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六年辛苦讓落後村破繭成蝶丨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

2021-01-19 天眼新聞

六年如白駒過隙,彈指間已成為過去,2015年我來到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在這個全縣貧困戶最多的深度貧困村一呆就是六年。

2016年,市裡要求對貧困戶再一次精準識別,我們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認真地對全村所有農戶進行走訪,依託於「四看法」、小組會、村民代表大會,按照程序,最終確定全村貧困戶278戶1269人,本次貧困戶確定後,對貧困戶的精準幫扶更為明確,很多幫扶措施也按戶施策落實到貧困戶的身上。

2017年,黔西縣作為畢節市第一個出列縣接受驗收,這一年我們全村集中所有力量補齊脫貧戶短板,全年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的人超過2萬人次,全村修建通組路6.35公裡,硬化院壩和連戶路4.2萬平方米,易地搬遷66戶,危改44戶,舊房整治38戶,產業到戶資金130餘萬元,全村安裝自來水入戶管網全覆蓋,新修建村委會400平方米,活動場所1560平方米。如期完成當年度183戶貧困戶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44%,全村在2018年全面通過國家脫貧驗收。這一年是脫貧攻堅最艱苦的一年,作為化布村第一書記和攻堅大隊長的我收穫頗多,有喜悅、有辛酸,更多的是感動。

2018年我們一如既往地努力,做好全面迎接國家的脫貧出列驗收和脫貧成效的考核。我們如實的完成了每一項指標,真實地開展了幫扶措施,讓貧困戶實現真正的脫貧。今年七月我得到組織的肯定,榮幸獲得省、市優秀村「第一書記」殊榮,這讓我更加鼓舞,也使我只能用加倍的努力去回報社會,去回報組織,不負組織和群眾的期盼。  2019年,全村278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清零,所有群眾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全部解決,全村經濟上一個新的臺階,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布局逐步形成。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開展全面普查,化布村全面通過普查,這讓我有底氣地向黨和政府大聲匯報我們的脫貧攻堅工作,我未負組織的期望,未負群眾的期盼。

