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曉松,2015年到畢節市織金縣官寨苗族鄉人民政府工作。初到官寨,我就被安排到尖山村任包村幹部。我雖然也是在農村長大,但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真正的農村工作。到村後看到熟悉的農村環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麼的似曾相識,但是面對眼前的工作又是那麼的陌生。
在尖山村任包村幹部3個月後我調整到了化窩村工作,在這裡工作了一年。在化窩村任包村幹部期間,我主要開展了「進一步精準識別貧困戶」、退耕還林、貧困戶脫貧退出等相關工作。在2016年5月全市啟動「進一步精準識別貧困戶」工作,我根據鄉裡安排和指導,組織起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在村委召開群眾會,傳達上級的工作方案。群眾會議結束後的幾天內,我們梳理了沒有參加群眾的農戶名單,並挨家逐戶上門宣傳。 2016年6月開始進村入戶識別工作,我同駐村工作隊收集好提交申請的農戶名單和系統名單,按照名單開始進行逐戶上門識別登記並採集農戶照片。每到一戶,我們都認真填寫相關材料,確保每一項指標採集精準。
我記得那年的6月特別的熱,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入戶識別工作,我們工作組每天把早餐吃得很飽,帶上水和識別需要的資料開始進村入戶開展精準識別工作,中午也不停歇。這樣的工作我們連續了20多天,終於完成了全村的相關入戶工作。後來,經過民主評議、公示上報、劃線評定等,化窩村的貧困戶得到了精準的識別,為化窩村以後的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化窩村的精準識別工作開展完成後,我想必須要根據化窩村的村情制定相應的措施加大力度進行幫扶才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我與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認真分析了化窩村的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區位優勢等,決定在化窩村發展經果林產業。
布朗李
到官寨苗族鄉工作之前我是在納雍縣工作,那時我了解到納雍縣的布朗李產業發展得很好。於是我向村支兩委提議在化窩村種植布朗李,同時向鄉林業環保站積極爭取退耕還林項目。2016年7月給鄉領導匯報後,我組織駐村第一書記、兩名村幹部、兩名村名小組長、一名群眾代表到納雍縣沙包鄉實地考察布朗李產業,我們一行7人在實地考察後都對布朗李產業很是滿意,於是決定在化窩村發展布朗李產業。考慮到方便回來給化窩村的群眾宣傳發展布朗李,我們每人就在當地購買了10斤布朗李回來分發給化窩村的群眾品嘗。 回來後,我和村支兩委第一時間向鄉林業環保站和相關領導進行匯報,最終化窩村得到鄉黨委政府和縣林業部門的支持。化窩村退耕還林項目爭取下來後,我們及時在村委組織召開群眾會,向群眾宣傳化窩村發展種植布朗李,分析種植布朗李的經濟效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的群眾會從村委會開到小組開到農戶家中,那段時間我和村委的主要工作就是動員群眾種植布朗李,在村裡走訪逢人我們便宣傳,誰有顧慮我們也一一打消,最終取得絕大部分群眾的支持。
動員群眾種植布朗李
接下來,我和村支兩委便開始對退耕還林規劃種植的圖斑土地進行丈量統計並上報,在2016年大年三十的前夕完成了化窩村938.29畝的退耕還林種植布朗李的項目。2017年,在此基礎上化窩村又爭取了退耕還林項目種植了664.85畝布朗李,化窩村一共發展了1603.11畝布朗李。2020年的春天,化窩村的布朗李花開得滿上遍野,一簇簇雪白的花朵給化窩的未來帶來了希望。夏天,大家終於品嘗到了化窩村種植出來的布朗李,少部分農戶開始有了收益。2021年化窩村的布朗李將開始進入盛產,化窩村的群眾以後又多了一條致富路。
布朗李花開
2017年2月,我的崗位調整到官寨苗族鄉扶貧工作站。儘管離開了化窩村,但每次到化窩村走訪看到這些茁壯成長的布朗李,我的心裡滿是幸福。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