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
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開啟幸福美好生活
快跟小編一起去看看他們的致富妙招!
「劉書記,以後咱們工作隊食堂不用去巴扎買菜了,現在小拱棚裡的菜已經可以出棚了……」4月1日,在溫宿縣佳木鎮通吐爾村村民吾斯曼·包吾東家的蔬菜棚裡,他和自治區信訪局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劉勇探討著今後的打算。
「現在村民發家致富的願望很強烈,只要把準脈,找準窮根,貧困戶就能走出困局……」劉勇說,「工作隊和村『兩委』混編分組,一組幫助村裡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一組負責發展庭院經濟,拓寬村民增收致富路。今年,全村共種植庭院蔬菜小拱棚26座,已初見成效,幫助18名富餘勞動力實現就業願望。」
今年,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村民哈力克·卡米力的兩個女兒已成為阿克蘇紡織工業園區的職工,每人每月收入達3000餘元。哈力克臉上掛滿了笑容,逢人就說:「多虧了工作隊的幫忙,我的孩子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孩子們在外務工不僅能開眼界、長見識,還能學技術,今後我們家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吾切姆·卡斯木是村裡的貧困戶,在工作隊的幫助下,他的大兒子開始養殖肉鴿,小兒子在縣城當上了協警。現在家裡鴿子養得有聲有色,小兒子每個月也有固定收入。
對於工作隊的幫助,吾切姆由衷地感激,她主動走上村裡的宣講臺,向村民們宣傳黨的惠民政策,並以自己家的變化為例,幫助村民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自治區信訪局駐溫宿縣佳木鎮通吐爾村工作隊 支小玲 供稿)
在洛浦縣多魯鄉色日克村生態養殖基地,一群大白鵝正在河壩裡悠閒地遊來遊去。這些白鵝,是吐爾遜尼亞孜·木沙一年來辛勤勞動的成果,也是他一家人奔向好日子的「向天歌」。
2017年,一直想從事養殖的吐爾遜尼亞孜在自治區財政廳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成立生態養殖合作社,吸納部分貧困戶入股,並擔任負責人,開啟了他的養鵝之路。合作社採取「統一供鵝苗、統一供飼料、統一防疫、統一管理和統一保價回購」的運行模式,不讓貧困戶面對市場,只要村民按協議把鵝養好,就能把錢掙到手。
剛開始,對於色日克村的村民來說,養鵝比較陌生,怎麼養、怎麼銷售是村民最大的顧慮。為此,工作隊、村「兩委」和合作社一起商議,決定選擇有家禽飼養經驗的貧困戶進行試養,由合作社成員負責牽頭組織實施規模養殖和提供養殖指導,初步形成了「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經過一年多的運行,合作社已經初具規模,首批132戶養殖戶養殖近4000羽肉蛋鵝,帶動全村100餘戶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杜強說:「下一步,工作隊要進一步引導貧困群眾轉變觀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通過技能培訓、產業幫扶等多種形式,用更細緻、更紮實的工作為貧困群眾尋求增收致富之路。」 (和田地區「訪惠聚」辦公室 唐海東、苗雷 供稿)
在巴楚縣恰爾巴格鄉帕斯吾斯塘村畜牧養殖示範戶努爾麥麥提·喀斯木家的圈舍中,自治區畜牧廳駐村工作隊員黨樂正在給村民現場講解養殖知識。
兩年前,村民努爾麥麥提一家人僅靠種植1.5畝棉花維持生計,今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開始發展育肥羊養殖,現在他已成為村裡小有名氣的養殖示範戶。目前,帕斯吾斯塘村已有40餘戶村民和努爾麥麥提一樣通過特色養殖實現增收。
帕斯吾斯塘村是典型的農業村,人多地少,村民始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增收致富路徑。針對這一情況,工作隊選擇有意向學習養殖、頭腦靈活的貧困家庭免費發放雞苗、幼鴿,並依託養殖協會和農民養殖合作社,帶動擴大養殖規模,讓貧困戶受益。
今年已經為40戶示範戶提供科學餵養、畜牧防疫等指導服務,同時積極爭取資金,購買40隻種公羊分發到他們手中,並進行跟蹤管理和服務。
第一書記、工作隊長譚小梅說:「從當前的養殖模式看,種公羊可覆蓋1200餘只生產母羊。按現在的市場價格測算,每隻生產母羊年產羔效益200元,一年可以帶動全村養羊戶增收24萬元。」為了扶持和帶動更多貧困戶加入到養殖的隊伍中,工作隊和村「兩委」廣泛徵求群眾意願,引導畜牧養殖向多元化、規模化、科學化方向發展,真正成為全村脫貧致富的「加速器」。(喀什地區「訪惠聚」辦公室 黎霞 供稿)
犛牛20頭、山羊180隻、綿羊130隻.4月3日,阿克陶縣克孜勒陶鄉塔爾開其克村牧民哈力克·艾力和村民們細數著合作社的牲畜數量,盤算今年的養殖規劃。
去年6月,哈力克和4名村民在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新疆煤礦安全監察局)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申請項目資金建設了2座養殖棚圈,成立了阿克陶縣布萊利家畜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隊還幫助聯繫了2家固定收購點。
「以前我們散養牲畜,浪費飼草料,收益較低,也不利於規模化養殖。現在有了合作社既可以解放勞動力,又可以增加收入,去年年底我們合作社人均收入3萬餘元,今年牲畜繁殖,預計人均收入能達到5萬元。」哈力克開心地說。
