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讓司法所「亮堂」起來,打通群眾脫貧致富路|貴州...

2020-12-15 天眼新聞

我是貴州省司法廳法資處黃弘。

2019年5月,我主動請纓到織金縣上坪寨鄉扶貧,盡己所能為當地群眾做些實事。

深入田間地頭(戴口罩者為黃弘)

讓司法所「亮堂」起來一到上坪寨鄉,我首先去的是司法所,但讓我吃驚的是司法所連一間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辦公樓年久失修,司法所辦公不正常。」上坪寨鄉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司法所作為基層單位,承擔著化解矛盾糾紛、提供法律服務、開展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等重要工作職責,是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直接提供者,是推進基層法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基,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的地位。」我暗下決心,先改善司法所的辦公環境。寫匯報、跑項目、籌資金……我開始為讓司法所「亮堂」起來忙活。在我的積極爭取和牽線搭橋下,織金縣委政法委、縣法院、縣司法局共籌集40萬元,上坪寨鄉新司法辦公樓修葺一新,司法所擁有新辦公環境。如今,上坪寨鄉司法所有明亮的辦公樓、一流的顯示屏,先進的軟硬體設施……我在上坪寨鄉辦了第一件事。為了紮實推進基層司法工作,我走村串寨入戶,深入了解村情民情,有的放矢開展基層幫扶工作。

幫扶群眾(戴草帽者為黃弘)

在我的努力推動下,今年8月22日,上坪寨鄉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成為織金縣矛盾糾紛化解改革首例試點單位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調解,完善了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運行機制,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服務通道,群眾心目中的基層司法工作更加「亮堂」。真情幫扶,「戰「在一線「真是太感謝了,留下來吃頓飯才走……」

上坪寨鄉坡腳村坡腳組村民王加秀老人拉著我的手,盛情挽留我吃飯以表謝意。

原來,2019年5月20日,王加秀老人的丈夫孟厚德去世後,政府補助其6000元的建房款因需辦理繼承公證而遺留在銀行不能取出,成為王加秀老人心裡無法釋懷的「疙瘩」。「您安心等待,這事很快就解決好。」了解到具體情況的我一邊安撫王加秀老人,一邊為老人收集辦理繼承公證所需的材料。我到織金縣法律服務中心為王加秀辦理了繼承公證書,王加秀老人終於可以從銀行取到建房款。2019年6月12日,上坪寨鄉克老壩千畝香蔥基地被雨水淹沒500餘畝。我得知後冒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與上坪寨鄉領導班子一起查看災情、搶險救災、分析災情形勢,及時做好低洼地帶、山體易滑坡和泥石流易發地帶群眾的安全轉移工作,並妥善安置群眾。在上坪寨鄉,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困難群體,盡力解決基層群眾的大小事務,踐行在基層真情幫扶「戰「在一線的初心。

走村進戶了解民情

打通群眾脫貧致富出路上坪寨鄉群眾的土地大多分布在與平壩交界的斯拉河沿河一帶,由於交通不便,群眾沿河一帶的土地被棄耕多年,成了名副其實的撂荒地。要致富,先修路。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變成群眾增收致富的寶地,修通一條貫通群眾住戶的沿河公路勢在必行。當得知這個想法與該鄉鄉村振興遠景規劃不謀而合後,我更加堅定自己帶民致富的信心。

我與該鄉領導幹部一道,白天實地察看調研,規劃修建路線,晚上進村入戶了解群眾意願,宣傳政策,逐戶給農戶作思想工作。

面對山高坡陡、困難重重的現實,群眾對於修路的事紛紛搖頭擺手,表示路修不起來。經過我和當地黨委政府的努力,一條投資2600萬元,全長26.2千米、貫通上坪寨沿河一帶14個村(居)的移民產業園(產業路)項目落地。「產業路打通了我鄉群眾群眾脫貧致富的出路,徹底解決了貧困戶增收的長效問題。」織金縣上坪寨鄉鄉長焦凱如釋重負。目前,織金縣上坪寨鄉「一園三帶」產業鏈,規劃養牛700頭、養豬10萬餘頭。該鄉累計種植皂角9000畝,分別種植瑪瑙紅櫻桃、蜂糖李、冰脆李、柑橘10000畝,種植蠶豆4000畝、油菜3500畝、香蔥2500畝、南瓜4000畝、辣椒2100畝,為織金縣上坪寨鄉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不管在農村還是回省城工作,我將盡力為推進基層法治建設,為「平安貴州、法治貴州」建設作出應有貢獻。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羅華

