心師從納蘭明珠:「從今以後,我當師從明相,學習如何做人為官之道。」在後期,李光地韜光養晦,謹言慎行,最終成功兵不血刃的剷除了明相、索相,還給康熙一個朗朗乾坤。也許是康熙看到李光地內心的殘忍和無情,在黨爭問題解除後,李光地在讀懂康熙話中之話的時候,提出自願出任臺彭知縣。

李光地與康熙對話

李光地為官48年,事業功勳昭日月。歷史的原型比電視劇中的人物更加清廉:家傳一首冰壺賦,庭茁千尋玉樹枝,這正是李光地一生清廉為官、勤政愛民的真實寫照。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 ,鑑以往可以知未來。李光地在宦海沉浮中悟出:做人為官之道,在于謹言慎行。相信大家從李光地的生平和事跡中,也能悟出一些道理吧。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的請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康熙王朝》:李光地扳倒明珠和索額圖,為何無功還被貶臺澎知縣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有一個狠角色,叫李光地。這個人既仗義執言、書生氣十足,同時又狡黠、圓滑、狠毒,簡直就是個多面人。李光地幫助康熙扳倒明珠、索額圖、胤褆、胤礽後,卻被康熙認為是一個威脅,將其貶為臺澎知縣還不準回京。當然小說不是正史,真實的李光地要偉大得多,而且下場也不落魄,甚至可以說是完美人生。
  • 藍章:沉浮宦海歸故裡
    此後,便是藍章在宦海沉浮的經歷。 從婺源、潛山縣令做起,到貴州道試監察御史,再到浙江巡按鹽法、山西巡按、太僕寺少卿。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去世,兒子朱厚照登基,由於遭到太監頭目劉瑾的陷害,藍章的項上人頭幾乎不保。戰戰兢兢幾年之後,藍章又迎來人生的輝煌時刻:出任陝西巡撫。5年後,藍章又做了留都南京刑部右侍郎,基本是個閒職。
  • 大學士李光地家訓
    李光地早在康熙九年(1670年)即中進士,歷任內閣學士、直隸巡撫,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為官近半個世紀,政績斐然。著名史學家陳祖武先生稱其為「一代創業功臣」。在返鄉前,李光地已多次向康熙皇帝提出要「告老還鄉」,雖未獲批准,但此次返鄉之行也隱隱已有榮歸之意。李氏在外為官多年,其間雖不曾在家鄉與京城間頻繁往來,但也不至於兩地消息隔絕。
  • 元稹的宦海沉浮,人們頗有微詞?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憲宗元和九年(806),在科考試中名列第一。獲得如此優異成績,進入仕途是理所當然的事;對他的宦海沉浮,人們也頗有微詞。元和二年(807),他在左拾遺的位置上,升任為監察御史,也算位高權重;就因為得罪了宦官仇士良,於元和五年一下子被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
  • 始皇帝之呂不韋?宦海沉浮!
    他善於巧妙地利用六國的矛盾,打得一手好牌,兵不血刃地迫使六國割讓土地,從而立下了赫赫軍功。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非常重視軍功,軍功是獲得爵位的重要途徑,也是獲取威望、擴張權力的基礎。他廣招三千門客,自視秦強,欲以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試比高。
  • 走南闖北,吃遍四方,宦海沉浮,依舊追求詩和遠方
    我們蘇家三父子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都會吟詩作畫,我們入仕為官,雖宦海沉浮、一生坎坷,但是我們仍然心繫家國百姓,我們依舊希望報效祖國。蘇序是我的祖父,他雖頑皮不愛讀書寫詩但是為人善良,樂善好施。每逢蝗災、洪災,農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祖父都會拿出家中藏糧分給家人、族人、農民、乞丐,讓他們度過缺米少糧的艱苦日子。
  •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都和詩詞有關,因詩歌而跌宕,因磨礪而成就詩歌
    蘇軾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四川眉山人,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 好美食, 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 亦雅好遊山林。他的一生都和詩歌結緣,宦海沉浮都和詩歌結緣,興也詩歌,衰也詩歌。而官場沉浮歷經磨難成就了他的詩歌。
  • 夜讀丨曾國藩:做人一定要像人,做官不可太像官
    綠標收聽朗讀音頻文/民生周刊曾國藩曾說:「做人一定要像人,做官不可太像官。」做事先做人。古代的銅錢,一枚圓圓的小錢,中間透著稜角分明的小方孔,它啟示著中國人的大智慧:方圓之道。方是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的錦囊,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碰壁。
  • 李光地風阻故城
    以至於故城蕞爾小縣在明代出了馬中錫、孫緒、周世選、呂恕、李諮等大家,是為禮儀之邑最好的註解。明朝成化二年,築故城縣城,又對文廟的欞星門等進行重修,比原來「壯麗十倍」,足見對聖道、儒學的重視。清朝康熙六年,故城縣教諭柴應辰聯合在家致仕的禮部主事王開期,諸生賈潤、賈泓等創議捐修學宮文廟,榜書城內外,號召故城鄉紳捐資修學,恢復前朝學宮文廟之宏制。李光地也正是在這一年首次參加京師春闈,卻名落孫山,於是與同學好友陳承禧等十餘人由京城買船順運河南下,以便儘早回歸故裡。正是春四月,北國大地,萬物萌發,運河兩岸,景色怡人。面對此時此景,李光地心情舒暢多了。
  • 康熙帝重用的三大漢臣|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
    李光地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武功卓越。同時,他再擔任直隸巡撫期間治理河務、興修水利,從此下流更加暢通無阻,再也沒有水患之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褒揚了李光地的治河之功,賜手書「夙志澄清」匾額,並將其提拔為吏部尚書。
  • 康熙王朝:康熙為何要將李光地貶謫為臺彭知縣?
