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群眾增收致富路,東勝區這支工作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2021-02-07 東勝時訊


水,是生命之源

對於農民來說

灌溉用水更是作物之命脈

在東勝區銅川鎮添爾漫梁村

伴隨著

一支駐村工作隊的到來

一座蓄水池的改造

這裡的200多畝農田獲得了大豐收

這裡的60多戶農民也鼓起了腰包……


視頻來源:《東勝新聞》


在添爾漫梁村海子溝社

近千平米的蓄水池裡的水

正在為農田灌溉

……

「前幾年這兒的水根本不夠用,蓄水池也小,去年又把蓄水池往大擴了一下,現在灌溉用水比以前強多了。」

——添爾漫梁村村民 辛三厚

村民告訴記者,前些年,由於水位的不斷下降,原有的蓄水池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周邊農田用水需求,自從東勝區能源局駐村工作隊來了之後,他們多方協調,籌措3萬元,對原有的蓄水池進行了改造升級,將沉澱多年的淤泥進行清除。


「我們清理以後,這座蓄水池的蓄水能力比以前多十倍,旱田儲水量是300多方,雨季是500多方。

——東勝區能源局駐添爾漫梁村第一書記 楊志明

村民們告訴記者,去年秋收季節,海子溝社的200多畝農田都獲得了大豐收,該社的60多戶農民也鼓了腰包,有了穩定的收入。

「這地方肯定比其他地方好哇,莊稼豐收,我們農民也受益。

——添爾漫梁村村民 辛三厚

一臺挖掘機,一輛裝載機,徹底改變了村裡原有蓄水池的儲水能力,在通往小康的路上,村民也正因此有了更高、更遠、更好的奔頭。而為了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駐村工作隊還將陸續為趙油坊社改造四處農田灌溉蓄水池,讓更多的農民種地不愁水,收入穩增長。

