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真抓實幹顯擔當丨納雍縣化作鄉箐上村駐村工作組...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尚躍康,是畢節市九洞天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2019年6月,我到畢節市納雍縣化作鄉開展幫扶工作,掛職化作鄉黨委副書記。多年來,我紮根脫貧攻堅第一線,走村入戶問農情,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帶領幹部群眾苦幹實幹。

重擔在肩,攻堅拔寨勇當先化作鄉地處納雍縣西北部,毗鄰九洞天風景區,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作為幫扶聯繫點,九洞天管理局高度重視,始終把推進化作鄉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任擔在肩上、抓在手裡、落實在行動上。「啃下硬骨頭,非精兵強將不可為,委派一名作風務實、熟悉鄉情、能力過硬的骨幹精英下沉到基層一線主攻幫扶短板。」九洞天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彭雄說,10多年前,尚躍康就曾任化作鄉黨委書記,對該鄉情況比較了解、基層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做群眾工作。於是,我就成了最佳的不二人選,「回鍋」來到化作鄉掛任鄉黨委副書記,大家都說我這個曾經的一把手卻成了如今的副職。「脫貧攻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只論貢獻大小,沒有職位高低,要去就去條件最艱苦的地方。」我一直把這句話謹記在心。箐上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少數民族佔78%,貧困發生率高達26.7%,攻堅難度特別大。於是,我就主動申請負責該村工作,擔任了駐村組長。到村伊始,看到村委會辦公樓多年失修,木質門窗破敗不堪、房前屋後雜草叢生,屋內陰暗潮溼、黴氣撲鼻,既不利於服務群眾辦事,又不利於塑造形象標杆,我隨即將村級辦公陣地建設列為首要任務來抓,得到九洞天管理局、納雍縣組織部、司法局等單位大力支持。籌足13萬元資金後,我迅速啟動村辦公樓加層建設,貼了瓷磚,配了水衝式廁所,硬化了屋後簷溝,建起了食堂、圖書室,辦公環境煥然一新。市縣鄉駐村幹部有了住處,精氣神十足,各項工作也隨之打開局面,逐漸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認可。

初心在懷,關愛到戶獲好評扶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為把脫貧攻堅好政策落實到每一戶人家每一個人頭上,我始終以身作則,挨家挨戶走訪排查,摸清全村情況,深挖短板漏洞,發現了問題98個,47戶貧困戶存在嚴重短板。在我的多方爭取和帶動下,該村迅速完成短板彌補各項任務,硬化聯戶路1296 米、院壩230平米,室內粉刷3209平米、玻璃安裝200餘塊,協調資金5萬元完善供水設施,徹底解決困擾群眾多年的用水難問題,贏得了村民們的一致好評。低保戶楊世先是一個寡居老人,帶著幾個孫子常年居住在沒有蓋板的圈樓上,一張塑料花布蓋著屋頂的家一住就是好幾年,生活條件頗為艱難。我了解情況後,立即向鄉危改辦幫助申請補助金3.5萬元的危改指標,120平方米的三間磚混房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搬新家那天,楊世先老人格外高興,滿臉堆著笑跑到了村委,非要我和村委領導去他家喝一杯喜酒不可。貧困戶馬開珍是一個獨居老人,兩個兒子長年在外打工,家裡沒有勞動力打理,居家環境衛生非常差。為此,我們安排人幫她硬化了院壩,粉刷了室內外,安裝了門窗玻璃,又給她送去了衣櫃、方桌、三件套,整個家完全換了個新面貌,人也精神了很多。馬開珍老人格外高興,逢人就說:還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尚書記就像我的親兄弟,給我辦了這麼多好事,還送來這麼多東西,我的這個家感覺更暖和了、更有家的味道了。……如今的箐上村,完全變了一個樣:村莊乾淨整潔、房屋寬敞靚麗,出門不怕鞋沾泥,到村人人喜相迎,群眾對生活的盼頭更足了、對生活的追求更高了。

