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隊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一點不含糊!

2021-02-26 新疆訪惠聚

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

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開啟幸福美好生活

快跟小編一起去看看他們的致富妙招!


「劉書記,以後咱們工作隊食堂不用去巴扎買菜了,現在小拱棚裡的菜已經可以出棚了……」4月1日,在溫宿縣佳木鎮通吐爾村村民吾斯曼·包吾東家的蔬菜棚裡,他和自治區信訪局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劉勇探討著今後的打算。

「現在村民發家致富的願望很強烈,只要把準脈,找準窮根,貧困戶就能走出困局……」劉勇說,「工作隊和村『兩委』混編分組,一組幫助村裡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一組負責發展庭院經濟,拓寬村民增收致富路。今年,全村共種植庭院蔬菜小拱棚26座,已初見成效,幫助18名富餘勞動力實現就業願望。」

今年,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村民哈力克·卡米力的兩個女兒已成為阿克蘇紡織工業園區的職工,每人每月收入達3000餘元。哈力克臉上掛滿了笑容,逢人就說:「多虧了工作隊的幫忙,我的孩子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孩子們在外務工不僅能開眼界、長見識,還能學技術,今後我們家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吾切姆·卡斯木是村裡的貧困戶,在工作隊的幫助下,他的大兒子開始養殖肉鴿,小兒子在縣城當上了協警。現在家裡鴿子養得有聲有色,小兒子每個月也有固定收入。

對於工作隊的幫助,吾切姆由衷地感激,她主動走上村裡的宣講臺,向村民們宣傳黨的惠民政策,並以自己家的變化為例,幫助村民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自治區信訪局駐溫宿縣佳木鎮通吐爾村工作隊 支小玲 供稿)


在洛浦縣多魯鄉色日克村生態養殖基地,一群大白鵝正在河壩裡悠閒地遊來遊去。這些白鵝,是吐爾遜尼亞孜·木沙一年來辛勤勞動的成果,也是他一家人奔向好日子的「向天歌」。

2017年,一直想從事養殖的吐爾遜尼亞孜在自治區財政廳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成立生態養殖合作社,吸納部分貧困戶入股,並擔任負責人,開啟了他的養鵝之路。合作社採取「統一供鵝苗、統一供飼料、統一防疫、統一管理和統一保價回購」的運行模式,不讓貧困戶面對市場,只要村民按協議把鵝養好,就能把錢掙到手。

剛開始,對於色日克村的村民來說,養鵝比較陌生,怎麼養、怎麼銷售是村民最大的顧慮。為此,工作隊、村「兩委」和合作社一起商議,決定選擇有家禽飼養經驗的貧困戶進行試養,由合作社成員負責牽頭組織實施規模養殖和提供養殖指導,初步形成了「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經過一年多的運行,合作社已經初具規模,首批132戶養殖戶養殖近4000羽肉蛋鵝,帶動全村100餘戶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杜強說:「下一步,工作隊要進一步引導貧困群眾轉變觀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通過技能培訓、產業幫扶等多種形式,用更細緻、更紮實的工作為貧困群眾尋求增收致富之路。」 (和田地區「訪惠聚」辦公室 唐海東、苗雷 供稿)


在巴楚縣恰爾巴格鄉帕斯吾斯塘村畜牧養殖示範戶努爾麥麥提·喀斯木家的圈舍中,自治區畜牧廳駐村工作隊員黨樂正在給村民現場講解養殖知識。

兩年前,村民努爾麥麥提一家人僅靠種植1.5畝棉花維持生計,今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開始發展育肥羊養殖,現在他已成為村裡小有名氣的養殖示範戶。目前,帕斯吾斯塘村已有40餘戶村民和努爾麥麥提一樣通過特色養殖實現增收。

帕斯吾斯塘村是典型的農業村,人多地少,村民始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增收致富路徑。針對這一情況,工作隊選擇有意向學習養殖、頭腦靈活的貧困家庭免費發放雞苗、幼鴿,並依託養殖協會和農民養殖合作社,帶動擴大養殖規模,讓貧困戶受益。

