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看小康」:益陽特色產業紅火 百姓生活有奔頭

2020-12-16 華聲在線

華聲在線12月4日訊(通訊員 李蓉 陳尚彪 記者 鄧桂明)12月2日至3日,益陽市委網信辦舉辦決勝2020——全面小康湖南行之「洞庭湖畔看小康」網絡主題採訪活動,採訪團先後走進沅江市、南縣、大通湖區,見證洞庭湖畔的小康生活:特色產業紅紅火火,百姓生活有奔頭。

近年來,益陽市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全市累計發展農民合作社7017家、家庭農場6852家,主導產業均已實現新型主體帶動。2019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296元,同比增長9.1%,其中50%以上來自優勢特色產業收入,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優勢特色產業實現脫貧,產業扶貧已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政策力度最大的扶貧舉措,助力脫貧攻堅水平不斷提升。

大通湖區河心洲村:小小的橙子帶給村民甜甜的日子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一到冬季,最不能捨棄的水果就是橙子!清甜的果汁在入口瞬間爆溢,甜滋滋的橙味瞬間喚醒身體每個細胞,這是只有橙子才能給予的小幸福。

眼下正是臍橙上市的季節,在大通湖區河壩鎮河心洲村平平果業臍橙種植園內,每天都有十幾名工人忙著採摘。村民唐成森告訴記者,往年都在外地打工,一年算下來攢不了多少,今年因為疫情沒有外出工作,便就近來到了合作社,至今已在合作社賺了4萬餘元,比在外務工收入還高。

2015年,原本在江西贛南種植水果的李光全看中了大通湖區的肥沃土地,開始在河心洲村種植臍橙,第一年流轉450畝土地開始種橙子,第二年就開始掛果。由於果甜很快就走俏市場,目前合作社已經發展到1420畝種植面積,畝產量可達6000-7000斤,預計今年產值將超500萬元。對於在果園工作的貧困戶來說,他們不但可以通過土地入股臍橙園,每年按土地流轉金的15%進行分紅,還可以在果園做事,每年能掙到3萬多元的工資。

據統計,今年河壩鎮一共有780戶村民種植臍橙,面積達到6000畝。

沅江市楊梅山村:香菇種出幸福來

眼下正值初冬時節,氣溫驟降,但是在位於沅江市胭脂湖街道楊梅山村的浩江湖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棚裡,香菇還在爭先恐後地生長著。棕褐色的菌蓋上,星星點點地點綴著白色的絨毛,毛茸茸的菇腳立在菌棒上,惹人喜愛。採菇忙得緊,賣菇賺得歡,該合作社帶頭人周珍的臉上也樂開了花。

在合作社6號大棚裡,一股清香撲面而來,35歲的周珍和鄉親們正在篩料分袋、擺菌棒、選菇,一轉眼功夫便把密密麻麻的菌棒擺放整齊。朵朵質地韌嫩的香菇飽滿鮮香,長勢喜人,鄉親們的心裡更是美滋滋的,村裡的香菇產業讓大家對決勝脫貧攻堅信心倍增。

「我們合作社有21個棚,去年一年賣了近40萬元的香菇,除去開支也有18萬多元利潤。」周珍2016年因家人殘疾致貧,當年政府給她送來5千個菌棒開始種植香菇,並以此合作社作為村裡的扶貧基地之一,先後幫助了32戶貧困戶85名貧困人口,現已全部脫貧。說起現在的收入,她很是滿足。

「在家門口種香菇,能照顧老人和小孩,比出門打工強好幾倍咯!」在烘烤箱旁邊忙著刷選香菇的村民黃大姐開心地說。

「我自己賺得少一點沒事,社員和工人也要賺。」 周珍說,合作社從零到現在的規模,從技術支持到銷售渠道,幾乎方方面面都有駐村幫扶隊的大力支持,合作社目前一年工資要發出10餘萬元,工人剪香菇尾一天能拿到120元工資。