幹就幹好,主動請纓破難題雙巖頭村是出了名的「釘子戶」村,幹群關係緊張,群眾意見大,各項工作無法推進,最讓鄉黨委政府頭疼,派去的多名幹部都無可奈何、無計可施。2019年11月,我主動請纓帶隊轉戰該村開展工作,並許諾「攻不下雙巖頭,誓不收兵」。到雙巖頭村後,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開門接訪,讓老百姓暢所欲言,進村入戶調研,摸清問題所在:原來,雙巖頭村地處邊遠,離鄉政府所在地足足有30多公裡遠,村民走出大山一趟都很費力。受交通不便限制,他們種下的櫻桃、柑橘等水果運不出來,眼睜睜看著爛在樹上。2012年起,該村謀劃打通一條經沙包鄉至縣城的公路。經過幾年的努力,修通了大約4公裡毛路,但剩下觀音巖近1000米的懸崖絕壁成了「攔路虎」,村民都希望政府能幫助打通這條斷頭路。問題就是「癥結」,出路就是希望。我決定幫村民們一把,當即表態千方百計都要打通斷頭路,讓這條斷頭路變成連心路。於是,我厚著臉皮多次跑到納雍縣移民局,爭取到項目資金700餘萬元,通過半年多的艱苦戰鬥,被觀音巖阻隔的斷頭路終於打通並全部硬化,還安裝了150餘顆路燈,一條明晃晃的水泥路讓雙巖頭村格外的靚麗。村民郭仕軍說:「感謝黨委政府的關心、感謝尚書記的熱心,修好這條路,是我們村幾輩人的夢想,以後我們的水果可以有老闆上門來收了,可以賣個好價錢了。」路通了,群眾的心也順了,滿意度提升了,也更加積極支持村裡的工作。同時,之前外出務工的群眾紛紛返鄉,有的種植櫻桃,有的改良果樹,還有的想開農家樂,搞觀光採摘園,奮力奔跑在脫貧致富的路上……通訊員 周操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馬丹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挑重擔、解難題……點讚這位「回鍋」掛職扶貧幹部!
    大家口中的尚書記就是九洞天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納雍縣化作鄉黨委掛職副書記尚躍康。 2019年6月,尚躍康到化作鄉開展幫扶工作,他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走村入戶問農情,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帶領幹部群眾苦幹實幹、鏖戰貧困,汗灑一方熱土,奏響了一曲曲為民務實的幫扶樂章。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聳古村的不解之情|納雍縣化作鄉聳古村幫扶...
    我叫盧雲光,納雍縣人民法院政治部幹部。2019年8月初,根據法院黨組的安排,我們一行七人到納雍縣化作鄉聳古村開展脫貧攻堅結對幫扶工作。   聳古村位於納雍縣化作鄉和沙包鎮交界處,距縣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當地人把這個地方叫聳古梁子,顧名思義就是海拔高,在那山梁上。我們到村幫扶時,該村系納雍縣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為7.4%。村裡土地貧瘠,尤其嚴重缺水,大多數群眾人畜飲水都是利用水窖引房面雨水儲存。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要是能把路修好,我們就沒那麼苦啦!」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  作為第一書記,我積極團結兩洋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組成員,戮力同心,抓薄弱環節,抓主要矛盾,不等不靠,主動對接,落實國家扶貧各項方針政策,多方爭取項目和資金等。通過不厭其煩地宣傳和引導,2017年爭取並獲得了全村整組易地扶貧搬遷,全村有60戶282人成功搬出了兩洋村地質災害隱患地段,落戶雷山縣城成了城關鎮的「新居民」。
  • 「我的扶貧故事」十年扶貧,我被大家親切笑稱為「駐村釘子戶」|...
    我叫皮模權,來自息烽縣中醫院,現在是息烽縣鹿窩鎮大石頭村駐村工作隊成員。自2011年開始參加駐村幫扶工作以來,十年間參與了5個村駐村幫扶,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1年,我被單位派駐縣內永靖鎮上洪馬村,開始了自己的駐村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我叫餘江民,苗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是從江縣加榜鄉黨扭村三組村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在部隊服役,退伍後,於2018年被聘任為加榜鄉扶貧助理,2019年7月,經組織安排,擔任加榜鄉平妹村駐村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林老五的兄弟情|納雍縣化作鄉聳古村...
    11月29日,我去化作鄉聳古村貧困戶林老五家走訪,老五家的院壩和往常一樣掃得乾淨。透過玻璃窗往屋裡看,床上的被褥疊放整齊,廚房內炊具擺放有序。圈舍裡,300左右斤的兩頭黑豬和一頭黃毛豬正擠在一起打呼嚕。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改糧為茶助脫貧丨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黨支部...