編輯 肖陽編審 李中迪 廖波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還記得初到金山村時的場景,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我將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與村幹部、村民拉家常、謀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到村後,我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摸實情,查找致貧原因,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432戶農戶,也摸清了村裡的情況,掌握了採基村的致貧原因,理清了工作思路,找準了工作目標和方向。歷經三年多的努力,改變了採基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後面貌,同時帶領貧困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方法,致力於成為他們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
  • 「我的扶貧故事」風裡來雨裡去,只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播州區...
    有村民說我是省城來的「洋嬢嬢」,很快融入了柑子樹村的工作和生活,成了一名的「女漢子」。因幹起事來風風火火、毫不含糊,我被當地村民稱讚為女「馬向陽」。宣講扶志,讓群眾腦袋「富起來」扶貧先扶志,解決柑子樹村腰包鼓起來的問題,必須先讓群眾的腦袋「富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我的脫貧故事揚武鎮位於丹寨縣中南部,全鎮共轄23個村(居)民委員會,1個移民社區,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建檔立卡戶3044戶12438人。
  • 「我的扶貧故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丨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
    感謝扶貧幹部,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久仰鎮擺偉村村民拉著我的手說道。  我叫李瑞,是劍河縣久仰鎮擺偉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李瑞(左2)幫助村民挑水泥漿修建排水溝  2019年7月,根據工作需要,我被黨組織抽派到擺偉村脫貧攻堅隊擔任網格員,為了準確把握負責網格內的24戶基本情況,我經常起早貪黑多次上門走訪,有針對性地做好扶貧施策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見證10479名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榮幸|惠水縣斷杉...
    在我的印象中,斷杉鎮是全縣國土面積最大的鄉鎮,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佔比大,也是全縣主要矛盾糾紛的集中地之一。但無論怎樣,斷杉都將是我深愛的熱土、斷杉群眾都將是我的親人,斷杉也將成為我的第二故鄉。羅延章(中)走訪我所掛幫的是兩個深度貧困村,抵塘村和代京村,這兩個村也是全鎮搬遷任務最重的村,截止2019年12月,抵塘村共搬遷113戶487人,代京村共搬遷182戶796人。
  • 「我的扶貧故事」勇走產業扶貧路,帶領群眾奔小康︱龍裡縣醒獅鎮谷...
    我叫李建文,2013年11月開始擔任龍裡縣醒獅鎮谷新村黨總支部書記至今。從開展扶貧工作以來,我始終按照省、州、縣對脫貧攻堅的要求,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理思路、謀發展,帶領谷新村群眾脫貧致富。我一直堅信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帶領村民走真正的致富之路,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 「我的扶貧故事」「攢勁」的女鎮長丨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
    作為一名準媽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也顧不了那麼多了,多次組織村幹部、衛生防疫部門的人員,安排部署防控重點,深入高風險區域慰問在一線的兄弟姐妹。所幸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石硐鎮一直保持「零感染」的記錄,成功阻擊疫情擴散到石硐,我也與自己的二胎寶寶戰勝疫情,孩子平安出生。
  • 「我的扶貧故事」一心一意抓扶貧 真抓實幹解民憂丨荔波縣甲良鎮甲...
    入戶動員群眾,解放群眾思想為了準確把握甲良村的現實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我深入田間地頭查看各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作物種植等情況。深入農戶家中,與村民一起促膝談心,了解群眾的家庭收支情況和疾苦,悉心聽取村裡老黨員對扶貧工作的建議和意見;與村幹部一道商討研究脫貧致富的新路,奔走於縣直各部門之間,爭取各項扶貧建設資金,協助解決村裡存在的問題。  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和實地摸底,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對甲良村的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現狀、群眾脫貧願望和扶貧開發計劃等有了很深刻的認識。