「種菇雖苦,但收穫很甜。只要肯幹就能脫貧,生活就有希望。如果自己不努力,光靠政府扶持,就不會長遠。」周珍說, 現在大家日子都好過了,但我還得想想辦法,拓寬銷路,今年10萬斤的產量還是小了點,希望再擴大種植面積,惠及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洞庭湖畔看小康」特色農業產業興 農村宜業也宜居
    從2014年欠債幾十萬到如今有車有房,該農場負責人鄧建靠種蔬菜從貧困奔向了小康。在洞庭湖畔的沅江市、南縣、大通湖區,每一個村落宛若一幅江南水墨畫,每個村落都有脫貧致富的好故事。12月2日至3日,益陽市委網信辦組織的決勝2020——全面小康湖南行之「洞庭湖畔看小康」網絡主題採訪活動團一行來到這3個區縣(市),感受這裡的小康生活。
  • 益陽:村村有產業人人有奔頭
    車間投產後,劉燕飛便和安置區的50多名村民一起成為了上班族,做著蔬果採摘、清洗、切片、晾曬、包裝的工作,增加了收入,緩解了家中的生活壓力。「我之所以回來,一方面是看到家裡很多土地都荒廢了,另一方面是安化山區晝夜溫差大,瓜果香甜,適合種植蔬果,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安化一家信息技術科技公司負責人黃新平笑著說起了回鄉創業的初衷。
  • 國網益陽供電公司:照亮山鄉百姓致富路
    電,點亮了安化4950平方公裡的土地,照亮了100多萬安化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從「找出路」到「有出路」;從「富口袋」到「富腦袋」;從「熬日子」到「奔日子」。從國家級貧困縣到脫貧摘帽到致富奔小康,安化縣踏著鏗鏘有力的步伐在小康路上行穩致遠。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百姓生活主旋律——從三個小故事看萬安...
    「今年流轉了18畝地種水稻,每畝產量1000斤,種兩季,那就是3.6萬斤,按市價115元/百斤計算,年毛收入有4萬多元,比移民前多出4倍,去除成本,純收入有3萬多元呢!」50歲的盧德才滿臉笑容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起了帳。擱以前,盧德才想都不敢想能住上大房子、用上舒心電,過上錢包鼓鼓的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現代農業有奔頭
    種「菜」種出「財」,薛老有辦法。「種菜有學問,每年農技推廣中心的專家都會下鄉指導,他們說我就認真聽。光聽不練是假把式,每次學了新的種植技術,我就在地裡試著幹,時間久了我就有經驗,種出好菜就能賣出好價錢。」 三年前薛國忠便種有二三十畝山藥,今年依託青莊壩區的發展,承租60畝土地種山藥。
  • 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超98%的貧困戶——產業對了頭 小康有奔頭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扶貧紮下根,群眾脫貧有底氣。2015年以來,全國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0多萬個,建設各類產業扶貧基地30多萬個,每個貧困縣都有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能力強的主導產業,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98%以上的貧困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紅土地」越來越紅火——福建老區蘇區發展...
    從前「幹革命走前頭、搞生產爭上遊」,如今「奔小康不掉隊、謀發展爭跨越」。今天的八閩大地上,老區蘇區不再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紅土地」正呈現出越來越紅火的發展態勢。產銷兩旺的百香果產業,既保護了青山綠水,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一邊是老產業「老樹發新枝」,一邊是新動能加速培育。產業經濟從「小散亂」邁向「高大上」,福建老區蘇區正呈現出跨越發展的良好勢頭。
  • 「文化專列」讓幸福生活更有奔頭
    (人民日報)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愈加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鐵路部門推出一系列特色文化專列,像由上海駛達烏魯木齊的「知青」專列、深港澳臺青少年同乘文化「研學」專列、廣西首開「詩與遠方」文化專列……帶領山區群眾駛入致富「快車道」,以鄉村旅遊助力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讓山區群眾生活越來越有奔頭。專列創特色,定製化旅途。
  • 潘黃新民村: 發展特色產業決勝全面小康
    原標題:潘黃新民村: 發展特色產業決勝全面小康   「住了一輩子的小房子,馬上就要搬進新家了,是黨的政策好,讓我們的生活有希望、有奔頭。」
  • 延安市黃龍縣:沉下身子夯實脫貧攻堅根基 讓百姓過上紅火新生活
    來源標題:延安市黃龍縣:沉下身子夯實脫貧攻堅根基 讓百姓過上紅火新生活 在黃龍,從縣到鎮到村,一支能力強、有擔當的村幹部隊伍奮鬥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一肩挑」起產業發展的重任,一方面自己投入到蔬菜種植、中藥材種植、中蜂養殖的工作中
  • 讓產業更興旺,讓日子更紅火
