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運城今天
華夏民族乃炎黃子孫,運城乃華夏之根。毋庸置疑,華夏始祖黃帝,與運城這方水土密不可分。
其實,黃帝最早建功立業的地方就在古河東,即今天的運城市。在古河東區域,黃帝完成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終結了部落首領各霸一方的分裂局面,改變了華夏民族的命運,使華夏民族走向統一,繼而為中華民族進入早期的國家形態奠定了必要的物質條件與精神基礎。
說到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不能不提及發生在河東境內的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
據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部落聯盟首領是伏羲氏。伏羲氏衰落之後,神農氏繼承了盟主之位,統領著各部落,稱為炎帝。歲月流轉,炎帝神農氏日漸衰落,各部落之間爭戰此起彼伏。此時,兩個強大的部落借勢崛起,一個是黃帝的有熊氏,一個是蚩尤的九黎氏。加上原來的統治者炎帝神農氏,算是三分天下。
黃帝的有熊氏部落「習用幹戈,以徵不享」,以強勢的武裝力量幹預管理部落事務,樹立起了威信,團結了一部分部落「諸侯」。炎帝部落不甘心自己的衰落和失敗,以「侵凌諸侯」的形式繼續爭奪領導權,這樣就導致了「阪泉之戰」,最終以黃帝的勝利而告終。
從此之後,炎帝和黃帝兩大部族逐漸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炎黃集團」,形成中華民族的第一個雛形。
在黃帝和炎帝兩大部族由徵戰走向融合的過程中,蚩尤的九黎氏也團結了一部分部落,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這兩大集團也不可避免地要一決高下,爭奪最高領導權。根據《史記》記載,黃帝團結自己麾下各部族的力量,在「涿鹿之野」與蚩尤集團展開了大決戰,最終擒殺了蚩尤。戰爭結束以後,蚩尤部落的一部分百姓被吸納進炎黃集團,稱為「黎民百姓」,而另一部分則不斷南遷,後來形成了中華民族中的「苗蠻集團」,並演化成今天中國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
關於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的地點,《史記》以及後代很多史家,都認為在今天河北涿州一帶,「涿鹿」這個地名也長期出現在河北地區。而關於蚩尤的傳說,則傳播更廣,很多地方都有遺蹟。但近現代史學家經過嚴肅考證,認為黃帝、炎帝、蚩尤幾個部族的大戰,都發生在今天的黃河中遊,也就是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陝西東部一帶。而具體到戰爭地點,近現代史學家則明確指出,在今天運城鹽池附近。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說:「黃帝又與神農'戰於阪泉之野',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澤,即涿鹿矣。然則黃帝故事,最先傳說只在河南、山西兩省,黃河西部一隈之圈子裡,與舜、禹故事相關不遠。司馬遷自以秦漢大一統以後之目光視之,遂若黃帝足跡遍天下耳。」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經記載過運城鹽池的傳說,說是黃帝斬蚩尤於此,蚩尤血化為鹽池。宋代另有「關公戰蚩尤」的傳說,也說明了蚩尤、涿鹿和鹽池之間的密切關係。今天,鹽池之畔仍有蚩尤村和蚩尤城的遺址,也是個有力的證據。
綜合以上論點至少能夠確認,「涿鹿之戰」發生在運城鹽池一帶是毫無疑問的,而「阪泉之戰」的發生地雖存在一定爭議,但不排除發生在運城的極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