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覃錦雪,是貴州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甲良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甲良村是甲良鎮一個大村,有22個村民小組,全村貧困戶218戶740人,雖然是非貧困村但工作量確不亞於深度貧困村。
入戶動員群眾,解放群眾思想
為了準確把握甲良村的現實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我深入田間地頭查看各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作物種植等情況。深入農戶家中,與村民一起促膝談心,了解群眾的家庭收支情況和疾苦,悉心聽取村裡老黨員對扶貧工作的建議和意見;與村幹部一道商討研究脫貧致富的新路,奔走於縣直各部門之間,爭取各項扶貧建設資金,協助解決村裡存在的問題。 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和實地摸底,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對甲良村的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現狀、群眾脫貧願望和扶貧開發計劃等有了很深刻的認識。 在走訪全村22個村民小組200餘人次後,從中了解群眾所需所盼亟待解決的問題。部分村組的基礎設施還存在薄弱短板,沒有供村民進行鍛鍊的活動場所;部分河道雜物較多,嚴重影響村莊環境,群眾反應強烈,迫切需要解決這個問題。
入戶動員群眾
在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我帶領村支兩委和網格員先後在這幾個組多次召開群眾討論會,最終共同擬定項目建設申報方案。獲得項目批覆的是路燈和入戶路,但資金缺口依然較大,我只好先後到縣直各部門尋找建設資金,歷時兩月往返於各部門之間,在走到腳起泡、曬到臉破皮之後,終於爭取到18.5萬元用於活動場所建設和河道治理工作開展。項目竣工的時候,我看到群眾笑臉,聽著他們的歡呼,似乎腳不痛了,臉也不辣了,太陽也沒有那麼曬了。
2018年8月,經荔波縣委、縣政府統籌引進,食用菌項目落地甲良村。為使項目順利完成,在基地建設的過程中,遇到徵地難的問題,因為有些群眾觀念陳舊,思維固執,不願把土地流轉出來支持基地建設,我知道後積極帶領村支兩委攻堅隊員不分晝夜深入這些「問題戶」家中做思想勸說工作,經多次反覆動員勸解之後,打消了群眾的顧慮,歷時兩月圓滿完成了本次徵地工作,共徵收500餘畝土地用於基地建設。
覃錦雪入戶走訪,了解群眾所需所想
現如今,基地年產菌棒200萬棒,用工15000餘人次,解決了不少群眾務工難的問題。 作為脫貧攻堅隊長,我始終將幫扶工作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事事帶頭。看到農民艱苦的生活環境,決心要盡己所能,為群眾多辦幾件實事,堅持把甲良村的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把群眾普遍關心的行路難、設施少、產業不多等作為扶貧工作重點解決的問題。 兩年來,我為村爭取各方資金補助:衛計局扶持5000元,計生協會扶持3000元,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感黨恩」活動,把黨和政府的親切問候送給他們,讓其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對他們的牽掛;虎順公司捐贈2萬元,為下塘米組群眾購買蓮藕種子,幫助他們發展蓮藕種植產業,解決啟動資金,堅定了他們早日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2020年1月2日,是我到甲良村的第三年。那一天,我收到了一份別致的元旦禮物——村民自發為我和脫貧攻堅隊及村支兩委送上的錦旗。面對群眾的認可,那一刻,我熱淚盈眶,瞬間覺得幾年來的艱辛付出是值得的。
指導群眾美化環境
截至目前,甲良村218戶735人已經實現全部脫貧出列,做到了不留一戶,不落一人。作為一名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平凡的崗位上紮實苦幹,在脫貧致富的行程中積極作為,致富路上書寫的是群眾致富的希望,廣袤大地上沉澱的是群眾致富的基石。 在我看來,民本是思想基礎,實幹是公僕情懷,創新是不懈追求。面對甲良村精準扶貧工作穩中有進,我從不止步,更不自滿,我知道「責任使命在肩頭,脫貧致富在路上。」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 楊羽
編審 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