今年已經為40戶示範戶提供科學餵養、畜牧防疫等指導服務,同時積極爭取資金,購買40隻種公羊分發到他們手中,並進行跟蹤管理和服務。

第一書記、工作隊長譚小梅說:「從當前的養殖模式看,種公羊可覆蓋1200餘只生產母羊。按現在的市場價格測算,每隻生產母羊年產羔效益200元,一年可以帶動全村養羊戶增收24萬元。」為了扶持和帶動更多貧困戶加入到養殖的隊伍中,工作隊和村「兩委」廣泛徵求群眾意願,引導畜牧養殖向多元化、規模化、科學化方向發展,真正成為全村脫貧致富的「加速器」。(喀什地區「訪惠聚」辦公室 黎霞 供稿)

犛牛20頭、山羊180隻、綿羊130隻.4月3日,阿克陶縣克孜勒陶鄉塔爾開其克村牧民哈力克·艾力和村民們細數著合作社的牲畜數量,盤算今年的養殖規劃。

去年6月,哈力克和4名村民在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新疆煤礦安全監察局)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申請項目資金建設了2座養殖棚圈,成立了阿克陶縣布萊利家畜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隊還幫助聯繫了2家固定收購點。

「以前我們散養牲畜,浪費飼草料,收益較低,也不利於規模化養殖。現在有了合作社既可以解放勞動力,又可以增加收入,去年年底我們合作社人均收入3萬餘元,今年牲畜繁殖,預計人均收入能達到5萬元。」哈力克開心地說。

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王韶輝說:「塔爾開其克村牧民多,有一定的養殖基礎,下一步我們將吸納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擴大規模,打造特色,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新疆煤礦安全監察局>駐阿克陶縣克孜勒陶鄉塔爾開其克村工作隊  閆軍 供稿)

走進伊寧縣曲魯海鄉上皮牙子村溫室大棚,滿眼新綠、遍地皆春。村民哈裡買正在給串串紅、萬壽菊等花苗噴水。哈裡買和姐妹們用心地照顧著幼小的花苗,這裡承載著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今年2月,伊寧縣安監局駐村工作隊針對村集體經濟薄弱、人均耕地少、村民想致富卻苦於沒有技術的問題,與村「兩委」、村民代表多次商議後,決定通過種植花卉幫助村民增收致富。工作隊帶領有就業意向的村民外出參觀學習花卉種植的做法和經驗。同時,邀請專家上門為村民培訓溫室大棚花卉育苗相關知識。

在細心照料下,40萬株一串紅、萬壽菊、矮牽牛、雞冠花等城市美化用花長勢喜人,哈裡買和姐妹們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徐智軍說:「還有一個月,第一茬花卉就可以上市了,工作隊已經幫忙找到銷路,這一棚的鮮花將為28戶農民家庭帶來14萬元的收入。下一步,工作隊還將引進立體式種植模式,發展羊肚菌人工種植,拓寬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伊犁州「訪惠聚」辦公室  汪涓、馬靜 供稿)

哈巴河縣薩爾布拉克鎮喀拉翁格爾村是一個農業村,因土地貧瘠,產出效益低,制約了全村發展。針對這一現狀,阿勒泰地區農牧機械局駐村工作隊先後邀請多名專家進行實地調研。專家們綜合當地生態環境、自然條件和氣候等因素,建議試養犛牛。

根據專家的建議,工作隊第一時間聯繫犛牛養殖基地,並將願意幹、想致富、積極性高的貧困戶葉爾肯·胡瑪作為示範戶,幫助協調籌措引進資金1.6萬元。

去年10月,工作隊副隊長居馬·西拉孜與葉爾肯往返2千多公裡,引進4頭小犛牛。通過年關的飼養,犛牛長勢較好。葉爾肯說:「工作隊邀請專家對我們進行養殖技術培訓,成功解決了犛牛對新環境適應、飼草適口性的難題,過幾天準備再去引進6頭,工作隊已經在幫我聯繫好了,最近準備接回來。」

