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2月4日訊(通訊員 李蓉 陳尚彪 記者 鄧桂明)12月2日至3日,益陽市委網信辦舉辦決勝2020——全面小康湖南行之「洞庭湖畔看小康」網絡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先後走進沅江市、南縣、大通湖區,見證洞庭湖畔的小康生活:特色產業紅紅火火,百姓生活有奔頭。
近年來,益陽市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全市累計發展農民合作社7017家、家庭農場6852家,主導產業均已實現新型主體帶動。2019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296元,同比增長9.1%,其中50%以上來自優勢特色產業收入,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脫貧,產業扶貧已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政策力度最大的扶貧舉措,助力脫貧攻堅水平不斷提升。
大通湖區河心洲村:小小的橙子帶給村民甜甜的日子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一到冬季,最不能捨棄的水果就是橙子!清甜的果汁在入口瞬間爆溢,甜滋滋的橙味瞬間喚醒身體每個細胞,這是只有橙子才能給予的小幸福。
眼下正是臍橙上市的季節,在大通湖區河壩鎮河心洲村平平果業臍橙種植園內,每天都有十幾名工人忙著採摘。村民唐成森告訴記者,往年都在外地打工,一年算下來攢不了多少,今年因為疫情沒有外出工作,便就近來到了合作社,至今已在合作社賺了4萬餘元,比在外務工收入還高。
2015年,原本在江西贛南種植水果的李光全看中了大通湖區的肥沃土地,開始在河心洲村種植臍橙,第一年流轉450畝土地開始種橙子,第二年就開始掛果。由於果甜很快就走俏市場,目前合作社已經發展到1420畝種植面積,畝產量可達6000-7000斤,預計今年產值將超500萬元。對於在果園工作的貧困戶來說,他們不但可以通過土地入股臍橙園,每年按土地流轉金的15%進行分紅,還可以在果園做事,每年能掙到3萬多元的工資。
據統計,今年河壩鎮一共有780戶村民種植臍橙,面積達到6000畝。
沅江市楊梅山村:香菇種出幸福來
眼下正值初冬時節,氣溫驟降,但是在位於沅江市胭脂湖街道楊梅山村的浩江湖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棚裡,香菇還在爭先恐後地生長著。棕褐色的菌蓋上,星星點點地點綴著白色的絨毛,毛茸茸的菇腳立在菌棒上,惹人喜愛。採菇忙得緊,賣菇賺得歡,該合作社帶頭人周珍的臉上也樂開了花。
在合作社6號大棚裡,一股清香撲面而來,35歲的周珍和鄉親們正在篩料分袋、擺菌棒、選菇,一轉眼功夫便把密密麻麻的菌棒擺放整齊。朵朵質地韌嫩的香菇飽滿鮮香,長勢喜人,鄉親們的心裡更是美滋滋的,村裡的香菇產業讓大家對決勝脫貧攻堅信心倍增。
「我們合作社有21個棚,去年一年賣了近40萬元的香菇,除去開支也有18萬多元利潤。」周珍2016年因家人殘疾致貧,當年政府給她送來5千個菌棒開始種植香菇,並以此合作社作為村裡的扶貧基地之一,先後幫助了32戶貧困戶85名貧困人口,現已全部脫貧。說起現在的收入,她很是滿足。
「在家門口種香菇,能照顧老人和小孩,比出門打工強好幾倍咯!」在烘烤箱旁邊忙著刷選香菇的村民黃大姐開心地說。
「我自己賺得少一點沒事,社員和工人也要賺。」 周珍說,合作社從零到現在的規模,從技術支持到銷售渠道,幾乎方方面面都有駐村幫扶隊的大力支持,合作社目前一年工資要發出10餘萬元,工人剪香菇尾一天能拿到120元工資。
「種菇雖苦,但收穫很甜。只要肯幹就能脫貧,生活就有希望。如果自己不努力,光靠政府扶持,就不會長遠。」周珍說, 現在大家日子都好過了,但我還得想想辦法,拓寬銷路,今年10萬斤的產量還是小了點,希望再擴大種植面積,惠及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