回想這幾年的脫貧工作,從基礎設施「四場硬仗」、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五個體系」、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脫貧攻堅「五個專項治理」「掛牌督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及補齊「兩不愁三保障」再到農村飲水安全短板,每一樣都關係著群眾的生活,都體現著黨委政府對群眾的關懷。化布村在這場春風細雨裡得到滋潤和發展,幹群同心,化布村定能破繭而出,振翅高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4餘載,付出再多辛苦都值得︱水城縣新街鄉...
    我叫朱琨,是水城縣委辦公室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根據組織安排,2016年來到新街鄉新街村駐村。剛來駐村的時候,群眾和村幹部以為我這個城裡來的幹部不過是走走過場,很多人對我持懷疑和觀望態度。好幾次入戶走訪,一句「我窮我的,關你什麼事」,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也正是因為這樣,更加激勵了我幹好扶貧工作的決心和信心。村民楊建奎家曾是村裡房子最破舊的建檔立卡戶,木結構的老房子到處是裂縫,一下雨就怕它倒了,一家人提心弔膽。我通過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助他家住進了以朵街道辦住武社區安置點的新房,如今他們的生活很幸福。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路 警民情更深丨畢節市公安局金海湖分局...
    從2015年開始駐村扶貧,先後在金海湖新區青龍街道辦事處官壩村,響水鄉糧豐村、岔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六年時間紮根基層,先後幫扶過3個村。作為一名公安民警,六年的駐村工作雖然沒有像在警局工作時那麼扣人心弦,更沒有抓捕緝兇的震撼場面,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也值得回味。
  • 「我的扶貧故事」「0」就是滿分︱黔西縣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趙惠蘭
    2014到2019,五年時間裡實現了貧困戶1172到0的變化,在這裡,「0」成了滿分。  163到0。這是全鄉易地扶貧搬遷戶數的變化。2016年以來,全鄉累計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解決163戶703人的安全住房問題,2016年動工修建化屋箐口安置點,最大程度保留和還原農戶生活習慣,修建成了獨棟小樓,42戶人走出不通水電不通路的「麻窩寨」,住進烏江邊嶄新的家,其餘121戶告別大山,全部搬進了黔西縣錦繡花都安置點,擁抱新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我叫付雯,黔西縣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團委書記,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幫扶幹部。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2012畢業於山東濰坊工程職業學院。交通不便、信息封閉等貧窮落後的農村現狀,使我從小立志要改變山村落後面貌。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發展助脫貧丨織金縣官寨鄉化窩村包村幹部張...
    化窩村的精準識別工作開展完成後,我想必須要根據化窩村的村情制定相應的措施加大力度進行幫扶才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我與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幹部認真分析了化窩村的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區位優勢等,決定在化窩村發展經果林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那年花正開 而今夢正圓丨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
    我叫張奎,是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觀音洞鎮新合村第一書記。五年前的春天,油菜花正黃。經過兩個多小時路途的顛簸,我來到黔西縣觀音洞鎮石林村。放下背包,印入眼帘的是荒涼的土地、雜亂的稻草、糟糕的衛生……  戰貧鼓聲陣陣,作為第一書記的我,戰貧是責任,是使命,我很幸運來到扶貧一線。  走村串寨,一戶戶的摸排,在家長裡短中知民情,在杯酒寒暖中釋民意。歷時兩個月的進一步精準識別,為精準幫扶打下了堅實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戰貧歲月最難忘丨黔西縣五裡鄉荒田村扶貧幹部楊靜
    我叫楊靜,在貴州畢節黔西縣五裡鄉工作33年以來,最刻骨銘心的還是脫貧攻堅工作,四年縱然辛苦,但無怨無悔。2014年以來,每位幹部都卯足了勁,爭先恐後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戰場。我從事民政工作本身就是脫貧攻堅「兜底一批」的主戰場,為築牢兜底保障最後一道防線。
  • 「我的扶貧故事」把餘熱灑在脫貧攻堅路上丨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
    我叫李之亮,彝族,1949年10月出生,今年71歲,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安樂場村黨支部書記。近幾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下,我帶起所有幫扶幹部,在扶貧攻堅「回頭看」、「走訪」、「遍訪」、「教師大回訪」,挨家挨戶入戶核查,找準致貧原因,精準施策,貧困戶缺什麼補什麼,實現脫貧奔小康的目標。
  • 「我的扶貧故事」從資料員到駐村幹部丨正安縣市坪鄉粗石村駐村...
    剛到鄉政府報導,在黨委政府的安排下我到扶貧辦工作,那時的扶貧辦只有我和主任兩個人,那時的扶貧工作才開始,從上到下都還沒摸清路子,算是摸著石頭過河。走訪群眾 2016年5月,鄉扶貧工作因為一次大檢查,全鄉貧困戶來了一場大清查。鄉黨委政府立行立改,召集全鄉幹部在各村組召開群眾會、院壩會。從這一天起,我算是真正的接觸了到基層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胡中友、羅穎夫妻在接受採訪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後,我心無旁騖、撲下身子、以村為家,用實際行動讓村寨改變面貌。這也慢慢影響了我妻羅穎。由於自然條件影響,郭家寨村是全特區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雖然只有6個村民組,可是多民族雜居,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十分緩慢。我駐村後忙於工作很少回家,和家人一個月也見不了幾次面,特別是妻子在2018年6月生二胎時,直到她被推進手術室後,我才氣喘籲籲地趕到醫院,內心非常愧疚。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溫暖留守老人丨錦屏縣偶裡鄉格溪村駐村...
    我叫龍銀靈,是黔東南州錦屏縣偶裡鄉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幹部。2017年11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到偶裡鄉格溪村駐村,負責格溪村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記得我第一次走進格溪村,剛下車,呈現在我眼前的是半山腰上一排排破舊的木質房屋和冷冷冰冰的落寞寨子,走了半天都看不到一個人。在與村支書的閒談中我才知道,原來這個村主要以山地為主,平地少,村民不得不分散居住;同時,為了方便孩子上學、老人就醫,勞動力就近務工,大部分村民都搬到縣城居住了,所以村莊顯得更加安靜。
  • 【我的扶貧故事】讓金銀村變成真正的「金銀」村丨安順市平壩區夏...
    【我的扶貧故事】讓金銀村變成真正的「金銀」村丨安順市平壩區夏雲鎮金銀村駐村第一書記劉俊武 2020-12-08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原州區:集體經濟「破繭成蝶」
    12月23日,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馮莊村村委會大院裡人頭攢動,一沓沓嶄新的鈔票堆放在桌上,「集體經濟收益分紅」的紅底白字橫幅高懸。「大家請安靜,今天咱們村第一次分紅,按照一人一股共分紅5.16萬元,全村1031口人,個個有份。」上午10時,馮莊村黨支部書記梁學文宣布分紅大會開始。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扶貧路是我最大的財富丨羅甸縣羅悃鎮布沙村...
    我叫付勝燕,是黔南州羅甸縣羅悃鎮布沙村的駐村工作隊員,自參加工作開始,我就一直在扶貧一線,六年的扶貧工作經歷是我人生中的財富。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剛剛踏入職場的我被安排到羅悃鎮扶貧站工作。我和同事們集思廣益,不斷革新,探索更好的工作方式。那段時間工作強度很大,我一個星期都難回一趟家。這樣的日子雖然很苦,但我卻認為很值得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的工作進入了正軌,精準扶貧大數據基礎搭建順利完成,為後期的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 「我的扶貧故事」昔日的貧窮村 如今的希望村丨望謨縣石屯鎮羊架村...
    扶貧先扶志,脫貧不能靠「長期輸血」,而是要「持續造血」,只要動起來就會有變化。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且深知農村對擺脫貧困的渴望,所以在與貧困戶的每一次交流中,我都會鼓勵他們樹立脫貧的堅定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為村民修通發展致富路丨貞豐縣龍興街道五裡崗村...
    我叫彭龍,是貞豐縣審計局派駐龍興街道五裡崗村第一書記。剛參加工作不久就被派到基層鍛鍊,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之路。駐村7年來,輾轉兩個鄉鎮三個村,我始終堅守初心,心繫群眾。2017年年初,我被組織任命為五裡崗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接好扶貧「接力棒」丨紫雲自治縣大營鎮芭茅村第...
    2018年4月,從單位同事手中接過扶貧「接力棒」,我成為紫雲自治縣大營鎮芭茅村駐村第一書記,也是芭茅村的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安順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註冊科科長,我下鄉的時間比較少,芭茅村又是一個地處巖山地帶的深度貧困村,肩上的重擔不言而喻。初來芭茅村,村委會辦公樓已建成並交付使用,村裡已修建了296口小水窖……山多石多,土少缺水,調優產業結構,發展扶貧產業是芭茅村的一道坎。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付出 必有迴響丨安順市西秀區巖臘鄉箐口村...
    我叫賀祝英,是巖臘鄉人社中心負責人。2014年,扶貧工作開始,我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那就是一名扶貧工作者。我包保的貧困戶在巖臘鄉箐口村,一共有八戶,其中有四戶殘障家庭,一戶智力有障礙,一戶重性精神疾病,兩戶聾啞,基本上都是溝通不暢的對象。老實說,我剛剛知道我的包保對象的這些情況時,心裡是忐忑的,我很害怕我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拖了全鄉扶貧工作的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