相關焦點

  • 工作隊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一點不含糊!
    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開啟幸福美好生活快跟小編一起去看看他們的致富妙招!「現在村民發家致富的願望很強烈,只要把準脈,找準窮根,貧困戶就能走出困局……」劉勇說,「工作隊和村『兩委』混編分組,一組幫助村裡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一組負責發展庭院經濟,拓寬村民增收致富路。今年,全村共種植庭院蔬菜小拱棚26座,已初見成效,幫助18名富餘勞動力實現就業願望。」
  • 我的扶貧故事|黃承江:敢闖敢幹 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要想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就必須發展好產業。綜合因素的考慮,我心裡盤算著天池村以發展鄉村旅遊為主,中部和兩山發展蜂糖李,平壩區域發展蔬菜,這樣來盤活全村資源。2017年,我帶著村支「兩委」、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種植大戶和部分群眾多次到安順考察學習蜂糖李種植、培育、銷售等技術。現在,全村共發展種植蜂糖李6000畝。
  • 我的扶貧故事|廖進:鄉村美起來,產業旺起來,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半坡村僅有一條過村油路,連接各村民組的通組路和連戶路都未硬化,因路不通,老師不願來,導致村裡的學校在2016年停辦,孩子們要去協和街上或鄰近的鐘山鎮上學,極不方便。於是,我召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商量,決定向教育部門申請重新開辦學校。我們一邊動員本地教師積極回鄉任教,一邊抓緊申報公路建設項目,啟動道路硬化工程。
  • 濟陽區曲堤鎮王元氣村:鄉村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濟陽區曲堤鎮王元氣村:鄉村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2020-07-06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路寬了村美了 村民的腰包跟著鼓起來了
    路寬了,村美了,短中長期的致富項目有了,村民的腰包悄悄鼓起來了。「俺們真幸運,西川有福啊!」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努力換來鄉村旅遊示範村40歲的劉曉旻出生於盂縣城郊,大學畢業後,做過各種工作。2008年,他成為盂縣南婁鎮的一名村官。
  • 「我的扶貧故事」敢闖敢幹 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丨桐梓縣九壩鎮天池...
    但要想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就必須發展好產業。根據我對全村地域分布的情況了解,加上自然條件等綜合因素的考慮,我心裡盤算著天池村以發展鄉村旅遊,中部和兩山發展蜂糖李,平壩區域發展蔬菜,盤活全村的資源。2017年,我毅然決然帶領村支「兩委」、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種植大戶和部分群眾多次到安順考察學習蜂糖李種植、培育、銷售等技術,結合天池村的土壤、氣候、海拔等因素,發現天池村很適合種植蜂糖李。走訪農戶,了解群眾想法於是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下,我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轄區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入社,以致富帶頭人帶頭發展帶動周邊農戶增加收入。
  • 「昌」通增收路 採「吉」致富果
    柯坪縣阿恰勒鎮吐拉村是深度貧困村,也是「長壽聖果」恰瑪古的傳統種植地,因水資源匱乏,村民收益始終不高。昌吉學院工作隊駐村以來,堅持因地施策,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提高畜牧養殖技術、持續轉移勞動力,幫助村民走上了一條脫貧增收的幸福路。
  • 這支扶貧工作隊做實精準幫扶
    原標題:這支扶貧工作隊做實精準幫扶   「村裡有了近3000畝的蝦蟹輪養基地等致富增收
  •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拓寬增收致富路 設施大棚種出致富「金秧苗」
    原標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拓寬增收致富路 設施大棚種出致富「金秧苗」   隆冬時節,天寒地凍,但在南樓鄉廂同村高端設施農業示範園的溫室大棚裡卻是滿眼蔥綠、暖意融融
  • 東勝區九成功村大步邁向成功的新路子!
    「今年的智慧農場非常成功,僅此一項村集體收入12萬元,這要感謝東勝區教體局及駐村工作隊」,村支部書記李鐵鎖樂呵呵地說,「不到兩年的時間,我們村實現了班子建設加強、村民收入增加、集體經濟壯大的歷史性變化。」
  • 路難走、網不通、電不足……村民嘴裡曾「三不管」的地方5年後煥然...
    >扶貧工作隊員堅持「每月一走」貧困戶用腳步丈量黑河村23平方公裡的土地……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了,幸福的日子也火起來了,扶貧工作隊「三管齊下」的硬舉措,讓貧困村舊貌換新顏——山高坡陡路難行,網絡不通,電力不足,沒有村級公路,村集體經濟收入為負數……位於湖北省南漳縣薛坪鎮東南角的黑河村,是距離鎮政府最遠的村,是過去村民嘴裡「三不管」的地方,在襄陽市檢察院扶貧工作隊進駐該村前,先後有120餘戶村民遷移到外地居住。
  • 【你笑起來真好看】重慶石柱致富能手:分享產業脫貧「生意經」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重慶8月4日電 題: 【你笑起來真好看】重慶石柱致富能手:分享產業脫貧「生意經」  作者 張燕 王婷婷  「我不僅自己要脫貧,還要讓鄉親們一起脫貧。」這是重慶石柱縣三河鎮玉嶺村貧困戶劉瑞發出的脫貧誓言。
  • 福綿區以「三培」構建紅色產業集群 集體經濟鼓腰包
    2019年,該村通過香蔥種植推動16戶55人脫貧摘帽,村民們心裡都樂開了花。「近些年,我們借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深入挖掘福綿本土特色產業,創新『黨支部+聯合社+企業+農戶』等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大幅增收,提高農民群眾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讓司法所「亮堂」起來,打通群眾脫貧致富路|貴州...
    幫扶群眾(戴草帽者為黃弘)在我的努力推動下,今年8月22日,上坪寨鄉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成為織金縣矛盾糾紛化解改革首例試點單位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調解,完善了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運行機制,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服務通道,群眾心目中的基層司法工作更加「亮堂」。
  • 帶著村民走上科學致富路 ——記新疆農業大學駐阿瓦提縣拜什艾日克鎮索克滿村工作隊原副隊長賽福丁·阿不拉
    作為新疆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從2016年起賽福丁開始在索克滿村駐村,並擔任「訪惠聚」工作隊副隊長。駐村期間,他用科學的方法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幫助村民實現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只有面對面、心貼心,才能實打實地做好群眾工作。」賽福丁在工作日誌上寫著這樣一段話。作為一名動物醫學專業博士,駐村前賽福丁就經常深入天山南北開展科技送教服務,更了解基層群眾的需求。
  • 【第一書記風採】李成:真抓實幹帶著村民奔小康
    村民們都說,與幾年前相比,村裡簡直是大變樣,這離不開李書記他們的辛勤努力。  村民稱讚的「李書記」是新疆友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駐黃渠泉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李成。在村「兩委」和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黃渠泉村2019年實現總收入1113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8068元,與2018年相比,增加3407元。
  • 寺坪:山茱萸紅了 群眾腰包鼓了
    這個時候,當地群眾男女老少齊上陣,爭分奪秒地採摘紅彤彤的致富果。 東溝村村民董竹芹一邊摘著山茱萸一邊說:「今年棗皮子(山茱萸)個大肉厚,我一人一天能摘100多斤旺皮子,烘乾就是十幾斤,現在收購價最低每斤15元,一天下來能掙200多元,預計得摘兩三個月,能幹1000斤棗皮子,最少收入1.5萬元。」
  • 民豐縣阿克墩村紅棗:棗農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正在進行封箱工作的白雙印說:「我們今年在阿克墩村承包了560畝的紅棗地,現在正是採收的時候,僱了22名當地村民採收紅棗,一天給他們170-180的工資,咱們新疆和田大棗是世界聞名的,所以市場需求量大,前景可觀。我計劃明年再擴大承包種植面積,帶動當地村民一起增產增收。」
  • 缺啥補啥 宜賓珙縣3.6萬人口腰包鼓起來!
    該村第一書記李春洪表示,貧困戶「你追我趕」發展產業,這種情況的形成源於2017年,當地試點發起的「獎勵式」幫扶法,將幫扶單位以前用於慰問的資金通過考核獎勵的形式發放,大力鼓勵支持貧困戶發展養殖業、種植業和外出務工,並根據貧困戶家庭年終家庭人均純收入情況評選出積極脫貧戶、誠實勞動戶、勤勞致富戶、奮進奔康戶。
  • 種茭白、賣石榴、養生豬……農民腰包鼓起來
    每逢節日,會理縣小黑箐鎮白沙村村民總會跳起歡樂的蹢腳舞。黃正偉攝  地處川、滇邊陲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縣,在新春到來之際,呈現出一派喜慶氣氛。  村民腰包越來越鼓  走進會理縣小黑箐鎮白沙村村民王文春家的二層新居大院,大堂屋簷下掛著的幾塊臘肉吸引了記者眼球。去年,他家養了4頭豬,掙錢不少。  在他家門口,貼著會理縣精準扶貧、鞏固提升的詳細內容,鎮畜牧站站長和村書記是他家的幫扶人。記者在他家裡看到,養豬廄下建了化糞池,產生的沼氣供生活所用。另外還有幾臺糧食加工機械,省去了一些繁重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