  • 「我的扶貧故事」把群眾當成家人 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丨鎮遠縣...
    漫漫人生路,歲月或許改變了青春的模樣,但改變不了我對都坪這片熱土深深的眷戀。我叫倪詩權,是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普通幹部。懷著這份眷戀,我主動要求派駐到都坪鎮都坪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2016年下半年,根據工作安排,我結對幫扶都坪村5戶貧困戶。村民洪加德就是其中的一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中時,我想當然地以為憑藉2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工作起來應該順風順水,哪知道第一次吃了閉門羹。
  • 「我的扶貧故事」思群眾之所思 想群眾之所想|鼓揚鎮田哨村扶貧...
    我叫程燊,很榮幸在2017年9月我加入鼓揚鎮田哨村扶貧駐村隊伍,在很多人眼裡,駐村工作是一份苦、累而乏味的工作,其實除了苦和累,更多的是與群眾相處的感動瞬間。我所負責的組常住人口近280人,60多戶,群眾都很勤勞而樸實。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臉上的笑容讓我感動 讓我留戀丨晴隆縣中營鎮...
    「我做夢都想不到這輩子還能喝上自來水。」 晴隆縣中營鎮新光村村民彭興堯說完,隨即將雙手伸向了我。握著彭興堯的雙手,看著他淳樸的笑容,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堅定了幫助他家脫貧致富的信心。2019年2月,初入晴隆,磅礴高山、雄奇險峻、抗戰舊址、濃霧天冷、壁立千仞是我的第一印象。臨之目眩的「上下十五裡」,路窄彎急的北部公路,讓我感受到晴隆縣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我心底升起了對晴隆扶貧工作者的敬佩之意。不過,很快我也踏上了扶貧的道路。剛去新光村走訪時,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戶況,我請了單位老同事帶著我走村串戶。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餘慶縣構皮灘鎮葛...
    我馬上召集村支兩委、駐村工作組成員協商,並聯繫在外成功人士愛心捐贈4.2萬元,解決了燃眉之急。華塘組,彎多路窄、地勢兇險,交通條件落後。為了「聯通外界」,改變生存現狀,2017年3月,在華塘召開群眾會時,群眾全力支持自行修通這條「斷頭路」。在華塘組通組路完工的那一天,村民組長王祥國緊握著我的手說「陳書記,感謝你,我們華塘終於通路了!」
  •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龍和斌:司法幫扶撐...
    【我的扶貧故事】丹寨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龍和斌:司法幫扶撐起脫貧致富「保護傘」 2021-01-07 16: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是群眾的樸實讓我堅定信念丨劍河縣革東鎮建新村...
    從參加工作起,我絕大部分時間在鄉鎮工作(工齡有21年,有19年在鄉鎮工作),每天與農村農民打交道,自己又生長在農村,對農民有深厚的感情。建新村是由交榜村和建新村兩個小村組成。駐村以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村中兩位樸素的農民,他們是交榜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們用自己的腳踏實地、勤勞能幹,讓我感到敬佩。
  • 「我的扶貧故事」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德江縣楓香溪鎮坪灣村...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全體扶貧幹部,吃住在村。以增加群眾收入,解決農戶困難為己任,逐戶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五改一化一維等,確保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坪灣村扶貧幹部齊上陣拆除老舊危房一路走來,每個扶貧人都有自己的扶貧小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工作就要「軟磨硬泡」丨鎮遠縣金堡鎮秀地村...
    秀地村通村路因修建高速路嚴重損壞,道路在晴天揚塵、雨天泥濘,群眾意見大。我進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與村級班子召開碰頭會、交心談心,充分了解秀地村的貧困現狀和村級事務情況。我白天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戶,與群眾促膝長談,繪製全村農戶分布圖,收集住房環境、飲水等圖文信息;晚上加班整理村級內業材料,統計惠農政策信息。通過整理,基本掌握了該村的村情寨況。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王伯的「較量」,終於打通了產業路丨鳳岡縣...
    我與王伯進行了三次較量,才順利修通了這條產業路。  待王伯回鄉後,我和工作人員立刻趕到他家裡做思想工作,但效果甚微。  「這個路要修可以,但必須改道,不能從我的土裡過,如果要從我的土裡過,只有腦殼落地!」第一次「較量」,王伯放下一句狠話,又去福建務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