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尚躍康,是畢節市九洞天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2019年6月,我到畢節市納雍縣化作鄉開展幫扶工作,掛職化作鄉黨委副書記。多年來,我紮根脫貧攻堅第一線,走村入戶問農情,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帶領幹部群眾苦幹實幹。
重擔在肩,攻堅拔寨勇當先化作鄉地處納雍縣西北部,毗鄰九洞天風景區,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作為幫扶聯繫點,九洞天管理局高度重視,始終把推進化作鄉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任擔在肩上、抓在手裡、落實在行動上。「啃下硬骨頭,非精兵強將不可為,委派一名作風務實、熟悉鄉情、能力過硬的骨幹精英下沉到基層一線主攻幫扶短板。」九洞天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彭雄說,10多年前,尚躍康就曾任化作鄉黨委書記,對該鄉情況比較了解、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做群眾工作。於是,我就成了最佳的不二人選,「回鍋」來到化作鄉掛任鄉黨委副書記,大家都說我這個曾經的一把手卻成了如今的副職。「脫貧攻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只論貢獻大小,沒有職位高低,要去就去條件最艱苦的地方。」我一直把這句話謹記在心。箐上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少數民族佔78%,貧困發生率高達26.7%,攻堅難度特別大。於是,我就主動申請負責該村工作,擔任了駐村組長。到村伊始,看到村委會辦公樓多年失修,木質門窗破敗不堪、房前屋後雜草叢生,屋內陰暗潮溼、黴氣撲鼻,既不利於服務群眾辦事,又不利於塑造形象標杆,我隨即將村級辦公陣地建設列為首要任務來抓,得到九洞天管理局、納雍縣組織部、司法局等單位大力支持。籌足13萬元資金後,我迅速啟動村辦公樓加層建設,貼了瓷磚,配了水衝式廁所,硬化了屋後簷溝,建起了食堂、圖書室,辦公環境煥然一新。市縣鄉駐村幹部有了住處,精氣神十足,各項工作也隨之打開局面,逐漸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認可。
初心在懷,關愛到戶獲好評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為把脫貧攻堅好政策落實到每一戶人家每一個人頭上,我始終以身作則,挨家挨戶走訪排查,摸清全村情況,深挖短板漏洞,發現了問題98個,47戶貧困戶存在嚴重短板。在我的多方爭取和帶動下,該村迅速完成短板彌補各項任務,硬化聯戶路1296 米、院壩230平米,室內粉刷3209平米、玻璃安裝200餘塊,協調資金5萬元完善供水設施,徹底解決困擾群眾多年的用水難問題,贏得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低保戶楊世先是一個寡居老人,帶著幾個孫子常年居住在沒有蓋板的圈樓上,一張塑料花布蓋著屋頂的家一住就是好幾年,生活條件頗為艱難。我了解情況後,立即向鄉危改辦幫助申請補助金3.5萬元的危改指標,120平方米的三間磚混房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搬新家那天,楊世先老人格外高興,滿臉堆著笑跑到了村委,非要我和村委領導去他家喝一杯喜酒不可。貧困戶馬開珍是一個獨居老人,兩個兒子長年在外打工,家裡沒有勞動力打理,居家環境衛生非常差。為此,我們安排人幫她硬化了院壩,粉刷了室內外,安裝了門窗玻璃,又給她送去了衣櫃、方桌、三件套,整個家完全換了個新面貌,人也精神了很多。馬開珍老人格外高興,逢人就說:還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尚書記就像我的親兄弟,給我辦了這麼多好事,還送來這麼多東西,我的這個家感覺更暖和了、更有家的味道了。……如今的箐上村,完全變了一個樣:村莊乾淨整潔、房屋寬敞靚麗,出門不怕鞋沾泥,到村人人喜相迎,群眾對生活的盼頭更足了、對生活的追求更高了。
幹就幹好,主動請纓破難題雙巖頭村是出了名的「釘子戶」村,幹群關係緊張,群眾意見大,各項工作無法推進,最讓鄉黨委政府頭疼,派去的多名幹部都無可奈何、無計可施。2019年11月,我主動請纓帶隊轉戰該村開展工作,並許諾「攻不下雙巖頭,誓不收兵」。到雙巖頭村後,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開門接訪,讓老百姓暢所欲言,進村入戶調研,摸清問題所在:原來,雙巖頭村地處邊遠,離鄉政府所在地足足有30多公裡遠,村民走出大山一趟都很費力。受交通不便限制,他們種下的櫻桃、柑橘等水果運不出來,眼睜睜看著爛在樹上。2012年起,該村謀劃打通一條經沙包鄉至縣城的公路。經過幾年的努力,修通了大約4公裡毛路,但剩下觀音巖近1000米的懸崖絕壁成了「攔路虎」,村民都希望政府能幫助打通這條斷頭路。問題就是「癥結」,出路就是希望。我決定幫村民們一把,當即表態千方百計都要打通斷頭路,讓這條斷頭路變成連心路。於是,我厚著臉皮多次跑到納雍縣移民局,爭取到項目資金700餘萬元,通過半年多的艱苦戰鬥,被觀音巖阻隔的斷頭路終於打通並全部硬化,還安裝了150餘顆路燈,一條明晃晃的水泥路讓雙巖頭村格外的靚麗。村民郭仕軍說:「感謝黨委政府的關心、感謝尚書記的熱心,修好這條路,是我們村幾輩人的夢想,以後我們的水果可以有老闆上門來收了,可以賣個好價錢了。」路通了,群眾的心也順了,滿意度提升了,也更加積極支持村裡的工作。同時,之前外出務工的群眾紛紛返鄉,有的種植櫻桃,有的改良果樹,還有的想開農家樂,搞觀光採摘園,奮力奔跑在脫貧致富的路上……通訊員 周操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馬丹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