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戰貧歲月最難忘丨黔西縣五裡鄉荒田村扶貧幹部楊靜

2021-01-12 天眼新聞

我叫楊靜,在貴州畢節黔西縣五裡鄉工作33年以來,最刻骨銘心的還是脫貧攻堅工作,四年縱然辛苦,但無怨無悔。

2014年以來,每位幹部都卯足了勁,爭先恐後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戰場。我從事民政工作本身就是脫貧攻堅「兜底一批」的主戰場,為築牢兜底保障最後一道防線。我雖已年過半百,但還是堅持拖著患有慢性病的身體,走村串寨,入戶核查,收入核算,堅決做到有求必應、應救盡救,應保盡保,應兜盡兜,保證不差一戶,不漏一人。通過多次的檢查考驗,民政兜底保障工作順利過關。  身邊領導和同事忘我工作的精神,感染了我。於是我又主動申請到荒田村幫扶。為儘快熟悉村情,做到情況清底數明,我堅持參加小組、院壩、板凳等會,不分白天黑夜,通過一次次的走訪再走訪,排查再排查,期間我填了一首詞發表在杜鵑詩刊上,「《如夢令·扶貧幹部》走訪扶貧天暮,夜靜未還停步,任重何需休,已是眩頭飢肚,撐住撐住,堅守不差一戶」。通過不斷排查問題解決問題,補齊短板,真心幫,實意扶,不僅與困群眾熟悉了,就連寨上的狗見到我都很安靜,不再汪汪叫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地熟人熟,每次檢查我都是當仁不讓的嚮導。

荒田村之前的確貧困,村如其名,青壯年外出打工,到處是荒廢的土和田,毛立草荒,一副衰敗貧窮的樣子,所有通組路都是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甚至有的組連泥巴車路都不通,只有密麻的輸電鐵塔,才給人有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的感覺。  在荒田村我幫扶13戶貧困戶,一天,我到荒田村13組李基學家走訪,了解到他家的確非常困難。父親李龍明長期生病,把家裡錢都醫光了,還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外債,最終父親李龍明餘2016年9月去逝。母親楊思姝是一個無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隨時有垮塌危險,一貧如洗的家,真是屋漏又遇連夜雨,禍不單行,狠心的妻子也嫌家裡太窮,丟掉年邁殘疾老人和兩個年幼女兒,悄悄離家出走了,一去不回。面對接二連三打擊,李基學含著眼淚對我說,活得太累太困難了,都不想活了。我趕忙安慰他,又把黨的惠民政策向他講解,並向他表明我今後就是你家的幫扶人,你家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你要堅持住,我會幫你渡過難關。面對父死妻散的李基學,看著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惡劣環境,怎麼辦?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吃住的問題,一方面請扶貧辦的相關人員實地查看,爭取易地扶貧搬遷;另一方面,針對因病,因殘,無經濟來源,生活困難的情況,幫助他申請最低生活保障。根據李基學家的家庭條件同時符合享受異地扶貧搬遷和低保的條件,可是建房沒有啟動資金我先墊,找不到工匠,我幫找。李基學家特別高興,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我們在修通組路時,李基學積極義務參加,經常給思想不通的人做工作。有一天,吃住暫時無憂李基學對我說,他年富力強,不能吃低保,想出去打工。我說有志氣,我幫你聯繫,於是託人介紹李基學到重慶賽普塑料有限公司務工,每月工資4500元,孝順和有責任心的李基學,每月都寄錢給老人和孩子。如今李基學家兩個孩子已經上高中了,都已經接受了教育資助。現在李基學家雖然脫貧了,但脫貧不脫政策。李基學高興地說,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太好了,讓他家過上了幸福生活,如今荒田不再荒了,村通柏油路,公交車已跑到家門口,組組通水泥路,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標準。無數個像李基學家,因為精準扶貧過上安居樂業好日子。   看到群眾高興,我也高興地寫了一首「《詠脫貧攻堅》脫貧攻堅號角響,彩霞飛舞紅旗揚。縣鄉合力窮根拔,幹群同心譜新章。基礎建設補短板,項目措施並進上。村村皆通水泥路,家家創業養牛羊。萬戶千家得實惠,千軍萬馬決戰忙。戰天鬥地除貧困。摘帽脫貧步康莊」。作為參與攻堅的戰士,再苦再累,換得群眾幸福,一切都值了。我將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精神,以飽滿的熱情投入鄉村振興的工作中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 整理

