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發展助脫貧丨織金縣官寨鄉化窩村包村幹部張...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張曉松,2015年到畢節市織金縣官寨苗族鄉人民政府工作。初到官寨,我就被安排到尖山村任包村幹部。我雖然也是在農村長大,但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真正的農村工作。到村後看到熟悉的農村環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麼的似曾相識,但是面對眼前的工作又是那麼的陌生。

在尖山村任包村幹部3個月後我調整到了化窩村工作,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在化窩村任包村幹部期間,我主要開展了「進一步精準識別貧困戶」、退耕還林、貧困戶脫貧退出等相關工作。在2016年5月全市啟動「進一步精準識別貧困戶」工作,我根據鄉裡安排和指導,組織起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在村委召開群眾會,傳達上級的工作方案。群眾會議結束後的幾天內,我們梳理了沒有參加群眾的農戶名單,並挨家逐戶上門宣傳。   2016年6月開始進村入戶識別工作,我同駐村工作隊收集好提交申請的農戶名單和系統名單,按照名單開始進行逐戶上門識別登記並採集農戶照片。每到一戶,我們都認真填寫相關材料,確保每一項指標採集精準。

我記得那年的6月特別的熱,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入戶識別工作,我們工作組每天把早餐吃得很飽,帶上水和識別需要的資料開始進村入戶開展精準識別工作,中午也不停歇。這樣的工作我們連續了20多天,終於完成了全村的相關入戶工作。後來,經過民主評議、公示上報、劃線評定等,化窩村的貧困戶得到了精準的識別,為化窩村以後的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化窩村的精準識別工作開展完成後,我想必須要根據化窩村的村情制定相應的措施加大力度進行幫扶才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我與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認真分析了化窩村的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區位優勢等,決定在化窩村發展經果林產業。

布朗李

到官寨苗族鄉工作之前我是在納雍縣工作,那時我了解到納雍縣的布朗李產業發展得很好。於是我向村支兩委提議在化窩村種植布朗李,同時向鄉林業環保站積極爭取退耕還林項目。2016年7月給鄉領導匯報後,我組織駐村第一書記、兩名村幹部、兩名村名小組長、一名群眾代表到納雍縣沙包鄉實地考察布朗李產業,我們一行7人在實地考察後都對布朗李產業很是滿意,於是決定在化窩村發展布朗李產業。考慮到方便回來給化窩村的群眾宣傳發展布朗李,我們每人就在當地購買了10斤布朗李回來分發給化窩村的群眾品嘗。   回來後,我和村支兩委第一時間向鄉林業環保站和相關領導進行匯報,最終化窩村得到鄉黨委政府和縣林業部門的支持。化窩村退耕還林項目爭取下來後,我們及時在村委組織召開群眾會,向群眾宣傳化窩村發展種植布朗李,分析種植布朗李的經濟效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的群眾會從村委會開到小組開到農戶家中,那段時間我和村委的主要工作就是動員群眾種植布朗李,在村裡走訪逢人我們便宣傳,誰有顧慮我們也一一打消,最終取得絕大部分群眾的支持。

動員群眾種植布朗李

接下來,我和村支兩委便開始對退耕還林規劃種植的圖斑土地進行丈量統計並上報,在2016年大年三十的前夕完成了化窩村938.29畝的退耕還林種植布朗李的項目。2017年,在此基礎上化窩村又爭取了退耕還林項目種植了664.85畝布朗李,化窩村一共發展了1603.11畝布朗李。2020年的春天,化窩村的布朗李花開得滿上遍野,一簇簇雪白的花朵給化窩的未來帶來了希望。夏天,大家終於品嘗到了化窩村種植出來的布朗李,少部分農戶開始有了收益。2021年化窩村的布朗李將開始進入盛產,化窩村的群眾以後又多了一條致富路。

