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媒傳疾病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 Infectious Diseases of...

2021-01-10 科學網
氣候變化對媒傳疾病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論文標題:Impact of past and on-going changes on climate and weather on vector-borne diseases transmission: a look at the evidence

期刊: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作者:Florence Fouque and John C. Reeder

發表時間:2019/06/13

數字識別碼:10.1186/s40249-019-0565-1

原文連結:http://t.cn/AiOwUqpv

微信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Sb9dw8N7TrEn8kd7zz-AeA

瘧疾、黃熱病、萊姆病、鼠疫、登革熱和利什曼病等媒傳疾病(Vector-Borne Diseases, VBDs)每年會導致全球70萬人死亡。目前,VBDs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暖氣候條件下,全年傳播,而地球變暖會改變這一現狀。

Florence Fouque和她的同事研究了氣候變化對媒傳疾病的影響,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了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上,題目為Impact of past and on-going changes on climate and weather on vector-borne diseases transmission: a look at the evidence。在下文中,Fouque分享了一些關於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對媒傳疾病影響的思考。

埃及伊蚊

圖片來源:Florence Fourque

媒傳疾病(VBDs)約佔所有傳染病的17%。昆蟲和蜱類是VBDs的主要載體,它們不能調節自己的體溫,其生物學和地理分布都與非常特殊的氣候條件有關。因此,天氣和氣候條件的變化將直接強烈地影響VBDs病原體的載體和其傳播模式。

已經有許多證據表明,氣溫和降雨變化以及極端氣候事件可對許多疾病產生影響,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也發表過不少相關論文。為減緩氣候變化,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了相關幹預措施和政策,大多數國家已經採取了具體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對公共衛生的影響。

在許多情況下,可實施適當的政策和幹預措施,來預防和控制氣候變化造成的疾病流行,避免其對受感染人群的健康造成致命後果,各國也可開發相應的監測和預防工具。此外,全球和國家研究項目可加大支持力度,以進一步了解VBDs傳播機制,以及氣候變化VBDs的影響。

有效預防VBDs必須要有一個適當的監測系統。這個系統不僅要能報告和分析病情案例以及相關人群的健康/免疫狀態,還需要能按照標準指標(如世界衛生組織登革熱監測系統,WHO Dengue surveillance system)定期調查向量的豐度與分布。

與此同時,這樣的監測系統需要專業人員收集、識別和報告在不同階段的感興趣 的病媒個體。此外,由於病媒很容易跨越各國及地區之間的地理邊界,監測系統必須通過國家間的信息交流和定期會議來完成跨國界的合作,從而共同協調幹預行動。例如,在歐洲,埃及伊蚊從上世紀70年代末進入南歐,目前已到達法國和德國的北部界限,歐洲疾病控制中心(ECDC)隨即展開了歐洲國家之間的合作。

蚊子入侵地圖,2019年1月

圖片來源:ECDC

良好的全球及國家級公共衛生防備系統可減少氣候變化對VBDs傳播的影響,防止氣候變化引發疫情。恰當的準備工作可以增強公共衛生系統對這些動態事件的應變能力。然而,如果公共衛生系統缺乏必要的儲備,氣候變化可能加重VBDs傳播,或造成其他不良後果。例如忽視了帶菌者進入人類對潛在疾病沒有免疫力的新地區會構成的威脅。在公共衛生系統的準備工作中應包括一項完善的計劃,以應對從無病媒、無病例,到已確定病媒群體、病例數上升,再到疫情出現、疫情結束等不同情況。

該計劃必須結合每一種潛在情況的多部門響應,包括1)決策鏈和協調機制;2)流行病學監測與診斷途徑的戰略,包括醫院設施在內的病例管理;3)病媒監測和控制戰略以及4)交流活動。在具體實施計劃部署時,還需要一個監測和評價體系來進行總結經驗教訓,在動態環境中不斷改進。參與不同活動的相關人員的接受和/或積極參與也至關重要,也應將其納入該計劃的支持政策中。

通過政策激勵和規劃,可加強VBDs傳播系統以及它們如何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知識和能力建設進一步改進預防準備工作。