編輯 吳一凡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0」就是滿分︱黔西縣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趙惠蘭
    2017年,黔西縣申請退出貧困縣行列,10月,全縣發起脫貧攻堅大決戰,幾個月內要將水、點、路、訊、房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全部補齊,未完成的任務全部倒排工期,於是數百名鄉村幹部前赴後繼,奔往扶貧一線,從政策宣傳到項目實施、從田間地頭的農業項目到辦公室的軟體資料、從「5+2」到「白+黑」,一心撲在脫貧這件事上。
  • 「我的扶貧故事」那年花正開 而今夢正圓丨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
    我叫張奎,是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觀音洞鎮新合村第一書記。五年前的春天,油菜花正黃。經過兩個多小時路途的顛簸,我來到黔西縣觀音洞鎮石林村。放下背包,印入眼帘的是荒涼的土地、雜亂的稻草、糟糕的衛生……  戰貧鼓聲陣陣,作為第一書記的我,戰貧是責任,是使命,我很幸運來到扶貧一線。  走村串寨,一戶戶的摸排,在家長裡短中知民情,在杯酒寒暖中釋民意。歷時兩個月的進一步精準識別,為精準幫扶打下了堅實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我叫付雯,黔西縣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團委書記,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幫扶幹部。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2012畢業於山東濰坊工程職業學院。交通不便、信息封閉等貧窮落後的農村現狀,使我從小立志要改變山村落後面貌。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你 扶貧幹部!丨望謨縣打易鎮梅花村村民汪永華
    扶貧幹部到汪永華家走訪這些年來,國家政策一年比一年好,醫療保險費用也是自己交少部分,國家補貼一大部分。另外,生病住院了,先看病後結算,一站式服務,這些都是我真真實實得到的實惠。  2015年,在政策幫扶下,我家收入達標,如期脫了貧。這些都是因為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以及幫扶幹部的關心和幫助,是他們支持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扶貧不扶懶漢,在扶貧一線幹部的幫助和指引下,2017年我創辦了自己的木材加工廠。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堅守駐村歲月 用情走好扶貧徵程|盤州市響水...
    我叫李旭,是六盤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選派的一名駐村幹部。一年前,我來到盤州市響水鎮楊柳樹村,開始了在這裡的駐村幫扶時光。一年來,我把對工作的無線熱情轉化成造福群眾的實際行動,通過經常性走訪、為群眾辦實事、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協調處理矛盾糾紛等,迅速拉近了與老百姓的距離,獲得了老百姓的認可,與當地幹部群眾建立了真摯的感情,為楊柳樹村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駐村幫扶的日子裡,讓我心心牽掛的還是村裡孩子的教育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群團工作者邱佳:「小個子」有「大能量」
    從農村到城市,黔西縣文峰街道辦事處惠風花園安置點的「新居民」們面臨著「如何穩?如何富?如何融入?」的問題。文峰街道易搬點群團工作站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擔當作為,以群團工作站平臺為支撐,開闢了一條管理服務搬遷群眾的新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戰「疫」 家是「遠方」丨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
    我叫吳華康,是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細儀村的駐村幹部,截至現在已駐村兩年。吳華康與群眾一同開展老舊房整治工作細儀村位於雷洞瑤族水族鄉西北部,與廣西接壤,從鄉裡到村,騎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在整治過程中,我與鄉親們一起拉水泥、拌沙石、挑水、運磚,風風火火開展房屋整治。  除房屋整治外,低保評議也是我們面對的要事之一,因為低保評議要精準,才能更好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入戶調查、民主評議、交叉檢查。白天在村入戶開展調查核實工作,晚上又趕緊回鄉對內業材料進行整理歸檔。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時光最難忘丨冊亨縣巧馬鎮孔屯村駐村幹部...
    我叫徐鴻,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我與孔屯結上了「扶貧緣」,開啟了人生中最難忘的時光。2019年,組織選派我到冊亨縣巧馬鎮孔屯村駐村,並掛任鎮黨委副書記,從那以後,我離開了不到一歲的小孩,堅持每天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 「我的扶貧故事」把餘熱灑在脫貧攻堅路上丨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