布朗李花開

2017年2月,我的崗位調整到官寨苗族鄉扶貧工作站。儘管離開了化窩村,但每次到化窩村走訪看到這些茁壯成長的布朗李,我的心裡滿是幸福。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說群眾能懂的話 辦群眾需要的事|織金縣官寨鄉...
    我叫袁勇,是2018年3月織金縣文體廣電旅遊局選派下鄉駐官寨鄉白馬村的第一書記,轉眼3年過去,回首駐村點滴,有辛酸,有欣喜,有過彷徨,更多的卻是感動。從局機關黨委書記到駐村幹部,角色的轉變,一開始,讓我有些難以適應。學會說話,學會說讓群眾感興趣的話,成為了我駐村開始做好群眾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熟悉政策、熟悉脫貧攻堅知識的基礎上,我要求村裡的工作人員學會換為思考,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分析和解釋清楚問題是對、為什麼對?是錯,為什麼錯?
  • 「我的脫貧故事」產業扶貧政策送到家|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村民魯明學
    幸好駐村幹部把產業扶貧政策送到我家,帶我去參加養殖培訓,為我們謀出路,讓我在家發展養豬產業,不然到現在我還不知做什麼養活整個家庭,根本就談不上脫貧。非常感謝幫扶幹部的用心用情,把國家的好政策落實到我們身上我叫魯明學,屬於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罕嘎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之前,我空有一身蠻力,由於自身缺發展資金和一技特長。加之家中有兩個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所以整個家庭的生計只能靠在外打臨工養活。
  • 「我的扶貧故事」從資料員到駐村幹部丨正安縣市坪鄉粗石村駐村...
    走訪群眾 2016年5月,鄉扶貧工作因為一次大檢查,全鄉貧困戶來了一場大清查。鄉黨委政府立行立改,召集全鄉幹部在各村組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從這一天起,我算是真正的接觸了到基層工作。我在村裡跟著老同志些開群眾會,走村入戶,核實信息。一段時間下來,收穫不少平時在辦公室裡見不著的東西。走訪群眾了解群眾需求2017年我被安排到粗石村駐村,作為小康駐村幹部,大部分時間是在村裡開展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強班子 理思路 謀發展|織金縣珠藏鎮銀山村第一...
    「作為一名黨員,我希望到農村去磨練自己,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我在畢節市生態環境局織金分局工作時,向單位領導主動請纓申請駐村時的自薦語。我叫張貴朝,2018年3月,我如願以償來到珠藏鎮銀山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我叫餘江民,苗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是從江縣加榜鄉黨扭村三組村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在部隊服役,退伍後,於2018年被聘任為加榜鄉扶貧助理,2019年7月,經組織安排,擔任加榜鄉平妹村駐村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助農增收|織金縣納雍鄉六陰支...
    我叫彭廷富,三年前,我有幸被組織選派到織金縣納雍鄉六陰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在六陰支村這塊方圓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難忘的瞬間和太多令人流連的故事。初生牛犢,初來乍到,現實將我的預想衝擊得面目全非。交通基礎設施落後,老百姓無穩定收入來源,村民缺乏科學的種養殖技術知識,產業發展滯後,固守著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不想改變,也不願改變。一個又一個難題擺在面前。在與包村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多次調研和座談後,我意識到只有狠下決心,搞好產業結構調整才是最好的出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時光最難忘丨冊亨縣巧馬鎮孔屯村駐村幹部...
    我叫徐鴻,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我與孔屯結上了「扶貧緣」,開啟了人生中最難忘的時光。2019年,組織選派我到冊亨縣巧馬鎮孔屯村駐村,並掛任鎮黨委副書記,從那以後,我離開了不到一歲的小孩,堅持每天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辛苦讓落後村破繭成蝶丨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
    六年如白駒過隙,彈指間已成為過去,2015年我來到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在這個全縣貧困戶最多的深度貧困村一呆就是六年。如期完成當年度183戶貧困戶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44%,全村在2018年全面通過國家脫貧驗收。這一年是脫貧攻堅最艱苦的一年,作為化布村第一書記和攻堅大隊長的我收穫頗多,有喜悅、有辛酸,更多的是感動。2018年我們一如既往地努力,做好全面迎接國家的脫貧出列驗收和脫貧成效的考核。我們如實的完成了每一項指標,真實地開展了幫扶措施,讓貧困戶實現真正的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2014年以來綺陌街道實施扶貧項目共66個,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729.87萬元,實現一村一品、一戶一業。針對致貧原因為缺技術的貧困戶,實施實用技術培訓646名貧困戶,每年通過基礎設施、產業項目實施帶動農戶就業,實現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積累3萬元以上。
