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我與燈光相伴,黎明我與血淚前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長夜來臨,守望開始,至死方休......我是黑暗中不離手的刀劍,城牆上不放鬆的崗哨。作為火焰為人民禦寒,作為光線啟明世界,作為號角叫醒世人,作為盾牌保護我們所熱愛的祖國。"這是為守衛著祖國邊疆的軍人。
提起部隊,人們所想起的就是熱血、安全感、訓練有素... ...。有了軍人負重前行,人們才可以自由地實現自己的夢想。
而在部隊當中還流傳這樣的一句話"三等功站著拿,二等功躺著拿,一等功家人拿"這句話並不是開玩笑的,可想而知在部隊立功,尤其還是拿到功勳是多麼艱難。
尤其是現在處於和平年代,在戰場上立功的可能性已經幾乎不存在了,想要獲得一次功勳已實屬不易,更何況是一等功。
但這個人就是一個例外,他拿了三次一等功,讓中國的五星紅旗在異國上空高高飄揚,立下了諸多功勳。這個人便是陳玉浩。
挑戰身體極限
剛剛入伍的時候,陳玉浩的身體素質其實是偏弱的,訓練當中他總是會給隊友們拖後腿。
他為此愧疚過、自責過,但生性倔強的他總是不肯放棄,憑藉著一股永不服輸的勁和從小對於特種部隊的嚮往,不斷挑戰著自己的身體極限。
從不足中找差距,用努力的汗水錶決心,不能達到目標,那就用比別人多百倍的汗水,多千倍的努力。
僅用三個月,他便練就了神槍手的絕技,同時也奠定了他紮實的軍事基礎技能,讓他在之後的諸多任務當中有了更多的表現。經過了"破繭"的痛苦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成蝶"的收穫。
傷疤即為徽章
"寧可血染國旗,絕不退縮分毫。"這是陳玉浩在回憶自己參加關於阿富汗的任務時所說的。
阿富汗當時正值反恐戰爭時期,處處皆是廢墟和硝煙,槍炮聲不絕入耳。他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將會面臨的是什麼,夜晚之後也不知道究竟是明天先來,還是意外的槍聲來到。
當時的陳玉浩每日都處於這樣的環境,每一次的巡邏任務當中都可能遇到無法預料到的危險,也許是隱蔽處的一桿槍頭,也許是埋伏於地下的爆炸,隨時他都有身首異處的危險。
但他知道,無論怎樣他都不能退縮,因為他不僅僅代表著自己,更代表著中國軍人。
在阿富汗的兩年中,在幾百個日日夜夜當中,陳玉浩和他的戰友們並肩作戰,將自己的後背放心交給彼此,他們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看淡,心中只剩下祖國賦予自己的使命和堅決完成任務的決心。
這樣的反恐怖戰役遠遠比想像的可怕,恐怖分子尤其囂張,他們每天都抱槍而眠,只要聽見爆炸聲就立刻準備投入戰鬥。
在一次解救人質的活動當中,陳玉浩和他的戰友們不停地在調整位置,每一次位置改變都要將人質護在自己的身體後面。
他們的手指一刻也不敢離開扳機,神經高度緊繃,有好幾次都與恐怖分子槍口相對,場面幾度緊張驚險。
所幸最後他們圓滿完成解救任務。在阿富汗的這段經歷也是陳玉浩的難忘經歷,他也在這裡獲得了他人生的第一個一等功。
活動當中,為了圓滿完成任務,他們放棄了所有,包括生命。雖然最後任務完成了,但他們身上也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疤。不過對於軍人來說,這些傷疤不僅僅只是傷疤,更是留給他們的勳章。
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在國際特種兵各項技能比賽中,作為中國武警部隊的精銳,陳玉浩自然需要代表中國參加比賽。
這一年,已經三十二歲的陳玉浩再次代表中國出戰,這一次不僅僅是作為隊員,更是中國隊的隊長。實際上在這樣重大的比賽上,對於選手的體能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按照陳玉浩當時的年齡是不適合繼續參加的。
但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中國特種軍人,中國軍人就是能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角鬥場最後的科目中,需要在負重十五公斤的情況下奔襲十公裡,完成九次射擊,消滅一百五十四個目標,這對於選手的體力和技能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當時的角鬥場正值炎夏,氣溫直逼四十攝氏度。而作為全場年齡最大的隊員,他的體力已經嚴重透支,眼見外軍選手一個個的從身邊穿過,眼見就要輸掉比賽,陳玉浩咬著牙站起來,往自己頭上澆了一瓶冰水又衝了出去。
對手被他一個一個超過,當他衝過終點時,眼前一黑倒在地上......最後他取得了該科目的冠軍,他帶領的團隊在這場比賽中獲得了亞軍。
主裁判也對著他們豎起了大拇指,還說"中國軍人是很優秀的,遇到這樣的對手是很可怕的,最好還是永遠不要遇到吧!"陳玉浩最為高興的還是那句"中國軍人是最優秀的。"
無論是在角鬥場還是真實的戰場上,軍人都必須要有緊密的團隊合作精神。作為一個參加賽事的團隊隊長,又或是作為一個身處戰場的指揮官,需要帶領所有人出色地完成任務,而不是讓戰場成為自己的秀場。
所有的這些陳玉浩都做到了,他獲得的那些獎章,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中國軍人,而他所帶領導的團隊取得優異的成績,也表明了他是一位不俗的將才。
無人可以攔截浩蕩的滄海,無人能佔領自由的港灣。當硝煙遮蔽陽光,深水有蛟龍,海面有艦群,蒼穹有長鷹,護我永不沉沒的遠洋千裡又千裡。
親愛的,你手上的鋼槍,以我的鮮花禮獻;你臉上的傷疤,以我的親吻癒合。百年之間,你們的先輩戰勝全世界就是只靠一句:"中國軍人,永不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