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靜,在貴州畢節黔西縣五裡鄉工作33年以來,最刻骨銘心的還是脫貧攻堅工作,四年縱然辛苦,但無怨無悔。
2014年以來,每位幹部都卯足了勁,爭先恐後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戰場。我從事民政工作本身就是脫貧攻堅「兜底一批」的主戰場,為築牢兜底保障最後一道防線。我雖已年過半百,但還是堅持拖著患有慢性病的身體,走村串寨,入戶核查,收入核算,堅決做到有求必應、應救盡救,應保盡保,應兜盡兜,保證不差一戶,不漏一人。通過多次的檢查考驗,民政兜底保障工作順利過關。 身邊領導和同事忘我工作的精神,感染了我。於是我又主動申請到荒田村幫扶。為儘快熟悉村情,做到情況清底數明,我堅持參加小組、院壩、板凳等會,不分白天黑夜,通過一次次的走訪再走訪,排查再排查,期間我填了一首詞發表在杜鵑詩刊上,「《如夢令·扶貧幹部》走訪扶貧天暮,夜靜未還停步,任重何需休,已是眩頭飢肚,撐住撐住,堅守不差一戶」。通過不斷排查問題解決問題,補齊短板,真心幫,實意扶,不僅與困群眾熟悉了,就連寨上的狗見到我都很安靜,不再汪汪叫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地熟人熟,每次檢查我都是當仁不讓的嚮導。
荒田村之前的確貧困,村如其名,青壯年外出打工,到處是荒廢的土和田,毛立草荒,一副衰敗貧窮的樣子,所有通組路都是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甚至有的組連泥巴車路都不通,只有密麻的輸電鐵塔,才給人有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的感覺。 在荒田村我幫扶13戶貧困戶,一天,我到荒田村13組李基學家走訪,了解到他家的確非常困難。父親李龍明長期生病,把家裡錢都醫光了,還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外債,最終父親李龍明餘2016年9月去逝。母親楊思姝是一個無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隨時有垮塌危險,一貧如洗的家,真是屋漏又遇連夜雨,禍不單行,狠心的妻子也嫌家裡太窮,丟掉年邁殘疾老人和兩個年幼女兒,悄悄離家出走了,一去不回。面對接二連三打擊,李基學含著眼淚對我說,活得太累太困難了,都不想活了。我趕忙安慰他,又把黨的惠民政策向他講解,並向他表明我今後就是你家的幫扶人,你家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你要堅持住,我會幫你渡過難關。面對父死妻散的李基學,看著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惡劣環境,怎麼辦?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吃住的問題,一方面請扶貧辦的相關人員實地查看,爭取易地扶貧搬遷;另一方面,針對因病,因殘,無經濟來源,生活困難的情況,幫助他申請最低生活保障。根據李基學家的家庭條件同時符合享受異地扶貧搬遷和低保的條件,可是建房沒有啟動資金我先墊,找不到工匠,我幫找。李基學家特別高興,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我們在修通組路時,李基學積極義務參加,經常給思想不通的人做工作。有一天,吃住暫時無憂李基學對我說,他年富力強,不能吃低保,想出去打工。我說有志氣,我幫你聯繫,於是託人介紹李基學到重慶賽普塑料有限公司務工,每月工資4500元,孝順和有責任心的李基學,每月都寄錢給老人和孩子。如今李基學家兩個孩子已經上高中了,都已經接受了教育資助。現在李基學家雖然脫貧了,但脫貧不脫政策。李基學高興地說,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太好了,讓他家過上了幸福生活,如今荒田不再荒了,村通柏油路,公交車已跑到家門口,組組通水泥路,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無數個像李基學家,因為精準扶貧過上安居樂業好日子。 看到群眾高興,我也高興地寫了一首「《詠脫貧攻堅》脫貧攻堅號角響,彩霞飛舞紅旗揚。縣鄉合力窮根拔,幹群同心譜新章。基礎建設補短板,項目措施並進上。村村皆通水泥路,家家創業養牛羊。萬戶千家得實惠,千軍萬馬決戰忙。戰天鬥地除貧困。摘帽脫貧步康莊」。作為參與攻堅的戰士,再苦再累,換得群眾幸福,一切都值了。我將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精神,以飽滿的熱情投入鄉村振興的工作中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 整理
編輯 吳一凡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