居馬說:「犛牛飼養周期與當地普通黃牛無異,但經濟價值卻是普通黃牛的兩倍以上,就當前市場行情看,一頭普通成年4歲齡黃牛均價在6000元至8000元之間,而成年4歲齡犛牛均價在12000元至16000元左右。目前已有14戶村民確定引進,待大批量引進後,將成為我們村畜牧業經濟中的重要畜種。」(阿勒泰地區「訪惠聚」辦公室 劉是何 供稿)


阜康市滋泥泉子鎮東湖中心村牧民定居點,23臺大型農機具正在緊張作業。時下,正是春耕關鍵期,滋泥泉子鎮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年初,在阜康市交通運輸局駐東湖中心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東湖農機專業合作社正式揭牌成立,同時吸引周邊30餘戶農機戶加入。合作社按照統一籤訂作業合同、統一作業調度、統一收費標準、統一作業質量,統籌閒置農機資源,實現規模化經營。

如今,一到農忙時節,工作隊就會在「便民服務微信群」發布供求信息,實現即時預約,及時到位。「春秋兩季是我們最忙碌也是最快樂的時候,以前由於信息不靈,造成農機閒置,效益也低了不少。現在通過這個平臺讓我們能夠快速、準確地掌握市場需求,更好更快地為廣大農民提供服務。」合作社負責人鄭春仁說。目前,東湖合作社已擁有各類農機具89臺(套),每年農機代耕、代種、代收的作業服務輻射到周邊縣鄉近千農戶,年均農機作業創收30-40萬元。

為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的優勢,工作隊利用農閒時節,邀請農機專家、農機廠商技術人員到合作社對社員進行授課培訓。通過努力,村民們先後考取了特種工操作證、農機操作證、農機高級修理工、農機職業技能鑑定證。工作隊長杜建表示:「要把農機手培養成多面手,不僅會駕駛農機,還要掌握農機修理技術。下一步,要充分發揮合作社在農機修理上的專長,培訓一批農機修理能人,更好地服務村民,帶動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昌吉州「訪惠聚」辦公室 張晶 供稿) 

「現在我每天都要烤1500個饢,銷量不錯,每天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4月5日,託克遜縣伊拉湖鎮郭若村村民努斯來丁·阿亞斯對吐魯番市教育局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吳龍海說。

努斯來丁家的庭院內有四個大饢坑,幾張面板上擺滿了打好的熱饢。他說,在工作隊的幫助下,他和村裡其他幾個村民聯合成立了打饢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改進和創新打饢工藝,製作出奶子饢、白面饢、高粱面饢、玉米面饢等不同口感的饢,銷量比過去翻了好幾番。

努斯來丁說:「現在銷路不錯,8位員工根本忙不過來,我還準備再招幾個工人擴大規模。」              

據了解,合作社成立3個多月來,在駐村工作隊的引導和幫助下,目前已經有8處成規模的打饢點,吸收本村村民50餘名。如今合作社規模越做越大,名聲也越傳越遠,吸引了烏魯木齊、昌吉等地的客戶前來購買。

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吳龍海經常指點合作社成員,幫助改進工藝,尋找銷路,並鼓勵大家多在饢的口感和品質上下功夫,形成品牌效應,不斷提高郭若村饢產業的影響力,讓更多村民一起富起來。(吐魯番市教育局駐託克遜縣伊拉湖鎮郭若村工作隊 許爾明 供稿)