    如果要選出整部《康熙王朝》中,為人性格與處事風格前後反差最為明顯的角色人物,李光地毫無疑問的將會「拔得頭籌」。初登場時的李光地,雖無官無職,但因其才德卓著已然名滿整個福建,特別是他敢於為民請命,帶領數百名困苦女孩攔下容妃的官轎,以向康熙進獻「萬言書」,而就此名噪一時,不僅讓康熙皇帝對其另眼相看,就連「傲嬌」的皇室公主藍齊兒都對其心生愛慕。
  • 宋詞大家周邦彥,為何一生宦海沉浮?
    婉約派乃是我國古代重要詩詞派系之一,其風格秀麗,文筆精良,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意,贏來了不少人的模仿與喜愛。婉約派最著名的兩位文人便是柳永、李清照,然而集大成者卻另有其人,那就是周邦彥。陳匪石在《宋詞舉》中評價道:「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
  • 丁寶楨的為官之道
    在家書中,丁寶楨反覆強調為官之道,使體常在仕途上不斷成長,「在晉官聲甚好」,並得山西巡撫張之洞賞識。丁寶楨寫給體常的家書中,首要內容是談為官之道。他結合自己的從政經驗教導體常如何愛民養民、清正廉潔、勤於司政,使其成就一番功業。作德於民 永葆仁愛「民為本」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觀念。
  • 世事無常宦海沉浮!維尼修斯終於重返巴西國家隊羅德裡戈名落孫山
    世事無常宦海沉浮!維尼修斯終於重返巴西國家隊!羅德裡戈名落孫山。說到維尼修斯,他上一次為國家隊出場還得到2019年的9月份。那次他替補踢了16分鐘。
  • 宦海浮沉,詩人被貶蠻荒之地,只因當地一絕而如魚得水
    惠州,有著「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美譽,是鑲嵌在廣東省東南部、珠三角東端的一顆璀璨明珠。那裡物產豐饒、人傑地靈、山川秀美,有山、海、江、湖、泉之自然景觀,自然稟賦優越,生態環境優美。歷代與惠州結緣的文人雅士不在少數,他們曾踏足惠州,為惠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講起結緣,講起惠州,那我們就不得不提蘇東坡。前文已經說過蘇軾,為人曠達灑脫,人生幾經波折,屢遭貶逐。
  • 他是五朝老臣,宦海沉浮四十餘年,一生經歷傳奇勵志
    說到古時候那些朝代,我們常常都會想到他們的帝王,但實際上,很多臣子為王朝的建設與貢獻並不比帝王少。而這些人中,有的格外出名的在史書中也會有他們的位置,得以流芳百世。青史留名,大概是古代大多數臣子的至高追求了吧!今天我們要來介紹的這名臣子就是很有名的人,在官場可以說是走到頭了。
  • 書籍《做人》|王陽明心學凝練:千事萬事,終是落在「做人」二字
    機緣巧合,有幸拜讀費勇先生的新作《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在作者的「引薦」下,雖然和陽明先生之間隔著500多年的時間差,我卻仿若置身其中,看他在宦海沉浮、觀察他的應對方法。02 心靈法則: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費勇先生在書中提及:王陽明第一次關注到「心」是在第二次考試落榜時。當時,落榜的考生都在唉聲嘆氣,唯有王陽明鎮靜自若地說:大家都以考不上為恥,而我以考不上動心為恥。
  •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姚啟聖擅長陸戰並不善於海戰,而清軍也善於陸戰而不善於海戰,所以收復臺灣需要有精通海戰之將領還需要組建水師,因此姚啟聖向康熙建議組建操練福建水師專為收服臺灣,並推舉原臺灣降將施琅為水師提督。而同為福建人的李光地當時為內閣學士,他深知家鄉福建的情形,看到姚啟聖的建議後,李光地非常認可,於是聯名姚啟聖共同向康熙保舉施琅組建福建水師。
  • 【名臣名將】高允的為官之道:濟國惠民,守住良知
    高允能在五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中全身免禍確實令人讚嘆,但其載譽入棺,絕非他的全身之道,而在於他的為官之道。本文通過對高允為官軌跡的分析,體悟高允的為官之道,以鑑今世,以啟後人。 高允雖出身北方名門望族,但少年喪父,作為家中長子的他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年僅十餘歲的高允甚至完成了父親都沒有完成的事情,即將祖父的棺槨遷回祖籍,當時的意見領袖清河崔玄伯(崔浩之父)預測其將為「一代偉器」。
  • 宦海沉浮之中,28歲的蘇軾在這裡頓悟人生,一首宋詞道盡人生苦惱
    但是可惜的是,在他此後的幾十年當中,宦海沉浮,一直都沒有達到他所想像的未來。接連被貶,被貶越來越遠,從密州到黃州,再到杭州、惠州、儋州……我們今天所談到的這首宋詞,乃是寫於蘇軾28歲之時的一首宋詞,知名度不算很高,但是卻也有經典名句。尤其是其中所表達的對於人生苦惱的情感,很符合今日我們的心境。且看:雨暗初疑夜,風回忽報晴。淡雲斜照著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