    我叫李隆全,家住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也是該村的黨支部書記。任職以來,我心繫群眾,解百姓之憂、排群眾之難,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祠堂邊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從我上任黨支部書記開始,我就著力思考祠堂邊村的發展大計。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牛棚」大變樣丨羅甸縣茂井鎮牛棚村駐村...
    我叫王寬立,是貴州黔南羅甸縣茂井鎮牛棚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時光荏苒,我的駐村生活也持續了三年多的時間,作為一個改非幹部,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2017年9月被縣派駐茂井鎮牛棚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發展助脫貧丨織金縣官寨鄉化窩村包村幹部張...
    我記得那年的6月特別的熱,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入戶識別工作,我們工作組每天把早餐吃得很飽,帶上水和識別需要的資料開始進村入戶開展精準識別工作,中午也不停歇。這樣的工作我們連續了20多天,終於完成了全村的相關入戶工作。後來,經過民主評議、公示上報、劃線評定等,化窩村的貧困戶得到了精準的識別,為化窩村以後的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2020-12-15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以村為家 真幫實扶|榕江縣朗洞鎮岑向村的駐村...
    我叫舒均遊,是黔東南州應急管理局派駐榕江縣朗洞鎮岑向村的駐村幹部。在妻子身懷六甲、父母年邁多病、孩子年幼無知的現實家庭困難面前,我毅然服從組織安排,於2019年6月到榕江縣朗洞鎮岑向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我深知在基層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狠抓政策落實、工作落實、責任落實。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愛如潮水」丨息烽縣小寨壩鎮潮水村駐村...
    「既然愛了就不後悔,再多的苦我也願意背,我的愛如潮水……」說來巧了,沒想到駐村幫扶入駐的村子居然叫「潮水」。三年來,這首我特別喜歡的歌曲「愛如潮水」,唱響了大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唱出了我的駐村感受,成為我的駐村工作的主題曲。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大家口中的「小李」 丨納雍縣厙東關鄉黑沙...
    駐村幾年,「小李」漸漸成了我的標籤。我叫李榮華,2016年5月,我考上納雍的扶貧特崗,從家鄉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來到納雍縣厙東關鄉李子村,帶著稚氣和衝勁,投入到脫貧攻堅戰場。初到李子,村裡正在進行貧困戶再識別工作。作為深度貧困村,李子村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這項工作做起來很是繁複,要用「四看法」,結合「兩不愁三保障」綜合評分,識別才會精準,需要對全村每戶情況瞭然於胸。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扶貧故事」我的「兩場戰役」|羅甸縣邊陽鎮聯興村駐村工作隊長...
    2018年11月5日,羅甸縣精準扶貧「誓師大會」的號角吹響,作為全縣駐村工作隊員中一員的我於11月7日,背起行囊、離開5歲多的兒子和朝夕相處且年邁的父母,奔赴扶貧一線。  一路上,我心裡忐忑不安,時而想著誓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扶貧政策」,時而想著年邁父母和兒子,時而想著我去的那個村是什麼樣……邊陽鎮脫貧攻堅衝刺誓師大會早早的,村支「兩委」幹部以及兩名駐村幹部就在會議室等著我們三名工作隊員的到來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路 一生駐村情丨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
    我叫周敏,2017年深秋,我有幸作為扶貧幹部並承擔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駐村第一書記的職責,與扶貧戰友們一道進駐離城近10公裡路的白水河社區。2017年的冬天,我在白水河社區的倒巖組召開群眾大會,希望從老鄉們口中得知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處於承擔我應負的職責,在自我介紹中我表明我是駐村第一書記,但我話未說完一位姓陳的老鄉就站起來不屑一顧的朝我吼道:「我就最不喜歡當官的,嘴上講得好聽,老百姓的事哪一樣都做不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駐村的那些日子丨興義市烏沙鎮磨舍村的第一...
    我叫王知平,是興義市烏沙鎮磨舍村的第一書記。回想起駐村的點點滴滴,讓人感慨萬千。2013年3月,接到上級通知,安排我到烏沙鎮磨舍村任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起初我很忐忑,雖然我也在鄉鎮待過,但是基本都是在新區上班,沒有做過農村工作,生怕自己做不好。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們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配合鎮黨委幫助大寨村配強兩委班子,使班子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 大寨村產業路我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排查,和群眾談家常、聊致富、開院壩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和薄弱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