相關焦點

  • 打通群眾增收致富路,東勝區這支工作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前幾年這兒的水根本不夠用,蓄水池也小,去年又把蓄水池往大擴了一下,現在灌溉用水比以前強多了。」——添爾漫梁村村民 辛三厚村民告訴記者,前些年,由於水位的不斷下降,原有的蓄水池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周邊農田用水需求,自從東勝區能源局駐村工作隊來了之後,他們多方協調,籌措3萬元,對原有的蓄水池進行了改造升級,將沉澱多年的淤泥進行清除。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寧北市這個女人不簡單,帶領村民家門口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廣寧北市這個女人不簡單,帶領村民家門口致富!一直到參加了縣人社部門組織的「鄉村工匠」培訓,陳三妹才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路。原來,一片竹林加一雙手,就能編織出金山和銀山。廣寧是有名的竹子之鄉,可是,砍竹編竹工作辛苦,普通竹編製品價格低廉,年輕人不願意留下來做這行,留守的婦女老人又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去做。陳三妹她們空有一身手藝,卻還是不能擺脫貧困。
  • 帶著村民走上科學致富路 ——記新疆農業大學駐阿瓦提縣拜什艾日克鎮索克滿村工作隊原副隊長賽福丁·阿不拉
    在阿瓦提縣拜什艾日克鎮索克滿村,提起賽福丁· 阿不拉,村民都親切地稱他「牛博士」。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喀拉蘇的村民笑了
    喀拉蘇村有40餘戶村民種植西瓜,耿路顯種植了200餘畝西瓜。西瓜成熟期,320噸的西瓜訂單對他和村民來說,簡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對於村民們來說,他們擅長的是種地,和莊稼打交道,在銷售方面他們不佔優勢。」
  • 「昌」通增收路 採「吉」致富果
    柯坪縣阿恰勒鎮吐拉村是深度貧困村,也是「長壽聖果」恰瑪古的傳統種植地,因水資源匱乏,村民收益始終不高。昌吉學院工作隊駐村以來,堅持因地施策,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提高畜牧養殖技術、持續轉移勞動力,幫助村民走上了一條脫貧增收的幸福路。
  • 新疆和田:絢麗艾德萊斯託起村民增收致富夢
    和田市吉亞鄉阿孜乃巴扎村通過 「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將艾德萊斯從單一手工生產、銷售向產品展示、技術培訓、文化旅遊、休閒觀光的升級轉變,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走出一條增收致富路。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建設美麗鄉村 帶領村民致富
    可就這一萬元,高明元卻拿不出,一家人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彩鋼板房。看到這種情況,寧夏石化公司為他出資建房,還幫他買了仔豬,扶持他搞起了特色養殖業。村支書黎仲彪說,如今,高明元一家三口靠著養豬養羊種土豆,年收入至少也在十萬元以上。
  • 當村民遇上工作隊,每一個故事都詮釋著幸福
    可是在吉木薩爾縣大有鎮廣泉下村,村民們在昌吉州政協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帶領下,大家學文化、學技能、搞文體活動,忙的不亦樂乎。「我的文化程度低,識的字少。今年我主動參加了村裡的文化素質提升班,學會了不少字,而且文化素質提升班不僅僅教知識,還邀請法律專家給我們講解法律知識呢!這個培訓班辦得真是好,很接地氣、很實用!」村民丁有高興地說道。
  • 二師「訪惠聚」工作隊帶給蘇塘村的美麗蝶變
    從2014年開始,該工作隊共4批次38人次,歷經6年時間,使得地處沙漠邊緣,全村93.9%都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蘇塘村,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村民富不富 關鍵看支部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看基層黨組織的示範引領作用發揮得怎麼樣。
  • 新疆和田:「扶貧羊」變「致富羊」 村民心裡喜洋洋
    新疆和田:「扶貧羊」變「致富羊」 村民心裡喜洋洋為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墨玉縣大力整合資源,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制定幫扶措施,通過產業到戶、到人的方式,使貧困群眾走上穩定脫貧的道路。2018年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稅務局駐墨玉縣烏爾其鄉託格拉克阿勒迪村「訪惠聚」工作隊將「扶貧羊」發放給適合發展養殖的村民,提供技術指導,幫助他們樹立增收致富的信心。託格拉克阿勒迪村村民麥麥提阿卜杜拉·吾吉阿卜杜拉家境貧寒。