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王韶輝說:「塔爾開其克村牧民多,有一定的養殖基礎,下一步我們將吸納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擴大規模,打造特色,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新疆煤礦安全監察局>駐阿克陶縣克孜勒陶鄉塔爾開其克村工作隊 閆軍 供稿)
走進伊寧縣曲魯海鄉上皮牙子村溫室大棚,滿眼新綠、遍地皆春。村民哈裡買正在給串串紅、萬壽菊等花苗噴水。哈裡買和姐妹們用心地照顧著幼小的花苗,這裡承載著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今年2月,伊寧縣安監局駐村工作隊針對村集體經濟薄弱、人均耕地少、村民想致富卻苦於沒有技術的問題,與村「兩委」、村民代表多次商議後,決定通過種植花卉幫助村民增收致富。工作隊帶領有就業意向的村民外出參觀學習花卉種植的做法和經驗。同時,邀請專家上門為村民培訓溫室大棚花卉育苗相關知識。
在細心照料下,40萬株一串紅、萬壽菊、矮牽牛、雞冠花等城市美化用花長勢喜人,哈裡買和姐妹們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徐智軍說:「還有一個月,第一茬花卉就可以上市了,工作隊已經幫忙找到銷路,這一棚的鮮花將為28戶農民家庭帶來14萬元的收入。下一步,工作隊還將引進立體式種植模式,發展羊肚菌人工種植,拓寬村民增收致富渠道。」(伊犁州「訪惠聚」辦公室 汪涓、馬靜 供稿)
哈巴河縣薩爾布拉克鎮喀拉翁格爾村是一個農業村,因土地貧瘠,產出效益低,制約了全村發展。針對這一現狀,阿勒泰地區農牧機械局駐村工作隊先後邀請多名專家進行實地調研。專家們綜合當地生態環境、自然條件和氣候等因素,建議試養犛牛。
根據專家的建議,工作隊第一時間聯繫犛牛養殖基地,並將願意幹、想致富、積極性高的貧困戶葉爾肯·胡瑪作為示範戶,幫助協調籌措引進資金1.6萬元。
去年10月,工作隊副隊長居馬·西拉孜與葉爾肯往返2千多公裡,引進4頭小犛牛。通過年關的飼養,犛牛長勢較好。葉爾肯說:「工作隊邀請專家對我們進行養殖技術培訓,成功解決了犛牛對新環境適應、飼草適口性的難題,過幾天準備再去引進6頭,工作隊已經在幫我聯繫好了,最近準備接回來。」
居馬說:「犛牛飼養周期與當地普通黃牛無異,但經濟價值卻是普通黃牛的兩倍以上,就當前市場行情看,一頭普通成年4歲齡黃牛均價在6000元至8000元之間,而成年4歲齡犛牛均價在12000元至16000元左右。目前已有14戶村民確定引進,待大批量引進後,將成為我們村畜牧業經濟中的重要畜種。」(阿勒泰地區「訪惠聚」辦公室 劉是何 供稿)
阜康市滋泥泉子鎮東湖中心村牧民定居點,23臺大型農機具正在緊張作業。時下,正是春耕關鍵期,滋泥泉子鎮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年初,在阜康市交通運輸局駐東湖中心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東湖農機專業合作社正式揭牌成立,同時吸引周邊30餘戶農機戶加入。合作社按照統一籤訂作業合同、統一作業調度、統一收費標準、統一作業質量,統籌閒置農機資源,實現規模化經營。
如今,一到農忙時節,工作隊就會在「便民服務微信群」發布供求信息,實現即時預約,及時到位。「春秋兩季是我們最忙碌也是最快樂的時候,以前由於信息不靈,造成農機閒置,效益也低了不少。現在通過這個平臺讓我們能夠快速、準確地掌握市場需求,更好更快地為廣大農民提供服務。」合作社負責人鄭春仁說。目前,東湖合作社已擁有各類農機具89臺(套),每年農機代耕、代種、代收的作業服務輻射到周邊縣鄉近千農戶,年均農機作業創收30-40萬元。
為充分發揮農機合作社的優勢,工作隊利用農閒時節,邀請農機專家、農機廠商技術人員到合作社對社員進行授課培訓。通過努力,村民們先後考取了特種工操作證、農機操作證、農機高級修理工、農機職業技能鑑定證。工作隊長杜建表示:「要把農機手培養成多面手,不僅會駕駛農機,還要掌握農機修理技術。下一步,要充分發揮合作社在農機修理上的專長,培訓一批農機修理能人,更好地服務村民,帶動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昌吉州「訪惠聚」辦公室 張晶 供稿)
「現在我每天都要烤1500個饢,銷量不錯,每天都有2000多元的收入。」4月5日,託克遜縣伊拉湖鎮郭若村村民努斯來丁·阿亞斯對吐魯番市教育局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吳龍海說。
努斯來丁家的庭院內有四個大饢坑,幾張面板上擺滿了打好的熱饢。他說,在工作隊的幫助下,他和村裡其他幾個村民聯合成立了打饢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改進和創新打饢工藝,製作出奶子饢、白面饢、高粱面饢、玉米面饢等不同口感的饢,銷量比過去翻了好幾番。
努斯來丁說:「現在銷路不錯,8位員工根本忙不過來,我還準備再招幾個工人擴大規模。」
據了解,合作社成立3個多月來,在駐村工作隊的引導和幫助下,目前已經有8處成規模的打饢點,吸收本村村民50餘名。如今合作社規模越做越大,名聲也越傳越遠,吸引了烏魯木齊、昌吉等地的客戶前來購買。
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吳龍海經常指點合作社成員,幫助改進工藝,尋找銷路,並鼓勵大家多在饢的口感和品質上下功夫,形成品牌效應,不斷提高郭若村饢產業的影響力,讓更多村民一起富起來。(吐魯番市教育局駐託克遜縣伊拉湖鎮郭若村工作隊 許爾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