  • 「我的脫貧故事」住在幸福園村真幸福|紫雲白石巖鄉幸福園村村民張...
    與此同時,村幹部還四處託人打聽,幫助申請了「習酒助學計劃」以及「雨露助學計劃」助學金,一下徹底解決了孩子讀書上學的大問題。但好景不長,去年9月,我被查出了肺癌。聽到這個消息,小兒子死活都不願去讀書,還哭著說,要把助學金取出來給我治病。
  • 「我的扶貧故事」接好扶貧「接力棒」丨紫雲自治縣大營鎮芭茅村第...
    2018年4月,從單位同事手中接過扶貧「接力棒」,我成為紫雲自治縣大營鎮芭茅村駐村第一書記,也是芭茅村的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安順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註冊科科長,我下鄉的時間比較少,芭茅村又是一個地處巖山地帶的深度貧困村,肩上的重擔不言而喻。初來芭茅村,村委會辦公樓已建成並交付使用,村裡已修建了296口小水窖……山多石多,土少缺水,調優產業結構,發展扶貧產業是芭茅村的一道坎。
  • 產業扶貧創新路 特變電工多措並舉助脫貧
    2019年,特變電工投入1000餘萬元,為和田市玉龍喀什鎮阿勒提來村、克熱格艾日克村開啟「美顏」模式,成立和田產業扶貧基金,依託當地龍頭企業助農脫貧……張新表示,「我感到肩上壓著沉甸甸的責任,必須更好地密切聯繫基層,關注行業發展,心繫百姓冷暖。」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在扶貧工作中的定位丨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第...
    我叫肖章春,是貴州畢節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受組織委派赴白泥鎮三合村工作隊擔任第一書記。如果說新任務、新環境使我的責任更大,要求更高樂。「責任重於泰山」是我人生的座右銘,人的一生只有勇於承擔對社會、對人民、對組織、對家庭、對朋友的責任,才能問心無愧。
  • 【脫貧攻堅】郎家莊鄉三會村扶貧「小積分」 帶來「大變化」
    【脫貧攻堅】郎家莊鄉三會村扶貧「小積分」 帶來「大變化」 2020-06-02 05: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從農村來到農村去 用熱血「沸騰」扶貧路|織金縣...
    我叫李林,是織金縣茶店鄉群豐村駐村第一書記。因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深知農村生活疾苦。2018年3月,全縣脫貧攻堅戰役號角吹響的時候,我積極向組織提出申請加入這場戰爭。在組織的信任下,我有幸成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當產業扶貧的領路人丨貞豐縣長田鎮長田村黨支部...
    我叫趙強,是長田鎮長田村黨支部書記。2016年,我從縣城回到我的家鄉,長田鎮金葉社區。也是這一年,參加了鎮的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土生土長的長田人,我從小就從老一輩人口中知道長田鎮的長田村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種植了茶樹。根據組織的安排,我來到長田村當黨支部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  他們為貧困山區帶來了希望  產業需要發展  思想需要光亮  脫貧攻堅,扶志當先  脫貧路上誰都不得偷懶  田間地頭,村頭寨尾,謀發展  田地裡有花也有糧  聽,那採花姑娘山歌悠揚  貧困勞動力收入有保障  看,阿西裡西草原上的牛羊  是扶貧戰士為貧困戶種下的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丨德江縣長豐鄉黨委書記...
    2019年6月3日,在大田村端午節連心活動現場,一位年過花甲的大爺雙手舉著一張寫滿黑字的紅紙送給我,上面「感謝信」三個字很粗大,這位大爺就是我剛到長豐鄉逐村逐戶走訪調查的其中一戶貧困群眾(李覺良),接過感謝信,頓時心裡甚是無比感動,切身感受到群眾的淳樸和感恩情懷。
  • 「我的扶貧故事」「俊」書記脫貧攻堅的「六板斧」
    清溝村,屬於二類貧困村,第一次聽到這個地名,感覺這村就像坐落在一條大山深溝裡。在被黔西縣委政法委派駐錦星鎮青溝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這一年多裡,和其他駐村幹部一樣,為了群眾能脫貧致富奔小康,為了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我和村幹部一起奔走在田間地頭,走訪回訪在每家每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之花正盛開 振興之風迎面來|岑鞏縣羊橋土家...
    在這9年中,我與全鄉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一起,風雨兼程,傾力扶貧,共同書寫了羊橋土家族鄉脫貧致富故事,開啟了鄉村振興新篇章。張帆到丁坪村清退戶楊秀雲家走訪羊橋土家族鄉是全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距縣城48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