TDR/IDRC的一個研究項目為以上措施的開展提供了範例。該項目研究了氣候變化對非洲旱地VBDs影響,注重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社區之間的對話。它為國家制定規劃推薦了新工具,從而能夠幫助這些人口建立適應能力,並為氣候變化做好更好的準備。

非洲南部乾旱地區的TDR項目

圖片來源:http://vbd-environment.org/

最後,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很多變化源於由物理、自然和環境因素,而有些變化則受人類活動影響而加速和/或改變。但在所有情況下,通過現有的、以及新的戰略和幹預措施,公共衛生系統和/或社區都需要對變化具備恢復力和適應性。

摘要:

Background

The climate variables that directly influence vector-borne diseases』 ecosystems are mainly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This is not only because the vectors bionomic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upon these variables, but also because most of the elements of the systems are impacted, such as the hos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pathogen amplification. The impact of the climate changes on the transmission patterns of these diseases is not easily understood, since many confounding factors are acting together. Consequently, knowledge of these impacts is often based on hypothesis derived from mathematical models. Nevertheless, some direct evidences can be found for several vector-borne diseases.

Main body

Evidences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re available for malaria, arbovirus diseases such as dengue, and many other parasitic and viral diseases such as Rift Valley Fever, Japanese encephalitis, huma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 and leishmaniasis.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change as well as extreme events,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cause for outbreaks and are alarming the global community. Among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climate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insect vectors, which is rapidly changing due to climate change. Further, in both models and direct evidences, climate change is seen to be affecting vector-borne diseases more strikingly in fringe of different climatic areas often in the border of transmission zones, which were once free of these diseases with human populations less immune and more receptiv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is also more devastating because of the unpreparedness of Public Health systems to provide adequate response to the events, even when climatic warning is available. Although evidences are strong at the regional and local levels, the studies 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vector-borne diseases and health are producing contradictory results at the global level.

Conclusion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results and draw on evidences from malaria, dengue and other vector-borne diseases to illustrate the state of current thinking and outline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to inform our predictions and response.

閱讀論文全文請訪問:

