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來了駐村工作隊,這兩年我們村變化很大。」這是中江縣回龍鎮原梔子灣村(村級建制調整後,梔子灣村併入歇馬村)村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60後」農技員黃昌學;「70後」駐村隊員王永旭;「80後」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何韜;「90後」民政幹部蘇莉。他們是村民交口稱讚的「6789」駐村工作隊。
他們把「雞肋」
變成「香餑餑」
梔子灣村位於中江縣東部,回龍鎮東南部,距縣城10餘公裡。受制於自然環境、生產條件等限制,村民純收入很低,不少青壯勞力紛紛選擇外出打工。
「從前路不好,雨時泥濘晴時灰;從前村裡沒產業,好多荒地沒人種;從前村裡不熱鬧,老人只能靠想念......」53歲的村民劉代明說起村裡以前的情況直搖頭,400多戶的村子就有41戶貧困戶,是市級貧困村。
2018年7月,來自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何韜來到梔子灣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同時到梔子灣村與何韜一起駐村的還有來自中江縣農業發展銀行的王永旭和來自回龍鎮鎮政府的蘇莉、黃昌學。他們組成了「6789」工作隊,到村後迅速開展入戶調研摸排,和村兩委班子一起尋找脫貧「密碼」。
「村民要想富,只有發展產業才有出路。」劉代明說,梔子灣村素有桑蠶養殖歷史,但是農戶分散養殖,產量低、效益低,加之受自然條件限制,這個掙錢的項目成了「雞肋」。工作隊來到村裡走遍了每一寸荒地,結合村實際制定了蠶桑產業發展規劃。
「讓村民走出貧困,需要解決致富的思路問題,他們致富的方法不多,信心不足。所以需要黨員和致富帶頭人先幹起來,當『領頭羊』,做出樣板、做出成績,讓他們看到辦法、看到希望。」何韜的這番話點燃了劉代明創業的激情。
堅定信心、重在行動。在工作隊的組織下,劉代明等致富帶頭人紛紛到中江永太鎮、綿陽等地蠶桑養殖基地學習先進產業園區管理經驗。「我們為啥窮,還是與眼界、思路有關。」劉代明下定決心要當村裡的「領頭羊」,學習回來後便承包下100畝土地種植蠶桑,「工作隊技術員黃昌學手把手教,我對種桑養蠶有信心!」 另一邊,何韜和王永旭吃透扶貧政策,各方奔走為村裡爭取到專項扶貧產業資金200餘萬元,打造出200餘畝集體經濟桑蠶養殖基地。
「我們要把『雞肋』變成『香餑餑』。」何韜在村民大會上的這句話給貧困戶曾光勝留下了深刻印象。
「工作隊從集體經濟桑蠶養殖基地中劃撥了30畝由我帶領貧困戶統一經營,其收益全部由貧困戶所得。」曾光勝說,「劃撥土地由貧困戶統一經營,最大化保障了貧困戶收益。」
「今年在桑樹園打工掙了2000多元了。」貧困戶劉賢順笑呵呵地說,給桑樹噴藥、除草這些農活他幹得很順手,農閒時在村上的公益崗位幫忙,「家裡有了穩定的收入,下半年準備養豬。」
他們把「致富路」
修到了家門口
青山環繞,桑樹繁茂,一條條水泥路蜿蜒開來,從主幹道延伸到鄉村沃野、農家庭院,夏天的梔子灣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工作隊來了,村裡變美了!」這是村民林丹對駐村工作隊的肺腑之言。林丹是村裡第一個「回鄉創業的年輕人」。
回龍鎮民政幹部蘇莉是工作隊裡唯一的女性,和林丹年紀相仿。村裡的蠶桑扶貧產業基地發展起來後,工作隊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讓年輕人與村莊建立更深入的聯繫。林丹是家裡的獨女,她原本在中江縣城裡當糕點師,每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由於母親生病,林丹不得不頻繁往返鄉下和城裡。蘇莉了解到情況後向她發出邀請,「留在村裡管理蠶桑扶貧產業基地吧!」
「剛開始我很猶豫,總覺得年輕人就應該在外面打拼出一片天地。」林丹說,直到一條扶貧產業路通到了她家門口,徹底改變了她的想法。
一條長1.6公裡、寬3米的水泥路從村道接入蠶桑扶貧產業基地,一路延伸到林丹家門口附近。「這就是一條致富路啊!」林丹感慨道,這條路不僅方便了村民出行,還為特色產品運輸及發展鄉村旅遊做配套。按照工作隊制定的蠶桑產業發展規劃,隨著蠶桑種植「示範帶動、規模連片」的發展思路,今後的蠶桑採摘可以實現機械化。同時,還可以嘗試走農旅結合之路,打造蠶桑科普園,種植果桑,發展民宿,吸引遊客前來遊玩、採摘、住宿。
「村裡有了一環路,還要建二環路,洋氣!」25歲的林金全是林丹的鄰居,他從外地打工回來看到家鄉的變化驚嘆不已,一條穿過蠶桑扶貧產業基地的水泥路修到了他家門口,這條路與村道相連形成一條環形公路。林金全把家門前的這條環形公路稱為「一環路」,他聽工作隊介紹另一條從村道延伸到山梁的水泥路馬上也要開始修建了,「山梁地勢平坦,將種植成片的桑樹,道路圍著產業建,梔子灣的二環路未來可期!」
他們圓了
貧困戶的住房夢
乾淨整潔的進村道路,迎風搖曳的桑樹林,安全穩固的住房,曾經的貧困村正展現出「新畫卷」。
住在新建的房子裡,70歲的貧困戶吳守先心裡感覺「踏實多了」。兩年前,吳守先的兒子家中半夜起火,大火將房屋燒毀了一半,「當時多虧了何書記(何韜)幫忙,開車把燒傷的兒子、兒媳及時送到了醫院。」吳守先說,後來兒子病逝離開了她,房子又遭遇到了一場暴雨隨時都可能倒塌,她當時感到特別無助。
蘇莉了解情況後,和工作隊一起商議,大家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在去年9月幫助吳守先新建了一套磚混房。搬進安全穩固的新房子,吳守先十分感動。
而貧困戶房元華則是因懶致貧,他從2016年享受政策開始加固房子,但修了兩三年房子才修了一半。「他四肢健全,有勞動力,就是太懶了。」村民如此評價房元華。
「扶貧要扶志!」結合房元華的實際情況,蘇莉和何韜每個月都要多次到他家裡去和他擺龍門陣,和他拉近距離,鼓勵他振作起來,做個好父親。一番苦口婆心,房元華最後下定決心努力打工掙錢修房子。
「感謝駐村幹部的真情幫扶,讓我這個『懶漢』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今年,房元華通過自身的勤奮和努力終於蓋好了房子,「有了遮風避雨的住房,也算給了兒子一個真正的『家』。」
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2018年7月,我市在市級部門、中央省級在德單位和企業、市屬企業中選派202名同志前往中江縣202個市級貧困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同時,中江縣各部門、各鄉鎮也選派了404名駐村隊員組成駐村幫扶力量。
修住房、推產業、引人才……農村工作是個「細活」,駐村幹部的到來一方面為鄉村發展事業提供了力量支撐,另一方面對於駐村幹部個人來說,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基層鍛鍊。實踐證明,駐村幫扶幹部要「駐」出成效,就要為老百姓幹實事,就要走進老百姓的心坎裡,切實改善貧困鄉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同時,在駐村幫扶中也要注意「幫一把」是方式手段,「扶起來」是主要目的,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