    在產業扶貧的有力支撐下,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長30.2%,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腰包越來越鼓,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氣越來越足。回望過去幾年極不平凡的奮鬥,產業扶貧抓得「實」,百姓日子過得「火」,成為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生動縮影。
  • 灰樹花產量佔全國產量四分之一 中濟村小康路上有奔頭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全面小康,產業是關鍵。近年來,黃田鎮中濟村大力發展核心產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如今,這裡村前村後有產業,房前屋後有風景,美麗鄉村步入了「村莊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之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彩雲之南:小康路上的最美笑臉
    如果說上面這段話更多是抽象的數字,那麼記者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中的所見所聞,特別是那一張張掛在鄉親們臉上的絢爛笑容,深深感染和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這正是脫貧攻堅最靚麗的底色,是小康生活最鮮活的註腳,是奮鬥之路最耀眼的光芒。彩雲之南,目之所及,處處山青水綠、天碧雲淨,產業更興旺,日子有奔頭,黨的好政策託起了百姓的好生活。
  • 蘇州龍降橋村:奏響「產業穩 環境美 百姓樂」小康三部曲
    一任又一任的村黨委班子帶領村民一棒接著一棒地奔走在小康道路上,走出了產業穩、環境美、百姓樂的「三部曲」。 這兩天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的健康諮詢師在村裡免費為老人做理療,史良觀也去了,他還要把自己的身體調理好,多看看這樣的美好生活。 一年發掉工資1000萬元,「帶領村民一起奔小康」 村民的幸福生活源於村黨委一班人帶頭興業和村民的自主創業。
  • 益陽長春經開區:特色園區多亮色
    2019年,長春經開區電子電路板產業園區已開發面積1800畝,入駐的31家規模企業中,第十八屆(2018)中國電子電路行業百強企業就有2家。園區還獲批湖南省電子電路板特色產業園區,成為全省PCB產業項目招商省推、審批優先、支持傾斜的園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生活像花一樣越開越美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雲南省昆明市鬥南鎮通過大力發展花卉特色產業,用鮮花鋪就了一條小康路。如今,鄉親們的小康生活也像花兒一樣,越開越美。
  • 扶貧踐初心 引領小康路——中國電信湖南公司扶貧工作紀實
    在扶貧隊長的崗位上,周建華一幹就是三年,他帶著工作隊助力村支兩委,爭取建設資金和扶貧資金投入,完善村裡基礎設施,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發展種植、養殖等扶貧產業項目,帶領龍角橋村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小康路。如今的龍角橋村,已脫離貧困,煥然一新。
  • 從入不敷出到年入過三萬 曾經的貧困戶生活有了新盼頭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幸福曬出來—看平原老鄉脫貧奔康系列報導編者按:「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走進平原鄉村,傾聽老鄉們最真的聲音,通過若干圖片、一段視頻、一篇短文形式,圍繞獲得感幸福感講述老鄉追逐小康路上的溫暖故事,總結成功的脫貧經驗、見證平原百姓的幸福生活。
  • 【中國的脫貧智慧】臨澤蓼泉鎮:產業扶貧託起百姓「小康夢」
    近年來,蓼泉鎮牢牢抓住產業扶貧這個根本之策,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業,圍繞農業現代化和農民持續增收,持續推進「三路兩區」產業振興示範帶建設,著力構建產業、生產、經營、增值、保障五大體系,形成產業多元、體系完善、層次分明、互為補充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把做強蔬菜產業作為產業振興的最大優勢,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全力託起百姓的「小康夢」。
  • 在黃驊市產業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身有殘疾的楊丙山是楊春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年來,在黃驊市產業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憑藉勤勞的雙手,日子越過越好。忙碌的間隙,楊丙山向記者說起他的「創業史」。楊丙山今年64歲,4歲時,他患脊髓灰質炎落下了終身殘疾。現在,家裡只有他和老伴倆人,主要經濟來源是3畝冬棗園。哎,一年下來,拍拍簸箕也剩不下幾個錢,買袋肥都捨不得上。」楊丙山說。現在好了,每年企業都給俺分紅。光這一項,俺家就有四五千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