http://t.cn/AiOwUqpv

期刊介紹: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https://idpjournal.biomedcentral.com/, 2.708 - 2-year Impact Factor, 3.126 - 5-year Impact Factor) is an open access, peer-reviewed journal publishing topic areas and methods that address essential public health questions relating to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These includ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biology of pathogens and vectors, diagnosis and detection, treatment and case management, epidemiology and modeling, zoonotic hosts and animal reservoirs, control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ation, new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 Transdisciplinary or multisectoral effects on health systems, ecohealth,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are also considered.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風景園林》熱點導讀|20 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
    本期熱點導讀精選16篇「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相關論文,從氣候變化影響評估、設計方法、技術手段等方面闡述國內外風景園林師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與措施,並分享了國際範圍其他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氣候變化及設計應對策略的相關研究與實踐。
  • 中國學者筆下的傳染病現狀 |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Correlates of HIV infection among transgender women in two Chinese cities Duo Shan, Mao-He Yu, et al.
  • 為應對氣候變化,拜登將會如何組建政府?
    【11月18日華盛頓報導】喬·拜登若能成功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將會立刻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目前,拜登已經起草了數份行政令,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積極尋找部門負責人,要求其在執政過程中推行氣候變化應對政策——不僅限於環境部,甚至包括國防部、財政部、交通部。
  • 解振華:氣候變化危害和影響已發生 應對變化越來越緊迫
    中新網11月26日電 今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指出,IPCC最近做了一個1.5℃的特別報告,這個報告說明氣候變化的危害和影響已經現實發生了,而且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緊迫,給了我們這麼一個明確的信號,也提出了各種選擇,所以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科學家們也做了很大的貢獻。
  • 抗擊SARS-CoV-2 | BMC Infectious Diseases編輯推薦文章
    DOI:10.1186/s12879-019-3987-2 Current epidemiological status of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in the world from 1.1.2017 to 17.1.2018: a cross-sectional study
  • 作物越多樣,越能應對氣候變化影響
    英國《自然》雜誌19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生態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分析了91個國家連續50年的全年產量數據後報告稱,增加作物多樣性可以極大地提高全國作物年產量的穩定性,從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全球糧食系統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
  • 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
    生態環境系統要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統籌謀劃好「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積極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將應對氣候變化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方面面,切實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力度和水平。長期以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中國始終堅持走符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立足新發展理念,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入手,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第一次列入了氣候變化議題,指出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
  • 中國與波札那籤署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 開啟中博應對氣候...
    1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與波札那環境、自然資源保護與旅遊部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物資贈送的諒解備忘錄》籤約儀式在波札那成功舉行。我國駐波札那大使趙彥博代表生態環境部與波札那環境部部長凱倫出席籤約儀式並致辭。  趙大使表示,氣候變化是事關人類發展的重大挑戰,需要全世界攜手共同應對。
  • 應對氣候變化,人人有責
    在這篇小說中,未來部是聯合國於公元2025年組建的機構,旨在應對氣候變化危機。無獨有偶,我國果殼網聯合創始人、曾任新華社高級記者的姬少亭女士若干年前創辦了「未來事務管理局」,這是一個以「未來」為核心的科技文化品牌,專注於科幻文化的推廣和科幻原創內容的創造。
  • 安保資本:房地產行業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雖然歷史學家們並不確定,但他們的共識是,這兩種偉大的文明都是由於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消失的。瑪雅文明遭遇長期的乾旱,而維京人無法適應溫度下降所帶來的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氣候變化一直在文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時它的影響微乎其微,而有時(例如瑪雅人或格陵蘭島的維京人的遭遇),它是災難性的。
  • 施懿宸:綠色保險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保險作為市場經濟中風險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夠有效分散和轉移氣候災害損失、降低和預防氣候風險對資金的不利影響,已儼然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重要方法。世界銀行2011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保險滲透率較高的國家在經歷自然災害後,GDP呈現正增長趨勢;反之,保險滲透率較低國家的GDP不僅呈負增長趨勢,而且可能經歷長期經濟衰退[3]。
  • 氣候變化將影響森林蓄積量
    本期嘉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應對氣候變化管理處三級調研員 張國斌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亮  觀點:  森林蓄積量的增加,可進一步提高森林生態系統儲碳功能,吸收並固定大氣中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助於促進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實現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
  • 歐巴馬公布措施 應對氣候變化對健康危害
    原標題:歐巴馬公布措施 應對氣候變化對健康危害 美國總統歐巴馬7日公布一系列行政措施,以應對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歐巴馬當天在華盛頓參加一個圓桌討論會時說,氣候變化不僅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威脅國家安全,還危害人們的健康。 歐巴馬宣布將採取一系列行政措施來減少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 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展現大國擔當
    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5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的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明確了方向,開啟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新階段。5年來,中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定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積極承擔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和國情的國際義務,建設性地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
  • 應對氣候變化 城市應該如何規劃
    北極星大氣網訊: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碳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也是今年G20杭州會議的重要議題。世界在關注,中國也在高度關注。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戰場。為此,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明確了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方向和原則。
  • 學會居安思危 應對氣候變化
    原標題:學會居安思危 應對氣候變化   12月7日,2020綠色發展城市高峰論壇暨第八屆深圳國際
  • 應對氣候變化 年輕人有作為
    圖片來源 主辦方供圖《青年參考》記者 張昊天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不只關乎當下,更是為屬於未來的一代代人留下綠水青山的重要舉措。向著這個目標,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行動起來。11月20日,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的2020年世界兒童日「氣候變化·青春行動」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在與會青年代表、16歲的曾翎眼中,青少年可以在日常小事上踐行環保理念,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個人從小事做起。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在行動
    央視網消息:5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5年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有目共睹。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最新舉措,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中國提出的新舉措包括,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展現大國擔當(人民日報)
    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將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5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的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明確了方向,開啟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新階段。5年來,中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定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積極承擔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和國情的國際義務,建設性地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肯定。
  • contagious和infectious都是「傳染性的」怎麼區別?英語詞彙進階
    infectious virus is pleased to be there.There's also been a huge rush to study public health and infectious diseases.對公共衛生和傳染病的研究也出現了巨大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