    我叫李之亮,彝族,1949年10月出生,今年71歲,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安樂場村黨支部書記。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村級父母官,時時處處要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主動從群眾最盼、最願、最急、最難的事情做起,以民為本,無私奉獻,恪盡職守,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30多年來,實現了村級經濟和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給我上了「難忘的一課」丨天柱縣竹林鎮地興...
    剛到竹林鎮地興村,我不知從哪裡做起,但我對第一書記的職能還是比較清楚,省裡面培訓的「一宣五幫」我也熟記於心。  第二天,我帶著撲殺生豬隊上戶,李大叔是位老黨員,養了兩頭母豬。我說明來意,講了本村已有疑似豬瘟病例,還講了動物防疫法相關規定,必須撲殺病豬才能遏制疫情擴散、政府要作一定補償等。  李大叔:「我這豬根本沒病,從來也不發過病,你們扶貧幹部動員我們餵豬,現在又要殺豬,這是什麼政策,你們是何居心!」
  • 「扶貧故事」王慶多:用心用力用情,紮實開展扶貧工作
    2013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定點扶貧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八年來,礦大人情系都安,助力瑤山,幫助都安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2020年6月9日,是第13個國際檔案日,我校以「檔案見證小康路、聚焦扶貧決勝期」為主題,開展雲端扶貧故事展,凝聚礦大力量,助力都安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縣醫保局駐村幹部王歡:用繡花功夫做好醫保扶貧工作
    我叫王歡,是黔西縣醫保局派駐綠化鄉醫保辦工作員,脫貧攻堅期間,除了幫扶走訪鄉黨委、政府安排的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外,主要負責全鄉醫保扶貧建檔管理、基本醫療保障業務經辦服務、政策宣傳等工作。為群眾講解醫保政策(右一)基本醫療有保障是「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硬指標中最核心的基礎指標之一。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基層醫保業務工作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做好作紮實,卻需要更多繡花功夫和直面困難的勇氣和定力。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新聞特寫」「小故事」裡的大情懷
    「教育扶貧是我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是一段我將銘記於心的青春記憶,也是一段我永遠珍藏的奮鬥歲月……」日前,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活動中心,工作剛滿兩年的鄉村教師譚海燕講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教育扶貧故事。
  • 「巾幗扶貧故事」勵志扶貧唱響巾幗戰貧「奮進曲」
    ▲羅燦美「每個創業的女性背後都有很多的故事,同樣作為『黔靈女』的一員,我被羅大姐的堅持和愛心打動。」貴州省「百千萬巾幗大宣講」活動現場,聽完羅燦美的故事後,惠水縣七彩黔靈女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方海燕告訴記者,她常常向身邊的優秀女性學習,用她們的精神鼓勵自己發展事業。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與幸福同行丨天柱縣石洞鎮大坪村脫貧...
    了解到他的情況後,我主動找來施工隊幫他建設,我和村裡的扶貧幹部輪流上門幫他挑磚、拌漿,足足幹了50天才建成。唐先淋組織原籍幹部會議2019年10月初,我和幹部一起去走訪周彰海時,他穿著乾淨整潔的衣服,站在寬敞明亮的新居門前,看到我們時,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拉著我們參觀他的新房子,邀起我們吃飯。
  • 「我的扶貧故事」一心為民戰扶貧丨岑鞏縣水尾鎮紀委書記金永華
    我叫金永華,現任岑鞏縣水尾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在鄉鎮工作已有二十餘年。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先後當過4個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個村的支部書記,一心為民戰扶貧,立志帶動困難群眾脫貧致富。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2014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出臺《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當時我是水尾鎮計生辦主任兼水尾鎮於河村支部書記,在縣鎮兩級開完動員部署會後,於河村於2014年3月開展精準識別相關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2020-11-26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是解心結|印江沙子坡鎮邱家村幫扶幹部龍施翼
    我叫龍施翼,是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幹部。2016年10月,根據鎮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成為沙子坡鎮邱家村結對幫扶幹部。  了解到袁華家中的情況後,我展開了思考,我認為,要開展好幫扶工作,就要融入到這個家庭中去。  拉家常、談心事、講政策、說故事成為我起初入戶幫扶的重要工作,漸漸地,雙老開始依賴我,期盼我每周都能去家裡看望他們,能有個人說說話、聊聊天,待我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