  • ...家鄉種魔芋,帶領村民一起增收致富|赫章縣松林坡鄉黃家寨社區甘富
    40畝的魔芋基地在農忙時,需要大量的務工,我聘請村民們以一百元一天的務工費在基地裡幹活,並向他們傾囊相授種植技術,10餘戶村民在我的幫助下也開始種植魔芋。在村民種植的過程中,有什麼技術問題我都會前去解決,村民們也喜歡叫我「小師傅」。
  • 保升鎮寶鳳村:300畝青花椒鋪出致富路,村民和村集體實現「雙增收」
    7月2日,在遂寧高新區保升鎮寶鳳村青花椒種植基地,十幾名村民正在連綿的山丘間用液壓剪把掛滿枝頭的青花椒採摘下來、修剪裝筐,椒香撲面而來,讓人神清氣爽。為實現農民增收,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早日摘掉貧困村的帽子,2016年,在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的努力下,引進了青花椒產業,成立了遂寧市船山區本佳青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2017年,該村就開始通過流轉撂荒地大面積種植九葉青花椒。如今,經過3年的生長,300畝青花椒首次迎來豐收季。  「今年,花椒初掛果,一畝能有400斤的產量,產值可達20萬元左右。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周樹林:退役不褪色帶領村民奔小康 2020-12-14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浦發銀行太原分行扶貧工作隊隆冬時節為村民送「福」
    浦發銀行太原分行黨委始終牽掛定點幫扶村——山西省保德縣紅花塔村、閆家坪村210戶村民的生活狀況、春節生活籌備情況。  1月5日,當地最低氣溫零下22度,滴水成冰,但兩村村民心中卻暖意濃濃。浦發銀行太原分行駐村扶貧工作隊按照分行部署,早謀劃、早籌備、早行動,在隆冬時節為村民帶去電炒鍋、食用油、麵粉等生活用品,並送去春聯和「福」字,將分行的關心和溫暖送到了山村裡、家戶中。
  • 大興鎮萬民村:金菊產業鋪路 村民增收致富
    近日,記者來到大興鎮萬民村2組,小山坡上的菊花田映入眼帘,嫩黃的花朵隨風搖曳,菊花田中,貧困戶安世英正和村民一起採摘成熟的菊花。「這片山坡上種植的是金絲皇菊。考慮到金絲皇菊從栽種到採摘都需要大量工人,結合農村『三社融合』工作,我們吸納了該村19戶貧困戶和部分周邊群眾到菊花基地務工,共同增收致富。」村主任、公司法人吳秋伯告訴記者,進入成熟採摘期後,每天前來打工的村民至少有10幾人,每人每天收入60元左右。為進一步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去年,區中醫院還出資近9萬元,代19戶貧困戶入股了農村綜合服務社。
  • 民豐縣阿克墩村紅棗:棗農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正在進行封箱工作的白雙印說:「我們今年在阿克墩村承包了560畝的紅棗地,現在正是採收的時候,僱了22名當地村民採收紅棗,一天給他們170-180的工資,咱們新疆和田大棗是世界聞名的,所以市場需求量大,前景可觀。我計劃明年再擴大承包種植面積,帶動當地村民一起增產增收。」
  • 陝西佳縣以黨建引領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
    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王寧山村建起了以紅棗循環產業為主的扶貧農場,助力當地村民脫貧。  「目前我們共改造了4500畝有機紅棗林,建成5條紅棗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出紅棗系列的果酒、醋飲、濃縮汁等10多種產品。將紅棗釀酒酒糟作為飼料,發展養殖產業。」說起王寧山村扶貧農場的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農場負責人杜軍鋒滿臉笑容。
  • 因地制宜,帶領村民共建美好家園
    因此,他順應時代潮流,承擔駐村的責任,從基礎做起,完善基礎硬體設施,傳授脫貧致富模式,帶領村民一起建設美麗家園。    多方籌資修致富路    臨海的鹽庭村,離海岸線不到5米,海水衝刷,把海沙帶到陸地,經過長時間的累積,鹽庭村的路上布滿沙子,走在路上,宛如行走在沙灘上一般。
  • 哞哞哞,咩咩咩……請聽這首牛羊致富「交響曲」
    金秋九月走進烏恰縣的鄉間小道樹木蔥蘢、生機勃勃家家戶戶的棚圈牲畜滿圈不時傳來牛哞哞、羊咩咩的交響曲近年來,烏恰縣各「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出謀劃策、因地制宜鼓勵村民參加牲畜養殖培訓成立養殖合作社、進行牲畜品種改良轉變傳統養殖觀念拓寬增收致富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